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是由
张黎导演,
盛和煜和
张建伟共同担任编剧,
王冰、
吕中、
马少骅、
孙淳、
李光洁、徐敏等人饰演的历史连续剧。
该剧描摹了中国1894年至1924年这段历史,经历了甲午海战、
戊戌变法、
庚子国变、立宪新政、
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对真实地描绘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历程。
2003年4月12日《走向共和》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播出之后,引发强烈讨论,收视率达到了7.43%。
剧情介绍
公元1890年,清光绪16年,
清代慈禧(吕中饰)要大修
颐和园,需要耗费国库数千万两银子。此时
日本制订“征讨清国策”扩充海军,正为入侵中国做准备。为了防备日本,
北洋水师加紧战备,也需要军费。同时
汉阳铁厂因焦炭不足,面临关门倒闭的风险,也需要银子。而大清国库空虚。
李鸿章(
王冰饰)出点子对外卖官,设海防捐,结果招至全国众官反对,最终失败。李鸿章便与四国银行谈判,找洋人借钱。湖广总督
张之洞(
廖丙炎饰)要救铁厂,将铁厂交由
盛宣怀(
温海波饰)督办。盛宣怀为了筹钱,在湖广四处抓赌场,甚至亲手为人写“墓志铭”,终于筹了一百万白银,帮助汉阳铁厂起死回生。
慈禧派醇亲王奕环(钱学格饰)代天阅兵,为准备阅兵,李鸿章秘密来到刘公岛,发现北洋水师贪污公款,军纪松懈。李鸿章重新凝聚军心,激发气概,还特意邀请中外记者等人见识水师英勇威武。见识到北洋阅兵的
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平田康之饰)想要增加日本军费的预算,日本天皇(
矢野浩二饰)甚至宣布从此一天只吃一餐,直到日本海军超过北洋水师。
李鸿章因为阅兵的事受到朝廷嘉奖,他趁机再请朝廷向北洋水师拨款。结果遭到老对头
户部尚书翁同龢(张矩饰)报复,本应给北洋水师添购炮弹的60万两银子,被翁同和给了
李光昭去
颐和园购置南洋木材。李鸿章提审李光昭,才知道60万两白银中40万两被官吏中饱私囊。
光绪帝(李光洁饰)气得大骂翁同和。连续五年,北洋收不到户部一钱银子,李鸿章决定要与美国商人合资办银行。
英国、
法国等其他列强提出合资,不料
慈禧又叫停不允。
日本海军羽翼已丰,派兵登陆朝鲜,寻衅清兵。光绪帝、翁同和、李鸿章等君臣还在犹豫开不开战。此时,战况传来,
渤海战死1000余名清军,清廷兵舰被日本海军击沉,中日宣战。水师提督
丁汝昌出海与日决战。中日之战,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饮恨自尽,日方点名要李鸿章前来谈判。李鸿章欲自杀以避屈辱,但光绪帝恳切要求,李鸿章只好去日本讲和。李鸿章受命签定《
马关条约》,从日本回来,一下火车就被朝廷免去官职。马关条约内容传回国内,一时之间群情激愤。
孙中山(
马少骅饰)在广州巡抚衙门前剪辫子,
康有为(孙宁饰)带着万言书要求清廷实行变法。
新政变法
康有为成立
强学会鼓动变法,受到支持,但又被
翁同龢派人查抄。
慈禧决定放权给光绪帝,光绪帝想改朝政,纳新人,练新兵。光绪24年秋(1898年),光绪皇帝起用康有为,开始变法维新。
袁世凯(
孙淳饰)从
朝鲜回来后便想借着练新兵谋权,巴结上
瓜尔佳·荣禄(
戈治均饰),受到
李鸿章举荐,奉旨练兵。慈禧却决定收权,血腥镇压维新变法。
谭嗣同(随抒扬饰)入狱,而康有为、
梁启超(
张洪睿饰)逃亡海外,在檀香山宣传
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去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募资金,在香港秘密成立兴中会,欲在
广州市联合三合会,发动反清第一次起义,被清廷通缉,被迫出走海外,在日本宣传共和革命思想,办中山学堂。他为下一次革命攒钱秘密购置军火。
德国公使
克林德被杀,局势一下紧张起来。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清军节节败退,
慈禧西逃。
珍妃(
阿斯茹饰)阻止光绪离京,被慈禧令人溺死在井里。列强攻陷北京,烧杀掠抢,时局混乱,慈禧出逃路上受尽磨难,
陕西省布政使
岑春煊(
胡龙吟饰)不远千里来护驾,令慈禧大受感动,她为了自保宣布启用义和团。
