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本名孙福全,1860年11月15日~1933年12月16日),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顺平县北关人,1860年(清咸丰十年)11月15日出生于直隶
保定府完县东任家疃。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中国近代武术家,在近代武林中获得了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等称号。
孙禄堂自小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13岁时拜河北省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后跟随李魁元师傅
郭云深、八卦掌名师程廷华继续深造。1888年他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聘他为幕宾。1912年,从太极名家郝为真那里学习了太极拳。1918年,孙禄堂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
中央国术馆成立,孙禄堂受聘为该馆
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1933年12月16日早上,孙禄堂无疾而终,享年73岁。
孙禄堂曾发表了《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孙禄堂经过数十年对各派武学坚持不懈地研究、实践与提炼,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孙禄堂弟子遍及海内外,
中原地区传承地区主要有
东北地区孙禄堂长子孙星一、京津地区、
定兴县、江浙一带及湖北四川等地。其弟子较著名的有靳云亭、李润如、
陈微明、
沙国政等,他的儿子
孙存周和女儿
孙剑云也都继承了他的武术事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60年(清咸丰十年)11月15日申时,孙禄堂出生于直隶
保定府完县东任家疃(今
顺平县东任家疃)。1867年(
同治六年),孙禄堂开始进入私塾学习,同时还跟着一位姓吴的老师学习拳术。1872年(同治十一年),他成功考取了附生的资格。但不幸的是,家里遭遇了一些变故,导致经济状况变得非常困难,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学业。之后,他跟着父亲的好友奎元李先生继续学习,一边读书一边练习形意拳。
习武经历
拜师学艺
1875年(光绪元年),孙禄堂的武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鉴于他出色的
技击天赋,他的老师李先生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师父——形意拳大师
郭云深。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而闻名。
1878年(光绪四年),
河北省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大旱,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孙禄堂的父亲因为竭尽全力救济乡邻,加上当时孙家的经济状况也非常困难,最终因疾病和劳累交加而去世。孙禄堂回家安葬了父亲后,于是在一个夜晚,他在村外的枣树林里上吊自杀。幸运的是,第二天清晨被路人救起。
之后,孙禄堂把母亲接到了
保定市,投靠亲戚并开始经商。第二年,城里的一个大户人家张举人瑞先生看到孙禄堂的人品和才华都非常出众,于是选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张举人鼓励孙禄堂回到
郭云深那里继续深造,并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他母亲的责任。同年,孙禄堂再次投师郭云深门下深造。郭云深与孙禄堂同吃同住,随时对他进行指点和教导。
1880年(光绪六年)春天,郭云深让孙禄堂去给自己的师弟、京城著名的医生
白西园送一封信。白西园看了信之后才明白,这是郭云深有意让他帮助指导孙禄堂。信中提到,孙禄堂是光大形意拳的希望所在。于是,白西园将孙禄堂留在了自己家中,不仅赠予他形意拳的拳谱,还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向孙禄堂详细讲解这本拳谱的内容。同时,白西园还传授了孙禄堂医术。正是这段经历,让孙禄堂后来萌生了“结合《
周易风水》修炼拳法,以光大形意拳谱深奥精髓”的想法。同年秋天,
郭云深带着孙禄堂前往
山西省,拜访他的师兄弟
车永宏和
宋世荣等人。在山西期间,郭云深安排孙禄堂与来自不同门派的高手们广泛交流切磋。孙禄堂在每一场较量中都取得了胜利,从未失手,而且他虽然战胜对手,却从不伤害对方,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孙禄堂人格、武功和天赋给车毅斋和宋世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车毅斋擅长研究打法技巧,而宋世荣则在内功修炼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1880年(光绪六年)之后,宋世荣向孙禄堂传授了炼神还虚的方法,这使得孙禄堂的内功有了显著的提升。随后,孙禄堂再次回到
郭云深身边,跟随他深入研究形意拳的理论和技法,并总结出了形意拳的“三步功夫”、“三层道理”和“三种练法”。1882年(光绪八年),孙禄堂已经学习形意拳长达11年之久,其中跟随郭云深的时间最长,达到了8年。为了更深入地揭示拳学的原理,郭云深建议孙禄堂再次前往京城,向白西园研究《
周易风水》。
不久之后,孙禄堂在白西园那里遇到了郭云深的朋友兼老乡
程廷华,也就是郭云深推荐他学习的“眼镜程”。程廷华是八卦拳宗师
