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田依
中国书法家、画家、文史学家
刘田依先生是本世纪具有相当高学术成就与造诣的一代书法大家,是当代书圣、张旭于右任先生唯一活着的养子与弟子,他七十三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中国经典的传统书法艺术,甘愿舍弃所有的名利与物质的诱惑及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学习与探索的海洋中。这种刻苦无畏的学习精神,是值得我们推崇与敬佩的。
个人简介
曾用名:刘延监、刘田一(身份证)、刘天一、刘添翼、工凡、号陶唐后人
性别:男
生日:公元1933年3月初7生于中国上海
民族:汉族(汉高祖刘邦的后代)
家庭成员
父亲:刘觉民(革命党人、同盟会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祖籍: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北山口镇,曾经定居于北京、天津市哈尔滨市长春市西安市广州市、日本东京、上海市、南京、洛阳市。1939年逝世于河南省巩县(现在巩义市)。
母亲:何平秋
祖籍:原籍江苏常州武进,清末光绪年间其家族迁入苏州市常熟市昆山市一带,宣统年间定居于上海,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江苏省淮安西门大街受到迫害致死。
职业:专业中国书法家、中国画家、文史学家
生平经历
刘田依先生,1933年生于上海,在河南洛阳、江苏南京均生活学习过。解放前曾就读于中国国民党时代的最高档贵族学校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1949年4月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首届文艺干部训练班、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是中国第一支海军的华东海军文工团作曲、指挥,精通大小提琴二胡钢琴等。海内外著名的当代中国书法大家,曾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展览并获得大奖,多年来其书法作品被联合国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日本三菱机电株式会社、日本东京医科大学(为该校题校名)、东京关西书道会、大阪青松书道会86国际艺术展、中国首届新书法大展、中外草书大展、二十四届、二十五届奥运会组委会、十一届杭州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联合国文化艺术基金会、世界文化艺术联合会、美国雅嘉图东方艺术研究会、世纪华纳兄弟娱乐公司、英美艺术投资研究会、法国梅特勒艺术基金会、西班牙hlo.tjys艺术馆、加拿大华人文化协会、台湾中华名人堂、深圳发展银行、华人英才杂志社、于右任纪念馆白马寺、淮安慈云寺、靖江孤山寺、水崇庆寺新四军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纪念馆、海安博物馆、淮安博物馆、江苏省等地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他擅长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通晓中国国学、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中医、养生。1933年出身于上海市,父亲刘觉民,中国民主革命家,是中国近代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人物之一,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批同盟会会员,参加过推翻清代帝制王朝的辛亥革命。系中国国民党早期创始人之一。因为刘觉民是于右任黄宾虹的好友,所以刘田依少年时期就有机会师从于右任、黄宾虹两位先生学习中国书法、山水画。1949年解放后在上海又拜刘觉民另一好友著名国画大师钱瘦铁先生为师,并从那里系统学习了国画及艺术理论。刘田依先生的书法特点是真、草、隶、篆体貌风格全面,且能博采众长从而变化多端、出神入化。他七十一年来大量临习古今历代书家碑帖,传统功力非常深厚扎实,他在长期探索研究过程中,积极、大胆的运用融会贯通的方法,在创作中能够巧妙地把各种不同的艺术元素贯穿连接,并构成了刘田依先生作为泰斗级的大师所独有的书法艺术语言中精秀灵动、雄浑苍劲、千变万化、发然天成的创造力、生命力!为中原地区当代书法艺术审美情趣的传承发展树立了典范作用。
学术成就
刘田依先生一直在着手整理、研究于右任书法的相关工作,并且在编著新的《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常用标准大字典》,这部字典是刘田依先生在继承与发扬于右任《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宗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为丰富广阔的古今百家体貌姿态,并且修订完善了中国汉字书法在当今社会实践中推广交流应用的局限与不足,使《标准草书》跳出了个人及小部分人保守、陈旧的汉字
