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赵进行的战争
长平之战,是东周战国时期,秦国进攻赵国的一场战争,因主战场在赵国长平(今晋城市高平市)而得名。公元前262年,秦国兵锋直指韩、赵、魏三国交界的上党地区,引发秦国与韩国赵国军事、外交冲突。公元前260年九月,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决战,以秦国取得胜利而告终。据《史记》记载,秦军击杀、俘虏、坑杀赵军四十五万(有争议)。
秦国通过多次战争蚕食楚、韩、魏三国土地后,将扩张矛头指向赵国,在对上党地区进行争夺时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国请求与秦国议和,未能成功。赵军将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将领王龁久攻不下。于是秦国使出离间计,促使赵王用赵括取代了廉颇,秦国也秘密将白起派往长平。最终白起用计将赵括射杀,赵军被迫投降。秦国获胜。
长平之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共歼灭赵军四十五万(有争议),创造了中国先秦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长平之战后形成了六国皆弱、惟秦独强的战略格局,为秦国秦灭六国之战初步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
政治背景
东周战国时代,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农业种植水平提高,水利设施蓬勃发展,手工业生产发达,人口增长,商业繁荣,学术文化百家争鸣,相互影响,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政治上,各诸侯国分裂割据局面已对社会发展形成阻碍。诸侯国间征伐不断,民不聊生,社会财富被战争耗用,百姓渴望天下一统。秦、燕、赵等诸侯国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袭,各守一方、各筑长城不利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由统一的政权组织抵抗袭扰成为客观需要。天下一统的趋势逐渐明晰。
军事背景
秦国由于商鞅变法彻底,法家政策推行,一系列得当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的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增强,有对外扩张的意愿与实力。秦国对外用兵频繁,有力的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济西之战爆发,乐毅统帅联军在六个月内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济西之战打破了战国七雄中秦国与齐国的战略均势,齐国国力锐减,失去争霸天下的实力,秦国一强独霸局面逐渐形成。
周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秦军攻打楚国,攻破楚国别都(今鄢陵县一带)、都城郢(今江陵县附近),鄢郢之战使楚国丧失了大片疆土,同时削弱了楚国军事实力,解除了秦国东进的后顾之忧。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赵国与魏国联合进攻韩国重镇华阳(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一带),韩国无力抵抗,向秦国求援。秦出兵救韩,在华阳之战中击败赵魏联军。魏国战败,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魏国丧失了单独对战秦国的实力。
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绕过韩魏两国,奇袭赵国,阏与之战爆发,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击败秦军。次年,秦国再次奇袭赵国阏与失败,东扩受阻,将赵国视为东扩主要威胁。
周赧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8年),秦昭襄王采用丞相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先攻略韩魏之地,为日后攻打赵国做准备,上党地区首当其冲,成为必争之地。上党地区,是由五台山脉、太行山、太谷山脉及中条山脉所构成的高地,山高岭陡,沟壑纵横交错,韩、赵、魏三国各占一部。若秦国可以控制上党郡地区,就可以沿着山间谷地,直抵四百里外地邯郸市城下,邯郸将会直面秦军居高临下的威胁。同年,秦国五大夫攻取上党地区的魏国怀邑(今武陟县)。
战争起因
周郝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白起率领秦军攻占了韩国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阻断了韩国沿太行山道北上之路。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了韩国野王(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使得韩国上党地区成为飞地,彻底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与本土的联系。
韩国无力抵挡秦国进攻,韩桓惠王决定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上党郡守靳黄重反对韩王不战而降秦决定,拒不执行。韩桓惠王改认冯亭为上党郡守。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便与众人商议,认为韩国无法阻止秦国扩张,不如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愿意接收上党,秦国必会与赵国产生冲突;秦赵如果开战,赵国必会与韩国结为同盟,只有这样才能抵挡秦国扩张。于是冯亭派人前往赵国联络献城一事。
