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文: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2023年增加51万人,创历史新高。全国共设7726个考点、34.5万个普通考场、2.6万个备用考场,安排监考员101.3万人。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拉开序幕,全国共有约7万人走进了考场,高考制度就此确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六年之久。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取消考试,采取上大学“推荐制”。1973年高校招生首次采用开卷形式进行文化考查。1974年恢复推荐入学招生方式,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邓小平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1978年6月,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高考基本恢复到了停废前的统考水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高考改革进入频密改革期。2013年11月,教育部再次强调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浙江省上海市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2017年至2021年,陆续有三批试点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新高考体系已初步建立。截至2024年,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4年实行新高考的7省区为第四批,第五批8省区的新高考会在2025年落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因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考试的天数有所差异。传统高考省份基本是6月7日-8日共两天,3+1+2新高考省份是6月7日-9日共3天,3+3新高考省份是6月7日-10日共4天。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模式,共分为三大类型。其中,老高考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各考6个学科,4种试卷。截至2024年6月,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根据各地实际,新高考有“3+3”和“3+1+2”两种选考模式。在分数线划定上,全国高考普通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划定普通类一段线、普通类二段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3条分数线;艺术类按高考文化成绩划定艺术类本科线和艺术类专科线2条分数线;体育类划定一段线、二段线2条分数线。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6月7日开始举行,考试时间为2024年6月7日-10日。
发展历程
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市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既建立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也成为中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
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中原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当时各高校都采取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灵活录取方式,没有录取分数线问题,学生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可破格录取。如:钱锺书先生考清华时虽然数学只有15分,因外语和国文很好而被破格录取。
1937年,当时政府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28所。到1940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41所高校参加。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首次高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仍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招生日期、考试科目、考试命题、政审标准、健康检查、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实施。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数学、中外史地、外语、地理、化学、生物。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根据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拉开序幕,全国共有约7万人走进了考场,高考制度就此确立。当年的高考考生需要进行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历史地理、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语(俄语、英语)全部8个科目的考试。录取名单全部会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号外”上。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还需要在报纸上找。
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高考的停止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中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推荐入学时期
1970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即上大学“推荐制”。“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当年全国有13.3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
1973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采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
1974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高考恢复与探索时期
1977年,邓小平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这一年高考是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的一次高考,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高考报名人数多达1000万,考生年龄相差悬殊,小到十几岁、大到四五十岁。11月至12月,全国约570万人参加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组织的统一考试,27.3万人被录取。
1978年6月,中国教育部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高考基本恢复到了停废前的统考水平。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高考改革也进入频密改革期,其主要改革方向是追求高考制度在理念、设计及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化。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据统计,1981年—2009年,各类高考改革多达23项,包括:“6+7”考试模式、特殊专业招生实行“统考+单考”模式、保送生、高考标准化、“三南方案”、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2”科目设置、自主招生、招生并轨、网上录取、“3+X”科目设置、春季高考、外语加试听力、分省命题、本专科分类考试、大学联考、高职高专单独招考、面试录取以及新课程高考方案等。
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