董海川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的功夫几乎与董海川不相上下。出师后,程廷华在北京与各路高手比武从未败过。八卦拳与形意拳都是以内功为基础的拳法,但在技术上又各有千秋。形意拳注重劲力整实、动作简捷,而八卦拳则以身法灵活、手法多变著称。程廷华非常喜欢孙禄堂,于是开始教他八卦拳。白西园告诉孙禄堂:“八卦拳的拳理,从它的名字来看,也应该出自《
周易风水》。”于是,孙禄堂以八卦拳为参照,继续用形意拳对《易经》进行实证研究。
1883年(光绪九年),一位南方的武师北上京城,专门挑战各派名师,都获得了胜利,后来访到
程廷华这里,程廷华的弟子们与这位南方武师较量,都失败了。于是,程廷华只好亲自出战。但由于对手武功高强,程廷华有些顾虑,不便贸然动手。这时,孙禄堂虽然只跟程廷华学习了一个单换掌,还没有被程廷华正式列入门墙,但他看出了程廷华的顾虑,便主动要求代程廷华与这位武师比武。程廷华最终答应了孙禄堂的请求。
比试开始后,孙禄堂一出手就将这位南方武师从屋内打出了屋外。程廷华想让孙禄堂在
董海川墓前磕头拜师,与自己结为师兄弟,由自己代师授艺。但孙禄堂坚决不肯这样做,
程廷华只好正式将孙禄堂收为弟子。此后,程廷华进一步向孙禄堂传授了八卦拳的拳理技法以及点穴、轻功、
八卦剑、七星杆等绝技。由于孙禄堂的形意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地步,所以在程廷华的悉心教导下,他只研习了一年多的八卦拳就掌握了其精髓。同时,孙禄堂也逐渐领悟到形意拳与八卦拳的拳理是浑然相通的。
游历四方
1884年(光绪九年)秋天,孙禄堂已经精通了形意拳和八卦拳两门武学,在与武林各派高手的切磋较量中,他总是能够轻松取胜。于是,
程廷华劝孙禄堂效仿自己的老师
董海川,游历四方、遍访名师,以达到拳学的至高境界。于是,孙禄堂听从了程廷华的建议,决定游历天下。
1885年(光绪十年),孙禄堂正式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他途经
河北省、
河南省、湖北、
四川省、
湖南省、
广东省、
江西省、安徽、
浙江省、
江苏省、
山东省等11个省,游历了无数的郡县乡村,拜访过少林,朝拜过武当,还上过峨眉。只要听说有武艺高强的人,无论多远多难,他都会去拜访并与之较量,而孙禄堂从未失败过。他喜欢攀登险峻的山峰,跋涉幽深的山谷。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云游的隐士道士,俗姓张,道士传授了他修身养气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辟谷,清净腹中的气血杂物。后来,孙禄堂将这种方法融入到了形意拳和八卦拳的修炼中。他还在
四川省跟随一位高僧研修《
周易风水》数月,并在
武当山与一位姓陈的隐士道士结伴居住,听其讲解《
丹经》。
孙禄堂游历四方,一路上做了很多奇事。他在旅途中多次遭遇土匪的袭击,需要独自面对一群人的挑战,而他总能打败这些人。这些事迹在南方还有碑文记载。历时三年多,孙禄堂融合所学,使
技击与道相合,武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1887年(光绪十二年),孙禄堂返回
保定市。由于他的声誉日益提高,想要拜他为师的人非常多。当地的拳家非常忌惮他,暗中谋划对付他。他们发现孙禄堂有去某家茶店喝茶的习惯,于是有一天,二十多人埋伏在茶店内外,等孙禄堂进店时,在掀帘子时候攻击他。然而,孙禄堂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从容应对,使得前后偷袭的人都昏倒在地。这件事发生后,到孙禄堂那里求教或猎奇的人非常多。
创办拳社
1888年(光绪十三年),孙禄堂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此时,他的
技击实战能力在武林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就是从这时起,孙禄堂开始探索完善中华武学体系。他每天研究《
周易风水》、黄老学说、奇门遁甲之术,潜心体悟神化莫测的功夫,同时还教授乡人文武两道。期间,他教授的弟子有裘德元、张玉峰、张玉山、崔老玉、李老丹等人。1889年(光绪十四年),完县的县令也拜入了孙禄堂的门下。在此期间,孙禄堂一直在打听
郭云深的行踪,但由于郭云深常年游走各地,所以无法得知他的确切消息。
1890年(光绪十五年),孙禄堂在武林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声誉。于是,朝廷聘请他为武技主试官,前往各地招考武生。孙禄堂因此经常与南北各派的武林高手交流、比武切磋。有一次,孙禄堂在武风盛行的河北
丰润区招生时,发现当地的拳师虽然肯下功夫,但多不得法。于是,他主动给予指导。因此,当地的一些拳师都来向孙禄堂请教。这惹恼了当地的一位武术名家,此人被尊称为武圣人——武林志。一天,武林志找上门来要与孙禄堂比武。孙禄堂端坐在椅子上让武林志随意进击,结果只一下,武林志就被摔倒在椅子后面。再看孙禄堂,仍旧端坐椅上,武林志彻底折服。
1893年(光绪十九年),应友人孙绍亭的邀请,孙禄堂前往定兴。当时孙绍亭与当地某拳家有矛盾。该拳家邀集了北五省武林中的一百多名佼佼者前去与孙绍亭较量。孙绍亭也想邀请武林名师来应对,但只邀请到了孙禄堂一人。没想到,他们与孙禄堂不期而遇。孙绍亭见对方人多势众,且都持有器械,便转身回避。孙禄堂只好独自应战。他打伤了对方数十人,其余的人都吓得四散而逃。此后,诉讼的事情由孙绍亭处理。这件事传出后,人们称孙禄堂为“平定兴”。
探望恩师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孙禄堂得知
郭云深已返回老家
深州市,便带着他几乎多年积攒下来的所有积蓄,前去看望郭云深。郭云深见到孙禄堂非常高兴,又观看了孙禄堂的武功展示。郭云深称孙禄堂进步如此之大,现在国内已经没有人能与其相提并论了。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孙禄堂再次前往京城探望他的老师