赵孝成王召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商议。赵豹认为,接收上党必会导致秦赵交战,接收带来的祸患远大于利益。赵胜则认为,不动干戈就能得到一郡之地,接收上党对赵国利大于弊。赵孝成王采纳了平原君的建议,决定接受上党之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秦赵矛盾激化。
战争经过
秦赵长平对峙
周郝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趁上党地区未建立起有效防御,派左庶长王龁率军经太行道进攻上党地区。因赵国援军未到,冯亭势单力薄,抵抗秦军失败,便率领不愿降秦的上党地区百姓逃往赵国境内。驰援上党的赵军见上党已经被秦占领,于是依托长平附近险要地势,在此驻军,接应上党流民。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四月,王进攻赵国,赵国派名将廉颇统率军队在长平抵挡秦军入侵。赵军裨将笳率军侦察秦军动向,与秦军将领司马靳率领的斥候遭遇,赵军战败,裨将笳被杀,赵军首战失利。六月,秦军攻入赵军阵地,夺下两个要塞,俘虏了四名尉官。七月,赵军依托壁垒坚守抵抗,秦军继续发动进攻,攻入赵军阵地,攻占了赵军阵地西边的要塞,俘虏了两名尉官。廉颇见赵军屡战失利,于是禁止赵军与秦军交战,坚守不出,与秦军对峙。秦军多次挑战无果,两军相持不下。赵王多次责备廉颇消极应战。
赵国主动求和
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国在作战中失利,一个都尉阵亡。赵孝成王召见谋臣楼昌虞卿,计划派出军队轻装行军袭击秦军。楼昌认为,与秦国为敌对赵国没有好处,应该立即派使者去秦国议和。虞卿认为,主张现在就与秦国议和的人,认定秦赵交战赵国必败;如果现在就议和,主动权会落到秦国手中;如果派使臣前往楚国、魏国求援,秦国肯定会担心天下诸侯国会联合起来攻秦,到那时再议和,赵国才有可能掌握一定的议和主动权。
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派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秦国接见了郑朱,而且对郑朱礼遇有加。赵孝成王将议和进展告诉了虞卿,虞卿认为议和不可能成功,赵军必会战败。虞卿认为秦国接见郑朱,只是想让各国觉得赵国已放弃抵抗,秦赵已经开始议和;这样一来,楚魏等国一定不会再考虑出兵援赵之事;秦国确定各国不会救援赵国后,在赵国将被彻底孤立的情况下,议和也就没有必要了,秦国会下定决心攻打赵国。正如虞卿预料,议和失败。
秦赵阵前换将
秦国进攻赵国之战在长平陷入焦灼,廉颇坚守不出,王龁无计可施。秦王与范雎商讨策略,范认为,廉颇作战经验丰富,知道秦军远离国土作战后勤补给困难,无法持久作战,廉颇是要以逸待劳,等待反攻时机。于是秦国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关系。谣言称廉颇马上就会投降秦国,不足为虑,秦国担忧的是赵国会启用赵奢的儿子赵括,由赵括领兵与秦国作战。赵王本来就因廉颇军伤亡日增却屡次战败而恼怒不已,现在廉颇更是不敢应战,空耗钱粮;又将秦国散布的谣言信以为真,对廉颇失去信任,于是用赵括取代廉颇,命其率军反击秦军。赵国上卿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反对用赵括取代廉颇,但赵王执意换将。秦国得知计谋成功,赵军阵前换将,于是暗地里派战功赫赫的上将军白起赶往长平,作为秦军前线最高指挥官,指挥王龁及秦军队伍,以期出其不意,击溃赵军。
秦军诱敌成功
赵括到达长平前线后,改变廉颇军事部署,更换将领白起到达前线,下令秦军再次挑战,赵括不知是计,亲自领兵出城应战。秦军佯装溃败,一路后撤,赵军紧追不舍,直追到秦军壁垒外。此时才发觉秦军壁垒坚固,无法攻入,而壁垒内的秦军却不再出营对战;与此同时,秦军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突袭部队已经切断了赵军退路,使其无法返回壁垒,被困于秦军壁垒之下;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将赵括所率领的赵军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同时,秦军封锁了赵国通往长平的运粮通道。秦军围困赵军后,赵军断粮,战力下降,秦军派出轻装精锐不断袭扰、攻击赵军,赵军交战屡屡失利,只能就地扎营,坚守待援。
秦昭襄王得知赵国长平之战遗址战场运粮的通道被秦军切断后,便亲赴河内(今豫北地区)进行战争动员,用晋升爵位的办法激励百姓,将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悉数调往长平前线,拦截赵国援军,等待长平赵军粮食耗尽。
到了九月,长平被围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补给无法送到,军中士兵陷入绝境,只能残杀弱者以人肉充饥。赵括计划分兵突围,屡屡失败。赵括无计可施,亲自披挂上阵,率军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
战争结果
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军向白起投降。白起认为秦国攻下上党时,上党百姓不愿归附秦国反而逃往赵国,若赵国士兵投降秦国之事出现反复,容易生出事端,于是用欺诈手段将四十万赵国降兵活埋,只将年纪尚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杀和俘虏赵军四十五万人,赵国震惊。
战争后续
白起在长平之战胜利之后,企图兵分三路进攻赵国,围攻赵都邯郸县。赵国派使臣苏代携重金游说秦国丞相范雎,苏代认为,白起若攻下赵国,功劳将无人能比;若趁现在促成韩赵两国割地求和,则范雎功劳最大。范雎采纳了苏代的建议,进言秦昭襄王撤军议和,白起只好遵照秦昭襄王的命令撤回秦国,秦国失去了一举攻下赵都邯郸市的最佳时机。
