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尊神是道教对其所崇拜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包括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尊神分别住在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故又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尊神的名称最早出现于
南梁陶弘景所撰写的《
真灵位业图》中。但此时三清尊神位次顺序还未确定。在此之后,三清尊神的神名持续流变、不断发展,直至
唐朝才形成了固定的说法。其中,元始天尊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一位神;灵宝天尊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二位神;而道德天尊则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三位神。
三清尊神是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同时,三清尊神也体现了
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现象。
名号
三清尊神是道教对其所崇拜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包括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源流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
刘保时期(126—144年),
张道陵在
鹤鸣山(位于今
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彼时尊“
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
寇谦之对
正一派进行改革,同样将“太上老君”视作最早且最高的尊神,不过当时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这一名称。
三清尊神的名称最早出现于
南梁陶弘景所撰写的《
真灵位业图》中。该书对神仙序位进行排列,划分成七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一个中位。其中,上第一中位对应的是上合虚皇道君,应当称作
元始天尊;第二中位是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为太极金阙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则是
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以及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从这里能够较为明显地看到上清、太清名称的出现,只是三清尊神位次顺序还未确定,而且第三位是“金阙帝君”,
太上老君反倒处在第四中位。
在此之后,三清尊神神名持续流变、不断发展,直至
唐朝才形成了固定的说法。《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记载:“此即玉清境,
元始天尊位,处于三十五天之上。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也就是
灵宝天尊)位,位于三十四天之上。
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至此,三清尊神正式成为
道教的最高神。
介绍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亦称“虚皇道君”,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一位神。
南梁道士
陶弘景在《
真灵位业图》
中将其排在上第一中位。《道藏》34《尊经历代纲目》载:“天书云篆,则元始天尊开其先;宝笈琼章,则道君、老君继其后。”这足以说明
元始天尊在道教诸神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于
元始天尊的名称,《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在
道教经典中与元始天尊名称相仿的还有一位神,名叫元始天王。
东晋葛洪撰写的《
枕中书》中说这位神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
盘古:“昔二仪未分,溟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
帝江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这位
元始天尊居住的地方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阙,并金玉饰之”。他的生存方式是“仰吸天气,俯饮地泉”。二劫后,在崖石山涧中生了一位天姿绝妙的
太元圣母,号太元圣母。元始天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二气,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经一劫后,先后生下了
天皇氏扶桑大帝和九光元女
王母娘娘。以后,天皇生
地皇,地皇生
人皇氏,代代传衍。大庭氏、
伏羲、神农、
祝融、五龙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是
盘古的后裔。
典籍中对
元始天尊与元始天王的描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隋书·经籍志》四说,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元始天王记》亦说:“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记体虚之胎,生乎空洞之际。”《道藏》25《
三洞珠囊》卷七引唐《老君圣记》说:“玉清境,元始天尊位。”《
