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汉崖墓博物馆
江口汉崖墓博物馆
江口汉崖墓博物馆,位于眉山市彭山区东北5公里的江口街道岷江东岸。出彭山,过岷江大桥彭祖山方向走不多远,就可到达江口镇。顺江口五里长街而下,至府河、南河两江汇合处,就可看见公路右边5棵高大挺拔的银杏和一座威严的汉阙建筑,这就是江口崖墓博物馆,也叫彭山县汉崖墓博物馆。
建筑布局
江口崖墓为依托兴建起来的江口崖墓博物馆,占地3100多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区:一是以崖墓为主的遗址展示区,二是以明代古建筑梓潼宫为陈列室的历代文物展示区,三是以稀世少有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为内容的雕塑厅展示区。
江口崖墓在1956年就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藏文物
梓潼宫
梓潼宫又名文昌宫、文昌祠,是纪念“张亚子”、“文曲星”张亚子的聂氏宗祠,原来是在位于县城12公里的观音乡梓潼村,1985年迁拆复原于江口镇951汉崖墓作文物陈列室。据“文昌祠落成碑记”记载,相传梓潼宫汉时已有,明永乐二年(1404)重修,隆庆六年(1572)修葺,清康熙三十年(1691)补葺,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仿旧制重修。
现在复原的梓潼宫只是正殿,为单檐歇山式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均为12。1米,通高11米,面积225平方米。在建筑特点上,整个建筑没有一个铁钉,特别是其上昂(斗拱构件)的应用,在中国古木建筑中,仅仅发现了两例,第一例是苏州玄妙观。虽然当时川康古迹考察团从江口带走了重达22吨的文物(现在大部分存放在南京博物馆),解放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又先后从彭山区上调了大量珍贵文物,但现在的梓潼宫仍然还收藏了众多汉崖墓出土文物:包括达2吨之多的“王莽、三国、两晋、唐、宋”历朝历代钱币;国家特级文物保护珍品——青钱柳,还有从汉到清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这些文物古朴凝重,形式多样,充分展现出了汉代文物的奇丽色彩。
摇钱树
这里最珍贵的,莫过于这棵青铜铸造的摇钱树了。据说摇钱树是汉代吉祥物,道家谓之“神树”,认为它是人间通往天堂的树,“得之可以长生不老,用之钱财可以滚滚不竭”。这棵陶座铜质摇钱树是1972年出土的,高达1.44米,是我国汉崖墓出土的一棵造型最大、铸工最精、图饰最丰富的摇钱树,被定为国家特级文物。这件国宝1986年赴日本展出时观者如潮,无不惊叹中原地区古代精湛的铸造艺术。该树由铜树和陶座两部分组成,有144厘米高,树形像松柏,枝、干、叶均系青铜铸成。树干上缀满了汉代五铢钱并装饰有上百个人物和动物图案。
在主干上分杈枝五层,杈枝作成扁平面分左右两枝插在主干上。主干上的顶端立一朱雀,雀前立一人,将传说的“大蛤蟆仙人”置于朱雀口内。在朱雀的正前方为伏羲,人首蛇身,曲尾下垂,双手高举一轮满月,月中饰蟾蜍
朱雀之下为五层枝干,从上到下的四层是相同的八组图案。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的正中,为头戴方胜的王母娘娘,端坐于龙虎座,其中两乘鹿人为西王母护,其下又饰玉免和青鸟各一。下有牛郎、织女。牛郎一手牵牛,另一手和织女共执一物,作正身侧面,相视而立。近枝梢处有二仙人坐于席上,一抚琴,一伴唱。最一下层枝干也分上下两部。上部西王母头戴方胜。左侧一侍者双手捧手,一人持野生灵芝,一人跳长袖舞,一人跳丸,一人表演叠案“反弓”杂技,一人执鞭。左侧有玉免执杵捣药。一人执灵芝,一人持环状物。其后有一青鸟,作曲颈、展翅、翘尾状。三仙人作轻歌漫舞状。
陶座为模制,座身下宽上窄,座体中空,横剖面略呈椭圆形。器衣上部浮雕独角兽,成叠蹲状。下部饰线纹授带图案。
如此精细绝妙,把汉代对永生和财富的向往尽雕于这不足1.5米的树上,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秘戏图
