朱天曙,江苏兴化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协会副会长,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日本苍文篆会海外荣誉顾问,《
中国书法报》学术顾问,《中国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物履历
教育背景
2003-2006,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
工作经历
2006-2008,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08-,
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
朱天曙教授为中外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古代艺术文献专题、
清代艺术研究专题、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研究专题、诗书画印一体创作传统研究专题、书画篆刻创作研究等课程。
学术成果
朱天曙教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出版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其《
中国书法史》被列入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文化外译项目唯一一部艺术类著作,翻译成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发行。编校整理的《
周亮工全集》十八册。
艺术创作研究
1、《朱天曙作品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
2、《\u003c中国书画\u003e杂志提名当代名家作品集——朱天曙卷》(
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朱天曙卷》(
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
4、《祝竹篆刻选》(朱天曙编,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
5、《
温文尔雅》古代诗文册页(
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
6、《荣宝斋书谱——礼器碑》(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版)
7、《朱天曙画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
1、《
周亮工全集》(十八册,编校整理,
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2、《亭集批注》(
清代全祖望著,陈垣批注,朱天曙编校整理,收入
陈智超主编《
陈垣全集》第二十册,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
3、《近现代名家论艺经典文库——沈尹默论艺》(选编,
朵云轩,2010年版)
4、《近现代名家论艺经典文库——齐白石论艺》(选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
5、《
印说》(明代
周应愿著,朱天曙编校整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
中国书画篆刻史研究
1、《
中国书法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中文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中华文化外译项目英文版)
2、《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书画金石》(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吴让之年表》(合作,
广陵书社,2010年版)
4、《
宋克书法研究》(
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出版集团学术著作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5、《感旧:周亮工及其\u003c印人传\u003e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6、《中华文明探微——书为心画》(
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研究课题
1、《中国书法艺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中华文化外译项目)
2、《清代书学文献叙录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011年一般项目)
3、 《清代书画家传记系列——周亮工、程、石涛等》(国家清史工程文苑传项目)
4、《“诗书画印”一体创作传统研究之一 ——书画同源:石涛》(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资助项目)
