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英文名: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
美国作家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海明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于1952年出版。
小说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位
古巴老渔夫在海上捕鱼,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展开惊险搏斗的故事。
小说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相继获得美国普利策奖与
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小说中简明精练的写作风格在当时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1930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一家定居
美国南部的岛屿城市
基韦斯特,海明威在此期间参与捕钓
旗鱼科的活动,尽己所能学习一切关于湾流与马林鱼的知识。1933年后,海明威夫妇动身前往非洲展开狩猎。这些经历与特长,后则被借鉴引入至《老人与海》的创作中。
1935年,
古巴渔民卡洛斯·古铁雷斯曾向海明威口述过一个老人外出捕鱼的故事。1936年,他在《
时尚先生》上撰文介绍了这个故事。不过,也有人认为故事及角色原型源于海明威所拥有的船只“皮拉尔号”船长,古巴渔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7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告诉他的编辑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他打算写一篇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的故事,但实际却迟迟未动笔。
1947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参与三次战争、酗酒及家族精神病史都对他的身心造成了伤害,抑郁与没有灵感终日困扰着他。而此时期的积郁之情以及在
古巴的定居,可能也为他极尽描写老渔夫的孤独状况及海港现貌提供了灵感。
1950年年末,海明威开始动笔打算将故事写成小说,耗时两个月,于次年2月17日完成初稿,海明威本人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在最初定名中,海明威考虑过《现有的海》《人的尊严》等书名,后在写信授权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出版时,最终定名为《老人与海》。1952年9月1日,小说在《生活》杂志上刊登发表,而书籍版则由斯克里布纳之子出版发行。小说中所写“献给查理·施里纳和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是为纪念出版前去世的两人。前者为海明威合作出版社斯克里布纳之子的总裁,后者是与海明威关系密切的编辑。
故事大纲
圣地亚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然而却连续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他也因此被他人认为交了一辈子的霉运,自小跟随他的学徒马诺林因此被父母强迫在其他船上工作。然而马诺林依旧去帮助他收拾渔具,陪伴他吃饭聊天,并相信他能够时转运来。
第85天,圣地亚哥乘着小船出海钓鱼,临近中午时钓到了一条大鱼。他确信这是一条
大马林鱼,然而却始终无法将它拉上来,甚至于大鱼拖着船往海洋游去。在历经两天两夜的对峙后,始终不服输的圣地亚哥最终将疲惫的
旗鱼科杀死,由于鱼太大而选择拴在船边试图回航。然而马林鱼的血腥味吸引了鲨鱼,鲨鱼们争相游来啃食马林鱼。
圣地亚哥在船上与鲨鱼们展开殊死搏斗,并将一切能够使用的工具作为武器击退鲨鱼。
半夜时分,筋疲力尽的老人驾着小船回到港头。他将残缺不全的大鱼留在小船上,挣扎着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沉沉睡去。早上,渔民则围观着那一个庞大的马林鱼骨,而圣地亚哥则在马诺林的陪伴下梦见了狮子。
角色介绍
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Santiago)是一名
古巴老渔夫,年轻时曾是一名水手,并曾游历过非洲。他善良慈爱,但也有着坚韧不屈的意志精神,从年轻时与黑人在酒馆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掰手腕,与
大马林鱼相持三天两夜乃至与鲨鱼群搏斗,他都竭尽全力抵抗到底,践行着他所说的“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信念。
马诺林
马诺林(Manolin)是一名住在古巴海边的男孩,热爱捕鱼生活,自5岁起作为圣地亚哥的学徒随他出海捕鱼。马诺林十分敬爱圣地亚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并帮他收拾渔具,给孤独的老人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
主题思想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在国际有着多种争议,有硬汉精神说、悲剧主义说、存在主义说、现代主义说、原始主义等主题的蕴意解构。简单概述而言,可分为如下主题:
老渔夫终生与大海为伴,大海与鱼仿若是他的朋友,但为了生存与荣誉却也不得不捕杀鱼类,得以靠着大海的馈赠生存;然而以大海为代表的自然则变幻莫测,既非仁慈,又非邪恶,既能帮助人,又能毁灭人。鱼类虽能够养活人类,但为了生存也能够致人于死地。
此外,在与自然及逆境的抗争中,人类会展现出坚持斗争、永不言败、坚韧不拔的精神。老人
圣地亚哥曾87天内一无所获,后又接连84天没有捕到鱼。但他毫不气馁,既不唉声叹气也不怨天尤人,在第85天又满怀信心地出海打鱼。在遭遇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
大马林鱼,老人精疲力尽也未闪现退却的念头,坚信自己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自己是行动上的强者;在与鲨鱼群的搏动中,他同样表现了硬汉的“硬”,在知晓可能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仍坚强不屈地击退鲨鱼群。通过多次描写鱼类的凶猛有力,衬托老人的坚毅顽强,作者借圣地亚哥之口说出“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和“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等话,即是对硬汉精神的高度概括。