书法艺术及学术思想的局限性、片面性认识,将中国汉语言文字的交流与应用从原有繁琐的笔画、笔法中得到合理的艺术化解放,让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真正成为提高中国文字书写速度与效率的工具,目前刘田依先生已经完成了两万八千字的初稿,以及重点常用的五千个字。下面就是详细介绍刘田依先生为什么要重新编辑本书的历史与现实的动机和意义。汉字书法的草书必须简单化、普及化。
草书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书体,艺术价值高,而且书写简便,可以趋急应速,实用价值也很高,书家通过草书的书写,书法的美质可以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在草书创作中,历代草书家对草字的来源不同,书写方式各异,自己对草字部首的把握,艺术创作思想方式等的差异,草法不统一,所以各书其字,一字多式,甚至数十式的现象非常严重,使草书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之中,让后学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更有甚者,有些人对草书的字法(结构方法,俗称草法)不明了,“信笔为体”,“聚墨成形”,草法乖谬,于是出现了“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得”,或者说“草书不规范,神仙也难辨”的现象。于右任先生生前经常对刘田依教导的是,西方的外语尤其是英文,平时日常交流的书写格式都是以草书为主,中国人是汉字的楷书来交流,而汉字楷书的结构太过复杂,书写起来比较费时费力,普通老百姓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比较繁琐,容易半途而废,那么,把常用汉字的草书书体,通过精心地选择并规范化,进行推广普及,这才是他(于右任)要编辑《标准草书》的初衷动机和目标。
所以,于右任先生早在2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草书的各种规律与形式,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虽然编辑出版了几次,但都是因为自己公务繁忙,政治环境不好导致工作条件与精力也跟不上,自己无法全身心投入进去钻研推敲并编辑,再加上起用的人员专业素质不够一定修养与高度,他们自身书法书写的水平良莠不齐,致使很多选编的字不够实用,不够精致准确,造成理论与实际的错位,视觉与实际的差距。所以,他一直深恶痛绝草书中的“难识、难写,难以记忆”这些“怪”现象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因此,刘田依先生决定遵循于右任先生的思想,重新研究《标准草书》的实用性普及型的核心要素并使其规范化。
刘田依先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书写与比较,得出了很多观点,并明确归纳了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和原则
我国文字繁杂,偏旁部首繁多,难认难写,识难用迟,所以为了“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民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
急务!”也就是说,把中原地区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汉字书法书写的书体——草书,怎样使他由繁而简,由难而易,由苦而乐,由繁琐、复杂而趋于统一,由虚玄而归实用并普及。这就是最终目的。“斯旨定后,乃立原则:曰易识,曰易写,曰准确,曰美丽。依此四则,以为取舍。字无论其为章为今为狂,人无论其为隐为显,物无论其为纸帛为砖石为竹木简,唯其以众人之所欣赏者,还供众人之用。并期经此整理,习之者由苦而乐,用之者由分立而统一,此是作者之唯一希望也。”
2.刘田依先生这么多年来,广泛搜集历代草书的书作(墨迹、拓本)、论著。用数十年时间并耗尽大量资财,广求历代草书遗迹数百种上千个版本,潜心于汉字书理、书法的研究。
刘田依先生最初以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为“母本”,克服了各种缺点与困难,逐渐形成了以今草为标准书体。他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草书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千字文是历代草书家最关注、最着力的课题,“名家聚会,各献其长”,便于名迹之间的比较而择优汰劣。不过“千字文”的字数不够多,常用字只占一半,对于有书法基础的习者可以举一反三,以少胜多,以点带面,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但是对大部分初学者还是一定难度的。那么,刘田依先生在此删减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亲力亲为地书写比较,从而在把它字数丰富了的同时,重新分类组合成一个更加简便、实用的工具书。
