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又称大草,属于
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由今草演变而成,极度自由,奔放狂肆,气脉贯通,流畅自然。狂草笔势疾走,结体省减,章法讲究通篇一气,字体大小随意。一笔数字,往往能达到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
汉兴已有草书。草书发展至汉末,无论旧体的还是新体的,已成为风靡街巷的时调。草书发展到
唐朝,又出现了
张旭、
怀素等人的所谓“狂草”。而最为恣肆放纵的草书,唐张旭所创。其笔画省简连绵,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可以用“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的结体方法,创造“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的意趣。直至明代,狂草的流变基本结束。自2016年始,“万殊一相·狂草四人展”从
兰州市出发,经山东济南、湖南长沙、
南京市、江西南昌、山西太原,展出
胡抗美、
刘洪彪、
张旭光、
王厚祥的48件作品,为广大的
草书学习者提供启示。
狂草是
唐朝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
张旭和
怀素,代表作有《
古诗四帖》《
自叙帖》《苦笋》等。狂草特点是“任情损益,恣意钩连”(钱玄同语),用笔连绵环绕书写风格狂放不蜀,字形略具大意,难以辨认,具有书法艺术价值。
命名
“狂草”的得名,相传是因为“草圣”张旭每每嗜酒大醉,下笔愈发令人惊奇。世人送其外号“张癫”,写的这类草书也被叫做“颠草”,而在古人看来,“颠”与“狂”无甚区别。作狂草者往往以酒助兴,作者性情洒脱恣性颠逸,作品狂放不羁,“颠”和“狂”相辅。“狂草”就是在
草书创作中,在某种情势下更加恣肆狂放的一路,根据其特点所命名。
历史沿革
起源
先秦社会信息量逐渐增大,手书逐渐广泛使用,出现草书的雏形。手书草体字在当时算是在单个点画的写法上有别于当时的正体金文,字形原理并未与当时的正体有较大的区别。
战国时代的手书草体,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传抄文书为主的“手写体”的广泛流行。由于当时社会信息量的增大,文字使用率也随之飙升,所以点画与字形越来越草书化,使得规范的正体书的写法逐渐被简化的书写方式所取代。
战国中后期,
秦国的手书草体开始出现两种写法,一是类似
东晋《侯马盟书》的方折、点画接近平直的方式。二是类似《包山楚简》,隐约地可以看到点画强化了《包山楚简》当中点画末端露锋的方式,出现了少许带有装饰性的波点画,与后来的
汉隶隶书的草写乃至与
章草的出现有着一定传承关系。
变迁
胡亥而亡,进入汉朝。随着篆书时代的远去和手书草体进一步发展,横势为主的隶书逐渐成为汉代文字书写的主流和标准正体。为区分草写程度,
草书之名开始出现。所以自汉以后,草体开始包括了隶书和章草,而两者各自遵循自身的发展轨迹,手写隶书演变成楷书和行书,章草演变为今草。秦以来,正体篆书与手写体隶书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一方面从篆书的草写演变为分书、楷书的草写,成为行书、章草。另一方面,使转用笔为主的点画运用的增多,出现更加草体化的样式,草书(今草)的概念开始出现。
大致在
汉宣帝年间,手书草体的点画开始有了更多的连贯性,受上下方向笔势影响,点画在成组书写时得到更多简省。横势的点画收短,并且横向波磔减弱,点画向下一笔带出,动作小则体现为逆锋收笔。有的撇捺已经出现了连续书写的现象,如新莽时期的《马圈湾前汉简》,使转为主的弧线点画在不断勾连过程中再次回归主流,可以感觉得点画之间的起伏、节奏等已较先秦以来的手写体更加凸显。
刘奭(前74年—前33年)年间,
史游做《
急就篇》,“解释隶体,兼书之”,相传为隶书书写,为当时孩童时期的识字与科普
教科书。后由三国吴·皇象以章
草书作《急就章》。解释隶体,即将隶书进一步简化与草写,提高书写效率,其点画之间并无很多连带,亦存在着很多隶书的波磔笔法。而《急就章》仅是当时用于规范草书的标准写法,即标准的
章草与正书的对照,其功能性主要用于识字、读书,了解社会制度等。