李鸿章与各国将军的谈判,使列强放弃惩办慈禧,但清廷不仅要赔款,还得按照要求将被侵略者定为战犯的主战派处死。
袁世凯筹办了迎接慈禧太后的回銮,慈禧回銮封赏群臣,她很器重袁世凯,让袁世凯署理
直隶总督,辅佐
爱新觉罗·奕劻主持洋务,接管
天津市防务,还让岑春煊自选官职。回銮前夕,李鸿章病逝。
岑春煊企图扳倒奕,为了查找奕劻收贿赂的证据,岑春煊暗地里针对奕劻。结果奕劻找上袁世凯,又在
慈禧面前使尽手段,反倒将
岑春煊明升暗降。檀香山,
孙中山为创办《檀香山新报》四处借钱倾尽家产。孙中山与
康有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梁启超虽然也对康有为的言论不满,但他不愿意背叛老师。
袁世凯为了办理新学请
张之洞面谏慈禧废除科举,新学得以进行。然而几百举子在翰林院前绝食,想要恢复旧学,慈禧还是下定决心废除了科举。孙中山救下被日本人打伤的
杨度,杨度和孙中山政见不同,他主张立宪,但他的朋友
黄兴主张共和。黄兴和孙中山见面后,决定将兴中会与
华兴会联合。
慈禧听说可以通过立宪共和来强国,与众人商议新政,派人出国考察。
孙中山试图阻止清朝立宪,在美国批驳清廷并筹措革命经费。杨度受到袁世凯重用。
袁世凯和庆王爷为了谋求获得更大的权力,借机推行新官制。军机大臣瞿鸿玑针对他们发动
丁未政潮,试图遏制他们的权力,以失败告终。庆、袁从此独断朝纲。
慈禧自知时日无多,密宣
张之洞进宫,将大权交付袁世凯与载沣。又不久,光绪、慈禧相继驾崩。末代皇帝溥仪承袭王位,载为
摄政王,罢免袁世凯。张之洞和袁世凯商议立宪以应对载沣,令各省请愿,警察示威游行。袁世凯、张之洞和载沣周旋失败。袁世凯避祸
天津市。革命党乘机起事,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革命举行,
孙中山回国。
黎元洪被迫成为大
总督。清王朝内部一片混乱,为了镇压革命军重新任用
袁世凯,却被袁世凯要挟,逼隆裕皇太后(
姜楠饰)退位。共和革命势力日益强大,已担任大总统的孙文邀请
杨度加入,但杨度仍把希望建立在袁世凯君主立宪上。政府缺少经费,孙中山与袁世凯谈判,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为了实现共和理想的大局,将大总统之职让给了袁世凯。得手之后的袁世凯翻脸不认人,处处制约内阁权力,同盟会阁员全体辞职。
梁启超回国,袁世凯觉得
孙中山的约法和内阁总理制限制了自己的权力的不满,他企图拉拢梁启超对抗。
宋教仁(
乔立生饰)启动国民党竞选国会议员运动,和孙中山四处宣传民主思想。
袁世凯愈发不满。记者田沫收到消息,有人要杀宋教仁。孙中山托
江苏省巡查长
应桂馨护送
宋教仁被刺,不料还是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教仁遇刺使孙中山彻底看清了袁世凯的本性,举行
二次革命。这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袁世凯用尽手段清除国民党议员,解散国会,甚至复辟当皇帝。最终袁世凯遭到
蔡锷(
杨猛饰)讨伐,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张勋也在军阀混战中借机复辟,遭到
孙中山讨伐。孙中山四处讲述“平等、自由、博爱”和“民族、民权、民生”思想,他反思过去,坚信中华民族一定会有实现共和的一天。故事在他的演讲中结束。
角色介绍
电视剧制作
剧本制作
刘文武是《走向共和》的制片人之一,他的朋友提议搞有关晚清外交历史的电视剧或者搞民国时期。刘文武把两种建议合起来,决定制作一部清末民初的电视剧。考虑到
历史剧的宏大和全景性,刘文武与另一位制片人罗浩商决定选择
盛和煜做编剧。盛和煜是专业编剧,为了完成编写阅读了大量史料,剧中主要人物、几大历史事件也都不是虚构。剧本要塑造出贴合历史的人物群像,写出
中原地区走向共和进程中的几个历史节点。
刘文武又请来了张建伟共任编剧分工工作。盛和煜负责编写该剧的前23集晚清部分剧本,主要有对
李鸿章、
慈禧两人的形象定位。后39集民国部分由作家张建伟负责。
为了顺利过审,在2000-2002年,剧组专门聘请顾问。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和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