战争影响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夺取了军事要地上党地区;韩国丧失了大片国土,实力进一步被削弱;赵国也失去了对上党郡地区的控制,同时赵军有生力量损失惨重,国力转向衰落;秦国控制上党地区,使得魏国直面来自秦国上党方向的压力。韩、赵、魏等国无力单独抵抗秦国扩张,形势所迫不得不结为同盟,合纵抗秦,以求自保。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继济西之战、鄢郢之战后的又一个划时代战争,它使得赵国从崛起走向衰落,从而形成六国皆弱、惟秦独强的战略格局,为秦秦灭六国之战奠定了基础,使得秦灭六国成为定局。
战争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载:“诛屠四十馀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长平之战已结束约九个年头,燕王派国相栗腹到赵国查探赵国国力虚实,栗腹回国报告燕王说:“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见长平之战的残酷。
汉朝思想家扬雄在其哲学著作《扬子法言》一书评论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杀了赵国的降兵四十多万人,“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说即使当地年蚩尤作乱,也不过如此罢了。长平之战使得死尸遍野,血流成河。
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靳生禾先生、谢鸿喜先生在著作《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一书中评价说,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战争中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
军史学家田昭林先生在著作《中国战争史》一书认为,长平之战秦军共歼灭赵军四十五万,创造了中国先秦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
历史文化研究者苏山先生编著的《还原18个著名的古战场》一书认为,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秦国将领白起将四十多万赵军俘虏全部屠杀,使得长平战场头颅成山、尸骨遍野、血流成河,成为世界战争史中尤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的两国谋臣、两军统帅,对中国军事科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典故
嫁祸于人
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派使者到赵国,愿将上党地区十七座城池及百姓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召见赵豹赵豹,询问赵豹的看法。赵豹认为,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阻断韩国本土与上党地区的联系,本以为上党之地唾手可得。可韩国上党地区却不愿归顺韩国,是想把战争嫁祸给赵国秦国付出了艰辛而赵国不劳而获,是会招来祸患的。
胶柱鼓瑟
赵孝成王要用赵括取代廉颇蔺相如反对说,赵王只因赵括名气大就决定任用赵括,就像是用胶把瑟的弦柱粘死后,再去弹奏它一样,根本无法变换高低音调。后多用来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纸上谈兵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到用兵之法,自认为天下无人能敌。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赵括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蔺相如认为,赵括只懂得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却不懂得如何随机应变。赵王长平之战中任用赵括为将,赵括却轻易被白起用计射杀,赵军全军覆没。
赵母论括
赵括在研习兵法方面很有才华,但他的父亲赵奢却并不赞赏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由,赵奢说,行军打仗是事关生死的大事,赵括却总是轻易提起,赵国若不任用赵括为将则罢,若任用赵括为将,赵军定会因他战败。赵孝成王用赵括取代廉颇,赵括即将走马上任,赵括的母亲坚决反对,谏言赵王说,赵奢担任将军一职时,门客数十人,好友数百人,赵王及王室赏赐的钱财,赵奢都分给了军士幕僚。接到王命后,就不再过问家中事务,专心于军事。赵括做了将军,高高在上接受军吏朝见,没有人敢直视他。赵王赏赐的钱财,他都带回家私藏起来,每日忙于置办田地房产。赵括并不像他的父亲,请求赵王不要任用赵括。赵王未听劝告,坚持任用赵括为将,致使长平赵军全军覆没。
战争遗迹
战场遗迹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晋城市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平之战爆发后,秦赵两军的小股部队首先在空仓岭以西发生交火。廉颇曾指挥赵军在此修建“垒壁”“障城”等防御工事。谷口村大粮山高平关、空仓岭、古光狼城、百里长城、营防岭等五十多处遗迹留存至今。
尸骨坑
丹河附近河谷地带作为长平之战主战场,千百年来,不断有尸骨出土。宋代转运司判官马城曾将方圆数十里暴露在外的骸骨清理掩埋。金朝高平县令王庭直曾将河谷两岸土石崩塌后暴露在外的骸骨装载数车集中掩埋。明代高平市县令许安遇曾将高平城附近的骸骨掩埋后,立碑为记。1995年,高平市永录乡将军岭下发现一处尸骨坑,次坑长11米,宽4米,深1.2,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城市文化局、高平市文博馆对该处尸骨坑进行了表层发掘工作,发掘遗骸130多具,同时出土了燕赵时期的刀币、箭头、带钩等文物。该尸骨坑被命名为“永录一号尸骨坑”。2011年,在高平市永录乡后沟村附近发现一处尸骨坑,在丹河西岸的寺庄镇柏枝庄村,也发现了尸骨坑。2020年7月,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南王庄村被发现。