5、《周亮工年谱》(合作)(
朵云轩历代书画家年谱大系项目)
个人成就
朱天曙教授的书画创作强调“书画印一体”、“文心诗性,书象画意”,追求书卷气、金石气和篆气的有机融合。发表大量书画作品、学术著作和论文,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应邀和入选全国重要书法展、篆刻展和学术提名展。先后在全国政协礼堂、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南京、
上海市、韩国首尔、
大阪、
墨西哥、美国南卡、亚特南大等地大学和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联展和讲座,作品被
中国美术馆以及
英国、
法国、
瑞士、
意大利等国美术馆和著名藏家收藏。2008年3月被《
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七十年代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院书家之首;2012年8月应邀为温总理《
温文尔雅》一书创作书法篆刻作品,赠世界各国元首。
获得荣誉
曾获第三届
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2009年),并得到
饶宗颐、
傅璇琮、
来新夏、陈智超、
薛永年等著名学者的肯定和鼓励。论文获
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
一等奖(2011年)、全国第五届、第七届书学研讨会学术论文奖(2000年,2006年)等。2010年获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墨文化交流贡献专家”称号,2011年获
佐治亚大学“中国书法贡献奖”荣誉。
序文选录
朱天曙教授的作品集和著作受到多位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
蒋寅、
傅刚、
曹洋等学者在其序文中对朱天曙教授的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作品和研究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正脉,是新一代书家中最有潜质的力量所在。
蒋寅《中国当代名家新作——朱天曙》序
吾友兴化朱君天曙,生于板桥故里,自龄知慕先贤,课读之余,性喜管。由
汉族碑版以迄晚近名家法帖书札,莫不遍临。篆隶师汉人、清人,行草法晋人、宋人,于碑得其气息,于帖得其笔致,略窥源流升降。已而执贽于乡里名宿,转益多师,咸受心印之传。日就月将,遂娴众体,碑有碑法,帖有帖意。既壮,负江南、燕北,博习文史,浸淫于书画、玺印之学,论撰《中国书法史》,而终以周栎园研究取博士学位。盖君之游于翰墨也,始藉文史之学以立其基,继治金石之学以博其趣,终以兼容博取而致其成。读其画则时见书意,观其书则有金石气,玩其篆印乃益觉书卷气流行于方寸间,诚可谓书画印于一炉者也。昔贤论书画有作家、有士气,天曙之书画印,得士气者也。
予与君交数载,习闻其论书之旨,乃欲以
汉族之朴厚与行书之流美相融,力求笔画坚浑,体势奇稳,章法变贯,而复以书卷气为文,以金石气为质,俾文质相生、书印相通,而自成一家之体。伟乎哉,吾叹其立志之高,而所期之远大也已!予惟论艺至有清,而独重淹贯融会。板桥道人诗书画印,擅四绝之名,夐乎其冠冕也。晚近以来大家,若吴翁、
赵之谦,若
齐白石、
黄宾虹,若
傅抱石、
胡小石、
林散之诸公,莫不博学多能,诗书画印兼擅。今天曙慕其乡板桥道人遗风,承刘融斋先生之学,才足以发其趣,学足以济其才,复得执教于上,日讲肄于古贤之道,可谓才与学与地兼备者矣。苟持之以恒,日进不已,益厚殖其本根,以发抒其灵性,则他日之所成就,亦何尝不可几于古人之境,而更辟古人未有之境哉!《诗》曰:“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吾于君书亦云然。
今春君辑所作,或书前人诗文,或自作题跋札记,为条幅,为长卷,至册页、便面不等,多信手挥洒,寄其兴之所至,而一种尚友昔贤之幽情、俯仰古今之怀思,盎盎注流于翰墨间,非龂龂于一笔一画之工者比也。顾予尤爱其小行书,以为结体不失古意,而神采斐然,于四时得春气者。似良苗之怀新,饶兰卉之韶妩,内有骨而外有韵,足见学富才美,气定神闲,其襟抱风期固已迥出时流之上已。
(作者为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傅刚《北京大学湖山朗境展》序
天曙教授,余友也,欢呼女史,天曙之妻也,然则皆我苏省同乡。天曙产
兴化市,板桥为其乡先贤;欢呼则古彭沛人,
吕姓之后也。吾
江苏省地灵人杰,代不乏人,湛学深思之学者、才华横溢之艺术家,比比皆有,然若天曙、欢呼伉俪驰骋于书画艺坛且享时誉者稀。嘻!书画同源,书画一心,如此玉成,岂非天作之合!
天曙性既聪颖,而又能勤,其学书上追
秦汉以来之金石碑版,乃及
魏晋以下名家,皆所揣摩,自号“三山堂”、“石居士”,盖指《三公山》、《封龙山》、《华山》诸碑及《
石门颂》、《莱子侯刻石》也。所用闲印“神游三代两汉六朝”,其师古用心、亦得于心,故能于学古之外,化成独得之境。故吾喜天曙之书,喜其朴茂、喜其近古,尤喜其情性溢于书中。其书不求万千姿态,而养成归真之性。噫!如此老成之书,竟出于丰华正茂才俊之手,故吾喜之。“南黄(风斋)北朱(南楼)”,相得益彰矣。
天曙书、画、印皆擅,然其主业却是学者,其今执教上庠,主持书法篆刻研究所,专研中国书画及清人艺术文献,多有发明,所编《
周亮工全集》尤为学界所重,于是吾知天曙书、画、印之所以能大成之因矣!