魏晋时期进入了章草向今草过渡的时代。晋代,手书草体字开始真正意义上进入草书、行书等动态书体的范畴。人们常把仍具有笔势上翻波磔性质,取横势、逆势,且字字独立的草书归为章草。在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末
张芝,其对于章草的书写性发挥到了极致,将点画的纵势更加突显,前后连绵的笔意开始增多,如其传世作品《秋凉平善帖》。
形成
西晋灭亡,氏族南迁后,玄学世家执掌着政权,逐渐摒弃了儒学而崇尚“玄学”与“自觉”。在当时以书较能的大背景下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王导、
王洽等,在书法中展露头角,凭借着政治地位与家传绝学,主宰着笔法的主流,引导着书风开始向今草靠拢,
东晋“新体”
草书悄然问世。
唐朝孙过庭《书谱》有云:古来对书法有着很深造诣的书家,只有自汉末以来的
钟繇、
张芝和
晋朝王羲之、王羲之。即从“钟张”至“二王”,代表着行草书从单纯实用性为主到艺术性。根据点画书写的笔势,书写速度和草化或符号化程度,大致可分为行书和草书两类。在草书中,
章草之后逐渐衍生出了便于书写的今草和自由抒情的狂草。
狂草的成熟主要在盛中唐,
贺知章与
张旭并见著名。尤其是张旭,一改王字体格,“从
陆彦远入手,师法张芝,出入晋宋。”气象峥嵘,卓然成为盛唐狂草艺术的代表。
蔡希综《
法书论》云:“迩来率府
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有不全其古制,就王之内弥更减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又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也。”《宣和书谱·卷十八》载:“自羲献法亡而独得草字妙处,入规矩而放逸者,惟张旭耳。”
张旭之后狂草书家名家辈出,据史料记载的有
怀素、
郑虔、彤、释高闲、释亚栖等等,其中尤以怀素为著。怀素“以狂继颠”,“把
草书艺术推向更加热情奔放、狂逸宏博的艺术境界”张旭主“肥”,怀素偏“瘦”,颠张醉素,一肥一瘦,成为
唐朝狂草的主将,“发展出无拘无束,纵情恣性的连绵狂草,拓展了草书的表现领域。”
张旭为代表的唐代狂草早期,《
肚痛帖》点画形态仍保留很多
章草以来的笔意,点画多显现横撑与逆势。且受制于身体不适的书写状态下以狂草来记录当时的状况,故对书写技术做出很多了简省。《
新唐书》记载:
张旭酷爱饮酒,当有醉意时即不拘小节地释放内心的精神世界,靠的就是狂草,有时甚至直接用头发蘸墨来写,酒醒之后却觉得这些是神来之笔,是正常状态下无法做到的,当某时某刻的精神状态达到某种高度时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书写技术。这足以见得,当时开放的社会风尚与书风的紧密结合,
孙过庭所提倡的“和情调于纸上”在张旭的
草书中表露无遗。他在“二王”草法,特别是
王献之草书基础上,加强了点画的使转连绵往复,使得纵势更强,字间大开大合,同时夸张晋人侧缝绞转的用笔方式,书写更加迅疾,
黑色也随之变化丰富。《
肚痛帖》点画粗细变化明显,提按顿挫当中不失字与字之间的使转纵横。
怀素是继
张旭之后的一位狂草大家。怀素用他“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艺术语言,传达个人思想,表达内心情感,创造了“骤雨
旋风,变幻无穷”的狂放境界。
宋代狂草大致分为两种发展线路,一种是自晋唐以来的传统注重笔势,强调用笔的“迅疾”所带来的瞬间的节奏韵律的变化,如:
彦修、
苏舜钦等,但前提是需要快速的书写状态下完成,这种写法有很高的技法难度。而
黄庭坚创造了另外一种思路,即将书写速度放慢,增加一定的提按顿挫,用行书、楷书点画的书写方式解决
草书的书写问题,这也标志着黄庭坚的风格特征。自黄庭坚之后,在明代取法黄庭坚的书家,并且有创造性发挥成分,唯
祝允明最具代表性,他延续并夸张了黄庭坚狂草中的“点法”“长线”等的对比。然祝允明狂草尚属于对狂草中“法”的延续与夸张,而黄庭坚则站在了以行书、楷书的方式解决草书的问题的开宗立派人物。
发展
宋代以后,帖学兴起之后,习书者行草书的取法基本上都来源于刻帖,对于
魏晋书法的理解更多的是来源于刻帖。宋以后学帖,因为刻帖版本的原因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宋以后学习“二王”者众多。明代,狂草点画的流变基本结束,点画包容性达到最强,书风出现了综合性,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将作品赋予更多的时代风尚和人文气息。