后世纪念
骷髅王庙
骷髅王庙亦称骷髅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区西2.5公里的谷口村,始建于唐朝。谷口村是长平之战主战场之一,李隆基曾到访此处,提下“省冤谷”三个字,下令清理掩埋裸露在外的尸骨,并在此新建一座庙宇,庙名叫做“骷髅王庙”。谷口村的骷髅庙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祭祀古代战争的庙宇。宋、元、明、清各代均对骷髅王庙进行修。明代时将塑像改塑为赵括夫妇,故又称赵王庙。2021年高平市再次对骷髅王庙进行修缮。
长平之战纪念馆
长平之战纪念馆建于2003年,位于晋城市高平市永禄乡。纪念馆分为战国烽烟、长平之战、长平遗址、历史遗珍四大部分,通过尸骨坑、出土文物、图片、影视等手段,展示和介绍了长平之战的交战始末和惨烈程度。纪念馆于2014年重新修建后正式开放。
相关争议
时间争议
三年说
历史学家杨宽先生认为,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依据是《吕氏春秋·应言篇》“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等的记载,认为长平之战应从《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公元前262年“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计起,长平之战事实上已经开始,秦赵两军经历三年对峙,最终在公元前260年爆发大决战。杨宽先生认为《史记·秦本纪》是为了行文方便,而把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记载到了大决战之年。靳生禾 、谢鸿喜所著《长平之战》中,也认为廉颇王龁与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对峙三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采用三年之说。
两年说
历时二年说的根据是《史记·六国年表》把“使廉颇拒秦于长平”和“使赵括代廉颇将,白起破括四十五万”分别记载于周赧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61)和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历史学家翦伯赞等人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采用两年说。
六个月说
张景贤先生认为,长平之战作为一次战争,依据《史记·白起王列传》《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记载,应该从秦赵双方军队在长平实际接触作为战争的爆发时点,到秦国战胜赵国,在长平的军事活动结束为止,是役实际上由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四月至九月,仅历时六个月。不能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混为一谈。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采用六个月之说。
人数争议
宋裕先生认为,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有夸大之嫌。宋裕先生从战国时期人口情况、秦赵两国军事部署等方面做了分析,同时《史记》记载白起敢于用仅二万五千人去断绝赵军后路,以区区五千人完成对赵军的分割穿插,认为赵国投入兵力不可能有四十万人之巨。司马迁记述战国史时采用游说之士蔡泽的说法,称白起“屠四十余万众”,蔡泽作为游说之士,惯用夸张手法,而汉初多有夸大秦的残暴之词,坑杀赵卒四十万不可信。
剑桥中国史》一书同样对长平之战造成的伤亡数字表示质疑,认为以秦国当时掌握的技术手段,要把一支四十万人的军队斩尽杀绝,实际上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被俘虏的赵军士兵被战争及饥饿削弱了他们的体力,秦军想要将四十万人坑杀,依然不可办到。
相关影视
2004年电视剧《西风烈》
2009年电影《麦田》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
2017年央视纪录片《喋血长平》
参考资料
谢鸿喜.汾水网.2023-02-23
长平之战遗址.山西省文物局网站.2023-01-11
长平之战遗址(第二批省保).山西省文物局网站.2023-01-11
《高平史话》:李隆基令建骷髅庙.高平市人民政府.2023-01-04
骷髅王庙.高平市人民政府网.2023-01-04
骷髅庙修缮完成重现昔日风采 .高平市人民政府网.2023-01-04
长平之战纪念馆.晋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1-04
翦伯赞.中国地情网.2023-01-05
西风烈.抖音.2023-01-04
电影:麦田(2009).优酷.2023-01-03
大秦帝国之崛起.CCTV节目官网.2023-01-03
喋血长平.CCTV节目官网.2023-01-03
目录
概述
时代背景
政治背景
军事背景
战争起因
战争经过
秦赵长平对峙
赵国主动求和
秦赵阵前换将
秦军诱敌成功
战争结果
战争后续
战争影响
战争评价
相关典故
嫁祸于人
胶柱鼓瑟
纸上谈兵
赵母论括
战争遗迹
战场遗迹
尸骨坑
后世纪念
骷髅王庙
长平之战纪念馆
相关争议
时间争议
三年说
两年说
六个月说
人数争议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