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是中国不常见的姓,古代为范姜氏。
基本介绍
范姜[范姜、羌,读音作fàn jiāng(注音是ㄈㄢˋ ㄐㄧㄤ),不可写作“范姜”]
历史沿革
单一渊源:源于
祁姓与
姜姓,出自范氏与姜氏合姻,属于合姓为氏,即二合一复姓为氏。据史籍《姓》的记载:“范氏,为帝尧
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
姬静灭杜,
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
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
古今姓氏书辨证》和《
元和姓纂》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事
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
姬诵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
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而
齐姜,据史籍《姓纂》上记载说:“
炎帝生于
姜水,因氏焉,生
姜子牙,封齐,为
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因
天水市上县,汉初以豪族徙
关中,遂居天水。”根据史籍《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
姜城堡,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
陕西省的
岐山县西面,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又据史籍《
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
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
周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齐国被
田和所灭,
姜子牙的后代分散到各地,
有姓吕者,也有姓姜者。姜氏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按台湾省范姜氏宗祠定牌,范姜氏源于范文正公即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系出
黄帝玄孙帝尧。帝尧裔孙
刘累之后,至第五十七世杜柏公,事周为上卿大夫,挂
右将军帅,灭唐有功,封唐杜柏,顶陶唐氏。陶唐氏后改为唐,食邑于杜,是为唐、杜二氏始祖。
杜伯之后有士氏,传至第六十四世
士会,在
西周姬静姬静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夏,周室发生内乱,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两家争夺周室执政的位子,王孙苏派王子捷杀死召戴公与毛伯(名卫),立召戴公之子姬召(
晋襄公)为召氏宗子,王孙苏执掌朝政。
周定王姬瑜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夏,召氏、毛氏反击,王孙苏逃奔
晋国,晋国大力支持他回国复位,但周室依然陷于动荡之中。到了冬季,晋国新任执政上卿士会亲自到周王城解决纠纷,安定周室。周定王设“享礼”招待,原晋襄公担任相礼,以肴款待
士会。根据
周朝礼仪,天子待客有“享礼”和“宴会”两种仪式,“享礼”上用“体荐”(即房蒸,以半只牲畜不煮熟放于内),“宴会”上用“肴烝”(又叫折俎,肢解牲畜,连肉带骨盛放于俎中)待客。现在周天子在“享礼”上用“肴烝”,士会觉得诧异,问其故,随后
周定王召见士会并答复他:“季氏(士会)呀,难道你没听说过吗?天子设享礼用体荐,设宴会用肴烝。对于诸侯应以享礼招待,对卿应以宴会招待,这是王室的礼仪啊。”原来,
西周天子招待卿一级的客人应该用“宴会”的仪式,但考虑到
士会的辛劳与功绩,周定王破例以“享礼”招待,但为了不破礼仪,在享礼中依然用肴烝而不用体荐。此次赴周,士会充分领略了
周朝典章制度的绚烂完美,回国之后,他立即着手搜集、整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修缮
晋国的典范,此后以“范”为姓氏之称。士会逝世后的谥号即“范武”,其后代以“范”为姓氏。范武子在晋国政坛奋斗四十年,使范氏一族成为春秋时期晋国中几个强大的家族之一。
在典籍《
国语》中,对于这段故事的叙述更为详尽但略有差异,
姬贵不但向士会系统阐释了周礼,并且强调了礼仪的公用,即“顺而德建”——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出席一次宴会时都能想到改革国家的法制,已经足见
士会是一位公忠体国的执政大臣了。范氏一族传到
北宋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生有四子,长子
范纯祐下传第十二世祖范法澄,原籍
广东省大埔县,后移居
陆丰市仑岭乡,再传至第九世范集景,居
海丰县公平墟,娶妻雷氏,生二子范文周、范文质,范集景因病早逝,其妻雷氏无力抚养孤子,于是携二子改嫁姜同英。之后,雷氏在姜家又生二子,在范集景家血脉为范文周、范文质,在姜同英家血脉为姜文能、姜文振。
范文质长大成人后,娶妻
