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
中国著名翻译家
杨宪益(1915—2009年),男,原名杨维武,泗县人,祖籍盱眙(今属江苏),生于,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曾毕业于英国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杨宪益祖出身名门。高祖父是曾任清朝,死于太平军战争。祖父曾任巡警道、禁烟督办等职。杨宪益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文赋,12岁就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杨宪益于1928年进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学习,1934年赴莫顿学院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期间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后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1940年回国后,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英语系主任、光华大学英语教授等。1943年在南京任国立编译馆编篡,其间翻译了古代史巨著《》。1949年任编译馆接管组组长,1953年调工作,开始翻译《》,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文革期间,杨宪益夫妇遭到批斗和监禁,直到1972年才获释。1973年,杨宪益先生将他珍藏的一百余件文物捐赠故宫博物院。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系列,推动了中国文学对外的传播。1993年获名誉博士学位。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杨宪益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的译作在国内外都受到高度赞誉和广泛影响。他与合译的《红楼梦》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之一。他还翻译了《》《》《奥德赛》《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曾出版过《零墨新笺》《译余偶拾》《赤眉军》等随笔集和小说。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杨宪益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梁集村,出身名门。高祖父是曾任清朝,死于太平军战争。祖父曾任巡警道、禁烟督办等职。四叔祖、五叔祖均为心腹,分别担任过直隶总督大臣和大臣。父亲早年留学,后来担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曾资助竞选大总统,也深受袁世凯赏识。杨宪益是父亲唯一的儿子,从小穿着袁世凯赠送的清廷黄马褂。
早年经历
杨宪益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文赋,12岁就能写出优美的诗句。他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接受了7年的西方教育,包括一年预科。1925年5月30日“五惨案”爆发后,杨宪益参与学生罢课,因家庭地位,没有受到惩罚,在学生中建立威信。1934年,杨宪益从天津大学毕业,随英国教员C.H.B.朗曼经赴英国留学。他先在学习了几个月的和拉丁语,然后于1935年考入,主修古典文学。由于录取被推迟一年,他利用这段时间游历了欧洲各地。1936年秋,他正式开始在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在期间,他与英籍女生相恋,并结识了、李兆钧夫妇、等中国留学生。他还担任了牛津大学中国学会的主席。在这个阶段,他广泛阅读、纵横古今、中西并蓄,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也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1940年回国前曾翻译过《》等中国古典作品和英国近代诗歌等西方作品。
抗战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宪益积极参与了抗日救亡的活动,出版了中文报纸,发表了公开演讲,组织了爱国集会和专题讲座,介绍了中华文明,声讨了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他还与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开展救亡工作,出版报纸,决心打败日本学会。
1939年杨宪益自费筹办宣传抗日救亡的油印刊物《奋起》。1940年1,杨宪益荣获英国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硕士学位后,和夫人(英籍)由辗转归国,任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在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任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及南京任编译馆编。在此期间,他翻译了古代史巨著《》等作品。这个阶段,他的翻译风格趋于成熟,注重忠实原文的同时,也注意语言的流畅和美感。此外,1947年,杨宪益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
中年阶段
1949年南京解放后,杨宪益担任编译馆接管组组长,1952年夏,杨宪益夫妇被征调进京参与“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翻译工作。1953年,杨宪益与夫人合作翻译了《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及《》《》《长生殿》《》《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并先后由出版。这些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但1968年因“ 文革” 爆发,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被投入监狱而中断。1972年出狱后,杨宪益夫妇再度拾起过去的翻译工作,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此外,他们还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之一。除了继续专心翻译工作之外,杨宪益也开始写一些打油诗,比如表达入狱感受的《狂言》,又如以自嘲讽世的《住公寓有感》,再如以自嘲讽世的《住公寓有感》,后来这些诗句都被收录成诗集《银翘集》。
晚年阶段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系列,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等中原地区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新凤霞、王蒙等人的现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被译成了英文,并先后出版了百余种,计数百万字,成为使中国古典文学最早走向世界的先驱。
