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英文名:Fresh Green),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便到了清明节气,通常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以4月5日最常见。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回升,平均气温都达到10℃~15℃,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气温波动和昼夜温差,容易出现冷空气和寒潮天气,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耗子化为驽;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油桐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作为节气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管子》云“十二清明,发禁”,已明确提及清明。《逸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桐始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七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周易》又有万物“齐乎”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清明作为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作为节日名称,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在李隆基时,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同时上巳节祓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又都是在郊外活动,便逐渐融合。北宋时期,宋人的诗词常将寒食与清明列举或互指,节俗间相互渗透,重叠交织。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民众乐于享受,禁火、冷食习俗影响力大为衰落,祭祀亲人成了核心节俗。随着寒日和“上巳”节日节俗与清明节气逐渐融合,清明便成为了节日。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气清景明之意,正是鸟语花香的盛春时节。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清明节气是冬歇以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谚语;清明节气还有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习俗,以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敬意和祈愿。
历史发展
名称由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结束以及辰月的起始;位置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4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七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清明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
节气演变
古代
清明作为节气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逸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桐始华。”《管子》云“十二清明,发禁”,已明确提及清明。到了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名称,清明作为节气名称逐渐广为民众所接受。作为节气的“清明”只是古人用来标识物候、分别季节、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坐标。
唐代
在周秦乃至两汉,并没有清明节一说,清明节是在唐朝才形成的节日名称,并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唐开元二十年,李隆基诏令天下“寒食节上墓”,正式从“法定”意义上确定了祭扫的时间。《册府元龟》载:“(大历)十三年诏:‘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法定假期之长,推动了唐人郊祭这一节俗的盛行,与此同时唐代把清明定为改用新火之日。因寒食节全国禁烟,唯有清明才可以生火,所以人们逐渐选择在清明这天扫墓,以便焚烧纸钱。虽然此时的清明节还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但已逐渐和寒食节混称,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同时上巳节祓禊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兴盛,且时间与清明节临近,又都是在郊外活动,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中。
宋代以来
北宋时期,宋人的诗词常将寒食节与清明列举或互指,节俗间相互渗透,重叠交织。在民间,清明日上坟已渐成风气。虽清明日被寒食假期所包含,附属于寒食,但已逐渐受到关注,寒食清明在北宋时已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民间已有清明成节的意识,但清明此时尚未真正独立。
南宋时期沿袭了寒食节的假期,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民众乐于享受,禁火、冷食习俗失去了社会心理基础,影响力大为衰落。加之宗族文化兴盛,扫墓、祭祀亲人成了核心节俗。此时清明节气的节日化进程基本完成,清明节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寒食节,并完全取代了上巳节,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天文历法
二十四节气就是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度。二十四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这个特定的时刻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清明节通常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以4月5日最常见。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一圈,即为一年,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为清明节气。西汉清代采用“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测影”(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黄经度数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清明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气候物候
气候
总体特点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平原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气候进一步转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回升,平均气温都达到10℃~15℃,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气温波动和昼夜温差,容易出现冷空气和寒潮天气,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南北方特征
北方地区此时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沙尘天气也较为常见。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而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雨日大多数在16天左右,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降水,称为华南前汛期。当雨带中遇到热力对流旺盛发展时,会有雷暴强对流天气出现,形成较大的暴雨。
八风
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即: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清明则源于“清明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
物候
中原地区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气温升高,桐树开始萌芽开花。二候耗子化为。田鼠开始活动、繁殖,鴽雀(鹌鹑之类的益鸟)也开始变得肥壮。三候虹始见。天气晴朗,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从油桐开放到田鼠活动繁殖,再到春天的标志——彩虹的出现,这三候描绘了清明节气期间大自然的变化,也提醒人们珍惜春日美好时光。
花信
清明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桐花盛开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花瓣形如仙女的舞裙,飘逸轻盈,浓香四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桐花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如“桐花一簇春风里,一分艳丽一分娇”。麦花开放后呈现出一片金黄的色彩,而且有着清香的气息,这种清香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疲劳,使人感到身心愉悦。垂柳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花朵,还在于它的枝条和叶子。柳树的枝条柔软而富有弹性,微风起时随风飘动,柳叶也摇曳着迎接春的到来。
农事活动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地区西北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如果冷空气偏强,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10℃的低温阴雨天气,日照不足,会给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受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传统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寒食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春祭活动
清明节祭祖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是华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原始信仰,从上古时期,人们便在春秋时节举行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
标祀
标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各家各族祭扫完毕,往往在墓前或坟头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条做的标竿,表示已经有过祭祀。有的人家会在标竿上糊些长条白纸,有的人家会挂些钱,有的人家则既糊白纸又挂楮钱。
标墓
