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通过踢、打、摔、拿、击、刺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分为套路、搏斗和功法三大类。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中国武术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等作用。
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成形。中国武术主要包括南拳、长拳、内家拳、形意拳、少林拳、八卦掌、太极拳、象形拳等拳法以及短器械(刀、剑、匕首等)、长器械(棍、枪、大刀等)、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和软器械(三节棍九节鞭、绳标和流星锤等)四类器械演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开始被列为竞赛项目(称作“武术”),逐步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综合运动会,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演项目。此外,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也相继举办。
除了中国外,中国武术也开始传播到亚洲、欧美、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武术的萌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和原始战争密不可分。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野兽的争斗中逐渐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和石块等器具打击野兽的方法,于是产生了拳打、脚踢、躲闪、跳跃等格斗技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代是中国武术成形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在军队训练中使用“武舞”,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周代在“序”等学校中把射、御列为“六艺”学习的内容,武术比赛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礼记·王制》有“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的记载,描述了当时武术比赛的形式。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各国都很重视武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曾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武术人才,比试中已经很讲究技术技巧,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武术器械使用和战略、战术理论化的兵法随即出现。与此同时,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技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譬如干将莫邪、鱼肠等名剑均出自此时。在这一时期,武术进一步成熟,形成了拳术和器械的进攻、防守、反攻等打法并开始盛行“佩剑与论剑之风”、“角抵之戏”及“游侠”,这标志着中国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武术具有表演性、竞技性和娱乐性。
秦汉时期
秦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的武术套路。秦时盛行的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赛场和一定的服装要求。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当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中国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三国时期,手搏、击剑、射箭等实用之术长盛不衰。刀已经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短兵器,刀剑之术以及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武术得到了融合,并开始与佛、道相联系,促使中国武术向多种功能发展,武术不仅具有了习练的功能,而且还有健身和表演的功能。梁萧统萧统《昭明文选》录宋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之句是迄今有关“武术”一词的最早记载。另外,在两晋南北朝的南梁,出现了武谱,致使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走向成熟,并完成了“击有术、舞有套、套有谱”的构架。
隋唐时期
隋朝开始,中国出现了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同时也选拔武技人才。唐武则天时期,创立了武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武勇人才,并授予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这一制度的设立,使人们看到了以武入仕的可能,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中国武术也由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隋唐时期,器械武艺,如弓、弩、枪、剑、棍、戟、刀、匕首、链锤等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另外,角抵、剑舞、矛舞、狮舞等形式愈发多样,武术与艺术相互联系和融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因此统治者非常重视加强武备和军事训练,如设置武学和武举来专门教授弓骑射等技能,通过规范和系统严格的军事训练来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并考查应试者对兵书、策略的熟悉和理解能力,要求文武并举。《武经总要》就记述了当时军事武技训练的内容。
此外,由于当时西夏、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频繁的战争促使了兵器种类大增,出现了“十八般武艺”的记载,这为后世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了抵御外敌,民间自发组织起了各种武术团体。如“英略社”、“弓箭社”、“忠义巡社”、“角抵社”、“相扑社”等。不过乡村武术社团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城市武术社团注重健身娱乐,把武术列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还出现了游艺场所“瓦舍”“勾栏”,专门进行各种武艺表演。这足以表明宋元时期中国武术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它的历史作用。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技法异彩纷呈,创造了刀、枪、剑、棍的众多门派,拳种拳派增多,创立了内家拳、梅花拳、太极拳、洪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等,尤其是少林拳已名扬天下。导引养生术也与武术结合,内功就此形成,从而使“内外兼修”成为中国武术区别于世界其他技击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时,中国武术的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如俞大献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练兵杂纪》,吴殳的《手臂录》,唐顺之的《荆川文集》,茅元仪的《武备志》,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明清时期这些有关武术的著作大量出现,反映了中国武术在理论方面的成熟。