此外,他还写了自传《》,后被香港出版社改名为《白虎星照命》。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2001年4月由作为“百年人生丛书”出版,译。其他著作还有《银翘集》《译余偶拾》于2006年5月由再版,印刷6000册。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人际关系
相关作品
论著译著
自著作品
相关图书
翻译特点
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都将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与霍克斯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者们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包括质化的研究方法和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主要是:杨译本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直译为主的方法,对原著的理解深刻,但语言略显苍白、文采不足。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视忠实于原文为第一要义,通过把原文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尽可能译出的意义接近原文,要求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但同时在选词上适当地采用字面翻译、归化和省略的方法。 除了英文,杨宪益还精通拉丁文、古希腊文,英籍的则精通古法文,两人还将多部这些西方文言文的名著翻译成中文,如拉丁文的古罗马诗、希腊文的荷马史诗,从中古法文译出的法国中古史诗等。
杨宪益在翻译时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力求让译本在风格上与原著保持一致。他注重译本的行文风格、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使得译本在整体上呈现出与原著相似的艺术魅力。
人物评价
电子科技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昌华:“杨宪益先生是京华名士,以诗酒风流著称。他与、苗子、等是京华文化圈子里的老哥们,其妹妹是我尊敬的文学前辈、外甥女赵蘅是我的好友,而我结识先生却很晚。大概他是翻译家,不是我所追随的作家吧。直至我退休写“文化名人背影”系列时才对他发生浓厚兴趣,广泛搜罗他的资料,为他与夫人各写一篇文章。我曾冒昧地给杨宪益写过一信,没有回复。不过,当我将《杨宪益的百年流水》写好后,托赵蘅转请他审正,先生认真审读文稿,纠正若干史实误。后托人带给我一信,只有五个字:“昌华兄,谢谢。”2009年春,我专程进京拟拜访他,谁料他于我进京的前一天,顽疾复发突然住院。我打电话给赵蘅,说我想到医院去看看老人家。赵蘅接电话后征求先生意见。杨宪益摇手。他是绅士,不愿意一位生人见到他浑身插着管子的样子。两个月后即逝,就这样永远地“失之交臂”。恰在此前两个月,我那篇“流水”稿子,在面交女士,她回台次月便在《》发了。我将样刊快递到,据赵蘅说舅舅精神好时饶有兴味地读了这篇文章,还说“这个张昌华怎么找到这么多资料,好多事情我自己都忘了”(详见篇)。赵蘅在舅舅看《传记文学》杂志时,拍了这张照片惠我。杨宪益去世后,我没有写纪念文字,因我们没有什么交往;但他绝对是位可以入史的传奇人物。
我无缘为杨宪益照相,依据杨苡口述杨宪益晚年的境遇,我为他作了一幅形象素描:隐居京华一小胡同深处,寄寓小女儿家中,在他个人拥有的十平米的小天地里,抽烟、喝酒、看报,接待八方访客。作为翻译家,杨宪益连自己的“自传”也没有留存;作为收藏家,杨宪益连半张纸片也没收藏。他把这些身外之物盈分送友人或捐赠博物馆了,一如他当年将大把的金钱与青春付之流水。友人赠画的题句“不知老翁有何事,独坐此处等人来”,或是他衰年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作家李辉:杨宪益与我是1983年左右去外文局宿舍的时候认识的。见过杨先生之后,跟他的交往就越来越深。杨宪益十几岁就抽烟喝酒,90岁没去过医院。在2001年左右,我请杨宪益到做学术讲座,讲中外打油诗。杨宪益基本上不喝水,也不喝茶,他就喝酒,什么酒都喝。我们在郑州,他就先喝酒,讲的时候,他说你再给我倒点酒吧。讲完之后,我又陪他到去。他说,我应该把的房子卖了,住到这里来,那是我们杨家将奋战过的地方。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
艺术家赵蘅:按照我姨母说法,一百年就出一个杨宪益,其实也不足为怪。我舅舅的父亲是中国银行行长。中国的第一家中国银行就是在开办的。他是富家子弟,家里担心他被绑票,为了安全,在十二岁前都是在家里读书的。家里给他请了一个中文老师,叫魏先生,后来又请了一个英文老师。魏老先生教他没多久就发现这个学生没法教了,因为他太天才了。他对对子,两个妹妹都比不过他。上新学书院之前,他基本已经饱览群书了。而且他很早就开始读原版书籍。那时候天津有书店可以订到国外的书,他就直接订,来了书看完,再去订,所以他什么书都看。
著名出版家李景端:杨宪益留给我更为突出的印象却是:一位于事于理都十分明白的人,尽管他常常自称“糊涂”。
知名文物学者,是杨宪益的大妹妹的同窗,他曾题赠给杨宪益一幅赞语:“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杨宪益却自注称:“难比圣贤,冒充名士;不甘寂寞,自作风流。”幽默超脱,如见其人。
人物影响和贡献
图书传播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杨宪益作为一名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致力于将中原地区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同时也将外国优秀文化引入中国。通过翻译和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杨宪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促进图书出版事业发展
杨宪益在图书出版方面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他参与了多家出版社的创建和编辑工作,并致力于推动中国图书出版事业的现代化。他倡导开放心态,吸收外国先进出版经验,为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保护和抢救珍贵典籍
杨宪益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他参与了多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并致力于收集和整理珍贵典籍。通过他的努力,一些濒临失传的珍贵典籍得以保存和传承,为后人研究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翻译界影响