程廷华。几天后,孙禄堂返回了家乡。他的同门师兄弟张玉奎等人问程廷华,禄堂师兄的技艺到底如何。程廷华感叹孙禄堂非常神奇,他的技艺已经无人能敌了。同年,郭云深去世。在去世前,他将集其一生习武心得写成的《解说形意拳经》一书托人转交给了孙禄堂,以此表明孙禄堂的传承地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乱爆发。孙禄堂听到消息后深感担忧,再次前往京城探望程廷华,却得知程廷
华为救人已经牺牲在
八国联军的枪下。两位老师的先后离世让孙禄堂心情沉重,于是他选择隐居家乡,潜心研究拳学。
潜心研究拳学
不久后,孙禄堂的师叔、形意拳名家
耿继善在北京成立了“四民武术社”来传播武术,并邀请孙禄堂前来助阵。于是,孙禄堂再次前往京城。在京城,他认识了精通太极拳的张秀林和杨春圃(即著名武生
杨小楼),发现他们的太极拳在柔化技术上有独特之处,与自己之前学过的拳术截然不同。但这种柔化技术在实战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用于实战
技击。孙禄堂与张、杨两位一起研究了数月,想要探究其拳法的根本原理,改良其技艺,以全面适用于实战。从那时起,孙禄堂开始用心研究太极拳。
在京期间,由于孙禄堂的武功高深,他被肃王请到王府教授其武艺,一教就是一年多。后来,他的母亲生病,家人来信让他回家。在与肃王相处的日子里,孙禄堂除了教授肃王武艺外,从未请托过任何私事。因此,孙禄堂的武功、气质和品行都让肃王极为钦佩。肃王常常对人赞叹孙禄堂说:“这个人的气质如同圣人一般,连士大夫都比不上。”
孙禄堂返回家乡时,同门师弟李文彪执意要跟随他一起。李文彪是
程廷华的弟子,功夫很好,他非常崇拜师兄孙禄堂。于是,李文彪就跟着孙禄堂一同回乡,和孙禄堂一起继续办好蒲阳拳社。各地武术名家也常来拜访、请教,如程廷华的长子
程海亭、八卦掌名家
韩慕侠、形意拳名家
马玉堂、
郝恩光等人。他们每次来时,少则住上几天,多则共处数月,共同探究拳学的深奥道理。
这期间,肃王也多次来信请孙禄堂返回北京,但孙禄堂不喜欢京城王府里的浮华生活,于是都婉言拒绝了。在此期间,孙禄堂不断精进形意拳、八卦拳的技艺,并着重研究太极拳,想要从理论到技术结构,再到
技击实践,使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相融合。这期间,他教授的著名弟子中以齐公博最为突出。
东北经历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翰林出身的
徐世昌要去东北担任三省
总督。他早就听说出了一位名叫孙禄堂的人,武艺高,学养深厚。于是,徐世昌聘请孙禄堂去东北做他的幕宾,实际上担任他的内巡捕,负责他的安全保卫工作。为了东北的大局考虑,孙禄堂接受了徐世昌的聘任,并推荐师弟李文彪和自己一同前往。后来,李文彪在少年探访局担任武技教官。
徐世昌为了表达对孙禄堂的尊重,他建议孙禄堂与自己并号。因为徐世昌自己的号为弛斋,所以建议孙禄堂以涵斋为号。孙禄堂感念他的知遇之恩,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在
东北地区期间,
徐世昌尽心尽力,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治理地方、维护主权,稳步施行各项新政,全面推进东北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他与孙禄堂也相互了解得更深,彼此更加信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徐世昌曾保举孙禄堂担任知县、
知州等官职,但都被孙禄堂婉言谢绝了。孙禄堂告诉徐世昌,自己的长处不在为官而在拳学,平生志向不在仕途而在提升中国武学文化。孙禄堂的淡泊名利、重视拳道的精神让徐世昌更加敬重。每逢新年,徐世昌总要给他的全体幕僚每人一个红包以表谢意,唯独对孙禄堂例外。他知道孙禄堂不会接受这种方式的感谢,所以他会写一幅字送给孙禄堂,而孙禄堂也会写一幅字回赠给
徐世昌。
在
东北地区期间,
俄罗斯及
欧洲格斗冠军彼得洛夫途经
沈阳市(今沈阳)。经俄公使馆提议,让彼得洛夫与孙禄堂进行一场比武。孙禄堂也应邀前往。在比试中,孙禄堂在开始阶段让彼得洛夫充分施展其技艺,自己则暂不出手。彼得洛夫尽管与孙禄堂近在咫尺,却难以触及后者分毫。经过一番观察与试探后,孙禄堂迅速出手,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彼得洛夫击倒在地。这一幕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对孙禄堂的高超技艺感到惊叹。从此,孙禄堂的名字开始在海外武术界传扬开来。
迁居北京
1909年(
宣统元年),孙禄堂随同
徐世昌返回北京。不久后,孙禄堂全家迁居北京。在武术界,孙禄堂的名声当时已经很高,因此每日都有很多的人前来,有的是为了向他请教武术心得,有的则是想与他一较高下。无论是通过交流还是实际较量,这些人在体验过孙禄堂的武功后,无不深感其技艺之高超,纷纷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正因如此,孙禄堂在武林中逐渐树立起了“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崇高声誉。
当时,在北京太极拳界中辈分最高的人是
杨健侯,他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杨露禅的儿子,与
程廷华在武林中是同辈。早在二十多年前,孙禄堂跟随程廷华学习八卦拳时,杨健侯就已经认识了他,之后两人也时有往来。杨健侯深知孙禄堂的武功在同辈中无人能及,因此设宴邀请北京的武林同道一同欢迎孙禄堂的到来。后来,杨健侯还提议让自己的两个儿子
杨少侯、
杨澄甫以及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张秀林等人都与孙禄堂结拜为兄弟。孙禄堂也欣然接受了杨健侯的提议。
1912年,经友人介绍,孙禄堂结识了太极拳大师
郝和。后来,孙禄堂跟随郝为真学习数月,郝为真感叹孙禄堂为奇才,悟性胜过那些专习数十年的人。后来,郝为真因病困于北京,孙禄堂为他请医问药、朝夕服侍,使其得以康复。郝为真感念孙禄堂的恩德无以为报,得知孙禄堂正在研究、比较各派拳术,欲总结提炼武学统一的原理,进而使之融合为一,于是主动提出将自己所习太极拳的心得理法和盘托出,以供孙禄堂研究参考。这正是孙禄堂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他行弟子礼,随郝为真研习太极拳。几个月后,