1999年2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新世纪初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以及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此后,自主招生、分省自行命题、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等探索陆续展开,中国高校的招录方式更加多元。
高考内容
《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省、宁夏、广东省海南省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三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
高考科目
1999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恢复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高考科目,改变了1985年以来推行的“3+2”模式。“3+x”考试中的“3”指“语文、数学、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750分。
高考形式
2000年后,北京、上海市、安徽、内蒙古自治区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2001年,经中国国务院同意,教育部改变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日、8日和9日。
2004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当年700多万考生共使用了15套高考试卷。2014年15个省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河南省等地使用了新课标一卷,黑龙江省等地使用了新课标二卷,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了全国大纲卷。到2016年,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卷。
在应急组织高考方面,2006年高考前夕,福建省建瓯市因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市被迫推迟高考,成为全国首次启用B卷进行高考的案例。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经过教育部同意后,决定成都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6个重灾区中受灾严重的40个县(市、区)延期举行高考,改在7月3日至5日进行。其他地区高考时间不变。这一次延期,涉及12万余名考生。这也是一次特殊的延期。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12月31日之前出台异地高考的办法。截至2021年,可以异地高考的省份有:北京、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福建省、安徽、四川省黑龙江省。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需符合各地相关规定,如北京,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有合法稳定职业且已满6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年;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2017年起,中国全面推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试形式内容发生了多项变化,如:不分文理科、英语一年两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六选三”计入高考总分、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等。而在这一连串的新举措中,部分政策已在早年被一些省份试点探索过。例如‘高中学业水平以等级呈现’,广东省在2009年就已开始实施。
录取方式
1999年,山东省、湖北、上海市等20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到2002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招生政策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校,按照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到这些地区和行业工作。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报考人数405万,招生数达160万人,录取率为40%,分别比1998年增加50万人,52万人和提高9.5%,入学率接近15%。到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657万人,录取率超过68%,招生规模大大增加。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取消对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
2001年,江苏省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7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5年,教育部实施普通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旨在把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全部公开。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
新高考体系的建立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提出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蓝图。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浙江省上海市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2018年,河北省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湖北、湖南省重庆市辽宁省作为第三批试点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2021年,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安徽、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第四批试点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
由于不同省份的教育实际和考生基数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二批试点省份实行“3+3”方案,第三、四批试点省份实行“3+1+2”方案,但皆以“两依据一参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模式。当前,与实施传统高考方案的省份相比,新高考已成为高考的多数派。可见,从全国范围来看,新高考方案虽有待进一步健全,但新高考体系已初步建立。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同时,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严格招生录取管理、严肃招生工作纪律、严格规范大类招生行为,确保录取通知书寄递安全、及时、准确。严格组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截至2024年,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4年实行新高考的7省区为第四批,第五批8省区的新高考会在2025年落地。
考试内容
语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文科数学
高考文科数学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必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1的内容;选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选修系列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等2个专题。
理科数学
高考理科数学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必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2的内容;选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选修系列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等2个专题。