虽然
张旭、
怀素已经造成了狂草之实,但“狂草”之名直到明代才出现。明人开始将张旭、怀素狂逸一路的
草书和模拟旭、素风格的草书称作狂草,完成了对狂草的字体认定。如
娄坚《学古绪言》:“
伯高(张旭)、藏真(怀素)相继以狂草名世。”又
王世贞《艺苑言》:“徐天全有贞……狂草出入素、旭。”狂草名称出现于明代并非偶然,当时涌现了为数众多的狂草作者,狂草作品流布广泛,或许正是因为出现了逼人正视的局面,才不得不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清代生于国朝的很少有书家善狂草,清初草书家群体以明代遗民为主,
祁豸佳、储廷琯、冒襄、陈宏范,
傅山,
王铎等人。清帝王更是致力于汉文字的学习,从小注重皇室内部的汉学教育,为加强中央集权,清帝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书法与政治的关系,
雍正帝提出了书法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从古自今皇帝在忙于政治之外,通常会留意书法,并且臣子哲士也善书法,汉代以来各朝各代都有文人。为了永久保存,后学之士子往往会将他们的书法刻成
碑刻。书法可以作为皇帝思想统治的工具,所以
清代皇帝在书法上大肆宣传
赵孟頫、
董其昌两位书家,只是因为他们是学习二王,对二王书法的学习一直是清代朝廷书法学习的
正统,由此清代开始“伪二王”书风,在此影响下清朝官方的
草书呈现出软媚的书风特征。
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开始了草书的探索。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毛泽东草书创作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他的草书作品,笔意奔放、气势畅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自书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等作品为其代表作。1959年的一天,舒同陪毛泽东去看郊外一座古寺,那里有一些古人墨迹,两人又侃谈起来。舒同问:“主席,您的书法墨宝,中国人到处都可看见。您把草书艺术推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堪称中国近代狂草第一人。”毛泽东沉思后回忆道:“我练字历经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打下书法基础;第二阶段是建党后到抗战爆发,由于流动性和严酷斗争环境,留下的作品不多;第三个阶段是1938年到1949年,我用文房四宝打败了
中国国民党四大家族;第四个阶段是进北京城后,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我的书法也就欢快飞动了。”
艺术特点
笔墨章法
狂草突破了其它书体的规范,开辟了另一番天地。它的变化并非一笔一划,而是从笔法、墨法、章法的全新整合与重塑。可以用“龙飞凤舞”来形容狂草笔墨的自由挥洒和狂放不羁。狂草时代,冲破了诸法的束缚。狂草艺术家打破了原有的规矩方圆,变有法之法为无法之法。形无常态,法无定则。狂草结体的诸多变化,如:屈伸、开合、聚散、粗细,墨法的干湿、浓淡、燥润,笔法的藏露、顺逆,章法的疏密、散整,无不受制于书家情感、心理、修养等因素的制约。正是这种微妙的、变化无常的、寓理于情、寓有法于无法之中的法则,成为狂草之特色。
点画
点画既是汉字形体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首要对象。草书艺术中点画形态变化丰富,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语言。狂草艺术中,点画被进一步省减,有些点画虽非“点”的形态却呈现出“点”的特点,运笔短促,节奏明快,在单字及行的书写中发挥着与“点”相同的功能,因此,把它也归入“点”的范畴。例如,《
自叙帖》中“不”字中间线条,“非”字左边、即可看作是“点”,发挥着“点”的功能。狂草作品中的“点”形态变化丰富,除了三角形,或椭圆,或
菱形,或圆形,或
多边形。三点之中下两点以首点为参照,忽左忽右,形成疏密的对比与反差。选自