郝和返回了家乡。
1912年,
天津市成立了
中华武士会,会长是孙禄堂的师叔、形意拳名家
李存义。孙禄堂早年学拳时,曾得到过李存义的指点,所以武士会举办活动时,孙禄堂常受李存义之邀前去捧场。一次,在讨论内家拳形意、八卦、太极、通背四门合一时,通背拳的代表人物张秀林认为四门虽皆为内家拳,但以通背最高,并说古谱上就有“山右通背最为高”的说法。因为张秀林原本是学太极拳的,后跟韩老道学通背拳,技艺大进,所以有此体会。但李存义是形意拳第六代的领袖人物,当时武士会也是以教形意拳为主,所以听了张秀林的这番话后,脸色异常。
会中的李某领会了
李存义的意思,立即要与张秀林比试大杆子。因为徒手较量很容易发生死伤,而不用真力又很难服人,像这种讨论技艺长短的比武并非死仇,但又要使出真功夫,所以多通过比试大杆子来验证高低。没想到两人刚一交手,李某的大枪就落地了。原来张秀林曾向孙禄堂请教武功,孙禄堂曾把自己在大枪方面的一些心得告诉了张秀林。
李存义看出张秀林枪法受孙禄堂影响,便提议孙禄堂与张秀林比试。孙禄堂左右为难,但想到新悟的太极劲可避免尴尬,于是单手持杆应战。张秀林误以为被小看,全力进攻却被孙禄堂轻松沾拿住枪杆。张秀林急于挣脱却失去平衡,最终弃枪离去。孙禄堂对此深感无奈,之后多次尝试修复与张秀林的友情。
创立武学体系
1915年,经过数十年对各派武学坚持不懈地研究、实践与提炼,孙禄堂此时发现了中华武学统一的原理和统一的基础技术结构,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这个体系以中和内劲原理为核心,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技术结构为基础,融汇了百家之长并不断创新与提升。
1918年10月,
徐世昌当选民国总统,聘请孙禄堂任
南京总统府武承宣官,负责徐世昌的安全保卫工作。孙禄堂任此职直到1922年徐世昌下野。在这期间,
日本全国柔术冠军
板垣一雄曾访孙禄堂较艺。孙禄堂轻取阪垣。据《世界日报》报道,日本柔术高手阪垣访华,多次挑战未尝败绩,后闻孙禄堂大名,上门求战。孙禄堂初时谦逊拒绝,阪垣坚持,孙禄堂多次推辞无果后,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比试中,阪垣按柔术技法攻击,却被孙禄堂轻易化解,反被震退至房间角落,阪垣羞愧离去。数日后,阪垣欲拜孙禄堂为师,遭孙禄堂拒绝。
1924年,孙禄堂出版《拳意述真》一书,宋氏形意拳宗师
宋世荣看后,邀请孙禄堂去
山西省见面。时宋世荣在
介休市,孙禄堂到
太原市后由宋世荣的徒孙董秀升一路陪同,拜访宋世荣及山西各地同门。宋世荣精通内功修炼,当亲眼目睹了孙禄堂的武功后,宋世荣在《拳意述真》的扉页上写道:“禄堂仁棣:学于后,空于前,后来居上,独续先宗绝学”。
孙禄堂在与宋世荣交流数日之后,返回北京的路上经过太原。一路上陪伴孙禄堂的董秀升,亲眼见识了孙禄堂无人能及的武功,因此他极力请求孙禄堂留在自己家中,以便能更深入地学习请教。于是,孙禄堂在董家住了一个多月。这段期间,孙禄堂曾蒙上眼睛,同时与十几位多年习武的青壮年交手,每次尝试,他都能在一瞬间将这些对手全部打倒。一个多月后,由于北京有急函催促,孙禄堂不得不返回北京。在离开前,他为董秀升的府邸题写了“养性轩”三个字。
赴会天津
1925年的一天,孙禄堂突然接到了新任直隶督办、同时也是剑术名家的
李景林的邀请,希望他能去天津会面。原来,李景林部的武术教官是八极拳名家
李书文,李书文擅长使用大枪,并且为人高傲。一些被李景林请来的武术名家在与李书文比武时都被击伤,但李书文唯独对孙禄堂很是赞赏。原来,李书文也曾参加过天津的
中华武士会,与孙禄堂有过交往。所以每当李景林和他谈论当代武术家时,李书文总是推崇孙禄堂,称孙禄堂是当今武林的第一高手。
1926年,孙禄堂遇到了一位姓关的道友(具体名字已失传),两人经常一起闭关修炼道功,追求合道修真的境界,但他们修炼的方法从不向外人透露。据孙禄堂的女儿
孙剑云回忆,他们在练功时是不允许别人观看的,就连自己的子女也不行。
赴任国术研究馆
1927年,孙禄堂的《八卦剑学》一书出版了。到了1928年3月24日,中央国术研究馆正式成立,
张之江担任正理事,
李景林担任副理事。4月份,孙禄堂被聘请为中央国术研究馆的教务主任,并兼任武当门的门长。4月下旬,已经年近古稀的孙禄堂从
天津市乘船到达
上海市,受到了上海国术界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在上海期间,孙禄堂进行了几场国术交流活动。由于上海国术界的极力挽留,他在上海逗留了十多天。后来,在张之江和李景林的多次催促下,孙禄堂于5月7日抵达南京。8日,中央
中央国术馆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和开学典礼。
然而,在典礼上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突然有人向孙禄堂提出挑战,其他人也跟着起哄附和。孙禄堂对挑战者说:“今天本是馆方举行开学典礼,如果馆方同意即刻改为比武擂台,我将与诸君比武切磋。”这时,
李烈钧和
李景林站起来力劝孙禄堂与他们一起离场。而
张之江和
马良则留下来安定会场,结果会场一片混乱。事后,在李烈钧和张之江等人的责令下,挑战者向孙禄堂当面赔礼道歉。
孙禄堂上任后,立即着手处理两件事:一是与正副理事共同确定教学计划和内容,二是与馆内董事及正副理事共同商议给馆内各位教师定级。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孙禄堂与张之江存在明显的分歧。孙禄堂认为国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修身上,其
技击效力的发挥离不开明理、修身,即明理、修身为本,技术为末。而张之江等人则热衷于倡导国术在现代军事战场上发挥直接效用,认为实用招法为教学重点,修身为其外延。
此外,在教师定级等人事安排上,也使孙禄堂深感为难。由于孙禄堂是享誉全国的国术家,既不属于西北军系统,也不属于军警系统,双方都希望借助他的口来为自己系统的人定级。孙禄堂对此感到十分为难,认为这样的环境与自己期望的国术研究环境有很大差异。
