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亦石,原名城,字介磐,笔名啸秋、史庐、谷、白沙、石颠、巨涛、楚囚等。1889年12月21日出生在咸宁县(现
咸安区)马桥镇钱家庄一个书香人家。1909年夏,钱亦石与堂弟钱塘一起入汉口商业学堂求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后来,因家庭经济拮据,钱亦石中途辍学,回到家乡从事村乡教学。1915年下半年,钱亦石再次到武昌,寻求救国的途径。
人物简介
1916年秋,他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 (
武汉大学前身)预科,一年后转入博物部学习。1920年夏,钱亦石以优秀成绩毕业于武昌高师,被
湖北省教育厅录用为科员。1920年下半年,他支持创办了云庄学校。1921年,董必武任湖北一师训育主任,钱亦石也被聘为伦理学教员。随后,“湖北职业教育研究社”、“湖北平民教育促进会”宣告成立,进步人士郭肇明为名誉董事长,董必武为董事长,
陈潭秋、钱亦石、恽代英等为董事。此后,他主要任武昌高师附小教导主任,兼任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博物教员。共产党组织在湖北建立后,
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迅速传播。钱亦石认真阅读各种政治理论书籍,开始接受
马克思主义。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钱亦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湖北党部早期创始人。乃我党早期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董必武称为“红色教育家”;子远铎。二子远镜. 女儿。
钱韵玲。婿。冼星海.
人物生平
从武汉去国外
钱亦石入党不久,即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
中国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
湖北省临时党部。临时党部成立后,钱亦石负责宣传工作。
临时党部成立不久,为了试探军阀的反应,钱亦石组织了武昌高师附小三年级以上学生进行了一次游行。1925年2月,湖北督军肖耀南病死,
吴佩孚用联军司令部名义,任命其死党
陈嘉谟为湖北督办、
杜锡钧为湖北省长,引起湖北各界人民的公愤,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日益高涨起来。这时,钱亦石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对本省政治宣传大纲》。大纲历数直系军阀在湖北的罪恶,吴佩孚再起后给湖北人民的痛苦,提出“反对吴佩孚把持湖北政权”、“废除督办、省长制,组织委员制之省政府”、“保障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等项作为斗争目标。
1925年7月15日,国民党
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正式成立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钱亦石和董必武、
蔡以忱、吴德峰等共产党员被选入执行委员会。钱亦石兼任宣传部主任,主办《武汉评论》,并常以石颠为笔名发表
时评。
钱亦石和董必武、
陈潭秋一起,把武昌高师附小变为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个阵地。1925年9月,钱亦石根据党的指示选派胡彦彬 (共产党员)、伍修权(共青团员)等11名进步学生前往
苏联学习,为革命培养干部。
1926年1月1日,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广州市召开,钱亦石和董必武、蔡以忱、
袁溥之、刘伯垂等五人作为
湖北省代表出席。会上,经过钱亦石等人的一番斗争,董必武在共产党的推荐下,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26年7月13日,召开了国民党湖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对迎接北伐军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10月10日,武昌城被攻克。11月,钱亦石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名义负责起草了(湖北目前最低纲领》11条,提出了“尽力赞助工农组织之发展”,“切实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一切之自由”、“肃清贪官污吏,建设廉洁政府”等政治纲领。
1927年1月1日,国民党
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阅马场省党部召开。钱亦石和董必武、邓演达、
徐谦、张国恩、郭树勋、王延成等七人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分析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制定了新形势下的工作方针。钱亦石根据大会精神起草了《大会宣言》、《关于党务之决议案》、《大会宣传大纲》。1926年底,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蒋介石迁都
南昌市的阴谋未能得逞,遂于1927年1月9日到武汉视察形势,窥测方向。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占了多数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和蓬勃发展的湖北工农运动极为不满,回到南昌后加紧了他的反革命活动。面对形势的变化,国民党
湖北省党部开展了巩固党的权威运动。3月29日,钱亦石在省党务干部学校第一期毕业典礼上致词中指出,必须“打倒封建势力”,“建筑民治基础”,“绝对受党指挥”,“否则就会走反革命的道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5月30日,在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举行的总理纪念周会上,钱亦石作长篇政治报告,分析了政变的反革命性质以及革命的形势,在政治方面提出“集中革命力量,打倒蒋介石”的任务。
1928年1月,钱亦石根据党的决定,秘密到达日本东京。他在这里集中精力研读了《资本论》并和
杨贤江、董必武等领导了