可以说,中国武术文化的成熟形态在明清形成,各种拳种拳派的理论及技术均铸有深刻的武德文化内涵。它不仅为后世武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确立了中国武术在世界武坛的地位。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百废待兴,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号召“强国活种”,因此,武术就被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教育手段推向学校,列为正式课程。民国时期,中国武术发展出现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武术团体:一个是霍元甲创立的精武门,一个是张之江南京市创立的中央国术馆。此后,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百余个武术团体组织从而使得武术打破了门户之见,突破了传统的师徒身传口授的传承方式,促进了中国武术的普及和推广。这一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始组织各类形式的武术竞赛活动。1923年4月,在上海举办了中华全国武术大会。在民国时期的第3、5、6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人们开始从体育观的角度来认识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到了应有的重视。1957年,武术第一次被列为国家竞赛项目,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也在这一年举行。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1959年,原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武术竞赛规则》,制定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和《竞赛规定套路》。1997年,经原国家体委批准颁布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将武术段位定为三级九段。2009年7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武术的概念做了定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除了规章制度和竞赛规则的建立之外,武术赛事也相继举办。1985年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西安市召开,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并于当年进行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筹备,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1987年,武术正式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同年,在横滨市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着中国武术走进杭州第19届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竞赛项目。1991年,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办,此后每两年一届。1999年,武术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接纳为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并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成为表演项目。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世界太极拳锦标赛、武术套路世界杯和武术散打世界杯等也开始相继举办。2022年的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武术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武术首次被列入奥运会系列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目前,世界武术联合会共有158个成员国,武术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体育文化名片之一。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各体育院校相继设立了武术院系,以及硕士点、博士点,并把武术列为体育课程内容。大学还设立了武术高水平运动队。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每年举行各种类型的武术比赛及国际性的武术比赛。全国各地还设立了许多武术辅导站,为传播中国武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球传播与发展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并对世界体育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据记载,中国武术最早传播到日本和东南亚。明朝的时候,拳师陈元费东渡传授少林拳法,并结合日本古代武术,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此外,日本的空手道和合气道、韩国的跆拳道、菲律宾的术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加强了对外交流。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前捷克斯洛伐克,揭开了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随后,中国多次派武术团、队到国外表演访问,这些活动对于扩大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中国武术真正走上国际化进程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5年,中国国家体委提出了“将武术推向世界”的决策,当年8月,在西安市第一次正式举办了武术国际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自此,国际武术运动走上了有组织的阶段。
1987年,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横滨成功举办,武术开始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使得武术由单项国际比赛变成了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旗下会员已达158个。1994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武术比赛的国际体育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中国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此外,日本还多次派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东南亚各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等地区的中国武术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门