因此,孙禄堂上任不到两周,就在5月底正式向馆方提出了辞职。
李烈钧、
张之江等人苦留不住。由于他们对孙禄堂的武艺、学识和人品极为钦佩,因此决定成立
江苏省国术馆,并请孙禄堂全面主持教务。很快,6月1日就召开了筹备成立江苏省国术馆董事会。同时,由于孙禄堂的辞职,原本跟随他到
中央国术馆任职的
孙存周、
李玉琳等人也一同辞馆。
中央国术馆缺少教授形意拳的教师,便请孙禄堂介绍一位。于是,孙禄堂派孙存周和李玉琳去上海俭德会洽谈教学事宜时,让自己的弟子高振东来中央国术研究馆教授形意拳。6月27日,江苏国术馆正式成立,6月30日聘请省主席钮永健担任馆长,7月1日聘请孙禄堂担任教务主任。8月,国术研究馆更名为国术馆。12月,各省国术馆统一组织设置,教学组织系统也得到了规范。同年12月9日,孙禄堂被聘任为江苏国术馆教务长,后来又出任副馆长。
组织擂台赛
在南方期间,孙禄堂还与
李景林一起组织、主持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国术擂台大赛,即
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和
上海市国术大赛,以倡导
技击实践。孙禄堂担任了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筹备副主任和副评判委员长,以及上海国术大赛的评判主任,而且两次大赛中名列前茅的选手大多是他的弟子和学生。
1929年11月16日至27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在杭州西湖涌江桥旁的旧巡抚衙门隆重举行。这是近代以来首次专门比试拳脚的擂台大赛。比赛结果分为最优等、优等和中等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详细列出了名次。最优等的选手依次为王子庆、朱国禄、章殿卿、
曹晏海、胡凤山、
马承智、
韩庆堂、宛长胜、祝正森和张孝才。在这10位优胜者中,曹晏海、胡凤山和马承智在比赛前就已经是孙禄堂的弟子了。而王子庆、
朱国禄和章殿卿则是在比赛结束后,慕名投到孙禄堂门下。最终,大会的前六名都成为了孙禄堂的弟子。这次大会的详细内容和统计数据被整理成《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专刊》,并于1930年4月正式出版。此外,大会期间众多国术名家的武技表演还被拍摄成了纪录片,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
李景林的剑法和孙禄堂的拳法最为精湛。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就是《李景林之剑·孙禄堂之拳》,它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武术资料。
1929年12月19日至1930年1月5日,
上海市国术大赛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的逸园内举行,期间比赛地点还一度改到了云南路口的上海舞台,并在这里举行了数场比赛。这次大赛是继
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后的又一次全国性的拳脚擂台赛,参赛选手多达141人,比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104人还要多。许多原本参加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选手又转战上海,还有一些原本打算参加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但因路途遥远未能及时赶到的选手,这次也如愿以偿地参加了上海国术大赛。上海国术大赛的比赛激烈程度和比赛时间都超过了浙江国术游艺大会。虽然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持续了12天,但前4天都是表演,真正的擂台比赛只进行了7天,最后1天是闭幕发奖仪式。而且,在决出前26名之前,比赛规则是不允许击打头部的,只有进入26名大循环决赛时才允许击打头部。相比之下,
上海市国术大赛共进行了18天(其中3天因雨停赛,实际比赛15天),全部都是擂台比赛,且自始至终都允许击打头部。最终,上海国术大赛取前12名为获奖者,名次依次为:
曹晏海、
马承智、张熙堂、章殿卿、李树桐、
张英振、高守武、袁伟、韩其昌、张长信、郭世铨和李成希。其中,获得前三名的曹晏海、马承智和张熙堂,以及第八名的袁伟,都是孙禄堂的弟子,他们的八卦拳和形意拳都是师从孙禄堂先生所学。此外,曹晏海、马承智和张熙堂三人在赛前还得到了孙禄堂的亲自指导。
在比赛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有位评委自称是某位大师的关门弟子,并声称现在流行的形意拳已经丢失了真谛。有人就此询问孙禄堂,孙禄堂淡淡地说:“没听说过那位大师有这位弟子。”不久后,孙禄堂的弟子胡凤山与那位评委切磋武技,一连切磋了三次,胡凤山三次都将对方击倒。
孙禄堂接受五位日本格斗高手及翻译的挑战,孙禄堂决定以一对五,让五位日本格斗高手一起上。要求被五人压制后三秒内起身即算他赢。日本人初以为他开玩笑,但确认后同意。比试中,孙禄堂在被完全压制的情况下瞬间跃起,将五人震倒。他们次日带官员回访,邀孙禄堂赴日讲学并高薪聘请,但遭孙禄堂拒绝。此事后,孙禄堂被日本武道界尊为“武圣”。
招收弟子
1931年,孙禄堂想寻找有慧根的人来继承自己的拳学,于是登报招收弟子。此前,他曾花费数十年时间寻找可教之材而未遇,只有海桂元天赋尚可,但可惜在1928年5月随
张作霖出关时不幸遇难。这次招徒,孙禄堂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本人酷爱武术,且三年内不准备从事其他事业;二是具备大学文化程度;三是面试合格。结果,仅一周时间,报名者就多达两千余人。孙禄堂从中挑选出三人,认为他们条件尚可,并决定让他们各承自己的一门拳学。然而,同年9月发生了