张姓,生五男昆仲为殿荣、殿高、殿发、殿章、殿爵,范文质深感继父养育之恩,因此对自己五个儿子,一时不知是三个姓姜?两个姓范?还是两个姓姜?三个姓范?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范文质六十六岁而逝,她在临终前决定,五个孩子都附加
姜姓成“范姜”复姓,乃成为百家姓以外之姓氏,冠上范姜并非招赘或拖油瓶,乃范姜家训发扬孝道,历代子孙忆念先祖养育之恩,永不忘怀,成百家姓外自创一姓,是为范姜氏的滥觞。至今,范集景、姜同英之“陶渭流芳”、“高平天水”堂下在台湾繁衍裔孙已有一万一千多人,凡属“范姜”姓氏者,皆为新屋之客家人。
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范文质的第二子范姜殿高只身先赴
台湾岛,到桃源县
新屋区上庄子筑屋暂居,之后再领其余四个兄弟到台湾岛垦拓,并向岛内推进开垦,以后家口繁多,范姜氏于东势一带(今台湾桃源东明村)居住。后因番人出草,惨遭杀身多人,又因不敷居住,乃于现今新屋地方新建屋宇,分而居之。后来于清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建立了“新屋范姜古”。如今,新屋范姜氏族人约有四千余口。
台湾当局于公元1985年8月19日,公告其“新屋范姜古厝”的古迹类别为三级。
范姜家族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合建祖堂,并从
福建省的
厦门市运来上等
杉木及砖瓦等建材,宛如庙宇的宏伟气派轰动整个乡里,乡民闲谈之间每每欣羡地说“来去看新厝”,久而久之,竟成“新屋”地名的由来,沿用至今。
日占明治三十九年(公元1906年),范姜氏族人到
陆丰市请回祖先牌位来台奉祀,并于日占时的1911年增筑后堂,翌年完成后,将祖先牌位供奉于后堂。范姜氏祖堂位于台湾省桃园县
新屋区新生村
中正路110巷9号,是一栋具有客家朴实特色的建筑,占地八千一百六十一平方米、房屋建地面积为五百坪(一千六百五十三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口字形。“范姜古厝”共有五间,有围墙环绕四方,每幢都是红色砖瓦的平房建筑,为避免互相干扰,其方位都不同,格局则都是三合院的格式,皆保有很强烈的
广东省和客家人的色彩。其中第三座最为华丽,庭、厢房、走廊都用青石来铺设,而门额上挂着用交趾烧成的”陶渭流芳”之匾额等都极具特色,而第五座为其祖堂,也最大,至今维护的很好,是一个思古或是摄影的好地方。范姜氏祖先牌位奉于后堂的中央,其内摆设庄严肃穆,前堂与后堂中间的内天井,是族人祭祖的空间,两侧开放式的横屋供奉观世音菩萨与伯公,是宗祠中少见的案例。祖堂中尚存有两百余年前从中国大陆携来的香炉及陶缸,是十分珍贵的古物。范姜氏的家族祠堂仍维持原有祭祀功能,并作为范姜氏宗亲会开会场所。范姜祖堂于每年农历4月5日、8月1日举行
春秋两祭,是范姜族人最盛大的聚会祭祀活动。在管理维护的方面,有专职管理人,负责每日清扫与上香,环境维护良好。在管理维护的方面,有专职管理人,负责每日清扫与上香,环境维护良好。范氏与姜氏联姻,产生了复姓范姜氏。范姜氏是台湾省特有的复姓之一,在中国大陆未发现有范姜氏。目前,除了台湾省桃园县的
新屋区以外,岛内其他各地乃至于海外地区,凡有复姓为范姜氏者,必定是从新屋乡范姜家分衍出去的。
实际上,范姜氏一族仍主要奉春秋时期著名的
东晋执政上卿
士会(士会)、
北宋王朝著名的政治家
范仲淹为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
晋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
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
巨野县),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
金乡县、
嘉祥县、
兖州、鱼台、邹城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
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
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
高平。
天水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
通渭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
秦安县、
安定区、
清水县、
庄浪县、
甘谷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及
天水市西北部、
陇西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
曹魏仍改为天水郡。
西晋时期移治到
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高平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范姜氏宗谱不分卷,(现代)范姜明和编纂,公元1954年铅印线装本一册,公元1976年铅印精装本一册,公元1996年铅印精装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台北市"
台湾博物馆"、台湾省桃源县
新屋区范姜氏祖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