3.《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标准大字典》是借用历代草书名家艺术成果的结晶,刘田依先生按“标准草书”原则,依古意补入,字全都采自古代书家作品之中,占全部字数的92.69%。其中选用了王羲之350字,怀素136字。从古帖中选用的两千多字,共参阅了历代一百五十多位书家的碑帖。
其中最知名的如智永(宋拓等四个版本),怀素、欧阳询孙过庭虞世南贺知章鲜于枢、邢桐、王宠苏轼赵孟頫黄庭坚董其昌唐太宗虚心改过、毛泽东、黄宾虹何绍基于右任吴昌硕刘觉民等。参考的其它草书作品,上自西汉,下迄近代,时间跨度二千余年,约有两百多位书家的数百部作品“涉及之刻帖、墨迹,从《急就篇》、《月仪帖》,《出师颂》、《十七帖》、《书谱》、《自叙帖》等草书名帖,到《淳化阁帖》、《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等大型丛帖;从新出土的《楼兰文字》、《流沙坠简》,到新影印的《古今尺》、《故宫周刊》《草书大全》,乃至日本的《书道全集》《大汉草书字典》,可谓是应有尽有。汉之崔瑗张芝,魏之繇,吴之皇象,晋之索靖王羲之王献之南梁智永、唐之孙过庭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等等。书圣王羲之的作品收集了一百余帖,入选《初稿》的有206帖,除《兰亭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十七帖》、《洛神赋十三行》、毛泽东书写岳飞的《满江红》、《大浪淘沙》于右任的《正气歌》《出师表》等常见的名著外,还有大量的今人罕见的书经法帖。“历朝历代尽收其中,直到自己风格的体貌。他征集资料的丰富,使选字具有的坚实的基础,从而使研究具有深度:“草书大家及其名品的参考及选择,使其研究成果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具有高品味。而众多书家及其作品的参与,又使其研究具有了普及性与大众性。”
刘田依先生先生继承于先生所始创的标准草书未竞事业,经七十余年的潜心探研,以《标准草书千字文》为母本,在此基础上又整理和编写了收有常用字五千多个的《汉字标准草体字》的书稿。他增加了200多个单独符号,“代表符号由原来的100多个增加为200多个。这样,依草书的组织(为主)的代表符号,和依楷书的组织(为次)的单独符号使汉字草法标准化、规范化趋于完整。“掌握了这两种符号,举一反三,引申推衍,草书的辨识与书写便会得心应手,十分方便。”这些符号的发现,“揭示了草书制作与普及的秘诀”,“解开了草书古今难传之谜”,汉字草体字符号的扩展是中国汉字草书规范化历程上的又一里程碑。
4.中国汉字标准草体字是符号的规范,是中国汉字书写与交流的字法“标准”
当年于右任的《标准草书》问世以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我国书法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著名书法家、学者纷纷写诗著文给予肯定和赞誉。有学者认为于右任对草书规范化工作的贡献至少有三点;一是规范草书形体,草书构形规律——神奇符号的发现和使用,让人们了解草书的一般规律,具有全民性;二是在文字学上的贡献;三是草书是被简化了的,以圆线为主要特征的书体,《标准草书》符号化以后更为简例迅捷。
5.重新编辑大字典的现实背景与发展意义
众所周知,因为政治与战争,因为党派的对立,因为各种历史环境造成的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跟随于右任先生到台湾的学生们只知道夸夸其谈空头理论,并且是生搬硬套的曲解,几乎个个都是眼高手低地不作为或者说是无所作为,尤其可笑的是,留在大陆的一些学生以及和于右任先
生及学生毫无关系的人,也更是如此,竟然把位于大陆南京的《标准草书》社,从纯学术机构变成了一个衙门式的行政机构,而且掌握这个机构的人是个根本不会写草书的却很知名的所谓“书法名家”,因为这个机构有政府配发的免费办公工作场地、各种福利待遇,没有任何实质性工作任务与进展,过着整天只要混混日子就可以拿政府给予的工资的托老所一样生活。所以,在这令人痛心的现实环境下,刘田依先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全身心的力量,去沉静忘我地探索与挖掘,开发前人所未发现的,完成了后人无法企及的伟大工程,——从草书妙理——到符号规律--到普及推广--到天下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并掌握中国汉字的草书书写方法,这才是中国汉字草书发展真正划时代的壮举。所以,刘田依先生在编辑这部新的标准草书大字典的过程是认真且慎重的。那么,目前具体详细的工作进程,还是属于保密阶段。
6.2014年1月,为了纪念于右任诞辰135周年.黄宾虹先生诞辰149周年.钱瘦铁先生117周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并发行了\u003c刘田依书画作品集\u003e,该书画集收录了刘田依先生书写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并且于2014年3月1日在北京紫禁城太庙(北京劳动文化宫)举办刘田依书画作品展。
书法观
比肩前贤当自励 墨法自然启明心--兼论刘田依的书法观
五岁着墨 十四岁拜师
