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公蛇是
亚洲蝮属的别名,是中国分布较广的小型毒蛇,剧毒,与眼镜蛇不相上下;别名长江短尾蝮、七寸子,学名土球子蛇,一般体长60~70厘米。土公蛇虽然只是一种小型蛇,但是它的毒性很强。跟其它的蛇类一样,土公蛇也存在冬眠的现象,它在捕食阶段喜欢吃鼠类、蜥蜴、蛙、鱼,甚至是蛇等动物,是一种很凶猛的捕食者。
物种简介
亚洲蝮属是我国毒蛇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对江浙两省部分地区危害最大,是蝮蛇咬伤的高发地区。蝮蛇毒性含混合毒,咬伤人体皮肤后注入毒素而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甚至出现呼吸窘迫,脉搏加快,少尿或无尿等症状而死亡。随着抗蛇毒血清的应用,病死率已大大下降,但仍有较多的蝮蛇咬伤患者由于就诊延误,或者急救护理不当而导致死亡或残疾。
作为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种小型毒蛇,毒性与
COBRA不相上下,其毒中分离出突触前神经毒素,其致死因素可能主要为神经毒,但亦有咬伤后可引起心肌损害、血红尿蛋白的报道,而在武汉曾有说土公蛇咬后出现死亡状况。
在三种
亚洲蝮属中,
铜头蝮的毒性是最为独特的,当中有着类似凝血的酵素,会对血液产生凝固作用。一项关于铜头蝮及墨西哥蝮两种蝮蛇的毒素中
蛋白质组合的
电泳法研究证明,二者的毒素对实体所产生的效果当中存在着变异的可能,这可能跟每种蝮蛇所蕴含的毒素之间有着未知的分别有关。
形态特征
蝮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长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杂有黑斑。头背具对称的大鳞片,眼前有颊窝,体背有两纵行圆斑。
体色变化大,头体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红色,头部在眼后到口角有黑色带,其上缘有一黄白色细纹;体背互动排列有黑褐圆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规则黑点;尾尖黑色。
外部形态及花纹
亚洲蝮属是具有颊窝的,即鼻孔和眼之间的深窝,是一种特殊的热
感受器;而且头顶背方的鳞片是成对的大鳞。而尖吻蝮(五步蛇)的鼻尖鳞和吻鳞向上,而且身体背面有22-24
菱形大斑纹。
鳞片特征
吻鳞阔度较高度略大,鼻间鳞较阔,两鼻间鳞之间的缝合线之长仅鼻间鳞与前额鳞间缝合线长度的一半,前额鳞之长和它与吻端的距离
相等。上唇鳞多为7片,仅第三片入眶;眶前鳞多为2片,眶后鳞2-3片,最下面一片使眼与第4上唇鳞分开;前鳞2-3片,后颞鳞3-4片;下唇鳞多为10片或9片;前下颏鳞阔而大,后下颏鳞狭而长。体鳞起棱,但最外一行光滑;肛鳞单片,尾下鳞二分。
骨骼形态
对于骨骼的研究,梁刚对
秦岭蝮、日本蝮和
中介蝮的骨骼标本进行了比较,总结如下表。
生长环境
所有
亚洲蝮属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可是
铜头蝮及墨西哥蝮也会出现在干旱的地区,即使远离湖泊或河流等水源,亦可能有蝮蛇出没。另外,所有蝮蛇都是
卵胎生的。
常栖于平原、
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
捕食鼠、蛙、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
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门寻找食物。
3~4月和11~12月常活动于洞口附近草丛中,自5月开始爬入田野、水沟、麦地、菜园等处。洞穴多在向阳
坡地。
加藤小雪前后入冬冬眠,
惊蛰前后不断出蛰。5~6月为
交配和蜕皮季节。多在晨昏活动,是以鱼、蛙、蜥蜴、蛇、鸟、鼠为食的毒蛇。
分布范围
亚洲蝮属多分布各个:于
北美洲,包括
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南至
佛罗里达州半岛及
德州西南部。在
中美洲,其分布范围则由塔毛利帕斯州和新莱昂州,南至
尤卡坦半岛、贝里斯及瓜地马拉。沿着太平洋海岸的
索诺拉州、
萨尔瓦多、宏都拉斯及哥斯大黎加西北部,亦能找到蝮蛇的踪影。部分分布于
朝鲜、
日本。
蝮蛇可以说是我们最常见的毒蛇,中国国内分布于
辽宁省、
河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四川省、
贵州省、
湖北省、安徽省、
江苏省、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湾省。著名的旅顺蛇岛上的蛇几乎全是
蝮虫。
生长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
配种期在4-5月,产仔期在8-10月,怀卵数4-30枚,产仔数2-15条。
亚洲蝮属在
交配前有明显的逐偶现象;有一对
阴茎,交配时仅用其中的一个,交配一次后,可连续三年而不必再交配,说明精子在雌蛇体内可贮存三年。对于
种群而言,生态年龄分为三个期:繁殖前年龄,繁殖年龄和繁殖后年龄。雌蛇存在每年产仔的潜力,在严格的环境条件下,至少可使连续三年产仔。在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观察到,六盘山蝮8月产仔,每胎6个卵左右。幼蛇两周后毒牙生长成形,并具有毒死猎物的能力。
保护现状
土公蛇在国内分布于北京、
天津市、
河北省、
辽宁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
福建省、
江西省、湖北、
湖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陕西省、
甘肃省、广东(
南澳岛)等地,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开发利用
用
亚洲蝮属作原料生产的一些贵重药品能医治多种疑难病症。蝮蛇毒素是生产高效抗血栓药物的原料;蛇干有祛风、镇静、解毒止痛、强壮、下乳等功效。
因此开展蝮蛇的人工养殖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蝮蛇纯干毒粉在国际市场是黄金价的20倍,在国内每克价超过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