九一八事变,不到一个月整个
东北地区就沦陷了。孙禄堂对当时
国民政府的
不抵抗政策非常失望,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于是,他毅然中断了传授拳法,辞去了江苏国术馆副馆长的职务,返回
北平市,并劝其在北方军队中的弟子组织抗日。
回到北平后,北平国术馆副馆长
许禹生多次登门请孙禄堂出山,但孙禄堂都婉言谢绝了。其间,
尚云祥、邓云峰、张秀林、
刘彩臣、马贵、恒寿山、刘斌人等常到家中向孙禄堂请教。当时,北平的国术开展得比较萧条,一些很有功夫的拳师生活非常困难。孙禄堂常常接济他们,每每有求必应。据孙禄堂的女儿
孙剑云回忆,那时常有拳师到家里来,只要他们能报出师承,孙禄堂就一定管饭,一般是两荤两素四菜一汤,临走时还送给盘缠。尽管孙禄堂在当时武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为人低调谦逊,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孙禄堂返回
北平市后,很多学校、机关都聘请他去讲拳,但孙禄堂总是向校方推荐那些生活比较穷困的拳师,并说他们的功夫比自己好。
无疾而终
1933年9月,孙禄堂从家乡返回北京后,得知
方振武、吉鸿昌领导的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日军与中国政府秘密联手剿灭的消息。到了10月,
国民政府又因为
日本的压力,同意了与伪满洲国恢复通车、通邮,并全面禁止一切
抗日活动。这一系列事件让孙禄堂对国民政府彻底失望,他感到虽有抗日之志,却已无力改变大局。
有一天,孙禄堂对夫人平静地表示,自己预感大限将至。夫人听后立刻让女儿
孙剑云陪着孙禄堂去北京医院(今称)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孙禄堂安慰夫人说自己身体没问题,去医院也没用。
孙夫人还是坚持要孙禄堂去检查身体。最终,孙禄堂在女儿孙剑云的陪同下前往医院进行了体检。体检后,
德国医生史蒂夫告诉孙禄堂,他的身体没有任何异常,甚至比年轻人的身体状况还要好。
回到家后,夫人又邀请了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
孔伯华到家中为孙禄堂诊脉。孔伯华仔细把脉后说孙先生的脉象六脉调和,没有一丝问题。听到这些话,家人们才稍微安心了一些。同年秋天,孙禄堂再次回到家乡,连续二十多天没有进食,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习拳法和书法,并且在这个期间还收下了县教育局长、划梅高手
刘如桐等18人为徒。12月16日早上(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孙禄堂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在家中,他嘱咐家人不要悲伤哭泣,并说:“我把生死看作是一场游戏罢了。”说完,他离开了人世。
个人生活
孙禄堂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的父亲是孙国英,母亲是安氏夫人。孙国英在世时担任的是正七品的
文林郎官职,他性格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经常救济贫困、帮助危难中的人,并且急于为他人解决困难,因此他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
社会活动
赈济乡民
1933年华北地区发生水灾时,孙禄堂打算倾尽家资来赈济乡民。他平时从不管钱财之事,只要跟夫人说一声需要用钱,夫人就会照办。孙禄堂的钱一直都以弟子雷师墨的名义储蓄在中国银行。当孙禄堂的夫人前往找雷师墨,表达意图取出全部存款用于赈灾时,雷师墨提出了异议,指出孙禄堂年事已高且已卸任多项社会职务,平日里还常资助朋友,应保留部分资金以备养老之需。
孙夫人认同了雷师墨的观点,并将此意见转达给了孙禄堂。出乎意料的是,一向与夫人和睦相处的孙禄堂对此反应强烈,甚至自行搬到厢房居住。几天后,孙夫人再次寻求雷师墨的建议。雷师墨了解到孙禄堂从不管理财务,不清楚自己的财产状况(当时孙禄堂在
中原地区银行存有6万
银元)。基于此,雷师墨建议孙夫人将存款分为两份:一份5万,一份1万,让孙禄堂持有1万份的存单,而孙夫人自己保留5万份,且不必向孙禄堂透露详情。孙夫人采纳了雷师墨的建议,回家后将1万大洋的存单递给孙禄堂后,假装生气地回到了自己房间。不久后,孙禄堂通过弟子雷师墨将手中那份1万大洋的存单全额取出,全部用于了赈灾活动。
击退挑战者
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
俄罗斯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
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
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
人才培养
孙禄堂一生以教拳为业,足迹遍祖国各地。孙禄堂年近七旬,应聘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后为
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弟子遍及海内外,中国传承地区主要有
东北地区孙禄堂长子孙星一、京津地区、
定兴县、江浙一带及湖北四川等地。其弟子较著名的有靳云亭、李润如、
陈微明、
沙国政等,他的儿子
孙存周和女儿
孙剑云也都继承了他的武术事业。
主要著作
1915年到1932年期间,孙禄堂曾发表了《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主要成就