老渔夫从头至尾的孤独、渔猎时的痛苦以及最终的徒劳凸显了人在生存境遇中的荒诞体验。老人在面对大马林鱼时,虽用尽全身力气与毕生经验与之周旋并收获了丰硕的战利品,然而鲨群的突袭将他从喜悦的巅峰推至悲剧低谷。无论他怎么努力与鲨鱼搏斗,仍逃不过“胜者无所获”的悲惨结局。纵然有着多种可能,然而以老人为象征的人类在既定的命运面前依旧显得十分渺小,亦无力应对那些不可抗、不可控的发展,故而导致悲剧的必然性。
当老人
圣地亚哥还在依靠一条小船、一根鱼叉、一张网等传统捕鱼工具捕鱼时,大量渔夫已经开始采用现代化技术的汽艇、
拖网渔船捕鱼。他们不在乎天气状况,更不需要深入了解自然万物,从而产生更为诡吊的事件:深谙捕鱼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捉到鱼,而对海洋鱼群一窍不通的渔夫利用现代化机器在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而在最后,游客与服务员看到老人带回的鱼骨架却不知其是何品类,更体现了嘲弄之情。从而产生以老人圣地亚哥、
大马林鱼、大海为代表的原始主义,与游客、年轻船夫所代表的外来现代化主义冲突,是象征表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世界冲突的悲剧故事。
老人背扛船桅的形象暗喻了耶稣基督背负十字架前行的场面;归家后精疲力尽的动作姿态能使人想象到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惨景等,而他所展现的品质与耶稣基督的品德和个性有着密切联系。作为基督教徒的老人,在生活亦展现了基督教信义中的谦逊、忍耐、信心、希望、爱心等优良品德。其遇险经历,亦体现了基督教中人需要承受苦难,苦难是必要的考验与锻炼,经受苦难才能得到救赎的宗旨。故而《老人与海》是揭示了基督教信徒的本质,并用《圣经》式术语表达出来。
针对文学界对《老人与海》思想主题的评论,例如作品象征比喻了什么主题、作品中的人物象征何种事物等等,海明威生前在信件中曾予以驳斥:
后来关于这一点,他进一步作出了解释:
艺术特点
写作技巧
《老人与海》是
欧内斯特·海明威运用“冰山原理”进行创作的标准范本,作者将原本预计写成一千多页的小说进行极大限度的删改,从而让读者以自身经历去推敲事件,以期让小说表现得更为真实。在与记者的问答时,他曾如此自述写作手法:
从表面上看,小说的人物、时间、语言均精炼简单,而实质上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情节表述上,故事整体显得平淡,但借由平淡叙述下的隐藏信息,以鲜明生动的对话(包括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来达到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和阐明小说主题的目的,使小说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
在文体上,作者摒弃浮泛的夸饰性文字和累赘字眼,采用日常用语与常态用词。小说整体句子短小,语言精确,采用了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来表述内容,形成一种简洁清新、平白如话的文体。比如老人说:“鱼儿弄死我,我也不在乎,他妈的。天哪!我不恨他,我爱他!”整体结构清爽直白,将读者、作者、描写对象三者之间的距离拉短至最低限度,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形象塑造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惜墨如金,淡淡几笔使几个关键角色的形象跃然纸上。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贫如洗、消瘦憔悴,面部多有皱纹褐斑,双手留下了伤疤。在情感经历上,他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遭遇和感情,同时又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那种崇高精神力量,表现出一种打不垮的“硬汉”形象。而与老人作伴的孩子马诺林,则象征着
新生代希望的传承,他犹如老人圣地亚哥的青少年时代,虽依旧稚嫩但却富有同情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此外,作者亦描绘各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如凶悍的马林鱼、野蛮的鲨鱼、以及友好的海豚与飞鱼等海中生物,借此表达大海给渔夫带来的恩惠与其冷酷之处。
作品反响
奖项荣誉
1953年5月,
欧内斯特·海明威凭借作品《老人与海》获得1952年年度
普利策小说奖。
1954年,海明威凭借作品及“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著作《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的评选理由,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后将获得的奖牌以“献给
古巴人民”的名义捐赠给科夫莱圣母(Virgin of EI Cobre)教堂。
出版流传
《老人与海》在《生活》杂志一经刊载,便在两天内售出531万8650份;而由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出版的单行本在美国、
英国发行,一次卖出15.3万册,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保留达半年之久。并被
法国、
意大利、
德国、
日本等学校选入英语教材,作品版权销售到世界各国。
在中国,《老人与海》随时代发展有着多个中译本流传。最早的中译本是女作家张爱玲翻译,后来诗人
余光中,研究美国文学的学者
黄源深、
吴劳、
李文俊、
董衡巽都曾先后进行翻译,并被选入中国国内的中学阅读教材。
相关改编
1958年10月7日,由
约翰·斯特奇斯导演,
斯宾塞·屈塞主演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上映。
1990年3月25日,由裘德·泰勒导演,
安东尼·奎恩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
1999年7月3日,由
俄罗斯动画师
亚历山大·彼德洛夫执导改编的同名动画短片上映。
作品评价
英国作家
安东尼·伯吉斯: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美国作家
威廉·福克纳:《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最好作品。时间将证明,他这本小说的质量将胜过我们任何人的作品。
艺术史家伯纳德·贝瑞孙:《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
赫尔曼·梅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
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
中国作家张爱玲:《老人与海》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