东京留学生中的共产党秘密组织。8月,钱亦石和董必武转往苏联
莫斯科,被分配到中国劳动者
共产主义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同班的还有何叔衡、吴玉章、林伯渠、叶剑英等人。他们集中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联共 (布)党的历史经验。1930年12月,钱亦石化装成铁路工人经
满洲里市回国。
从苏联回上海
钱亦石从苏联回到上海后,
阳翰笙根据中共中央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指示,和他联系并接上了党组织关系。从此钱亦石开始了文化推进者的生涯,进行翻译著述工作。
钱亦石在苏联学习时,曾译过恩格斯名著《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从1932年起,钱亦石经我党组织的联系,被
上海法政学院和
暨南大学聘为教授,主讲《中国外交史》、《现代教育原理》、《
近代世界政治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等课程,他运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联系中国实际,新创了这些课程的体系。钱亦石编著的讲义以及专著,先后由进步书店出版发行。他以著述丰富、见解精深而蜚声文化界,被称为“红色教授”。后来,他还应教育家
陶行知的邀请,常到山海工学团,讲授教育与实际结合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专题,从而推动乡村
平民教育运动。他为了给广大青少年介绍良师益友,编写了《世界发明家列传》、《世界思想家列传》,启发他们以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言行,作为“自己做人的指南”。在华北危机日深的时刻,为了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
抗日救亡运动,他写了《
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一书,内容深刻,形式生动活泼,深受爱国者的欢迎。董必武称誉钱亦石是一个“最优秀的教育家”。
钱亦石和周扬、
阳翰笙、
夏衍等领导了
上海市文化界的我党秘密组织工作,并和党外进步人士团结战斗在一起。他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从1936年至1937年,钱亦石任“社联”党团书记、“文委”成员以及“苏联之友社”的党团书记。他的主要活动是团结
左派知识分子、出版刊物、组织读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小组,宣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学生、职工中开展业余文化教育运动。钱亦石先后参与编辑或主编 《
新中华》、《世界知识》、《中华公论》、 《
辞海》等杂志和书籍。他和茅盾、
陶行知、邹韬奋等人编辑《中国的一日》丛书,目的是“使大众能认识现实,引起改造现实的动机,勇敢地负起时代的使命”。他还非常关心对进步青年的扶植,冼星海成为他家的座上客,后来,他的女儿
钱韵玲与冼星海结婚后,两人奔赴
延安市参加了革命。1935年,
何功伟参与领导了武汉的“一二·九”运动,湖北反动当局准备逮捕他。何功伟化装前往
上海市,就住在钱亦石家中。在钱亦石的帮助下,何功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
西安事变”后,钱亦石化名钱谷荪,以治病为名,再次赴日本东京。他给留日进步学生详细介绍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上海救亡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和郭沫若进行了深谈,并表示特别欢迎郭沫若早日回国并肩战斗。
钱亦石是“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之一。当国民党政府坚持卖国内战政策,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沙千里、
李公朴、史良、
章乃器、
王造时“七君子”后,钱亦石四处奔走,进行营救,直到抗日爆发,国共再度合作,他们被释放出狱为止。
从书房到前线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钱亦石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他以“国难教育社”理事身份,常和
夏衍等一起向广大民众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八·一三”上海抗日烽火燃起后,钱亦石鼓励他的正在中学读书的次子
钱远镜到延安学习。
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的大举进攻,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共产党的推动下,
中国国民党政府才被迫抗战。钱亦石认为光靠政府抗战,还不能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必须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战胜敌人。因此,当周恩来决定以钱亦石为队长,在上海组成大型的文化政治工作机构——战地服务队,并由郭沫若介绍到第八集团军服务时,钱亦石欣然受命。1937年9月25日,他带全体队员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报到。钱亦石表示:“我们这一群誓死努力工作,直到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由钱亦石率领的30多名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组成的战地服务队,首先在
嘉兴市接受军事训练。然后,这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发挥其专长,做各式各样的宣传。为提高部队指战员的政治素质,钱亦石多次到部队讲中国政治史,阐明政治与军事、经济的关系,使指战员明确为什么打仗和为谁打仗的道理。
由
孙慎作曲、钱亦石作词的战地服务队队歌是队员们的誓言和行动准则:脱掉
旗袍,同赴战地,一面唤起民众,一面教育自己。我们愿在枪林弹雨中,把身体炼成铁,把意志炼成钢,把大家炼成分不开的集体,以热诚励士气,以鲜血染征衣。努力!努力!动员全国同胞,争取抗战到底!努力!努力!动员全国同胞,争取抗战到底!