物理
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必考内容有5个模块,选考内容有2个模块。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化学
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考生从中任意选一个模块考试。
生物
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思想政治
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历史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地理
地理学科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英语
考试方案
3+X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模式,共分为三大类型。其中,老高考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是各考6个学科,4种试卷。即报考文科的学生考:语文、数学、英语和文科综合,报考理工科的学生考: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科综合。
截至2024年6月,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根据各地实际,新高考有“3+3”和“3+1+2”两种选考模式。2023年高考,共有14个省份采用新高考模式,分别为: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2024年,黑龙江省甘肃省吉林省、安徽、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7省份,开始首届新高考。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宁夏、青海省等8省份,于2025年开始首届新高考。
3+3
采用新高考“3+3”模式的省、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东、海南。高考模式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三个学科各150分。其他选考科目,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六个学科中任意选择三个学科作为高考科目,各100分;其中,浙江省与其他省、市不同的是,选考科目共有七个学科,通称“七选三”,多出的一个学科是技术学科,由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占50分组成。高考总分也是750分。
3+1+2
采用新高考“3+1+2”模式的是“七省一市”,分别是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重庆市。高考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必考,其他三门高考科目,分为两个类别:一种类型是首选物理,再选科目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等4个学科中选择两个学科,作为选考科目。物理采用原始分制,其他两个学科采用赋分制。另一种类型是首选历史,再选科目也是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等4个学科中选择两个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历史采用原始分制,其他两个学科采用赋分制。
曾用方案
通用方案
全体考生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照得分的100%计入总分)四门科目,文史类考生加考历史,地理,理工医农类考生加考物理,化学,生物。
此方案应用于全国(不含上海市),“3”指语文,数学,外语,“2”指文科生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上海市
“3”即语文,数学,外语,“1”即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期间增加过综合能力测试科目,30分,后又取消)。
江苏省
“3”即语文,数学,外语,“1+1”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两科组成“1+1”,其中1门需选择高校专业指定科目,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08年起,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门科目,各科原始满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其中信息技术只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按原始得分实行等级评价,2018年前,分为ABCD四个等级,获得一个A等级,高考成绩加1分,2019年为降低学生备考压力,改为合格与不合格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余为不合格。普通类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须全部达到C等级或者“合格”,方可参加高考和选修科目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考试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各科原始满分120分。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按原始得分排名实行等级计分,分为6个:A+、A、B+ 、B、C 、D。
由于该方案总分偏低,造成分数段扁平密集,且操作复杂,另外物理、化学等科目不计入总分,造成理科人才选拔困难,所以该方案争议较大。2018年江苏省正式确定修改高考方案,此方案从当年新入学高一学生不再使用。
海南省
海南省高考考试共6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为公共科目,文科生单独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单独考物理、化学、生物。
报名考试
报名条件
普通高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异地高考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即异地高考政策。2023年,可以异地高考的省份有:北京、河北省四川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安徽、湖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省等28个省份。除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之外,下列省市的考生报名高考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报名流程
高考报名前,各省都会发布高考报名时间,基本在10月~11月,申请报考高校的考生,原则上按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规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报名。具体安排考生可登录各省招生考试院官网查看。
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段内,考生可登录各省招生考试院官网,进入“服务大厅”项下的“网报中心”的“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入口”,凭本人身份证号、手机号码进行注册。
网上报名时,考生须认真阅读报考须知,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按系统指引,录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考科目在内的报考信息、联系方式、个人简历、家庭情况等),上传身份证、户口簿等身份证明材料,采集和上传相片,并交纳报考费。完成网上报名后,须在规定时间内按报名网站公布的缴费流程和提示缴纳报名考试费,未缴费的考生报名无效。
网上报名完成后,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等报名所在地招考机构要求提供的证件及材料,到县(市、区)招考机构或县(市、区)招考机构指定地点对报名信息进行现场确认,核准本人网上报名信息、缴费信息,同时完成考生居民身份证信息、面颊特征及指纹特征信息采集。
考生报名资格和各类计划报考资格审核工作由各地招考委负责。主要审核考生的毕业学校、应往届属性,公安部门负责审核考生姓名、身份证号码、民族、户籍地址、城乡户籍属性,已经进行户籍改革的地方的统计部门负责配合公安部门界定考生城乡户籍属性,民族宗教部门负责对有疑问的族别进行认定。