创立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孙禄堂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以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孙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可简单归纳为:“孙式武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合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9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著作的《太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后的结晶性成果,是
中原地区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创立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
1915年,孙禄堂经过数十年对各派武学坚持不懈地研究、实践与提炼,发现中华武学统一的原理和统一的基础技术结构,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这就是中和内劲原理和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技术结构为基础,融汇了百家的不断创新与提升的武学体系。孙禄堂的中和内劲原理构成了中华武学的基本理论。其要点揭示了因敌成体、感而遂通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内劲,内劲就是将
技击技能化为良知良能。内劲生成与完备的机制是中和,需要由后天之法而返先天,其方法是极还虚致中和之则。明确内劲是武学修为的核心。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内劲的奥秘和修为的原理。结束了自明末
吴殳提出“因敌成体”以来,历代拳家不断摸索追求“因敌成体”的境界但又苦无明确的理论指导的现状,开辟了武学理论研究的新纪元。
孙禄堂创立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技术结构,是通过提炼三拳各自的特性并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将最大的协同能力和最大的变化能力融合在最恰当的选择机制中,从而使适应机制完备,完备良知良能,也就是通过孙氏形意拳获得最大的作用功力,通过孙氏八卦拳获得最大的变化能力,通过孙氏太极拳获得最恰当的临机选择能力,并使这三大能力都建立在共同的技术基础上,从而使机体的适应能力最大化。由此完备了良知良能,提升了
技击结构的基础。
孙禄堂为三拳建立的共同基础是: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统御,以三体式为本体,以九要为规矩,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总纲,以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为法门。孙禄堂提炼出三拳的特性为:中直、蓄直、变直之技和实中、虚中、变中之能。从而将三者融合为一,形成互补完备的技击技能。并通过对
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体用合一、天人合一的追求,来实现“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的
技击效果,使技击合于道,历史性地建立了完善技击所需全部基础技能的互补完备的技术结构。为中华武学建立了统一的基础技术结构。
孙禄堂创立的“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使技击艺术首次成为一个建立在完备的技击技能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开放性的技术系统,并升华为修身育德、完善人格精神和身心机能的体育显学。使武学成为能体物不遗、完备良知良能、文武兼容互补的修身实学。
因此自1915年起,孙禄堂开始撰写武学著作,以阐发其武学原理和技术体系。从1915年到1932年的这18年里,孙禄堂率先撰写了《形意拳学》《
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一系列武学专著,以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拳术述闻》《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武学文论,开创了中华武学发展的新纪元。
孙禄堂的武学体系是以《
周易风水》为立论,以儒释道诸家学理为参照,不仅在
技击功能上是对当时武学研究水平的全面超越,而且构建了道艺武学哲武一体、体物不遗的修身学说,使孙氏武学成为支撑、验证、完善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门崭新学科。因此,孙禄堂的武学体系,堪称是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中国武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很多学者如
马一浮、胡朴安、
蔡元培、陈曾则、
刘春霖、
陈夔龙等人皆对孙禄堂持弟子礼。孙禄堂书法甚佳,与书法家
秦树声及被称为“
严范孙”的严修常有过从。严修曾任清翰林院
编修,学部侍郎,
吕振羽孙禄堂讨论《
周易风水》,许为知者,亦曾为孙禄堂《
八卦拳学》的出版题“学有本原”。在与上述文人名家的交往中,孙禄堂也充实、提高了自己。成为学贯文武的武术家。
20世纪初,孙禄堂发现了