李牧负责把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仲呈祥、李准负责审读。剧本每写完5集,就要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及时修改。经过4次重新修改以后,剧本成功通过。最终,《走向共和》的编剧们创作出一百余万字的《走向共和》剧本。
选角
在筹拍此电视剧时,制片人刘文武曾接触过大牌导演和当红演员,但他们价格太贵,而且自我个性很强,往往思维模式顽固和艺术风格难以突破。刘文武决定不重名气重实力,他选择了
张黎为导演。。
张黎选演员,要求全部试戏,主创班子全体认可的才能定为主要演员。选演员力求神形皆似,
李鸿章、
慈禧、
孙中山、
康有为,包括
段祺瑞都很形似。《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出场时就70岁,编导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演员,最终定了
王冰。王冰曾在80年代时扮演过
蔡锷,非常熟悉清末民国年间的历史。
拍摄过程
《走向共和》从2001年10月4日正式开拍,一直到2002年7月28日结束,历时九个月,是《
雍正王朝》原班主创人员拍摄辗转大半个中国,投资4100多万元的精心制作。期间为了拍摄内景,在北京大兴搭建出了9000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室内摄影棚。包括
李鸿章的宅院、
袁世凯的
南京总统府、
慈禧的皇城等都在这里。至于外景,剧组更是跑遍了大江南北。在广东中山拍摄
日本戏,在莱芜拍摄战争戏,在上海完成民国戏。为了追求真实,还原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还在
青岛市动用了大批军舰。
幕后故事
扮演慈禧的是著名演员
吕中,她当时已经年过六旬,为了好好准备,吕中苦读剧本,结果足足病了一个月,制片方一直等吕中康复以后才开机。
扮演袁世凯的是演员
孙淳。据史料记载,袁世凯生就一双美目,孙淳恰好符合。但
袁世凯会逐渐发福,孙淳只能增肥30多斤改变形象,后来又减了30多斤,身体给减出了一场大病。
李鸿章的扮演者
王冰是原中国青艺的著名演员,他的身体不好,而且20多年没有演戏,因为《走向共和》而重出江湖,跟着剧组拍了七个月的戏,一直没离开过。
刘文武在开拍前做过不少准备,找一个工作人员念剧本,编剧、制片人、策划每人面前的桌上都放一份剧本,边听边看。但凡是听着反感的地方都从戏里删除,凡是看起来多余的字都去掉。张黎总结说,在《走向共和》上投入的精力是《雍正王朝》的两倍。
配乐
该剧的主题曲《走向共和》和片尾曲《年轻的向往》分别由徐沛东和
宋祖英演唱,因为电视剧分为
清代和民国两个阶段。
主题与亮点
主题
该剧以中华历史英雄为中华民族寻找出路为主题线索,呈现清末民初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社会政治生活。取材于1840年至1920年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历史,史学界至今难以给出历史评判,影视界也从未如此客观、全面地反映过。《走向共和》填补了这一空白,谱写了救亡图存的慷慨悲歌,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一最为跌宕起伏的年代,给国人提供了重新回顾近代史的机会。
拍摄手法
《走向共和》实现了电视剧拍摄技法上的一大突破,成功地将电影镜头与电视的高清晰技术相结合,在镜头运动、声音运用、摄影上极富电影感。剧组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拍摄史上的很多个第一,建造全国最大的室内摄影棚、全天在
故宫拍摄、以真实军舰还原甲午海战等。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上,《走向共和》以尊重史实为前提,摒弃以往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式叙事模式,塑造了
慈禧、
李鸿章、
袁世凯、
孙中山、光绪等众多历史人物截然不同的荧屏形象,从人性上分析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作品争议
受众群