亚洲外,中国武术还风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已成立“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地还建立了“少林功夫学校”;瑞典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六个国家曾成立“六国功夫联盟技术委员会”,要把中国传统武术变成一个在欧洲获得正式承认的运动项目;西班牙还建立了“西班牙中国武术学院”;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地的武术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由于全球练习中国武术的人日益增多,中国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为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的发音演变成的“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Tai Chi”(太极)、“ ShaoLin”(少林)等专用名词也为国外热爱中国武术的人所熟知;“Wushu”(武术)这一汉语拼音词也越来越被英美人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
主要拳法
中国武术拳种按地域划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泛指长江以南各地传播的拳种,特点是拳法多,脚法较少,动作紧凑,劲力充沛;北派,则指长江以北,黄河流域传播的拳种,特点是脚法丰富,架势开展,动作起伏明显,快速有力。此外,也有以拳种的风格特点而划分为“内家”和“外家”两大类。内家,注重对内脏功能的修炼,练习时强调意识引导动作,交手时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外家,注重拳脚功夫的锻炼,交手时主张先发制人,以攻为主。
南拳
南拳是指中国南方流行的拳术,主要流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和浙江等地。南方人普遍小巧灵活,个子较矮,于是便有了讲究近身短打的南拳。南拳的特点是:手法多样,如拳谚所述“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而且“多短拳”。
南拳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以关发气;动作朴素明朗,拳势激烈,富于阳刚之美;上肢动作较多,在身法上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在手法上讲短打、擒拿、点击穴位;在步法上多要求以四平马为基础,重心较低,步法稳固,并多要求落地生根,较少跳跃滚翻动作;讲究蓄劲,要求气沉丹田,发力时劲由足根起,腿、腰、臂贯串一气。南拳习练时,还会配合发力因势发出喊声,以使动作更加刚健有力。
南拳流行最广的有广东省的五大名拳,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福建省的咏春拳、五祖拳、鹤拳和罗汉拳等;湖南省、湖北、江西省则流行邬家拳。
咏春拳由连城县严咏春(又名方咏春)所创,故名“咏春拳”。其特点是:动作朴素,招法实用,手法丰富多变,起脚必配手,发腿隐蔽,出手护中。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所创立的的截拳道就吸取了咏春拳的许多招式。
长拳
长拳是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最早见于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其中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中也有“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的文字记录。可见,长拳是相对于短打而言,包括查拳、华拳、炮拳、花拳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延长击点,其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
另外,长拳以自然界的物象来喻拳势,长拳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变化有十二种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加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而长拳的物象拳势,则必须通过“悟性”和反复实践才能领会其意。
内家拳
内家拳是武当派的代表功夫。其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其技法主于防守而有别于以攻为主的外家拳(少林拳),故称内家拳。内家拳的源流,据黄宗羲作《王征南墓志铭》中称“起于宋之张三丰”。内家拳是少林武术与内功修行结合的产物,将“外练筋、骨、皮”与“内练精、气、神”融为一体,并对少林拳进行改造,创出内家拳。它以道教哲学和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易学、内丹养生学等知识,把技击与健身强体融为一体。
内家拳在技法上讲求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修炼至上乘者内功深厚。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对内家拳技法叙述详尽。他指出,内家拳“其法主于御敌”,拳法有应敌打法、十四种“禁犯病”、三十五种基本手法、十八种基本步法、七十二种跌法和三十五种拿法。
内家拳讲求“点穴法”,即在与敌交手时,有意识地点击对手身上的一些特殊穴位。这些穴位若用手指、肘、膝等迅猛点击,可使气血受阻,可能会出现疼痛、酸软甚至昏迷、死亡的现象。这些穴位被称为麻穴、哑穴、晕穴、死穴,习惯上说麻、哑、晕、死各九穴,共三十六穴。内家拳还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拳法非常丰富。
形意拳  
形意拳,也称“心意拳”“六合拳”等。据考证,形意拳是由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张营乡尊村)姬际可所创。据史料记载,姬际可曾在少林寺习武十年。形意拳汲取了少林、武当的拳理和拳法,并以六合为法,五行(劈、崩、钻、炮、横)、十形(龙、虎、鸡、鹰、蛇、马、猫、猴、鹞、燕)为拳。
形意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必须是内有心意、意气、气力之相合,外有手足、肘膝、肩胯之相合,内外相合成其六合,所以又被称为“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特点是以意行事、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化拙为巧,刚柔相济,阴阳相伴,虚实兼备,十分重视对内气、内功的培养,忌使用拙力。其妙处在似与不似之间。
形意拳具有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战术内容。它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乘其不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
形意拳具有简洁、朴实、自然、严密、稳捷、刚柔、快速等特点,并具有壮骨坚肌、增强人体肺活量、舒通血脉、促进新陈代谢等强身健体的功效。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等,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传说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县董海川所创。