杨宪益的翻译作品涵盖了古代和现代的中国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他的翻译准确、流畅,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风格。他的译作不仅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物贡献
1976年,英国教授霍克斯刚出版了英译《红楼梦》(1973—1986年出版全本五巨册)。两年后,中国也出版了英译《》(1978—1980年全本三卷),译者为杨宪益和夫人。两部《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问世,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史上的里程碑。霍氏为意译,杨老是直译,代表文学翻译的两大方法,两个译本的不同特点与效果,是数十年来海内外学界持续多年比较评论的课题。
在半个世纪里,杨宪益与妻子联手,1000多万字的中原地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翻译为英文。范围涵盖先秦文言文变文、唐代传奇、唐诗宋词、宋明评话、清代小说、近现代文学的小说戏剧杂文等各种文体。作品自《》《》《全本史记》《》,到《长生殿》《》《》,到《》《阿Q正传》《》等大量古今名著。作者从司马迁鲁迅、王安忆等一系列中国文学史上各译著,时间跨度长达2600多年,数量多达百余种。
人物荣誉
1993年,杨宪益获颁发名誉博士学位。
2002年,杨宪益被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7日,94岁高龄的杨宪益成为“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获得该荣誉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
个人生活轶事
感情生活
杨宪益是一位精通多种语言并热衷于西方文化的中原地区留学生,他的妻子是来自英国戴乃迭女士,她热爱中国文化并曾在中国生活两年。两人于1938年相识并迅速成为恋人。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但戴乃迭愿意抛下英国的一切,跟随杨宪益回到中国。他们在翻译事业上合作无间,用英语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许多名著,如《红楼梦》《鲁迅全集》《诗经》等,并且用中文翻译了西方文学的一些作品,如《荷马史诗的故事》《莎士比亚全集》等。他们的翻译作品受到了广泛赞誉,被视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丰碑。然而,他们的婚姻经历了许多苦难,包括战争、贫困和精神危机等。他们的儿子因受牵连而精神分裂症,最终自焚身亡。尽管遭受了无数苦难,杨宪益和戴乃迭始终没有放弃对彼此的爱情和信任。他们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中西文化完美交融的独特范例。
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
杨宪益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大学有口皆碑。出于好玩,他一口气把《离骚》翻译了出来,译作充满了嘲讽与夸张,这一年,他24岁。“我始终认为《离骚》的真正作者不是,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代刘安。”他认为,既然原作都是赝品,译作就更可以天马行空了。1953年,杨宪益跟一群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周恩来特别介绍: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了英文。
白虎星照命
出生在民国4年(1915年)的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得了一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的事业。“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唯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在过去的70余年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杨宪益的自传在意大利出版的时候,书名是《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题目里透露出的是基于财富与政治的个人命运;在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是《》,是知识分子那种顾左右而言他的隐晦;到了笃信风水命理的香港人那里,书名就变成了直戳戳的《白虎星照命》。
杨宪益常说自己是不迷信说的,但他并不忌讳谈这些,他在自传开头便把自己的出生与父亲的去世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他的命运。这种矛盾的态度,揭示出他内心的隐痛。他唯一的儿子,因在“文革”中受牵连而,最后用汽油自焚身亡,成为算命先生“白虎说”的又一佐证,这也成为后来他与之间最大的分歧。
参考资料
杨宪益自传.豆瓣读书.2023-09-29
杨宪益 Xianyi Yang.豆瓣读书.2023-10-29
杨宪益.故宫博物院.2023-10-11
中国典籍“谁来译”.光明网.2023-05-02
杨宪益:中国文学的英译巨匠.中国作家网.2023-05-02
译坛泰斗杨宪益的家世.淮安报业传媒集团.2023-12-31
杨宪益.现代作家辞典.2023-10-29
..2023-12-31
杨苡旧藏书籍的故事.今日头条.2023-12-31
..2023-12-31
杨苡 Yi Yang.豆瓣读书.2023-10-11
我的舅舅杨宪益.豆瓣读书.2023-10-11
近代英国诗钞.豆瓣读书.2023-10-29
边城.豆瓣读书.2023-10-29
罗兰之歌.豆瓣读书.2023-10-29
湘西散记.豆瓣读书.2023-10-29
零墨新笺.豆瓣读书.2023-09-29
譯餘偶拾.豆瓣读书.2023-10-29
银翘集.豆瓣读书.2023-09-29
漏船载酒忆当年.豆瓣读书.2023-10-29
去日苦多.豆瓣读书.2023-09-29
宋明平话选.豆瓣读书.2023-09-29
唐代传奇选.豆瓣读书.2023-09-29
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豆瓣读书.2023-09-29
..2023-10-29
..2023-12-31
一个自称“糊涂”的明白人.光明日报.2023-10-30
杨宪益“是真名士自风流.中国作家网.2023-10-30
杨宪益.故宫博物院.2023-12-31
杨宪益 (1915.1.12—).中国作家网.2023-12-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早年经历
抗战阶段
中年阶段
晚年阶段
人际关系
相关作品
论著译著
自著作品
相关图书
翻译特点
人物评价
人物影响和贡献
图书传播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促进图书出版事业发展
保护和抢救珍贵典籍
翻译界影响
人物贡献
人物荣誉
个人生活轶事
感情生活
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
白虎星照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