纸钱顾名思义是纸做的钱,是送给先人在阴间用的,又称“挂纸”“挂钱”。清明扫墓时,人们将携带的纸钱烧掉,相信纸钱化作烟气后可以进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有的把纸钱悬挂起来,如平湖市咸宁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用竹悬纸钱插在墓上,叫做“标墓”。在福建永泰,人们把白纸剪成条挽在树枝或草上。在四川省长寿,用白纸剪作幡形插在坟头,叫做“挂青”。在贵州兴仁,用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前,谓之“标坟”。
祭祀扫墓
扫墓祭祖,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节的习俗,唐朝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也是传承好家风的时候。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聂氏宗祠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各地有所不同: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禾本科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因此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插柳戴柳
黄河流域、淮河、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县(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科。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插柳于户,可以驱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
踏青
踏青游乐,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搭腔。轮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县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贾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花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荡秋千
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朝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放风筝
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科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原地区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蹴鞠
是一项在唐朝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大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述了热闹的蹴鞠场面。蹴鞠,即踢球,当时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
节令食物
蒿饼
清明时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清明果艾糍,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清明粿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腻。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馓子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时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馓子”。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原地区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基酒。在少数民族地区,环饼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其它
此外,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节气养生
忌久坐卧
清明节气是“春温”流行时节,但人们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表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清时节气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应要常到外户或河边散步,以呼吸新鲜气息,并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
悲伤莫过度
清明时节寄托哀思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同时也利于身心健康。但凡事不能过度,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很严重,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高发期,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饮食清淡
清明重养气,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阳气”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而且清明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所以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番薯、白菜、青萝卜、芋头、荠菜等。饮食调摄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老年性高血压者,应低盐饮食,同时还应适当增加钾的摄入。
相关文学
节气农谚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祭罢祖,就种瓜。
清明到,小麦草喝足又吃饱。
清明后,谷雨前,十有八九保安全。
清明花,大车拉;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归家。
地板揭不开,芽子出不来。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扫墓,越长越上坟。
清明谷雨紧相连,南坡北洼快种棉。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棉种播下急雨拍,抓紧划锄快揭盖。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
大麻种在清明前,叶大皮厚又耐旱。
清明高粱谷雨花(棉),谷子播种到立夏。
清明前五天不早,清明后五天不晚(高粱)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诗词作品
各国特色
日本
日本把这天视为“清明洁”(せいじょうめいけつ)的日子,大地万物于此时盎然生长,樱花开始绽放,也是七十二候的初候“玄鸟至”,即燕子从南方归来的日子。尽管日本本土没有清明寒食节俗,但在琉球群岛(日本的冲绳县),作为古典东亚的一员,则是有清明节的。琉球人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称为“清明祭”(シーミー)或御清明(冲绳语:ウシーミー)。清明祭也是冲绳的三大祭之一。人们聚集在一起为故去的亲人上香、献花,供奉“重箱料理”,重箱料理中包括“揚げ豆腐”(炸豆腐)、“昆布き”(海带卷)、“蒲”(鱼糕)、“ラフテー”(冲绳菜炖猪肉)、“天ぷら”(天妇罗)、“ごぼう煮”(煮牛蒡)、“魔芋”(煮魔芋)等。拜祭完毕后家族会在坟墓前的“拜庭”围坐,一起分享祭祖的食物。
韩国
韩国的清明主要被看作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韩国的寒食则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韩国民众对清明、寒食和三月三的区别也没有清楚的界定,但认为三者都是发生在春季的民俗活动。寒食之日,王室都会在王陵和宗庙前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民间也都会准备水果、点心、酒酿等简单的茶礼以祖先。
越南
在所有的节气中京族最为重视的就是“清明节”,在越南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在越南,清明节又称为汤团节,越南的清明节(寒食节)为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必须在头一天做好食品,在上巳节这天吃冷食。越南的清明节一方面是要铭记中国古人介子推,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机会。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由于拜祭祖先的民俗活动在春节时期已经举行过,因此在这一天人们并不一定要去扫墓,而多数情况是外出踏青,感受新一年的开始。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中国民俗学网.2024-04-11
清明.二十四节气网.2024-02-24
二十四节气-清明.www.nongli.cn.2024-04-12
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气象局.2024-02-24
二十四节气.共产党员网.2024-02-24
清明习俗.文明风.2024-04-11
一半是节气 一半是节日.光明网.2024-04-11
清明节的起源及演化.安徽省民政厅.2024-05-16
清明节丨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2
知否?古代清明节又称“柳节”.新华网手机版.2024-04-12
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人民政协报.2024-05-09
清明节溯源.百家号.2024-05-09
二十四节气(二).www.kfwyxy.edu.cn.2024-04-12
清明:气清景明万物显.光明网.2024-05-09
清明:久远的春祭与祈愿.艺术中国.2024-05-09
清明节,你了解多少?.sh.wenming.gd.cn.2024-04-12
二十四节气.中国民俗学网.2024-04-11
踏青春游.文明风.2024-04-11
清明习俗:踏青.开封网.2024-04-12
荡秋千.文明风.2024-04-11
放风筝.文明风.2024-04-11
今日清明.腾讯网.2024-04-12
节气文化 | 清明.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1
清明节气相关的谚语.www.nongli.cn.2024-04-12
清明诗句.中国政府网.2024-04-12
清明时节 | 小知识大科普.澎湃新闻.2024-04-12
Page 44 - 二十四节气诗词.www.zgnybwg.com.cn.2024-04-12
清明诗词.北京海淀区人民政府.2024-04-12
..2024-05-16
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过清明节.travel.cctv.com.2024-05-09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名称由来
节气演变
古代
唐代
宋代以来
天文历法
气候物候
气候
总体特点
南北方特征
八风
物候
花信
农事活动
传统习俗
春祭活动
标祀
标墓
祭祀扫墓
碰鸡蛋
植树
插柳戴柳
踏青
荡秋千
放风筝
蹴鞠
节令食物
蒿饼
青团
馓子
清明螺
其它
节气养生
忌久坐卧
悲伤莫过度
饮食清淡
相关文学
节气农谚
诗词作品
各国特色
日本
韩国
越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