天曙之画重文心诗境,清朗朴厚,与欢呼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观其伉俪书画,常能阅其互通声气处。欢呼擅山水与田园小景,取材尤着意于生活中有活泼之趣者,故画境古淡静雅,清净明秀,识者赏曰:“了无俗韵,入古出新” (
冯其庸先生语)。
余端居问学,弗谙书画,然喜观之、读之,尝谓:书至后来,笔墨勾连点画,已为末事,书之高低,全在书人修养之高下。人雅则入古,人俗则竞今,故或张狂,或华奢,甚或险怪,无所不及。故人品高,则格高,人品俗,则无格。书与学、与诗、与画、与印同体,先贤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书画艺事亦是如此,为己之艺与为人之艺,岂可比观同论哉!然观今世皆竞为人之学、为人之书画,令人气沮,而天曙、欢呼之书画,能脱此流俗,妆此新韵,故吾于中国书画之学亦倍有信心。
天曙、欢呼今于燕园作“湖山朗境”展,正合
未名湖、西山、朗润园之意,天工而清新也。余读其书画感受如上,是耶?非耶?质诸大雅君子,以博一。是为序。
曹洋《回归无限:朱天曙的书法境象》
朱天曙教授的书法扎根于厚实的传统文化,以现代审美的视角演绎着经典。朱天曙的书法语言遵循着东方美学法则:道法自然,境由心生。他对书法经典的把握更深刻地加固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并由此产生强大的
吸附力量,将我们引向那个深邃的神秘世界,在幽微的点画境象中,回归无限。
回归无限是对书法本我的肯定,书肇自然,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自我生命的尊崇。朱天曙以金石家的眼光创作的金文、隶书,多取法汉砖、碑额,他在大量砖文碑额题跋中对此心怀敬意:“古砖砚中篆文古拙有致,刻画相映成辉,暇时展玩,一乐也”(题《万岁》),“汉篆铭文多呈凝练迟涩之态,异于劲挺明快一路”(题《建宁四年》),“汉代碑额十分丰富,其他如郑固碑之潇洒,
鲜于璜之劲拔,白石神君之沉厚,王舍人之清刚各具一格,余作篆取于汉碑额尤多”(题《张迁碑额》),“两汉此刻最为精彩,不作雕琢而见古崛。余作隶多取于此也。”(题《刻石文字选并跋》)。这种创作观照是对艺术原创的景仰,使朱天曙的篆隶绝无程式化——保持独特理念,具有无穷
张力,既任情恣肆,又寓于法度之中;既有通神之理,又深得三味真趣。朱天曙的行书以二王一脉为宗,他对帖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三十五岁前,他曾把
王羲之、献之、
颜真卿、
米芾、
苏轼、
王铎等名帖一一揣摩临习。此后,他又把
碑学中篆隶书精华与帖学笔法融通,进而形成赋予个性色彩的艺术语言。
当书法成为文人的自觉行为,创作就不仅仅是一种书写,而是营造一种文化意象,是对自我心境的演绎和对文化的个性解释。朱天曙教授以金石气息丰富行草的意趣,以碑版苍茫古拙增加行草书的厚重,以温文尔雅的节律经营出雍容大度的气象。他的书法不刻意、不雕琢,似远方空谷传来的天籁之音,而又不乏人间的温情,似春江花月夜下徐徐拂来的微风,却又传递着大海深处涵蕴的激情。朱天曙在逸笔草草中有意无意的显露出个人情调,这是一种幽远的“书斋情结”,它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背景下叙述着千秋文心。更可贵的是,朱天曙不会为“技法”的表象所迷恋,也不因狭小的书斋而固步自封,相反,他的笔墨受到金石碑版的滋润而显得深沉,也因他长期浸淫在先贤典籍中而文气绵长,这也增加他书法审美的维度。
观赏朱天曙教授的书法,如遇逡巡于山
阴道上的文化使者,时而俯仰
宇宙之象,时而品察鸿之道,虽远在天涯却又如近在咫尺,虽不道一言半语,却能点破天机禅意。他自为自在的挥写,承接了子“乘兴而来,乘兴而返”的雅兴。他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暗示,让我们摆脱尘世的喧嚣,走向遥远的神圣,在通往圣殿的旅途中,我们生命虚空的角落一一被注满新生的期许。在经典影片《乱世佳人》中,老屋是一个文化
