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洲村,属
海珠区华洲街道下辖自然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面,古称“瀛洲”,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
番禺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
广州国际生物岛和仑头,西北与
土华村相接,河网纵横,形似
小岛。小洲村因保留有完整水乡格局,而获得“北有周庄,南有
崇明岛”的说法。 截至2023年12月,小洲村辖内有3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经济联社,服务面积4.3平方千米,服务人口约16140人。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明初
简姓从河南新乡迁到小洲村聚居。截至2022年,小洲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广府地区唯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小洲村村落为江水、河涌所环绕,村内河涌长达10公里。小洲村还拥有
赤湾天后宫、
玉虚宫、
古桥、登古码头和
岭南水网地带的“蚝壳屋”等不可移动
文化遗产。在绕村的小河与村中心“一登望五洲”的华台山之间,是完整的古村道路格局,明清时期的众多宗祠与民居建筑还较完整的保留在其中。
相传
小洲的龙舟在南汉年间曾被封为“瀛洲飞龙”,所以小洲龙舟是撑黄底红边的旗帜,后来大批文艺人士在小洲村聚集,曾兴起了“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说法。
2000年,小洲村被列为
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01年12月,小洲村被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评为“广东生态示范生态村”;2006年,小洲村被
广东省旅游局评为“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村”;2013年8月26日,小洲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
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沿革
小洲村从元朝开村。
清光绪年间,小洲村属茭塘司下设的彬社。
中华民国,小洲村属番禺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小洲村首次划入
广州市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广州市由新设立的彬社乡公所管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因抗战需要,小洲村重新划归番禺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后,小洲村再次划归广州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洲村属郊区。
1956年,政府曾设立小洲乡。
1958年,小洲乡撤销,小洲村划归新成立的沥乡,随后又撤沥滘乡成立新滘人民公社。
1984年,新滘人民公社改为新滘区公所。
20世纪90年代,
岭南画家
关山月、
黎雄才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 。
2002年,新滘镇撤销,小洲村撤村改居,设立小洲居民委员会,划归新成立的华州街道办事处管辖。
地理环境
小洲村位于
海珠区华洲街道,地处珠江三角洲,北侧及西侧为西江涌所环绕,村域面积为4.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小洲村落位于珠三角洲
冲积平原上,主要山岭为华台山,海拔最高10米,这一带中间高,四周低。
小洲村为果林所包围,村的西南面和东面有大片的果林,种植有
石硖龙眼、荔枝、
阳桃等水果。村中绿树苍翠,主要沿河涌及水巷分布,树种以
榕树柳树及
秋枫为主,古树名木集中在开敞的公共空间,如码头宗祠
庙宇前的空地等,树龄在100—200年左右,树胸
周长在1—2米左右。
水文条件
西江涌是流经小洲村的最大河涌,从村西边自南北向绕村而过,到村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00米处拐入东南,又自东南而东北,在村的东北角汇入牌坊河(
珠江后航道中的一段),此河段称为“大涌”;村西的西江涌分别在西北角和西南角处各分成两条小河,西北河汊向南流经村中心与从南面过来的另一支小涌汇合后,迂回东折,最后汇入细涌,这一“Y”