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进行慰问和宣传,激发战士们抗日的士气。钱亦石的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精神,当时对上海文化界的影响很大。
钱亦石领导的战地服务队,建立了秘密党支部,党员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起模范作用。往往直到午夜,队员们都休息了,他仍独自坐在办公室桌前构思工作,催促他就寝,得到的回答是“还不倦,做完了它,明日还有别的事”。大家都佩服他的精神好,哪知那两个多月的工夫,早就因
过劳而伏下了病根。钱亦石一天不得一饱,一夜不曾睡足五个小时。他原来丰满的脸庞逐渐消瘦苍白、憔粹,眼睛亦黯淡地凹下去了。钱亦石在
浦东新区先患
疟疾,随之病情加重,转为
伤寒,有时一天不进粒食,司令部批准钱亦石到
上海市治疗,而他为了工作宁愿在南桥乡村治疗。他人在医院里,关心的是队上的工作,工作是他的生命,病算得什么呢?在
江苏省奉贤区南桥沦陷前的一个小时,钱亦石才由组织上安排转沪就医,但终因积劳过甚,病情严重,加之上海沦陷,治疗困难,不幸于1938年1月29日在沪病逝。
醒耗惊传,人民同悲!《
东南日报》发表了钱亦石逝世的消息,《
新华日报》刊载了钱亦石传记文章,发了追悼钱亦石专号。1938年2月27日,武汉各界在汉口商会大礼堂隆重举行追悼钱亦石大会。会场上陈列了他的四十四种著作,摆满了挽联、挽幛、花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送的挽联上写着“哲人其萎”四个大字。董必武、沈钧儒、郭沫若等参加了追悼会。
钱俊瑞致悼词号召巩固团结、一致抗日,学习钱亦石的鞠躬尽、死而后己的精神。3月1日,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浙江金华召开了追悼钱亦石大会,指战员们在他的遗像前唱起挽歌:
你是黑夜的明灯,你怒吼着号召奴隶们斗争;你用自己的心血,写着为民族解放自由而战!从书房到前线,从理论到实践,你生在斗争中,你死在抗战的前面。你虽没有看见光明的实现,可是,请安息吧!奴隶们在努力翻身,誓争取胜利的明天!
相关报道
永远的丰碑:“红色教授”——钱亦石
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 钱亦石,1889年生于
湖北省咸宁县一个书香之家。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湖北教育厅录用为科员。后在武昌高师附小任教育主任。受到
陈潭秋的影响,钱亦石逐渐冲破教育救国的樊笼,广泛阅读各类政治书籍,开始接受
马克思主义。1924年,由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钱亦石按照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
中国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湖北临时党部,当选为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主任,主办《武汉评论》。1926年1月与董必武等5人出席在
广州市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汉后尽力协助董必武,为支援北伐军攻克武昌做了大量领导工作。1927年1月,国民党
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钱亦石是大会7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后被选为常务委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1928年1月,钱亦石根据党的决定,秘密到达日本东京。他在这里精心研读了《资本论》,并和
杨贤江、董必武领导了
东京留学生中的共产党秘密组织。同年8月,中央决定董必武和钱亦石转往
苏联,到
莫斯科特别班学习。1930年,他化装成铁路工人回到
上海市,开始从事文化活动。 1932年起,钱亦石经中共党组织的联系,被上海法政学院和暨南大学聘为教授,主讲《
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现代教育原理》等课程。此外,他还在《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后来编成《紧急时期的世界与中国》、《战神翼下的欧洲问题》、《白浪滔天的太平洋问题》等书。这些论文中,钱亦石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解剖刀”,精辟地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揭露了德、意、日
法西斯主义的侵略阴谋。董必武称赞这些论著“不仅是国内第一流的论文,即置于国际第一流的论文中,也毫无逊色”。这期间,钱亦石还和周扬、阳翰笙、夏衍等领导了
上海市文化界党的秘密组织工作。1936年至193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成员、苏联之友社党团书记,还与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通过这些组织,团结左翼知识分子,出版刊物,组织读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小组,宣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学生、职工中开展文化教育运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钱亦石担任第八集团军服务队
少将队长,率领30多位作家、艺术家奔赴抗日第一线,动员沪杭线地区人民,实行军民联合抗战。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1938年1月29日在上海不幸病逝,享年49岁。2月27日,武汉各界在汉口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送的挽联上写着“哲人其萎”,表达了对钱亦石深切的悼念之情。(完)
钱亦石故居在今高赛公社钱庄大队钱家庄村北头,西北距
咸安区人民政府驻地永安镇15.4公里,西距高赛公社驻地钱家庄大800米。(现址:
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钱庄。属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建筑为独立的一进两重连五的老式砖木结构楼房,与其堂弟惕元共有。图片中的大门前和左侧耳门前的附属建筑系作高赛公社机关时所加,现为公社企管会机关。计有上、下堂屋2间,宿舍和厨房8间,占地约445平方米。其中钱亦石烈士家3间(上重左侧1间半,下重右侧1间半),占地约180平方米;另1问在村中,占地约30平方米,现为他人居住。两处共有房屋3间半,占地约200平方米。
钱亦石于1889年12月21日在其故居出生,并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前期,至1909年20岁时始离故居赴汉口商业学校求学半年,后归里从事乡村教学6年,亦在其故居生活,1915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博物科,复离故居而去。前后在其故居生活、读书和教书达26年之久。
1938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