八卦掌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扭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露,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摩胫(两脚关节相贴而过)。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掌型有龙爪掌、牛舌掌等。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十六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结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传内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猴八形为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作为基本八掌内容的。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称。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八卦掌不仅是一门技击术,也是一门健身术。它能提高和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机能,加强新陈代谢,增进人的体质。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首创的一种经典养生运动。太极拳以“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为拳理。它的形态是“圆中求方”,其动作是弧线绕行,达到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档、溜臀、松腰、抽胯、顶头。它的战术是“随曲就伸”,运用是“引进落空”,法度是“立身要中正”,要“中规中矩”。因此,对太极拳不知其“圆”就无以成太极,不知其“方”就无善太极。太极拳是通过肢体运动贯通经气血脉的运动,在练拳过程中,注意尽量达到“六合一”,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太极拳功法以掤、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式为基本方法。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以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以听劲(懂劲)为拳中要诀。
太极拳的流派有陈王廷创立的陈式太极拳、杨露禅创立的杨式太极拳、武禹襄创立的武式太极拳、全佑吴鉴泉父子二人创立的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创立的孙氏太极拳。
象形拳
象形拳又名“仿生拳”,指将人或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动作特征及形态巧妙地融入武术的攻防技术之中,以象形取意、形意并重为特征的一种拳术。主要有猴拳、鹰爪拳、蛇拳、蟑螂拳、鸭形拳、武松铐拳、醉拳等。象形拳中的套路和动作十分丰富,以形为势,以意传神。形象十分生动,其拳势多以动物命名,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鹞子翻身”、“大鹏展翅”等。
象形拳历史悠久,《尚书》有“百兽图”,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上有“沐猴灌”的名目与图像,说明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刘安与华佗也曾分别创编了“文禽戏”和“五禽戏”等,均可视作象形拳的雏形。
象形拳分象形、取意两种。象形是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追求形象,技击性较差。取意是以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完善动作,技击性较强。象形拳不仅能健身,而且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尤其是以动物的各种形态来编创拳术,以人的各种形象(如模仿醉汉的动作,以“似醉非醉”、“形醉意不醉”的势态,在跌撞、摇摆等动作中),处处暗含闪、展、腾、挪,虚击实发。指东打西的技法,深受人们习惯的审美意识需求,因此象形拳有较广泛的传承基础。
少林拳
少林寺僧人为了护寺护法,以习拳练武为传统,他们广泛吸收了天下各门派拳种的精华,并与本寺功夫融汇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它不仅与天下各大拳系均有渊源关系,而且对峨眉、南拳、形意、太极四大拳系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少林功夫以攻防击打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形式,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行拳要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六合”原则。可以说,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各个流派中拳系庞大、门类繁多、境界最高的一个门派。据遗存的《少林寺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合计544套,其中拳术108套,器械193套,另外还有72绝技、擒拿手、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171套。
少林拳系十分丰富,其主要套路种类包括罗汉十八手、少林小洪拳、少林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拳、长护心意门拳、少林朝阳拳、少林炮拳、少林猛虎拳、少林醉拳、少林六合拳、少林猴拳、少林黑虎拳等百余种。
传统器械
器械是中国武术演练时使用的器具或兵器的总称。中国武术的器械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四种。短器械主要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和流星锤等。
短器械
短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刺、点、撩、截、崩、挑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富有韵律。
短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劈、砍、斩、撩、扎、挂、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雄健剽悍。
长器械
长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拦、拿、扎、崩、点、穿、挑、云、劈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长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劈、扫、挂、戳、击、崩、点、云、拨、绞、挑等棍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气势磅礴。
大刀
长器械的一种。以劈、砍、斩等刀法为主,结合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在演练中都是双手握持,以腰力发劲,一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练习时要求身械协调,劲力充沛。
双器械
双刀
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构成套路练习。要求身械协调,步法必须与刀法上下相随,对上下肢的协调要求较高。其运动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
双剑
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穿、挂、云、刺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变换而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潇洒奔放,矫捷优美。