于右任的书法,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惊奇绝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是空前绝后的伟大艺术。他的书法,论者常以他的一首诗来评价:“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所以人们就认为写诗那一时期以魏碑为中心,故所作行楷,皆有碑意。其实,这首诗的书风,主要是源自赵孟頫的风格,并兼以赵的师承者唐朝李邕的书体,因为,李的书法已有魏碑的碑意,但比魏碑更为精妙。
算起来,我从4、5岁开始接触于右任书法至今,竟有七十年之久。令人奇怪的是,越是到晚年,对于右任书法越是痴迷,内心更生出若干的观念。于右任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老学斋”,我也以“老学翁”来自嘲,真是不谋而合。由于父亲刘觉民早年反满情,到辛亥革命以后一直与于右任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父母也深深地敬仰于右任才学与书法艺术,所以家藏无数的于右任和众多著名元老的书法作品。我五岁时,我父亲得了重病而回到河南巩县北山口村的老家,家里没有像样的房屋,但唯一突出的是在家中的四壁上挂满了于右任的书法,其中以《正气歌》最为显眼,所以我每日一早睁开眼睛,就看到满墙的《正气歌》一类的于右任书法,朝夕映入眼里的就是那越看越好看的于右任书法。我虽然看熟了这些字,但幼小的心里并不知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好看,看着看着印象不知不觉加深了。到了幼年时,看着人们在写对子,有些大人就玩笑地问:“毛头(我小名叫毛头),你会写吗?”因为我看大人写对子看得出神,大人们自然就注意地问我会不会写,认得不认得。
其实,我并不认得,可是一种喜欢看字的朦胧的爱好,显出与众小孩的不同。于是,我母亲就请了乡里一位写得最好的赵培贤来教我。赵先生写的一手赵孟頫的字体。在乡里十分有名,到处能看到他写的字。我跟他学了一年多,就在七岁时,就上了小学三年级。因为,五岁起就是母亲教我读四书、五经了。我父亲常年在南京监察院任职,职务是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兼晋、冀、鲁、豫、苏、皖监察使。我母亲早年在南京常常协助父亲工作。父亲回乡养病时,母亲就教我读古书。我母亲字也写得好,她写王羲之的《十七帖》 ,所以一发现我从小小的心里就被于右任的书法所感染,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便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学写楷书,
慢慢的我也懂得《正气歌》的字义,自己就学着摹写。当时,也没人说学字也应学楷书。而我呢,楷书、草书同时学起来,当时并没有从书法家这个路子上走,认为学写字是学文化的必要课目之一。所以,也就学学停停,不知怎的,可能我对写字的反映比较灵快,稍稍学一个时间就能写出大样来。这个启蒙学习,给我一生带来永远挥之不去的爱好。我九岁早早上了中学,在中学的国文老师看我交的大字作业,很奇隆警异地写下“笔力劲健,可嘉!”美术老师教大家画梅花等,这就是我爱好书画的开始。十岁到洛阳市生活、上学。十二岁时,又认识了对门的洛阳最有名的,也是惟一的一位书法家李振九,他的小儿子李叔焕十六七岁就写得和他父亲十分相似的书法。我们同学,相差四五岁,但由于我的模仿力强,也能写出类似李振九的字体来,所以我们相处很亲密。十四岁我到南京投奔于右任,母亲求于右任代为照应,这样我就正式拜于右任为师。她去忙于经营,为我们未来生活着想,就一个人到北京了。
书法正道 师承前贤
如今的书法艺术,年轻的一代谈论最多的是创新,而我以为,中国书法的正道,是如何继承前辈贤人精湛绝伦的书法艺术。康有为等人提倡的“尊魏卑唐”,其实是一个误导。康有为的字是地地道道出自唐人颜体书风,他的“横平竖直”的口号正说明他没有能力美化字的结构。因为他维
新失败,又不得志了,就在书法上故弄玄虚。多少古来大家好以汉魏标榜自己如何崇古信古。言过其实的人大有人在。米芾说:书不入晋,终入魔道。其实他的所有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没有一点晋人风味。苏轼的一首诗就提到米芾的书法有倾斜的弊。而米芾自己就狂言:善书者只有一笔,而我独有四面。我近来把米芾所有的作品找来一看一临,觉得他是当时的吹牛者,许多字写得难看。可是后来的文人竟把米字奉为二王传统,晋人风味。有一位清代书论家在论中说,书法应有自己的面貌。什么是自己的风格?不会写字的人也是自己的风格。我看了此人的书法,俗不可奈。还有一位明代傅山,提倡“宁支离,毋安排”,其实他在学习传统书法上下了不少功夫,他的草书没有抑扬顿挫,一顺跑的带笔连草。有什么可取呢?但他们的书论正好给当代的所谓新书法者以口实,乱划、乱涂。说得过分点,今天所谓的新书法,简直是在糟蹋书法艺术,书法不继承前人,不学习基本的传统,就是数典忘祖。于右任的书法,正是吸收了前人的精华,以装点自己的书风。唐朝李邕的《李思训碑》就是自古以来最完美的行楷字帖。至今也无出其右。于右任集其大成,写出更为丰富的字样来,这一点钟明善先生早在《书谱》杂志就分折了于右任的许多特立独异的字来。
大师=天才 体悟
要成就一位书法大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天智条件。过去的极左思潮不敢单提“天才”一词,只承认马克思的“实践出真知”,其实,没有天才再实践也实践不出来。人与人是有差别的,要不然,自古以来,那些先师、先知、先行者从何而来,是地球赋予的。这是事实,不是理论家吹出来的。譬如音乐家沃尔夫冈·莫扎特,活了36岁,写了600多部作品,西方音乐学者研究,即使用36年的时间去抄写莫扎特的作品都抄不完,这就是一个人的天才决定的。