张旭《
古诗四帖》,首点成方形,不作侧势而取水平之势;左下点成椭圆形且微作出锋收笔;末点成三角形并与首点皆回锋内收;三点组合成略显纵势的不等边三角形,左疏而右密。
线条
狂草艺术的点画,除了“点”以外,其他都可以看成是不同形态的“线”。狂草的形质尤其依赖于使转中,表现在线条上。书写狂草若不能使转运笔,则线条不生,不能成字。狂草艺术的线条不仅仅如今草般多呈“形”,而是多出现连续旋转的、形似圆圈的弧形线。曲线的变化也不以笔画的可识与否为准则,“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势”成为狂草艺术曲线表现的内在要求与标准。以使转为主要运笔特征的狂草线条,必然表现为以曲线形态为主。与蒙书系统的曲线相比,乃至于与今草比较,狂草的曲线表现出更多的节奏韵律与连续性。
空白
线条飞白
狂草艺术中的“空白”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对空间造型具有重要意义。“计白当黑”既是对“空白”的审美,也是“空白”的艺术表现原则。狂草艺术的“飞白”,指的是线条内部出现的“空白”,是线条在快速书写过程中由笔、墨、纸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通常也称这样的线条笔画为“枯笔”。当“飞白”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与线条以外的空白融合,而诸多“飞白”的集中汇合,又能产生独特的空间造型,成为狂草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结体空白
狂草的单字形状虽然变化多端,方块形仍然是其基本形。四边最外
端点画连接而成单字的轮廓线,轮廓线内的空白称为结体内空白。其中,有点画分割成的封闭空白,自成形状,与其它空白互不
连通,没有直接的形态联系;也有点画分割成的开放空白,与其它空白形成直接的关连,尤其与行间空白的互通能影响作品意境的构筑与情感的表达。
书家由于表达的需要,会将两个或多个单字组合成一个造型单位,由此形成的空白成为结体间空白。结体间空白不是单字与单字简单并置后产生的被动空间,其核心理念出自空间造型,体现了书家对于结体间空白的主体审美追求。
行间空白
书法作品中只要出现两行以上,就有行间空白。条幅狂草作品最少也有三行,行间空白会影响作品的整体章法构成。长卷狂草作品多达几十行,有的甚至上百行,行间空白的重要性尤显突出。
段落空白
如果以笔墨表现形式的角度给狂草作品分段,那么段落与段落之间就形成了段落空白。有的段落空白出自书家的主动追求,有的则由于幅式纸张等被动形成。
四边空白
作品的笔墨形迹与纸张
四边形成了四边空白。从文字识读角度看,四边空白的大小、多少与文字的内容传达无关甚至是多余的,但是从完整性的图式角度欣赏,则四边空白并非多余,它会干扰观众的视知觉,从而对作品的空间造型、意境的塑造、审美的体验等产生影响。当代书家尤其重视对作品四边空白的处理。
代表人物及作品
传承和保护
名家传承
怀素草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明代狂草书风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明代书家得怀素笔法、章法等技法后,博取众长,
颜师古出新,加快了明代
浪漫主义书风形成的脚步,丰富了明代浪漫主义书风形式。另一方面,明代书家对怀素草书不同程度的汲取,也为明代多种风格狂草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2012年,
山西省太原市文联名誉主席、山西书法家李克仁手书面积约2012平方尺的巨幅狂草“龙”字,表达节日祝愿的同时,呼吁书法艺术传承。相对于国外的建筑艺术,书法应该讲是中国艺术的顶端,堪称‘国宝’,传承就是最大的保护。”李克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相关活动
2013年4月13日,狂草书法大家
北极狼,在中国美术馆开启狂草书法艺术展。他所提出的“书法走向纯艺术”主张、“赋予线条以生命”理念、“八面出峰”和“一笔五墨”“见线无形”等观点,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与创新的的重要理念与断语。展出作品有白狼历来创作的狂草精品,从形制上看既有长篇巨制,也有精祯小品,每幅作品都极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