技击运动的根本规律,构建了拳与道合的中华武学体系。当孙禄堂完成构建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之时,也正是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劲冲击乃至分崩离析之际。随着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西方文明的巨大成功所形成的文化强势,孙禄堂武学体系所代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传统难以抗衡当时汹涌而来的文化潮流,因此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并没有被当时社会所认识。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能够感悟到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人文内涵和巨大的文化价值,但是他们在武功上造诣不深,难以承担继承、发扬道艺武学的学术重任。因此,孙禄堂的武学体系从其完成建构的那天起,就开始面临着被湮没的窘境。孙禄堂曾感慨道:“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由此可见,在20世纪初的中国武林乃至当时整个社会,能够理解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人是不多的。
主要思想
孙禄堂坚决反对门派间的偏见,他认为将内家、外家以及武当、少林等门派联系起来是没有根据的。他认为,能够培养浩然之气的拳术就是内家拳。孙禄堂还率先提倡国术的统一,引领当时的国术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提出统一国术的思想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基于他对道艺武技的深入实践和对各派拳术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
孙禄堂在对各派武技进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和提升形意拳的技术体系,为各派拳术建立了统一的技能标准。他指出:“要知道国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它的动作运用蕴含着先天和后天的道理,以及河图洛书的数理。说到它的古老,它实际上基于伏羲画卦的原理;说到它的高深,它则符合圣贤仙佛的道理。如果失去了这些原理,那么一个根本的道理就会分散成万种不同的表象,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这些原理,那么万种不同的表象就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让人豁然开朗,实现各派的统一。”
他进一步解释说:“练习国术,应当以形意拳为基础,因为形意拳的五纲十二目,言辞浅显但意义深远,式子简单但内涵丰富,涵盖了万物的本质,穷究它的原理就可以作为统一的基础,推广它的应用就可以谋求普及,意是内心的真诚,形是外在的表现,就像《大学》中提到的诚意一样。形意拳的发动,是意念一动而形体随之而动,不仅仅是追求形体的相似而已。意念这个东西,放开它可以弥漫于天地之间,收起来则可以隐藏于内心深处。所以形意拳的应用没有固定的方式,变化无穷无尽。它的五纲,在易数中对应着一二三四五,在物理中对应着金木水火土,在性理中对应着仁义理智信。练习它可以尽展自己的本性,进而与人合、与天合。它的十二目,练习者可以通过它们尽展万物的本性。从内心的真诚到外在的表现,再到尽展自己和万物的本性、了解自己和他人,那么千门万户的各种拳术,都可以不离开这个原理去探求,所以以形意拳为基础,统一国术在道理上是可行的,事情也就容易做了。而且人刚出生时,都有一些不需要思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就能做的动作,这就是形意拳的意义所在。”
这说明,经过孙禄堂提升和完善的形意拳,可以作为各派拳术技术统一的基础。因此,国术的统一在技术上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有理论可循,有现成的技术体系可以依靠。然而,孙禄堂统一国术的思想最初并没有得到当时国术界的普遍接受,直到1933年底才开始逐渐被国术界理解,并开始酝酿成立全国统一国术委员会。但遗憾的是,由于孙禄堂的去世,统一国术缺少了具备相应能力的领袖人物,因此发展得并不顺利,最终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和实际进展,这确实是中国国术运动史上的一大遗憾。
后世纪念
孙禄堂墓位于孙禄堂故里东任疃村,占地1000平方米,四周有围墙,内有碑亭,碑身为
汉白玉,高2米,碑阳刻墓名。碑阴载孙禄堂生平。署名蒲阳孙门同学会,女
孙剑云。墓周长4米,高1.5米,以水泥覆面。2006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0月,孙氏太极拳(即孙式太极拳)成为望都县非遗项目。2010年11月,由望都县非遗中心申报的孙氏太极拳被
保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3年9月,由望都县非遗中心申报的孙氏太极拳被
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人物评价
此人为圣人之气质,士大夫亦不能及。(光绪年间肃王评)
奇了,我一句话,他悟出的功夫就胜过专习数十年者。(太极拳大师
郝和评)
禄堂仁棣:学于后,空于前,后来居上,独续先宗绝学。(宋氏形意拳宗师
宋世荣评)
孙禄堂的道德极其高尚,武功也极高强。他的道德之高,如天空一般广阔,无所不容;他的武艺之强,更是举世无双,无人可及。他的道德和武艺,都不是世人所能轻易了解和测量的。他的德行和技艺,足以与古代的圣贤大德相提并论。至于他的
技击之术,已经达到了与道体相合、出神入化的境界,更是远远超出常人所能想象和比较的。现在如果有人能学到他的一成技艺,就足以在武林中独步一时了。我的兄长与孙先生交情深厚,常常感叹说,孙禄堂真是千古奇人。(
山西省形意名家董秀升的弟弟董子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