双钩
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钩走浪式,身随钩走,钩随身活,身灵步轻,造型洒脱多变。
软器械
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缠、挂及各种舞花组成套路。主要动作有手花、腕花、缠臂、绕脖、背鞭等。其运动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人们常以“抡起似车轮,舞起似钢棍”“收回一团,放走一片”来形容九节鞭的运动风格。
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劈、戳等棍法及舞花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巧灵便,能长能短,可伸可缩,软硬变换,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绳标
软器械的一种。是以绳索缠绕着身体各部而变化出各种击法和技巧构成套路。主要动作有踢球、拐线、缠膝、十字披红、胸前挂印等。练习时须用巧劲,一根长索在身前、身后、腿部、肘部、颈部缠绕收放,出击自如,变幻莫测,是技巧性较强的项目。
运动形式分类
中国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类,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三大类。
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基础,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演练形式可以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
单练指单人演练的套路,包括徒手的拳术和器械。
拳术包括自选拳、规定拳、传统拳术。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通背拳、八极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脚、地躺拳、象形拳等。
器械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四种。短器械主要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和流星锤等。
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假设性实战演练。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及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对练
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攻防格斗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器械对练
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如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
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斗智、斗技的对抗实战形式。目前列为武术竞赛的项目有散打、推手、短兵等。
散打
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推手
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手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短兵
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种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
功法运动分为柔功、硬功、内功、外功、轻功、眼功和耳功等,分为规定项目(单掌断砖、石锁上拳、对拧长杆、抛接沙袋、绳镖打靶、桩上徒搏)和自选项目(克服重力组、击打能力组、灵活能力组、其他能力组)两大类。
礼仪
基本礼仪
中国武术讲究礼仪,无论是武术套路的演练,还是武术散打的对抗,在开始前和结束后都须行礼。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主要的武术礼仪包括徒手礼和持械礼。
徒手礼
徒手礼主要指抱拳礼。行抱拳礼时,并立步站定,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回屈,左掌心盖在右拳面上,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掌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至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前方,面容镇定,举止大方。
抱拳礼有其特殊的含义:左掌四指并拢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拇指弯曲表示谦虚、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亦为文武兼备。
持械礼
持械礼是在徒手抱拳礼基础上的持械变化,根据所持器材的不同分为抱刀礼、持剑礼、持枪、棍礼。
行抱刀礼时,并立站定,左手抱刀,屈臂使刀斜横于胸前,刀背贴于小臂上,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弯曲、斜侧立掌,以掌跟压于左腕内侧,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
行持剑礼时动作基本与抱刀礼相同,不同之处是持剑方式:左手握剑柄,弯曲手臂使剑身贴在小臂外侧,持剑斜横于胸前,剑尖略微向下。
持枪、棍礼中,枪尖、棍梢向上,持棍时右手握棍尾三分之一处,持枪时右手握枪尾,屈臂置于胸前,左手成掌,以掌根压于持器械的右手内侧,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
竞赛礼仪
中国武术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观众,都须遵守一定的礼仪。
运动员礼节
套路运动员听到上场比赛的点名时,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然后走到裁判长的右侧半场,完成相同方向的起势和收势。听到宣布最后得分时,也应向裁判行“抱拳礼”,以示答谢。
散打运动员上场当被介绍时,先面向裁判长原地行“抱拳礼”;再转向观众行“抱拳礼”。场上裁判检查护具完毕,双方运动员面对面,互行“抱拳礼”。比赛结束,双方运动员上场。当听到宣布最后胜负时,应先向裁判长行“抱拳礼”,然后转向观众行“抱拳礼”,再面向对手行“抱拳礼”。
裁判员礼节
裁判员穿着统一的服装,佩带统一的裁判标志。比赛开始,广播员介绍技术监督委员会成员时,起立行“抱拳礼”;介绍仲裁委员会时,被介绍者原地行“抱拳礼”;当介绍总裁判长、裁判员时,被介绍者左脚向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站立,行“抱拳礼”。礼毕,右脚后退一步,左脚向后与右脚并步站立。在比赛开始或结束时,当运动员向裁判长行“抱拳礼”或“鞠躬礼”时,裁判长应点头示意,以示还礼。
观众礼节
观众在观看武术项目比赛时,应保证赛场秩序,文明观赛。套路比赛中,运动员起势前,需排除杂念,凝神静气。此时观众需保持安静,不能影响运动员。当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或整套比赛时,可为运动员鼓掌加油。但是在太极拳比赛中,运动员跟随音乐完成套路演练,需精神高度集中,在整个过程中应保持安静,不可喧哗对运动员产生干扰。在散打比赛中,观众应该做到有序加油,不得做出攻击对方运动员的言语和举动。
重要赛事
国际赛事
世界武术锦标赛(WWC)