陈列室内,还有一座石雕,这座石雕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天下第一吻”,是郭沫若先生起的名。“天下第一吻”又称“秘戏图”,是古人“性教育”的作品,石刻像表现一男一女全身裸体席地相拥而吻。男头戴圆顶帻(zé),右手搭过女子的右肩紧紧握住女子的乳房,左手置于女阴部;女左手搭于男左肩上,右手握住男左手;女侧面与男相吻,男边吻边用手抚其乳。画面动感强烈,动作造型的准确,感情瞬间的表露无不说明作者具有熟练的技术和把握感情的能力,如此画面在今人看来也属大胆,却出自汉代艺术家之手笔,不仅令人惊叹,而且完全颠覆我们对古代封建社会男女情事的想象。
展厅内还有大量明代武士俑和一些珍贵珠宝饰品。
梓潼宫下面,就是展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雕塑厅。
崖墓遗址
崖墓,是汉代流行于岷江流域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后汉书·冯衍传》载:“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这是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又被 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
发现发掘
1941年5月初,由中研院史语所、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当时是该社法式组主任)三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川康古迹考察团,自四川宜宾李庄乘船溯江而上,沿岷江到达彭山区。6月14日,考察团开始对江口崖墓进行发掘,全部工作在1942年12月9日结束。共清理崖墓76座、砖墓2座、土坑墓7座,出土陶俑等数百件。后来,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右图是1941年川康古迹考察团从李庄镇出发到彭山江口考查发掘崖墓的主要人员合影,左起:吴金鼎(团长)、王介忱、高去寻、冯汉冀、曾昭燏(yù)、李济夏鼐陈明达
据了解,江口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长山埂、高家沟、盐井沟、豆芽房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 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 座。江口崖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到三国,以东汉时期崖墓为大宗。
科研价值
江口崖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一处数量多,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群,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纪年墓葬,早在南宋洪适的《隶释》中,就有关于绍元丁丑年(1157年)一座墓葬的记载。它融合了四川岷江流域汉代崖墓的特点,并独具特色,是四川岷江流域汉代崖墓的代表之一。出土文物蕴涵丰富的有关汉代彭山区政治经济学、生活习俗、建筑雕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汉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示崖墓
现在向游人展示的崖墓遗址是第951号墓群的二号墓、三号墓和四号墓。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 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形墓,又分单室、双室、三室等多种类型。从构造上来说,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一般大约20米长,墓道壁下或中间有陶制承插式绳纹排水管通向墓外。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宗就能设计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多么高超的建筑艺术啊。