2018年8月25日,
梁焱南在
马鞍山市惊鸿美术馆内开展了“天知道系列(号外)——梁小钧巨幅狂草现场创作”活动,仅仅107字的柳永《望海潮》,他却花费2小时才写完,最大单字可达5米。
2019年11月2日,由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承办的“2019万殊一相狂草四人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
胡抗美、
刘洪彪、
张旭光、
王厚祥四位书家第四次“万殊一相狂草四人展”,来到了张旭故里、书法强省江苏。
2023年5月,著名文化书法家,单成武先生狂草书法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作品规格:200x70公分),正式收到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作品纸质登记证书。
价值与影响
历史
纵观中国书法史,
唐朝是书体发展的最后定型期。唐措成为唐人“尚法”的代表,
草书领域中的狂草艺术在唐代完全成熟,成为草书艺术发展领域的最后形态,也是唐人对草书艺术的极大贡献。并且唐代狂草艺术的成熟与汉末草书的兴起、
魏晋书法艺术的自觉有密切的联系。唐代以后狂草的发展无不受
张旭、
怀素的影响,品评也往往以它们的作品为参照。狂草艺术的发展存在着一条历史的逻辑脉络,与整个书法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产生重大影响。狂草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划分出狂草艺术的四个时期:狂草艺术的滥觞期(汉魏两晋);狂草艺术的成熟期(
唐朝);狂草艺术的发展期(宋元);狂草艺术的蜕变期(明清)。每一时期均有代表人物和传世的经典作品,且彼此之间在表现形式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狂草艺术的发展规律。
艺术
狂草是基于中华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上的一种变革,是对书法艺术审芙的反叛,为祖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门生机勃勃的书法艺术派支。狂草进一步强化了形式美感,追求的是一种狂豪奔放的审美情趣,造就了书法艺术的高度自我,凸显了激情迸发、狂放不羁的艺术气质。此外,狂草最能表现书家的艺术才能,通过狂草来彰显其个性,也因为如此,狂草具有与其他书体迥然不同的艺术形态与艺术内涵。
相关研究
汉魏时代的许多书论是论述草书的,如
赵壹《
非草书》、崔援《
草书状》、
杨泉《草书赋》等。明
赵宧光首先认识到了狂草艺术的价值,将狂草与
章草、今草相提并论,认为“狂草格宽,不类他本,故别自为集”,将其单独列为“狂草部”,与“章草部”“二王全帖部”并列,同时还列举了代表性的书家。
近现代以来的研究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用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狂草艺术的审美特征,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视角、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剖析日见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此外,有关书家个案的学术研究渐多,而且出现了以专门研究个案的专家,如
黄君先生以专门研究
黄庭坚著称。
刘正成先生主编的《
中国书法全集》中已出版的有关狂
草书家的有《
黄庭坚卷》《祝允明卷》《徐渭卷》《王铎卷》等都是立足于书家的个案研究。此外,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开始涉及有关狂草书家的个案研究,如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韩金建构的《林散之大草艺术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