《走向共和》的观众学历在大学以上的观众占78%,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高收入观众多(2003年),年龄集中在30至49岁之间的中年男性观众多。这是
中国中央电视台近年来观众群体素质最高的一次,使得这部剧一时之间成为了舆论焦点,受到热烈讨论。
人物塑造
《走向共和》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其中的内容剧情自然和严肃史学有差距。有观点认为《走向共和》比“戏说”历史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以展示正史的面目出现,却与真实的历史相差太远。要警惕《走向共和》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走向共和》的人物塑造,该剧从反面人物中找优点,从正面人物中找缺点。塑造的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形象引发了观众们的震荡,如
慈禧、
李鸿章、
袁世凯、
孙中山等。播出后,轰动、争议与讨论从四面八方袭来。剧中的人物被认为是对历史争议人物的“翻案”。例如曾被史学家盖棺定论的李鸿章、慈禧,本剧中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处理被认为是过度“人性化”,违背了以往的历史认定。绝大部分知识精英们难以接受电视剧中对李鸿章“汉奸”形象的弱化。
内容情节
剧情上,《走向共和》虚构了不少重大情节,譬如说李鸿章和孙中山的交往、孙中山当街剪辫子、翁李交锋的事迹等,还涉嫌将维新派丑化和矮化,这样做可以制造悬念,但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歪曲了历史,传播错误的知识和思想。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电视剧方面,《走向共和》是第一次从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
李鸿章,以往只是历史学家才会去认识他。从公众的阅读和观赏方面,一般的人受到以往的教育影响,对他的印象都是负面的,因为以前从来都是把李鸿章、
慈禧、
袁世凯描写为坏人。《走向共和》非常人性化、设身处地地为前人着想,没有拔高一个好人,没有贬低一个坏人。但是《走向共和》并不是给这些人物进行“平反”,而是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状态,告诉人们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为我们也有朝一日会成为先人。我们应该多看他们的贡献,不能总用批判的眼光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问题。(金羊网评)
《走向共和》是一部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
历史剧。将它和以往创作的《
雍正王朝》《
康熙王朝》《
太平天国》乃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林则徐》相比,《走向共和》有一种更现代、更开放的历史观。(
中国传媒大学硕导傅宁评)
负面评价
电视剧《走向共和》,顾名思义是要反映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是谁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共和”的。然而剧中竟然如此随心所欲地颠倒历史、歪曲历史。该剧把真正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共和”的革命领袖
孙中山边缘化,占据了全剧的中心地位却是封建统治者
慈禧、
李鸿章、
袁世凯。(历史学家
龚书铎评)
收视评分
2003年,《走向共和》在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代播出,开播时全国收视率为3.1%,之后增长到了7.43%。
衍生文化
书籍
根据《走向共和》五十九集
历史剧做出了文学修订本《走向共和》的同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