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实施范围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审核考生当地高中连续学籍年限、是否实际就读及实际就读年限,公安部门还要审核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取得现当地户籍的年限。其中,对申报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的考生,公安部门还要审核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是否在农村。
省级公费师范生、地方优师计划和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招生实施范围的地区,公安部门还要审核考生取得现当地户籍的年限。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报考资格审核时,县(市、区)公安部门还要审核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是否在农村,考生本人取得现当地户籍的年限。
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省级公费师范生、地方优师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乡村振兴计划等各类计划报考资格如有调整,则对调整所涉及的相关考生重新进行资格审核。
所有考生均应参加身体健康状况检查(以下简称体检),按要求如实填写本人的既往病史。考生因身体等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特定项目检查时,须出具体检医院相应材料。各地体检时间安排以各省招生考试院官网公布的时间为准。对体检结论为“学校可以不予录取”的考生,如考生本人提出异议,由县(市、区)招考机构组织复查一次。对复查结论仍有异议的,经考生本人申请,市(州)招考机构审核同意后,由省招考委指定的终检医院作出最终裁定。
报名费用
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须缴纳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由各省(区、市)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及标准化考点建设、考试实施、网上录取、考生信息采集、高校组织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等工作的情况确定。
考试规则
考试时间
1979年至2002年,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但七月份气温较高,考生在参加高考时精神本就紧张,若再处于温度较高、通风较差的环境中,会加速排汗,体内的水、盐、电解质大量流失,较平时更容易中暑。因而高温天气很可能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根据气象专家的分析,6月第二候(6月6日至10日)的平均气温明显低于7月第二候(7月6日至10日)的平均气温。因此,到了2003年,教育部将高考时间由实行多年的7月改为6月的7日、8日和9日。新高考实施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因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考试的天数有所差异。传统高考省份基本是6月7日-8日共两天,3+1+2新高考省份是6月7日-9日共3天,3+3新高考省份是6月7日-10日共4天。
考试地点
高考考点一般会在考试前一周到两周公布。考生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查询高考考点信息:
试卷类型
考试相关政策
加分政策
2015年、2019年,中国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截至2022年9月,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省级招委会可根据本地投档录取办法决定,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3)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
2024年,河南省少数民族加分(5分)项目取消,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考生加分分值由10分调减为5分。
保送
根据2022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规定,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等人员仍具备高校保送资格。高校均可以从上述人员中招收保送生,其中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具体申请条件请详见各招生院校当年招生简章要求。
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于2020年正式启动,涉及的高校39所,是试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可申请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一是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二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要求为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或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二等奖,且高考成绩不低于所在省区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从招生专业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考古、汉语言、哲学等基础学科仍然是“强基计划”的主流学科。
国家、地方、高校专项
2012年,中国开始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包括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三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和省属重点大学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学生投放专门的招生指标。
对此,各地也有相关报考规定,如:甘肃省要求,此类考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县(市、区)报名,国家专项及高校专项的考生户籍、学籍及实际就读地实施区域同一县(市、区)的“三统一”政策。云南省也在报考通知中要求,申报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资格的考生必须确保其户籍、学籍、报名、实际就读地均在实施区域的同一县(市、区)。
此外,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从2023年高考起,往年被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上述三项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体育类高考政策
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条件和录取要求都提高了门槛。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测试全部纳入全国统考,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不再组织相关校考。
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他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80%。2027年起,符合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且近三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
艺术类高考政策
从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改为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艺术类专业招生不同于高水平艺术团,它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除了参加高考,还要进行艺术专业考试。按照教育部要求,到2024年,要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并逐步提高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