墓门都是仿第宅大门,有四层门楣,雕饰华丽,丰富多彩。不仅每层门楣上的雕饰形态各异,而且三座墓门上的雕饰也各不相同。有的装饰玉檐斗拱,有的雕塑佳禾瑞草,有的雕饰吉祥动物,有的则刻饰歌舞乐伎。身处古墓,却令人感受艺术的享受。
三号墓的墓门,第一层是一斗三升大斗拱,第二层左右两跪羊相对,中间是一熊头人身俑。远古时,熊象征男子的吉祥和威武,具有打鬼辟邪的含义。第三层是柿蒂纹,古代婚丧嫁娶,要桂柿子,以求大吉大利。第四层是方胜。“胜”原来是一种妇女的首饰。史载汉代流行,用金、铜或玉器做成,戴在头上以妆扮修饰。胜的取意是“优胜”、“优美”。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曾戴过这种首饰,《山海经 西山经》说:西王母“蓬发戴胜”。方胜则是几何形状的,是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组成的图形或花样。方胜一方面取胜的吉祥意义,寓意“优胜”;一方面取其形状的压角相叠,寓意“同心”。同时,“方”字也可以形意双解形指方胜图纹之方而非圆曲,意义则可以解 释为“正”、“犹”。这样,方胜除了胜的优美、优胜的意义,又增加了同心、昌盛的意思,成为寓意丰富、图案精美的吉祥符。
门枋左为佳禾,右为莲花。佳禾,就是三叶灵芝,是道家长生不死的仙药;莲花,则是佛教圣花,象征纯洁高雅。一扇普通的墓门门枋,也体现着佛道的结合与相融。
墓室,都比较明朗宽大,只是有些阴凉潮湿。据说,汉代人讲究养生和送死,他们相信通过墓葬,灵魂会获得再生,从而入神入仙,进入未来的理想世界。因此汉代墓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少墓葬力求复制和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样式。所以,在崖墓的墓室里,都还设有前室后寝、左右厢房、厅堂、内室、厨房、壁柜等,真实地展现了汉代人的住宅风貌和生活习性。在墓室的墙壁上,还有非常精美的浮雕。其中,三号墓入口处墓室左下壁的一只高浮雕石犬,左前足镂空,威武猛勇,为主人忠实地守家护院。据介绍,这只犬是赤古藏獒,属中亚品种,是汉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二号墓墙壁上非常生动有趣的浮雕——“夫妻和睦图”:画面上的一个男子曲膝于灶前,一手执瓢、一手举刷,正在烹饪,而一女子身背婴儿,双手扶着男子臂膀,面部充满了柔情蜜意。据说这是四川省最早的“妻管严”型幸福男人——“粑耳朵”。
每座墓室里,都有若干具棺木,有的是陶棺,有的则是石棺,用石棺的身份地位要比用陶棺的高。而在石棺上,也有精致浮雕
专家们根据二号墓的墓葬形制和墓内的雕刻内容,确定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而三号墓和四号墓则分别是家葬墓类和族葬墓类。
画像雕塑
概况
雕塑厅前,是一座王母娘娘像。西王母是我国很早就流传的神化人物,《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有大山名昆仑山脉,之上,其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名曰西王母。”据说,在汉代,西王母被尊称为吉祥永寿之神受到万民的普遍崇拜,而现在,附近村民仍常常来祭拜西王母娘娘,以求平安吉祥。
雕塑厅里陈列的,是江口崖墓出土的汉代文物大项,就是汉代画像石棺和画像砖。
画像石棺有两口,都是第496号崖墓出土的石棺。画面是浅浮雕,四周都有图案。
马车出行
其中一副石棺的正面是马车出行。图上有大道一条,路上是两驾飞奔的马车。前一辆为无盖车,后一辆则是有盖轺车。轺车是古代一种轻便的马车,一般为吏人所乘。两辆车前均驾一马,车下轮毂显然,车畸外加车耳。车上都乘坐二人,右前一人均手执头,并手持一鞭,应为御者,另一人应为车主。车后还跟随着两个骑马卫士。
三神山图