三教同原录》也说,元始天王“在十二重天之中创成一宫,名曰玉清”。根据这些相似的描述,一些
道教学者认为,元始天尊与元始天王实即同一尊神,“天尊”与“天王”只是称呼上的不同。
然而在
南梁以前的经典中,
元始天尊与元始天王是当作不同神看待的。《
真灵位业图》就将元始天尊排在上第一中位,而元始天王却被另排在第四中位左边第四位。后来,道书中把号为元始天王的
盘古与元始天尊合二为一,描写成同一尊神。明徐道编集的《
三教同原录》中就直截了当地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
元始。”这段话说,盘古与元始都由先天之气所化,但却并未说盘古与元始就是一人。《历代神仙通鉴》描述道:“盘古治世功成,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一圣女曰太元,四十余岁,抱守童真,独自在
峨眉山中。盘古喜其贞洁,乘其仰天呼吸之际,化青光投入其口。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脊背之间,即能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以己前身是
盘古,乃号曰元始。”这种把号为元始天王的盘古与
元始天尊合为一神的描述来自《
枕中书》,是《枕中书》所述情节的再编创。只是《枕中书》中说
元始天王与太元圣女是夫妻关系,这里却说盘古投胎太元圣女而化生元始。
元始天尊身旁有灵童玉女九千万人传卫。《
隋书·经籍志》说,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天尊之体,常存不灭。”“天地沦坏,劫数终尽”,每一劫的
延康、赤明、龙汉、
开皇年号之间相距有四十一亿万载。劫后天地初开,世界重创,天尊即授人以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诸天上品”中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
五方上帝及诸仙官等。
《度人经堪注》解释
元始说:“元者初也,始者首也。”“元始”一词意即最先开始,
道教用来叙述
宇宙起源,后来逐渐演变为道教的最高尊神。
元始天尊实即道教最根本信仰“道”的化身。
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全称“上清灵宝天尊”,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二位神。灵宝天尊在其信仰过程中有多种称谓:
南齐梁道士
陶弘景在《
真灵位业图》中称其为“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唐《老君圣纪》称“太上大道君”,宋《
云笈七签》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灵宝君”,唐宋以后多称“太上道君”,近代道观中则称“灵宝天尊”。
因为灵宝天尊有多种称谓,所以,以不同称谓记述其来历的仅《云笈七签》中就有多处。《灵宝略纪》说:“太上大道君以
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白日。而
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以法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
《太上道君纪》也说:“《洞玄本行经》云:太上道君者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坐七宝骞木之下,清斋空山,静思神真。天元
轮回,随劫改运,一成一败,一死一生,灭而不绝,幽而复明,灵宝出法,随世度人。自
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我随劫死生,世世不绝,常与灵宝相值同出,经七百亿劫中,会青帝劫终,九气改运,于是托胎于洪氏之胞,凝神于琼胎之府。积三千七百年,至赤明开运,岁在甲子,诞于扶刀盖天西那国浮罗之岳,复与灵宝同出度人。
元始天尊以我因缘之勋,锡我太上之号,封郁悦那林昌玉台天帝君,位登高圣,治玄都玉京。”
《灵宝略纪》中所说的“太上大道君”与《太上道君纪》中所说的“太上道君”身世基本相同。两位道君均托胎于“洪氏之胞”,在胎中孕育三千七百年,诞于西那玉国郁察山“浮罗之岳”。都因广传灵宝大法,随世度人而被元始天尊赐“太上之号”。可见两道君虽名差一字,实则一神,即后世所称
灵宝天尊。《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中还有一段描写该神的文字:“《洞真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玄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讳(器度),字上开,元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岳丹玄之阿。于是受紫皇,受书玉虚,眺景上清,位司高仙,为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治珠日阙,馆七映紫房,玉童玉女各三十万人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
天皇氏抱图。”
《太上道君纪》与《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是《云笈七签・纪》中各自独立的两篇尊神记。一篇写的是“
灵宝天尊”,另一篇写的是“太上玉晨大道君”。从两神分别在紧连的两篇“纪”中记述这一点来看,两道君应该是两位不同的尊神,但稍加分析,即可发现此二神实际仍是一神。两位道君均母孕三千七百年后诞生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虽然“太上大道君”的母亲是“洪氏”,而“太上玉晨大道君”的母亲是“元母”,但《灵宝略纪》中也称“洪氏”为“元母”。至于“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与《灵宝略纪》中的“太上大道君”,他们的母亲、孕期、诞生地更是几乎完全相同,连名字也都叫器度,字上开。从这些相同点来看,三篇纪中的这三位道君实系同一尊神
灵宝天尊。
后世道观中称该神为灵宝天尊当与《灵宝经》的传播有关。
晋朝中叶江南一带形成了一个信奉和传承《灵宝经》的道派“灵宝派”。东晋末叶,
葛洪的从孙
葛巢甫造作一批新《灵宝经》。
刘宋初年,《灵宝经》增至五十五卷,经道士