字形水系当地通称“石岗滘”,一支北流在村中心汇入石岗滘,一支绕过村落南缘汇入村东的细涌。
西江涌宽30米至100米不等,水面宽阔,水深2—3米。
小洲村东侧为西江涌支流所包围,水面宽20—50米,水深1—2米,涌东岸基本为果林。村内有水巷三条,将古村划分为四个地块,水面宽3—5米,水深1—2米,水巷总长约600米。
细涌是流经小洲村的第二大河涌,它接纳村中的三只小涌后,呈S形自南向北在村东北角流入大涌。而在村中心水网外围,还存在着与之相通的果园中细长的小河沟,整个小洲村水乡
聚落的河网,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系统,这个河网水位随
潮汐而涨落。
人口民族
据2020年2月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小洲村的主要民族为
汉族,有
户籍人口6563人,常住人口16563人。
经济
《小洲村史》记载小洲“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盛产驰名东南亚的石龙眼、红果
阳桃等名果”。
《新滘》记载:20世纪末,(新滘)已不再种植水稻。明末清初,农民已懂得修建堤岸果基,以保持水土肥分,增加水果产量。其中“果基鱼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即将低洼田挖深成塘,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作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果”,具有良好的种养效果。
20世纪70年代,小洲村生产的水果几乎全部出口,销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和东南亚地区。
据2020年2月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小洲村的主要产业为农业(水果),村集体年收入为2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3047元,
阳桃种植规模最大,目前有1165亩,年产量为3200吨。
文化
2009年8月12日,《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在
广州市规委会会议上获全票通过,这个被誉为“
岭南水乡,瀛洲古寨”的村落有望得到更好的保护!根据规划,“街—河—街”、“街—河—屋”、“屋—河—屋”三种小洲村的临水空间特色街道将被重点保护,而
简氏大宗祠、天后宫和
玉虚宫三处建筑也将作重点的
测绘学及保护复原设计。
重点保护临水特色街道
按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为5.1公顷,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9.2公顷,环境协调区面积为15.9公顷。而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该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区域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层数不得高于两层,总建筑高度不得高于7米;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层数不得高于3层,总建筑高度不得高于9米;环境协调区则根据具体情况建筑物的建筑高度维持在9—18米之间。
根据规划,重点保护的小洲村街巷为“街—河—街”、“屋—河—屋”三种临水空间特色的街道,其中包括拱北大街、登瀛大街、登瀛外街、细桥大街、新路大街等。
针对小洲村自身丰富的水网格局,规划也着重提出了要保护西江涌
水系及沿岸的原生水网形态,保护河涌与两岸的自然生态格局,以此形成合围的环状、通畅水网,保持保护区内河涌的水位。
重修古建筑
在历史文物和建筑的保护方面,规划选取
简氏大宗祠、
赤湾天后宫和
玉虚宫三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进行原状修复。规划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采用修缮的方式,而对历史建筑则采用维修、改善,保持原真性,力求保存和恢复其原有形制、结构特点、构造材料特色和制作工艺水平。并要求充分利用旧材料,做到不改变文物原状。
对于一般建(构)筑物的保护与整治,规划则提出了三种方式:保留、整修和拆除,这使得保护区内的部分民宅和危旧建筑都面临拆迁。据了解,规划实施后小洲村将有468户搬迁户。按照小洲村户均居住面积为210平方米估算,需要新建安置住宅面积为约10万平方米。按照规划,将在现小洲村旧村的南部和北部整理出3处居住用地,用作村民安置。
增设停车场引进电瓶车