世界武术锦标赛,由国际武联主办,是武术届最高级别的世界级赛事。世界武术锦标赛一般包括套路和散打,参赛选手均由世界各国各地区选拔组成国家队派出,代表武术在全球最高竞技水平。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于1991年在中国北京举办,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此后每两年一届,散打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迄今已举办十五届。在世界武术锦标赛期间,一般还会召开国际武联代表大会、专业委员会会议和工作组会议等。
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WKFC)
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是国际武联主办的面向全世界传统武术习练者的世界级赛事,旨在为全世界武术习练者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旧称“世界传统武术节”)在2004年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各年龄段的传统武术习练者参赛,是目前世界武术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型体育盛会、也是集中展示传统武术魅力的重要国际窗口,对促进传统武术的国际交流与发展、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术套路世界杯( TWC)
武术套路世界杯是全球武术套路精英选手间的较量与切磋大平台,在世界武术锦标赛上获得八强的武术套路选手方可报名参加武术套路世界杯。2016年,首届武术套路世界杯在中国福州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
武术散打世界杯(SWC)
武术散打世界杯各个重量级别的参赛选手均是获得武术世锦赛散打单项前3名的选手。2002年,首届武术散打世界杯在中国上海举办,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散打世界杯是全球专业散打精英间的竞技平台,是力量与战术之间的顶级较量。
世界太极拳锦标赛 (WTJQC)
太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强调耐心、平衡与和谐。世界太极拳锦标赛聚焦太极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比赛涵盖太极拳和太极剑,是世界级太极单项赛事,旨在为全世界太极精英选手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
国内赛事
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是国内最高水平的武术专业比赛。比赛分设男女项目,包含男子长拳、男子南拳、男子太极拳、男子刀术、男子剑术、男子三人对练等12个项目,以及女子长拳、女子南拳、女子太极拳、女子刀术、女子剑术、女子三人对练等12个项目。
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
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是中国国内武术散打项目重要的年度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参赛选手为本年度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各级别男子前16名、女子前12名的选手,比赛采用单败淘汰制,是目前国内水平最高、争夺最激烈的武术散打赛事。
全国太极拳公开赛
全国太极拳公开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比赛设多站系列赛,采用积分制,总积分排名靠前的选手获得参加年终总决赛的资格。
组织机构
国际武术联合会
国际武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IWF)成立于1990年10月3日,是管理武术运动的唯一全球组织,其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形式推广和发展武术运动,以“将武术运动发展成为一项奥运会项目,一种全球人共享的健康生活方式”为愿景。目前拥有来自五大洲158个国家(地区)的会员协会。
亚洲武术联合会
亚洲武术联合会(亚洲武术协会)于1987年9月25日在日本横滨正式成立,是一个以加强亚洲武术界之间的合作和增进其友谊,提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及推动亚洲武术运动发展为宗旨的武术组织。
中国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协会于1958年9月成立,是推动包括散打在内的武术运动的发展,促进武术运动普及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社会团体,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团体成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武术协会,各行业体协、高等院校、其他具有合法地位的武术社团组织以及热爱武术事业的个人组成,是武术行业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代表人物
杨露禅
杨露禅(1799-1872)绰号太极宗师,河北省人士,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早年体弱多病,后迁往河南焦作陈家沟,拜陈氏太极拳掌门人陈长兴为师,潜心习练太极拳,勤学苦练、常年不辍,后来经过自我钻研与大胆创新,自立门派,修成正果,在借鉴陈氏太极拳的拳法技艺基础上,独立地创立了杨氏太极拳,成为了杨氏太极拳的开山鼻祖。后游学于皇城北京,擅长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打遍京城无敌手,成为发扬光大太极拳的一代武术宗师。其子杨班侯、其孙杨澄浦后来继承和发扬了杨氏太极拳,在清末民初都成为名噪京城的武术名家。
董海川
董海川(1797-1882)绰号八卦神掌,河北人士,晚清年间的著名武术家,民间武术界传说其即为八卦掌的创始人,早于杨露禅出道于武林,喜结江湖狭义之士,武艺精熟、功法深厚,善于刚柔相济的技击之术,而又深藏不露,可谓是“大隐隐于市”类型的大武术家。后来,在端王府的安排之下,曾与杨露禅拆招比武,功法实在是难分伯仲,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遂与杨露禅并称京城武林界双雄。
孙禄堂
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顺平县北关人,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霍元甲
霍元甲(1868-1910)绰号津门大侠,天津静海人士,系清末民初在中国民间知名度极高的著名武术技击家,自幼习武,勇力绝伦、精通技击、行侠仗义,独创迷踪拳,也被称为霍家拳,曾在各类开放式比武之中多次力挫外国大力士和日本柔术家,后创立精武门和精武会,成为上海滩外著名的武术技击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爱国事迹曾因被后人翻拍成多部影视作品而享誉中国乃至世界,在广大武术爱好者心目之中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武术界的标志性人物。