陆修静增修,立为仪轨,信徒日渐增加,于是灵宝之教风行于世。灵宝派为了扩大影响,继
元始天尊之后又捧出太上道君为最高级别之神,时间约在
南北朝时。该派宣称,记载灵宝大乘之法的《灵宝经》是元始天尊与
灵宝天尊演说流传下来的济世法宝。后世称呼广传“灵宝大法真文”的太上道君为灵宝天尊,说明灵宝天尊是在灵宝派的活动中和《灵宝经》的传承过程中产生的。灵宝天尊能列为三清尊神之一全赖灵宝派的供奉与推崇。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三位神。道德天尊是
道教对
春秋末年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道教教祖
老子的尊称。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一说字伯阳,羽化后谥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羊角山太清宫乡曲仁里)人。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国家藏书室的史官)。后见
周代衰败,便辞官离都,周游隐居。他乘青牛车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时,受关令尹喜所请,著《
道德经》五千言,阐述道德之本意,后出关而去,“莫知其所终”。
早在西汉初期便开始了对老子的尊崇。那时朝廷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
曹参、
陈平、
窦太后等朝廷政要多喜好黄老,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研讨
黄帝、
老子学术的哲学流派道家,道家推崇的
黄老之学蔚然而兴,老子受到普遍尊崇。
刘彻以后,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黄老道为了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抬高老子,神化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载:“英少时好游侠,交通
太子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
佛塔(指佛陀,即佛,也指佛塔),斋祀。”
刘庄永平八年(65年)给楚王英的诏书中也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那时
老子已成为与释迦牟尼齐名的天神而受到膜拜、祠祀。
东汉顺帝
汉安元年(142年),
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奉《
道德经》(即《道德经》)为经典,尊老子为教祖。到
刘志时,老子被进一步神化,已享受着朝廷的祀典。《后汉书・祭祀志》说:“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
延熹八年初使
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按宋代罗长源所撰《
路史》,老子之父姓李名乾,字元果,为周御史,娶洪氏,生聃。
老子实系周时李氏子,官守藏室之史,是人而非神。然而道家和
道教出于信仰的需要,不断神化老子,奉老子为道教的最高神,说老子是道教最根本信仰“道”的化身。
东汉王阜《圣母碑》曰:“老子道也。乃生于无形,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太上老君开天经》也说老子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神。那时,老子所处的境况是:“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无东无西,无青无黄,无南无北,无柔无刚,无覆无载,无坏无藏,无贤无圣,无忠无良,无去无来,无生无亡,无前无后,无圆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无高无下,无等无偏,无左无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而生。”
老子在被神化的过程中又有“老君”“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尊称。“老君”之称见于《后汉书・孔融传》:“融(谓李)曰:‘然’。先君
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后为
道教沿称。“太上老君”之称见于东汉中期
张道陵所著《
老子想尔注》。该书中有“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的说法。此后,“太上老君”便成了对老子的尊称。“太上”本意为“最上”,“太上老君”意即老君是至高无上之天神。“道德天尊”则是因
老子著《
老子五千言》而名。
被尊为神的老君与历史上的老子相比,其形象已大不相同。《抱朴子・杂应》中描绘的老君形象是:身长九尺,黄色,
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十六
白虎,前有二十四
朱雀,后有七十二
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晋代
葛洪描绘的老君这种威风凛凛、器宇轩昂的形象,正是当时道教徒理想中的最高神形象。这和老君的最高神地位是相一致的。
记载
老子生平事迹及其神话传说的书籍很多,如
司马迁的《
史记》、
班固的《古今人表》、
刘向的《
列仙传》、葛稚川的《
神仙传》《
集仙传》《总仙传》等,但记述最完整的还要数宋代观复大师
谢守灏的《太上混元圣纪》(简称《混元圣纪》《圣纪》)。谢守灏在《圣纪》卷首写道:“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其可无记述乎。”而以往的老君纪传在谢守灏看来,有的“率多疏略”;有的“蔑裂百不具一”;有的“虽记述颇详,而枝蔓旁出,首尾失次,其取舍,未免乖违,二三其说,览者滋惑”。因此,
谢守灏在“遍考三教经典传记,究其源流”的基础上编纂《圣纪》,详细记述老君“随方设教,历劫为师”的种种“应现之迹”。
老子诞生的情景,《
三教同原录》中也有记述:玉女梦见天开数丈,有众真捧日而出,对日凝想良久,日精渐小,从天坠下,化为