还有一副石棺的正面是三神山图。蓬莱仙岛本来指的是海市蜃楼,后来指“蓬莱、方丈、崇明岛”。三神山的由来,起于战国。《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中记载:“其传在渤海国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史记·武帝纪》记载,渴望长生不老的仙迷刘彻,专门在皇宫的甘泉宫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传闻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画面中间,刻的是二仙人正坐在仙山上六,六簙也就是“六博”,是古代的一种掷采下棋的比赛游戏。相对而坐的两人,左边的一位裸体,双髻,似为女性,一手高举,正在思考该如何落子。左边是一乘鹿仙人,似乎正扭头看二人下棋,右边还有一匹马。
两口石棺的正前面,刻的都是双檐双阙,阙是古代宫门前的一种装饰性建筑,它是用来区别尊卑的。
除了这两口石棺外,还有一口明代的木棺也很有特色。
画像砖
雕塑厅四周,陈列的则是琳琅满目的汉代画像砖。这些画像砖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繁简相间,技法齐备,造型古朴生动。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神化宗教类、祥瑞类和生活类。
在神化宗教类画像中,代表作有伏羲女娲画像砖和王母娘娘画像砖。
伏羲女娲是中原地区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犹如西方古代传说中的亚当、夏娃。《玄中记》:“伏羲女娲蛇躯。”即伏羲是掌治春秋、制造八卦、司婚制乐的男神;女娲氏是炼石补天、博土作人、主掌婚嫁、制造乐器的女神。
图像分为上下两格,边饰方格框。上格右上方,为正面相对的伏羲女娲,一执规一执矩(规矩的来源),人身蛇肢,两尾相交;左方为一三檐阙,似为祀庙,庙内一跪拜者,作祈祷状;庙外一树,檐下一高髻、长服、执板者,作求拜状。王母娘娘画像砖:画像分上下两格,砖边饰方格纹,上部正中,西王母双手笼袖于胸前,端坐龙虎座上,头戴玉胜,伸出头部两侧。西王母右侧有嘴衔食的三足鸟,这是为西王母觅食的使者;左侧有九尾狐,这是祥瑞的象征。西王母两侧各一人,可能是待者,下部右侧一神兽正抚琴,左侧一神兽侧面吹笙,正中一仙人翩翩起舞,其下一九尾狐伏卧于地,狐后半身省去。
祥瑞类的画像砖,大都雕刻“福”“寿”文字和龙虎戏璧、游鱼、跪羊、天鹿朱雀逐风草属、柿蒂等图案。下图是祥瑞画像砖。
画像是浅浮雕整幅画面,边饰双线纹框。画面中心饰三层八瓣莲花,花心有两圈环纹,花蕊为半球体形,外层花瓣尖又将砖面分成八等份,四大角可见叶脉。画面最上部有两只相向飞行的三足鸟,似为觅食;其下是两个相对的半身神人,双臂伸出作上下相扶状。画中部右上为一侧面龙头,嘴闭,龙首铜像上翘,脖子向外;龙头下为一侧面半身九尾狐,头向内。画中部左边是两头瑞兽。画面下部右边是一侧身正面兽,其下饰矮足长尾兽;下左方为一赖蛤蟆张衡灵宪》言:“嫦娥遂托身于月,足为蟾蜍。”从整个画面看,其内容仍与王母娘娘有关,不过画面繁而不乱,布局得当,图案性强,题材新颖,据说目前在四川省还是首见。
生活类的画像砖则多雕刻房舍、飞檐、斗拱、武士、庖厨、马车、钱币、犬之等。其中一块是二伍伯画像砖。“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伍长为伯,故称伍伯。”画面上有二人,头戴帻巾,身穿短衣,左手持 用以遮面的扇状物——便面,右手执戟,奔跑于道。棨,是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木制,形状似戟。
还有一块是斧车画像砖。斧车即载斧之车,斧是政权、权柄的象征,因此斧车是皇帝的重要使者出行时用作导引之车,可能大体相当于现在给领导开道的车。画面上,车驾一马正扬蹄飞奔,车中立一斧,车厢后斜两根无缨长矛。车上坐二人,左后执辔头者为御者,右前执板者为吏。车右一伍伯,一手执棨戟,一手执一长形物,随车飞奔。
崖墓博物馆,能让人静静地、慢慢地赏析这一块块历经千年岁月的画像砖,在惊叹祖先们精妙的文化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感悟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建筑布局
馆藏文物
梓潼宫
摇钱树
秘戏图
崖墓遗址
发现发掘
科研价值
展示崖墓
画像雕塑
概况
马车出行
三神山图
画像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