发展小洲村的旅游业也是规划的重点之一。为了应对持续增长的旅客人数,规划提出恢复
古码头,增设停车场及码头,引进
旅游船、
电动自行车环保交通工具。根据道路交通的相关规划,小洲村将取消横穿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十
字形”15米规划路,在保护区外围新规划一条宽15米的东西向道路疏解交通,满足消防要求。另外,还将向北调整东华大道村北路段的线形以保护古码头对面的果林,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围环境;村西沿河涌和果树保护区边线规划20米路,将作为村镇建设区域果树保护区的界线。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小洲村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水在小洲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洲村
岭南水乡环境的母体。小洲村沿
西江涌建设,周边分布着密如蛛网蜿蜒弯曲的
潮汐水道,先民们充分利用水网,使其成为村落空间系统的
BOBBIN及人们组织生活和交通的主要脉络。河道水巷既是村民与周边农村及城市联系的纽带,也是
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还是居民日常生活洗衣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
空间布局
“岭南水乡、瀛洲古寨”是小洲村落格局的最大特色。
小洲村东北方向通往
珠江后航道,古村区域四面环水且内部也水网密布,河涌是小洲村落组团的自然分界,水乡村落建筑群天然地被水网系统划分成北部、西部和南部三大组团。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可概括为——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互为脉络。周围的果基河涌大环境和整体格局仍存。但古村区域内已较为
城市化,对新建建筑的控制未能严格落实,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已遭受相当程度的废弃和破坏。
北部组团建筑群以中部的红砂岩小石岗(当地称为“华台”)为中心,依地势向四周大致呈放射状分布,分成南向、西南向、西向、北向、东向五大块,类似八卦图。以红砂岩石岗为起点的街道,一直向外顺势延伸,与四周的河涌大致垂直。
南部组团的东南部一片建筑群和街巷呈明显地西北东南走向,与南北的河涌垂直;西部组团的北半部的建筑和街巷呈东西走向,垂直河涌;南半部建筑则呈东西走向垂直河涌。
村内道路由青石纵铺而成,主要街道沿河涌布置,此外东西及南北各有一条街道贯穿,沿河街道宽度在5--10米左右,内街宽度稍窄,宽度在4-6米左右。主要街道有:登瀛大街、新路大街、西约大s街、细桥大街、西浦直街、南胜大街等。巷道沿河涌及街道垂直向内发散形成内部巷道网络,巷道宽度在3米左右,间距在20~30米左右。代表性的巷道有:中华一~六巷、南胜六~八巷、细桥三~五巷等。
节庆活动
端午节:接新龙舟是小洲村里的一件大事,要结合水文
潮汐的规律选好良辰吉日,农历四、五月份
珠江涨水,是接龙舟的最好时机。根据传统,新船下水之前,必须要举行仪式。先给龙头披上红布、放鞭炮,以示吉祥;随后,敲
锣鼓,送龙舟下水,直到龙舟全身都浮在水里;接着,为龙舟插上分别写着一帆风顺、龙马精神、国泰民安、
五谷丰登及风调雨顺的
罗伞。新龙舟还被安装了四个锣、一个鼓以及用来祈祷神灵保佑的装饰物“门宫”。龙头和龙尾插上彩色的旗帜,上书“
崇明岛飞龙”。新龙舟离别产地的时候,需在原地往返三次,象征龙舟在向它的“出生地”叩拜道别。
北帝庙会:北帝庙会是小洲村传统的文化娱乐节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
真武大帝诞辰,这一天周围三乡五里的人携老扶幼都来叩拜北帝,祈望全家平安、吉祥如意。庙会时通常还会举行传统的“飘色”巡游活动,并在北帝庙北侧的水塘上搭台唱戏。“飘色”活动又称为“出色”,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至初五结束,连续五天,沿着北帝公出游的传统路线巡游。
物产美食
物产
小洲村盛产
岭南水果,
阳桃、
木瓜粉、
番石榴、
龙眼、
黄皮是传统的五大特产。小洲村的地方特产包括香蕉、
三华李、
青榄、柑、橙和“岭南果王”——木瓜等水果。
美食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
煎堆、
油角、
米饼、
粽子、
猪脚姜、嫁女饼、
芝麻糊、
萝卜牛杂、
艇仔粥等。
煎堆:明未
清代的《
广东新语》载:“
广州市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馈亲友者也。”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之谚。