影响与价值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武术不仅是格斗之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载体。传统文化是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也是武术保持鲜明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其中武德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个优秀的武者,不仅要技能高超,还要正心修德。武德的实质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时至今日,武德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到现在将尚武与崇德紧密结合。不仅是习武者在训练与比赛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制度,更成为普通大众参与武术练习活动中所遵循的公共体育道德。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武德成为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全民精神文明教育中,中华武德必将发扬光大,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重大贡献。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世界、人生哲理、审美情趣等文化特性。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使之成为凝聚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精神纽带。相信以武术和中医文化代表的华夏文明,定可造福人类社会,促进世界文明的和谐与发展。
强身健体价值
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经常练习,自然能起到壮内强外的效果。武术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参与,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健身的原理以意识的调摄为先导,最早从心性、意、气开始,首先获得心理的调节,自“内”向“外”地推延发动,然后使形体得以充分运动,以此达到身心“中和”的炼养。武术运动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法则,对人的神经系统的锻炼亦极为有益。总之,武术对于人的全面健身功效明显。
自我防卫价值
中国武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学习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例如防身术,就是在中国武术当中,应用于个人自我防卫的一种技术。它区别于搏击、格斗、拳击等主动进攻型的运动形式。防身术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一项实战技术,是在自己身体受到攻击时,所能采取的高度自我防卫。
道德教育价值
中国武术对于道德品质的教育作用明显,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人群。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由稚嫩到成熟的懵懂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娱乐价值
中国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武术套路动静结合,踢、打、摔、拿、跌巧妙结合,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引人入胜。在我国各个街道、公园、广场,练习武术、太极拳的民众比比皆是。民众通过练习武术的共同爱好,可以切磋技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武术娱乐功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更加深入人心,即武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在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极大传播了武术文化。影视界,自李小龙将武术带入美国好莱坞之后,成龙又将武术推向世界。从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引发的万人空巷、习武热潮,再到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囊括10项奥斯卡提名,武术类影视作品不仅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和武术的影响力,拓展了武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赵长军、李连杰、吴京等全国武术冠军均涉足影视,带动民众娱乐的同时,也极大弘扬传播了中华武术。
医疗保健价值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不仅赏心悦目、强身健体,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保健价值。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为阴阳结合而成,阴阳之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关系,相辅相成。武术运动更加讲究阴阳两极的平衡发展,调节人体平衡。武术的演练动静结合,形神统一,通过“动”来达到机体的锻炼,通过“静”来调节机体内心深处的平静世界,从而实现保健价值。中华武术与中原地区传统中医理论中心思想一致,因此在历史上很多的武术名家同时也是当时的名医,即使没有专门学习过医疗的普通武师,也都具备一定的中医医疗常识。
参考资料
中国四大国粹分别是什么?.澎湃新闻.2023-07-30
武术门派之:太极拳、象形拳、少林拳.散打王赛事官网.2023-08-01
武术运动分类形式解析.微信公众平台.2023-07-31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陕西省体育局.2023-07-07
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WKFC).国际武术联合会.2023-07-06
武术套路世界杯( TWC).国际武术联合会.2023-07-06
武术散打世界杯.国际武术联合会.2023-06-25
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国际武术联合会.2023-07-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四川传统文化网.2023-08-01
武术与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2023-08-01
国际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合会官网.2023-06-21
武术礼仪.陕西省体育局.2023-08-01
世界武术锦标赛(WWC):.国际武术联合会.2023-06-25
2022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开赛.国家体育总局.2023-08-01
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落幕.中国网体育中国.2023-08-01
2023年全国太极拳公开赛竞赛规程.中国武术协会.2023-08-01
协会简介.亚洲武术联合会.2023-06-25
关于武协.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官方网站.2023-06-21
武术的文化内涵.陕西省体育局.2023-08-01
武术的社会价值.陕西省体育局.2023-07-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全球传播与发展
主要拳法
南拳
长拳
内家拳
形意拳  
八卦掌
太极拳
象形拳
少林拳
传统器械
短器械
长器械
双器械
软器械
运动形式分类
套路运动
单练
对练
集体演练
搏斗运动
散打
推手
短兵
功法运动
礼仪
基本礼仪
竞赛礼仪
重要赛事
国际赛事
世界武术锦标赛(WWC)
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WKFC)
武术套路世界杯( TWC)
武术散打世界杯(SWC)
世界太极拳锦标赛 (WTJQC)
国内赛事
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
全国太极拳公开赛
组织机构
国际武术联合会
亚洲武术联合会
中国武术协会
代表人物
杨露禅
董海川
孙禄堂
霍元甲
影响与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