流星,如五色珠,飞至口边,因捧而吞之,忽从左胁下诞生一子。初降即行九步,步生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道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众生,位登太极无上神仙。”复趺坐李树下,指树曰:“以此为吾姓。”至六龄,自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以其生而白首,号之曰老子。
关于
老子的姓,或云老君“先命
玄妙玉女降为
天水市尹氏之女,名益寿,适仙人李灵飞”,老子托孕于益寿,生于李家,故姓李;或云老子之母是
李姓之女,故随
母姓姓李;或云老子寄胎于玄妙玉女腹中,“玉女时年八十而无婿,执身如玉,贞静自守,忽受气于天”,后生老子于李树下,指树为姓;或云老君“于多劫之前降生于宕玄玉国
李谷之间,因以李为姓,今又降生李氏之家,李木之下,生而知其姓,故指以示人,非今方以李为姓”。
关于老子之名,一说老子生而白首,故称其“老”,古人称师为子,又子者男子之通称,故称“老子”;一说老者长年之称,子者幼稚之号,
老子初生即有老容,故兼此二含意而称之为“老子”。
宗教角色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玉皇宥罪消福宝忏》中称,说经教主
元始天尊、抱送
玉皇大帝道君(灵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大法》则认为
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元始天尊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一位神;
灵宝天尊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二位神;而道德天尊则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三位神。
宗教形象
据《
三教同原录》载,三清尊神中的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
道教供奉的元始天尊神像,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
帝江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
饺子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在道观的
三清殿中,以
元始天尊居中,左右两侧分别是
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相关典籍
《
道教义枢》卷七所引《太真科》载:“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即清微天玉清境,为始气所成;禹余天上清境,由元气所成;大赤天太清境,系玄气所成,且三气各自衍生。”在《
云笈七签》以及《
道法会元》等道书里,清微天玉清境,源于混洞太无元,其气初始呈
蓝色,在此真道可升圣境,由天宝尊治理;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呈现元黄之色,仙道可升真境,为灵宝尊所治;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可升仙境,由道德天尊居住。文中提及:“此四种民天处于三界之上,灾厄不及之处,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便是大罗天,
元始天尊居于其中施行教化。
天宝君治理玉清境,即清微天;灵宝君治理上清境,也就是禹余天;神宝尊治理太清境,即大赤天”(《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
另外,据《集说诠真》引《
读书纪数略》所述:“三清分别为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居于此;上清圣境,
灵宝天尊居于此;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居于此。”同时,
道教的三清尊神也体现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现象。《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指出:“《道门大论》称三洞,洞即通达之意。其蕴含通玄达妙之理,共有三种,故而称‘三洞’,依次为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是三景之玄旨与八会之灵章。”依据《
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对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
雅威象征洞真经部,太玄辅佐,传承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宝玉宸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佐,传承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佐,正一盟威之道贯通三洞,传承道德派和
正一派。
道场祖庭
道场
三清尊神中的
元始天尊居住在玉清圣境,即第三十五天清微天,还居于三清天之上的第三十六天大罗天。
灵宝天尊居住在上清圣境,即第三十四天禹余天。道德天尊居于天界太清境。
祭祀庙宇
三清尊神通常供奉在
道教的三清大殿中。如
开封市延庆观的
三清殿是五间悬山式古建筑,内供奉三清尊神。
哲学意义
三清尊神是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此论述中,无名大道孕育出混沌元气,元气继而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相互交融调和,进而衍生出天下万物。第十四章还指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意味着一能够分化为三,三又能融合归一,呈现出“用则分三,本则常一”的状态。此后,道教依据这些理念,进一步演化出居住在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形象。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