提高高考文化成绩门槛,部分艺术类专业不再组织专业考试,将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大幅压缩校考规模,将省级统考成绩合格作为取得相关校考资格的基础要求;努力做到“全国一盘棋”,建立相对统一的考试标准和规则,每个类别的满分总分均为300分。
高考数据
考试成绩
高考阅卷
全国高考主要采取电子扫描、网上评卷方式进行,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等在计算机上评阅给分。
扫描答题卡
高考全国统考结束后,全省11个地区会将考生们的试卷答题卡送交到省高考评卷工作办公室。评卷工作办公室会使用专用的图像扫描设备快速扫描答题卡。其中选择题部分计算机自动对比标准答案给分。非选择题部分按题切割成一张张图片存入服务器。
阅评
选择题评分由计算机评卷系统直接判定给分。为确保对考生答题涂点信息的准确识别,系统采用不同方式对涂点信息进行识别比对,识别比对一致的,再按照评分标准确定是否给分。
网上评卷采取一题多评模式,每个评卷员按照研究确定的评分原则、标准及要求,对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考生答题图像进行评判,独立评卷给分。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评卷系统将考生答题图像随机发送评卷员,对每个考生每个答题的多次(最少两次)评阅,评卷系统自动交由不同的评卷员承担。
不同的两个评卷员分别输入该答题得分后,计算机系统自动比较两个人所给分数,若两人给出的分数差值没有超过该题事先确定的允许误差值(通过试评为每个试题答卷都确定有允许误差参数),则取此两人给分的平均值作为考生这一题的最终得分。
若两人给分的差值超过了允许误差值,则计算机系统自动将该答题交由第三位评卷员再次评阅,然后再将第三位评卷员的给分与前两位评卷员的给分进行对比。
分数合成校验
分数合成由不同人员、使用不同的程序分别进行处理,相互验证。非选择题先将各小题成绩合成大题成绩,再将每大题成绩合成为整个非选择题成绩,最后将非选择题成绩和选择题成绩合成为科目成绩。
科目成绩合成后,要通过同一考生不同科目成绩的对比、同一科目选择题成绩和非选择题成绩的对比,对考生成绩进行校验。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成绩比例异常、单科成绩偏低或为零分等情况,都要逐一复核,确保考生成绩准确无误。
分数线划定标准
普通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采取分段划线的办法,划定普通类一段线、普通类二段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3条分数线。其中,一段线按照普通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二段线根据考生高考总成绩,按照当年普通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作为考生填报本、专科志愿并参与录取的最低控制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根据考生高考总成绩,按照普通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0.5划定。
艺术类按高考文化成绩划定艺术类本科线和艺术类专科线2条分数线,具体划线办法为:①艺术类本科线。以普通类一段线为基数,按教育部规定的各专业类别的比例划定。②艺术类专科线。与普通类二段线相同。
体育类划定一段线、二段线2条分数线。具体划线办法为:在体育类专业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按综合成绩划线。综合分数按照专业成绩占70%、文化成绩占30%的办法计算。根据考生综合成绩,按照体育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体育类一段线;按照体育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体育类二段线。
成绩公布与查询
高考成绩一般在6月下旬可查询,考生可登录各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各省招生考试信息服务网、或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查询考试成绩。
成绩异议
考生如对成绩有疑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报考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登记申请成绩复核。复核主要检查答题卡信息是否与考生本人一致、是否漏评、小题得分是否漏统、各小题得分合成后是否存在差错,以及是否与公布的考生成绩一致,不复核评分宽严。
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阳光高考信息平台(https://gaokao.chsi.com.cn)及各高校官方招生网站等,查阅拟报考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高校招生办法和相关招生要求。高考投档录取模式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确定,一般有两种模式:
采用“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先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依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顺序、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比例依次进行检索,当检索的志愿有投档缺额时即进行投档,投档成功后不再检索填报的后续平行志愿。在一轮完整的平行志愿检索投档过程中,每位考生最多只有一次被投出(投档成功)的机会。
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原则。即同一批次允许考生填报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志愿,通常称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在第一志愿投档时,凡第一志愿填报相同的考生,遵循从高分到低分按投档缺额进行投档;第一志愿投档录取完毕后,如所填报志愿有投档缺额,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依此类推。
高校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各省(区、市)录取工作一般于7月上旬开始,8月底之前结束。录取结束后一周左右向录取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
2024年,河南省本科提前批的军队院校招生实行平行志愿,“1个院校+1个专业”为1个志愿,设35个志愿,不设专业调剂志愿;体育类专业各批次均实行平行志愿,每批可报志愿由去年的12个增加至35个,“1个院校+1个专业”为1个志愿,不设专业调剂志愿。
2024年,河南省艺术类专业录取批次分为艺术本科提前批、艺术本科批和艺术专科批依次录取,原本科A段、B段合并,考生可填报志愿增加到35个。取消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特殊类型招生志愿由原来的“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3类,变为“高校专项计划和高水平运动”2类。已取得相应资格的考生,可在高校专项计划和高水平运动队2类中选报1类,不得兼报。
港澳台联考
综述
港澳台联考,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院校联合招收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的考试,是国家给予华侨身份和港澳台学生升读国内普通高校的优待政策。
报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须为学历教育)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港澳地区考生,具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或澳门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
(2)台湾地区考生,具有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3)华侨考生,考生本人及其父母一方均须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2年(截至报名结束日),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其中考生本人须在报名前2年内在住在国实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
(4)若考生本人或其父母一方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且考生本人在报名前5年内,在国实际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的,也可参加报名。
报名流程
