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黄帝陵
在陕西延安市举办的祭祀活动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是中华儿女尊崇与景仰的民族圣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黄帝逝世起,华夏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而在历朝历代举行的郊祭、庙祭、陵祭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桥山黄帝陵的祭祀活动起源最为久远、最为重要。
历代祭祀情况
先秦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尧舜禹时代和夏朝,黄帝就受到人们的崇敬。《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黄帝而祖,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而宗禹”。《礼记·祭法》中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也就是说,禘礼是一种追念远祖的大礼,古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由于黄帝开创性的业绩,有虞氏和夏后氏把黄帝作为远祖,并用祭祖之礼的最高规格祭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帝浓厚的追根报祖之情。
商周时期,人们仍把黄帝视为先祖,以祭祀远祖之礼来公司祭祀黄帝。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发现商周族和黄帝有血缘关系。《史记·三代世表》中将这种血缘关系记载得很明确:“黄帝生少昊,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契,是为商祖”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是为周祖”。作为商周始祖的黄帝在当时受到了隆重的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以黄帝为初祖的诸姓后裔仍然按照传统习惯继续祭祀黄帝。战国时代初,人们在继续将黄帝作为华夏族祖先祭祀的同时,又将黄帝作为帝王和天帝祭祀。首先表现在“黄学”的出现,其主要思想是文武并用、刑德并行、以法为符、皆断于法、无处无执、无为而治、保民而王等。其次受五行学说的传播和影响,人们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历史的演变规则,认为黄帝代表土德。这样一来,代表五行之一的黄帝就具备了神格,被作为天神而享祀了。
秦汉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全本史记》记载,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姬午四年)“曾作吴阳上,专祀黄帝”。秦灭六国之战之后,沿袭了秦国对白、青、黄、赤四帝的祭祀。按照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土克水,所以有汉为土德之说,而黄帝亦为土德,因此,当刘邦响应陈涉起义,在沛举行起义时,就曾“祠黄帝”(《汉书·高帝纪》)。汉代非常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据文献记载,刘彻“北巡朔方郡,还祭黄帝冢桥山”(《史记·孝武本纪》)。《左传》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汉武帝后的汉代,黄帝被当做天帝祭祀,大规模的祭祀黄帝陵活动不绝如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魏晋时期,因袭了黄帝作为天帝享祀的传统,对黄帝的祀典主要表现为祭天随祀等方式。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则更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李豫大历五年(770)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方祭,列于祀典。”这里所说的黄帝陵阙就是今桥山黄帝陵。唐代宗批准了这一请求,从而使桥山黄帝陵庙致祭被纳入国家祭典。
宋元明清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在宋元时期的黄帝祭礼中,黄帝陵庙致祭受到了高度重视,轩辕黄帝陵庙被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赵匡胤开宝五年(972),遵太祖赵匡旨意,规定桥山黄帝陵三年大祭一次。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元典章》中规定: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明代对黄帝陵和黄帝的祭祀也非常重视。朱元璋即位之初,就认为轩辕黄帝不仅是医家的祖师,也是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朝廷礼部议定祭祀黄帝的地方定在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并规定三年大祭一次,皇帝亲撰祭文,派遣大臣赴桥山祭祀。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称、数量和主祭、陪祭官员姓名都要刻石立碑。又特遣中书省管勾赴黄帝陵致祭,这次祭祀留下至今所见的最早的一篇祭祀黄帝的祭文。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造轩辕黄帝坐像一座,以便瞻仰祭祀。今黄帝陵保存有明太祖、成祖、李忱、代宗、朱祁镇、世宗、李恒赵顼朱由校等皇帝遣使到黄帝陵致祭的碑文。清代沿袭明代定制,在桥山黄帝陵举行国祭,一般三年祭祀一次,此外还有临时祭告。清朝黄帝陵庙的祭祀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见于记载的有30次。光绪年间,台湾省爱国志士丘逢甲中日甲午战争后祭祀黄帝陵,留下诗句“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1908年重阳节,陕西同盟会祭扫黄帝陵,在祖先陵前宣读祭文,以表复兴中华民族之决心。
中华民国时期对黄帝的祭祀
中华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委派代表团致祭黄帝陵,祭词中著名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至今印在人们的心中。民国二十四年(1935),南京国民政府确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年清明节都派官员到黄帝陵致祭。民国二十六年(1937),为了唤起四万万同胞和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国共两党派员在黄帝陵前举行了共祭仪式,参加祭祀的代表有千余人,今黄帝陵轩辕庙碑亭立有毛泽东在1937年手书祭黄帝陵文稿碑。 1942年,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题写了“黄帝陵”三字,所刻碑石至今保存完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于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黄帝的祭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总理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并委托郭沫若同志为黄帝陵题写了碑名。清明节祭祀黄帝陵活动依照民族传统继续举行,由陕西省主持。1955年至1963年之间,每年清明节举行黄帝陵祭典。1964年至1979年公祭活动中断,1980年恢复。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迎来了海内外同胞祭祀黄帝的盛况,前来黄帝陵寻根祭祖、祭祀黄帝的人数日益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惯例。为了更好满足海内外同胞祭祀黄帝陵的需要,1992年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陕西省对黄帝陵进行了空前的大规模的整修。整修后的黄帝陵区,更显得雄伟、庄严、古朴、肃穆。
1993年清明节,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1999年6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拜黄帝陵。
自2004年开始,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新落成的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清明公祭黄帝陵活动无论从规模上、规格上,还是内容上、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礼,都有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市区代表,港澳同胞、台湾省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代表万余人参加,黄帝陵祭典活动实现了与对台工作相结合,与弘扬中华文化相结合,与团结、凝聚海外同胞相结合,突出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文明传承、自强创新的主题,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
黄帝陵祭典活动已经成为最具有广泛影响和强烈感召力的民族盛典,成为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统战工作。1949年以来,每年清明节,台湾同胞都要在台北市举行隆重的遥祭黄帝陵典礼,弘扬传承中华文明。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代祭祀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