隐喻,它是民族文化和生命的原点。朱天曙的书法创作始终没有离开“古典”这个原点,演绎和创造出新鲜的、个人的笔墨世界。他的笔墨把我们牵向故乡的那棵大树,牵向书香四溢的书斋,牵向那灯光如豆的夜晚。但他又总是以淡化的谦卑的方式书写,注意到欣赏者的情绪却又不被其左右,一如既往地用浅浅的微笑和文质彬彬的身段征服身外所有的喧哗,然后带领我们回归那个澄明怀远的境界。他在一次又一次的书法构建中,让文化原点不停留在别处,而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重释经典,回归无限,与古为新,这是朱天曙教授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选择,他徜徉的艺术经典,无疑增加了他创作的广度和深度;而作为艺术史学者的朱天曙教授,他对古典艺术精神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无疑增加了他艺术的厚度和高度。
(作者为一级美术师,书法评论家)
观点选录
朱天曙教授在“书画一体”和中国书法的民族特色与国际传播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书法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在国际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强调,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与传播需要不断拓展范围和方式,以加强国际艺术交流的有效性。
艺术集评
朱天曙教授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多位名家的肯定和赞誉。
饶宗颐、
冯其庸、
卞孝萱、
王镛、贾平凹、
黄惇、
石开、
章汝奭等学者和艺术家均对朱天曙教授的书法、篆刻和绘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正脉,是新一代书家中最有潜质的力量所在。
名家点评
文质相生,宁谧之境。
朱天曙君的书法和篆刻都很擅长,气息特别好。书法中,我喜欢他带有隶意的行书,流美而有古意,比纯粹的隶书写得好;篆刻中白文有
汉族的风格,平正而生动,很有特点。这些说很容易,做到很难,而年轻人更难。
朱君既治史,又工书印,兼有两种身份,故与余尤为契合。天曙治史求通,为艺求清。学书于
秦汉碑版、晋宋法帖,多有汲取,融会已意。余观其作品,大抵篆隶质朴浑雄,行草以
汉隶和晋行茂密溢出,放逸生动,皆发乎于心。其印得秦玉印、汉铸凿、封泥之古味,又具晚清印人之意韵,以隽永清雅胜。天曙他日当与吾乡先贤相比肩,解人当不以余言为私也。
天然苍秀,精进无已。
天曙书画,有
孟浩然所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境。
————著名作家 贾平凹
天曙学艺皆勤。勤者何?一曰眼勤,凡古代书印察于眼、记于心而发乎手;二曰手勤,读书听讲,善记录,善成文;三曰问勤,由疑生问,由问积学,终解惑释疑也。予曰:有此三勤,其必有大成矣。
书法篆刻创作一般有三个阶段:学习滋养阶段、建立风格阶段和重复调整阶段。我以为,天曙先生的书法篆刻已开始建立个人静穆清雅的风格,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化和巩固。
镌刻铭印,虽游刃于方寸之间,若究其艺,实流长源远,博大精深,盖肇始于
秦汉,盛于元明,至逊清而大被备。皖之朴茂,浙之清丽,非片言可陈缕。及至迩岁,虽名世者众,然流风所被,多追佻巧诡异,良可叹也。乃天曙仁兄独其正,取法秦汉,兼及明清各家之长,而自成面目,寓大巧于质拙之中,了无俗韵,纵放而不恣肆,谨饬而不拘滞,诚可谓深谙个中
禅定者。所以者何?因学养有以致之谛。观是卷足证吾言不虚。
学术论谈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书家群体是活跃在艺术界的一批生力军,在艺术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年近百岁的老书家瓦翁先生称他们为书法界的“青春之歌”。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多有学院教育的经历,对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都有着极大的热情,不少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朱天曙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学院派书家。他以其创作和研究上的“双栖”成果,成为