全国联招报名工作由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办公室(以下简称联招办)负责组织,采用网上预报名和现场正式确认相结合的方式。报名时间为每年3月1日至31日,其中3月1日至15日,考生在联招办网站进行网上预报名;3月16日至31日考生到现场进行报名确认。考生在联招办公布的北京、上海市福建省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6个地区指定报名点进行现场报名确认,其中华侨考生须在广东省考区报名,持港澳地区学历的港澳台考生须在毕业中学所在地报名。
考生在现场报名确认时须向报名点提交相关报名资料,所有提交的资料需为正本且所持证件须在有效期限内,其中应届生毕业证明、成绩单、华侨居留权认证书须留下备查。
报名结束后,联招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考生报名资格进行审核,包括身份审核和学历审核。各考区所在地公安机关移民和出入境管理部门对考生出入境证件信息进行核查,并提供华侨考生的出入境记录。持内地(中国大陆)学历的考生信息,由联招办汇集后送考生毕业中学所在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学历查验。报考资格审核后,联招办在其官方网站公示审核通过的考生名单,公示后被举报查实资格造假的考生不得参加考试和录取。
考试规则
联考每年的报考人数大约在4000-5000人,只针对港澳台户籍和华侨身份考生,报名条件有所限制,联考人数相比高考少很多,竞争压力较小。
联考的考试科目只有5科,每科150分,总分是750分。教育部考试中心按照有关考试大纲命制试题。
华侨港澳台联招时间为每年5月的第三个周末。其中,星期六9:00—11:30考试科目为中文,13:30—15:30考试科目为英语;星期日9:00—11:00考试科目为数学,13:00—15:00考试科目为物理、历史,16:00—18:00考试科目为化学、地理。
全国联招考试分为6个考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市福州市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考生报名资格通过后,可选择任一考区参加联招考试。报考高校艺术、体育专业的考生,需参加术科考试,术科考试时间、地点及具体要求由有关高校确定,考生应尽早与拟报考的高校联系。
港澳台联考的录取分数:300分是本科控制线,部分院校400分以上。
国际
国际上类似的考试
韩国
韩国高考全称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考生需要在一天内考完5门科目,曾有韩国学生形容这一考试是场“核战役”。高考当天,整个韩国都高度戒备。大多数企业会推迟上班时间,保证交通通畅。在英语听力考试期间,除应急航班外,飞机起飞和降落都要暂停,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行高度高于3000米。
另据报道,2023年4月,韩国执政党和政府达成共识,决定延长施暴者学生档案中有关重大校园暴力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并将记录与“高考”挂钩。
日本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并不是“一锤定音”,采取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与各高校自主命题招生相结合的制度。全国统一命题的“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日本式“高考”。日本从2021年开始实施改革,虽然“高考”出题方式维持不变,但题型会较过往更重视思考力与判断力。
美国
SAT考试与ACT考试均被称为“美国高考”,它们既是美国大学的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大学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两者在出题机构、试卷构成、题型、判分标准以及考试日期上有所不同,但在申请美国名牌大学时的作用与效力相同。SAT在美国已有80余年历史,考试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和专项测验(Subject Tests)。推理测验考核内容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考试时间为3小时45分钟;专项测验测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包括汉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学科,考试时间为1小时。在考察内容上,SAT的试题没有考试大纲,侧重考察逻辑思维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SAT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可以考到自己满意为止。
法国
法国的“高考”在每年6月,已有200多年历史,最早由拿破仑·波拿巴在1808年定下,当时的第一堂考试就是哲学。如今,哲学是法国高中生的必修课,也是“高考”的第一道关卡,考生要在4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一篇哲学话题的文章。
俄罗斯
俄罗斯高考科目较多,共有15门考试科目,其中数学与俄语是必考科目,另两门要从地理、文学、历史、信息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科目中再选两门。2019年俄罗斯首次将汉语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科目,汉语成为可供考生选择的第五种语言。当年汉语考试平均得分62.5分,更有一名毕业生汉语得了100分满分。除了俄罗斯,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也已将中文列入高考科目。
巴西
巴西高考全称“国家中学教育水平测试”,简称ENEM,通常在每年11月举行,考试成绩是巴西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ENEM考试除写作外均为选择题,包含所有高中阶段学习的所有课程,如数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等。ENEM考试门槛非常低,只需年满15岁,拥有中学学历的人就可参加考试,可谓“全民齐上阵”,报名的人能达到几百万。
印度
目前印度实行“5+3+2+2”的统一学制,即5年初级小学,3年高级小学,2年初中,2年高中。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大学统考制度,而是由各邦、各大学自行组织考试。由于人口众多,印度“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印度顶尖高校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机械工程系教授Amit Agrawal曾表示,“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真的很困难,它的录取率几乎低于2%。”
国际对于中国高考的承认
许多国家都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除了证明学习能力外,高考英语成绩也能用作语言证明。2015年7月,美国有3所著名公立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可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2019年3月,据英国剑桥大学官网信息,剑桥大学在“入学要求”里明确指出,中国高考是剑桥大学认可的考试。剑桥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但要求考生成绩达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同时要达到申请专业的语言要求,通常情况下雅思考试是要求7分。
2018年10月,英国老牌名校,“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伯明翰大学宣布接受中国学生使用高考成绩申请本科课程,随后,英国莱斯特大学邓迪大学肯特大学西英格兰大学等也陆续宣布接受中国高考成绩。
加拿大,医博类排名前8以及综合类排名前3的名校本科申请均需提供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必要条件。澳大利亚的24所高校认可并接受中国高考成绩,澳大利亚“八大”中已有7所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申请本科课程。大部分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的澳大利亚高校都要求申请人的高考分数至少要达到本地录取二本线以上,其中“八大”要求一本线以上甚至更高。
考试机构
教育部负责各类高校的招生及全国统考工作,其职责如下。
(1)指导全国高校招生工作。
(2)制订有关招生工作的规定。
(3)确定高校招生考试种类,指导各省(区、市)研究制订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并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督导。