于右任一生以看贴、读贴为主,其实,看清楚了才能真正学到手,许多人边看边写,左右一摆,字型就看不准了,因此才会使人临了多少年,才有点成绩。我学了于右任先生的看帖、读帖的做法,所以,我每临一种帖,几遍头就学会了,写后再仔细校阅一下,就可以出手了。其实,写字是在心脑之间的运动,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写字的时候,也是人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一幅字完成的过程后,内心也在不断的参悟和感受,这叫“字居心后”。这就是为什么书法大家,都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为什么都能够通古今之变,究天地之机。如果把天才作为成就大家的起始条件的话,参悟就是个人大的造化了。
草书就是效率 效率就是革命
我们今天在纪念于右任倡导的标准草书社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就是要研究一下如何更好地学习于右任的书法。标准草书创立伊始,就为了发扬汉字草体字如何为全体国人、全世界华人在使用这一文字工具时的便利性,借以推进社会各类事业的快速发展。至今这一研究,还停留在第十次修订本的成果上。甚至连书法学子们也没有全部运用其成果,更谈不上推广到全世界华人中间去了。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做这个机构的人,不是做官坐汽车,拿工资,应是兼职的不拿薪。于右任当年的草
书社的同人们都是兼职的。大概胡公石是个办事员,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才是个二十几岁小青年,刘延涛是草录于右任口述的人,他那时也不过是个书记员,他是我父亲从家乡带来的。但涛哥有书画底子,画是在北京大学胡佩衡学的,书法是到于右任身边后才逐步学会写的,标准草书应该为我国文字改革的一大工程献计献策。我用书面向文化部长孙家正提出,国家一定要将改进汉字草体字方面付诸实践,以期将来使汉字形成“印刷用楷,使用用草”的语言文字工具。世界各国,英、美、俄、日、法、德、意等国都有用两种字母并行的情形,为什么我们在印刷、行文方面,还用楷书,虽然是简化了一些字,但还有不少费时、费笔的汉字在障碍我们的使用。我以为应由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持,请熟懂草体字的人员,集思广益,将汉字大字典中的字一一以标准草体字的手段交给人民,从小学认字起,就一楷一草地学,各报章杂志都分别标出草体字来,逐步将公认成功的草字,制成铅字,字形取自古人历代书家,选其易学、易认、准确、美观的字来逐步试验,通过报章杂志联系全体人民,边定边改,直到公推认可为止,以后还有不断再改进的可能。纳入五年计划,由各级政府督促。我估计在一代人中间推广,只消一二十年就能形成气候。这样,中华文化的传播就更为便利,世界交流就更为迅速,草体字的速度三四倍于楷书,再复杂的字,草字只需一两秒之内就可以完成。繁体字、楷体字的书写速度要四五秒钟,熟练之后,草体字可在四分之一秒内完成。这对于国家民族的建设、发展该有多么大的好处。当然,书法家的运用更可以发挥得更好。
这就是于右任当年创研标准草书的初衷。历史可以断定:中国国民党没有办成的,共产党定会付诸实现。当年于右任身边的地下党员丁云青先生,是于右任器重的。丁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考古系的高才生。他学识渊博,监察院人戏称他为“辩证法”,只知他思想激进,不知他的真实身份。我就是在他的教导下,懂得革命的道理,参加革命的。于右任为他写了许多字、许多诗稿、笔记等都交由丁先生保管。后丁先生准备飞往北平市蒋介石得知其动向后,就迅速派人动员走了。
五十年前,我在海政文工团学作曲的时候,李伟才老师曾对我讲过,艺术的精义在于对比、平衡、统一。这六个字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并一直影响我的书法创作。对比,是与古人的书法比较,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任何书法作品都必须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如果离开前人的基础,我们的任何创新都是幼稚可笑。平衡,是从书法的字体架构上观察。平衡的艺术在于你理解了汉字的创造原理,从而巧妙的搬弄结构,表现出汉字的美感,失去这一条,字体就会变得干瘪枯萎。统一,是篇幅的和谐完整,个体服从整体,行文服从灵感,这样才能体现整体架构的内涵,这既是中国哲学和的境界,也是书法成为作品的基本条件。
我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回顾我走过的历程,使我更加坚信追求艺术的真谛必经逆境的熔铸。我一生的乐趣,都在学习于右任的书法中获得。处逆境而不馁,临羞辱而不惊,选定目标,抱定信念,不求名利的风光,但求内心的清澈透明,这就是我一生追求书法艺术最大的心得和体会吧。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家庭成员
生平经历
学术成就
书法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