清华大学第一位专门研究中国书法的艺术学博士后。……
潘天寿先生谈学习艺术时说,书、画、印、文都应该“全”,并努力做到“精”。朱天曙做到了,而且向更深处掘进,兼书法、篆刻、绘画之长,兼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之长,这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书家群体中是十分突出的。
朱天曙形成了自己对书法、篆刻、绘画、艺术研究的一个整体观念,一个互相促进的融通观。他平时画画,喜欢从古人的画面中寻求艺术的语言,对于众多的古代山水佳作,能够有选择性的吸收,不于一家。尤其喜欢元四家的
黄公望、
王蒙,特别是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每次总能有新鲜的感受和体会,喜欢其中水墨淋漓,简淡清远而画面疏松的文人气,但是同时他对王蒙繁复的绘画技巧和苍茫的牛毛法也心向往之,米家云山也是他心仪并师法的对象,对于
龚贤、
清代四王,他都能有所吸收,至于近代的黄宾虹、
傅抱石也曾给他以启示和灵感。
———— 《中国书画》2007年第11期 《朱天曙专题》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书家群体是活跃在艺术界的一批生力军,朱天曙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院书家之一。他以其创作和研究上的“双栖”成果,成为
清华大学首位研究中国书法的博士后。从
历史学本科、书法创作硕士、中国书法篆刻史博士到艺术学博士后,系统地专业教育和文化积累使得他学艺前修而有独特的思考。在创作上,他书法、篆刻、绘画兼擅,以书入印,以印趣,书画融通,以浓厚的金石气和书卷气在经典和个人创作间穿行;在研究上,以明清书法篆刻史为主要方向,以扎实的艺术文献整理和细致的书家专题研究为特色,他的创作和研究已为艺术界和学术界所瞩目,国学大师
饶宗颐对他也给予特别关注。他的艺术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正脉,是新一代书家中最有潜质的力量所在。
———— 《中国书画》2010年第7期 《点击实力——朱天曙专题》
业界评述
朱天曙先生人雅致而思缜密,身上洋溢着极为悠远文化积淀出的特有的一种才气,
石开先生用“静穆清雄”来表达,十分恰当。我认为天曙在书法篆刻上具备这样优秀的艺术品质,除勤奋好学之外,有两个方面是不可少的:一是他对书法趋之高雅的辨析力,二是在他的综合文化修养中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抽象和概括能力。天曙书法以行草与隶书见长,行草书典雅而用笔活脱,结字间不乏右军和玄宰气息,意趣皆取法乎上;隶书则融汉简劲健一路而彰逸质,不俗于通常。总之,他的书作不拘于古而自古,不求新而自新。天曙是一位书、印兼善的书家,其印风当属写意一路,但无论篆法、刀法皆能细致周到,颇能见其精心之处。线条重质感,于含蓄之处多有变化手段,体现出他在篆刻方面的灵感。
朱天曙写字、刻印、作文皆有特色,这么全面而又突出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了。他的隶书从《三公山》、《封龙山》、《华山》出,静穆中透出一股清气,行草流畅雅逸,追求千年的古典帖学精神,看他写字,从容自如,颇见儒雅之风。他刻印时胆子大,下刀速度快,质朴中显着些许灵动,佳构时出。他的作品和他的人品是一致的,在同龄人中,他的创作出类拔萃,许多人都去赶时髦了,而天曙晤对古人,所以走得深,走得远。
多年来,朱天曙教授一直充满着对艺术的赤诚热爱,把
书画艺术的创作融入到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之中,主张“文心诗性”和“书象画境”的融通,始终以一种开放、包容、乐观、进取的生存精神在学术与艺术创作上大踏步的前进。综观他的作品,发现他愈来愈对古代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即艺术的本源意识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他自己的创作也是博采众长,以艺术本源意识为核心,创作了一系列意蕴古拙,天然苍秀的作品。显示出当代文人的超越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