(4)授权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省级招委会和高校组织考试命题工作;授权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研究推进考试内容改革体系化建设,制定考试标准。
(5)指导有关部门(单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编制招生来源计划。
(6)履行公开和监督高校公开招生信息相关职责。
(7)组织开展招生工作的科学研究,培训有关人员,开展宣传工作。
(8)保护考生和考试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
(9)组织或督促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调查处理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相关争议
异地高考
2012年,在教育部等四部委要求的各地出台异地高考的具体政策“压哨”时间到来前,全国共有14个省市异地高考方案正式出台,备受关注的“北上广”方案也在同一天“新鲜出炉”,但门槛明显要高很多。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川瑾认为,目前在异地高考这个问题上,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是—“门槛”问题:如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会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如果不放开,很多异地高考者的权益无法保障。所以这个门槛该如何设置至关重要。在制定异地高考政策时要规范操作,尽量避免在废除“旧不公平”时产生“新不公平”。
试题答案争议
2018年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和家长对江西省使用的2018年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第8题参考答案提出异议。6月11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出公告,称试题本身无问题,但“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对该试题的B选项有不同理解,考虑到高中教学实际,根据专家组意见,对该题单选A或单选B的均给6分”。
高考替考案
2014年高考期间,张贝、小峰、林珠、陈宏等人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互联网上贩卖2014年高考答案以牟利。林珠负责购买偷拍试题的手机、无线网卡等器材;张贝负责在互联网上售卖高考答案,小峰负责在考场偷拍高考试题;陈宏负责做高考试题。在高考当天,小峰带上林珠提供的设备,成功躲过了检查,进入到了考场。6月8日,国家有关部门在网上监测到高考语文真题泄漏,经过警方调查取证,参与作弊过程的14人均被逮捕。2015年3月19日,因协同他人高考作弊,涉嫌泄露国家机密,小峰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其余涉案人员均被判处有期徒刑。14名涉案人员中,有7名国内名牌重点大学在校学生、3名2014年应届高考生。
高考屏蔽生
2024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中一名女生在查询时,发现自己的高考成绩被屏蔽,考生成绩报告页面并未显示具体的分数以及总分。此外下方有一排小字:“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50名,具体情况请于27日查询”。
“高考状元”引发社会热切关注后,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及其家人造成困扰。2021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对高分考生的具体成绩与排名予以屏蔽。为防止炒作“高考状元”,遏制“抢生源大战”,保护学生的隐私。
参考资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国教育考试网.2023-09-23
二〇二三年全国高考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9-23
高考建制70年政策演变的逻辑、特征与趋势.新华文摘杂志社官微.2023-09-24
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百问百答(2022版).山东省教育厅 省委教育工委.2023-10-05
高考走过四十年.央广网.2023-10-04
37年高招改革路线图.海口晚报数字报·海口网.2023-10-04
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9-24
70年 点燃青春 照亮时代.教育部网站.2023-09-24
45年前的今天,在高考!.极目新闻.2023-09-24
新高考(全国卷)地区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武汉科技大学文化培训学校.2023-09-29
2020年北京高考数学试卷权威解析.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29
2023高考英语题型及分值.考试信息网.2023-09-29
2023年各省异地高考政策及报名条件.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10-10
普通高考的报名条件是什么?.化州市人民政府.2023-10-04
浙江: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办法.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10-10
福建:2023年普招报名10月18日开始.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10-10
安徽:2023年高考10月26日开始报名.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10-10
辽宁2022年普通高考11月6日开始报名.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10-10
新疆:自治区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工作规定.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10-10
青海:现行普通高考报名录取政策解读.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10-10
四川省2024年普通高考报名时间安排.中国招生考试网.2023-09-29
如何查询高考考点信息_高考考点哪里查?.中国教育网高考频道.2023-09-29
教育部: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已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9-29
202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80%?.高考直通车.2024-05-31
上涨51万!2024年全国高考1342万人报名!.中国教育在线-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2024-05-31
高考成绩查询入口公布,点这儿查分→.国家政务服务平台.2023-09-29
港澳台华侨联考报考条件、流程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23-10-0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
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首次高考
高考的停止时期
推荐入学时期
高考恢复与探索时期
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
高考内容
高考科目
高考形式
录取方式
招生政策
新高考体系的建立
考试内容
语文
文科数学
理科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英语
考试方案
3+X
3+3
3+1+2
曾用方案
通用方案
上海市
江苏省
海南省
报名考试
报名条件
普通高考
异地高考
报名流程
报名费用
考试规则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试卷类型
考试相关政策
加分政策
保送
强基计划
国家、地方、高校专项
体育类高考政策
艺术类高考政策
高考数据
考试成绩
高考阅卷
扫描答题卡
阅评
分数合成校验
分数线划定标准
成绩公布与查询
成绩异议
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
港澳台联考
综述
报名条件
报名流程
考试规则
国际
国际上类似的考试
韩国
日本
美国
法国
俄罗斯
巴西
印度
国际对于中国高考的承认
考试机构
相关争议
异地高考
试题答案争议
高考替考案
高考屏蔽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