猪蹄姜:又称猪脚姜醋或姜醋,是
广东省的一种食品,材料包括姜,甜醋,蛋及猪脚。产后妇女在家休养至少四十天,俗称坐月,藉休养生息,以补充流失养份。她们会吃猪脚姜以滋补强身。而在弥月宴席上,
猪脚姜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姜能驱寒去湿、行气活血。用添丁甜醋与猪脚同煲,是借黑醋将猪脚骨的
钙质溶化,产妇饮后能补充钙质。煲透的
老姜茶而不辣,猪脚皮腍而不腻,黑醋甜香而不酸。特别在冬冷春寒时进饮能补气活络、驱寒祛风、醒胃可口。
艇仔粥:艇仔粥是
广州市的著名小吃,相传正宗的艇仔粥应该是在漂浮于河上的艇仔上制作的,甚至必须在艇仔里面吃。艇仔粥因此得名。艇仔粥以新鲜的小虾、
鱼片、葱花、
蛋丝、海蛰、
花生仁、
浮皮、油条屑为原料,
熬粥的手法也依照滚粥冲烫粥料的手法,立即冲滚、稍后品尝。其特点是粥底绵烂,粥味鲜甜,集众多物料之长,爽脆软滑兼备。
萝卜牛杂:萝卜牛杂是广东广州著名的小吃,属于
粤菜系。
嫁女饼:相传嫁女饼始于
刘备迎娶
孙夫人,流传至今,派送嫁女饼习俗已成为婚礼中不可轻率的一环:一方面渲染喜庆,另一方面也是向亲朋好友宣布女儿将出嫁的喜讯。
广东省地区婚宴最常见的嫁女饼,也叫绫酥。传统礼饼中“绫酥”与衣饰典故有关。昔日豪门嫁娶以礼饼的丰厚显示体面和气派,绫罗绸缎乃贵族之四款华贵衣料,其中“绫”最名贵。故此,礼饼就以“绫酥”为首选,喻意荣华。绫酥有黄、白、红、橙四色之分:黄绫以
豆蓉做馅,喻意贵族和皇气;白绫以爽糖或
五仁馅做馅,代表了女方的贞洁;红绫最讲究也最贵,以
莲蓉做馅,也有用冬蓉的,喻意喜庆的气氛;橙绫则有豆沙或
椰丝做馅,喻意小两口今后生活金灿灿。有些绫酥中还可加入
蛋黄,彰显高贵。四色绫酥的出现,代表了老百姓对新人新生活的寄托,也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对老人家的尊敬。
村志族谱
1922年,历史学家、
教育家简朝亮开始主持编撰《粤东简氏大同谱》。
广东省一百多房简氏宗亲分布在
岭南不同的地方,编撰大同谱不容易。为了编撰
大同市谱,简朝亮收集了
粤东各房宗亲的族谱资料,并派专人到现场实地考查采访,最后编撰而成。
《粤东简氏大同谱·家传谱·小洲系十五世颉云公》中,有记载关于小洲最大姓氏简氏的始迁祖情况。
交通
公交45路小洲总站下车往前直行,252路小洲村站下车往前直行。可于五羊新村换乘45或252路,可于珠影换乘252路。
45路:广州火车东站总站-林和西路-体育中心东门-体育东路-天河邮局-冼村路北-猎德-双塔路-赤岗-江海大道中-大塘-龙潭村-龙潭村牌坊-新滘南路-石榴岗(华洲路)-玩具厂-老鼠岗-镇泰公司-土华-榕树头-小洲(总站)
252路:天河客运站总站-银河园-武警医院-燕塘企业-省军区-军体院-
白云区医院-
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大道中-南方报社-五羊新村-客村立交-珠影-赤岗东-赤岗-江海大道中-军医学校-台涌-龙潭-新滘南路-石榴岗(华洲路)-玩具厂-老鼠岗-镇泰公司-土华-
榕树头-小洲-小洲村-小洲村口-
瀛洲生态公园外环西路(北亭广场)总站
468路:滨江东路总站-珠江广场-
广州市大桥底-新鸿花园-赤岗塔-
广州塔码头广州塔西-
新市头路新市头路南-珠影(地铁
客村站)-赤岗路口-赤岗-江海大道中-大塘-龙潭村-金属冶炼厂-轮修厂-大沙村-大沙村东-救捞局-瀛洲路口-瀛洲路-小洲南路-小洲村-小洲
还有比较快捷的方法:
1.可以乘坐BRT25路公交车(
天河体育中心向乘坐岗顶方向)坐到广大生活区,转35、565、310路公交车到
瀛洲生态公园站下车,全程估计40分钟可以到达。
2.乘坐地铁,在大学城南站D出口出站,乘坐86路公交车到瀛洲生态公园站下车。
3.乘坐地铁,在客村站D出口出站,乘坐252路公交车到小洲、小洲村、小洲村口或瀛洲生态公园站下车;乘坐468路公交车到小洲南路、小洲村或小洲站下车。
旅游
风景
如今的小洲村,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淹没,传统的东西仍然得到传承。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
隔行扫描、造型各异的小桥枕溪流之上,庄重的
聂氏宗祠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画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
岭南水乡特点的
水墨画。先辈们为小洲村创造了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劳作的理想家园。昔日的
崇明岛八景中的“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都是与村中的传统建筑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了古道
古桥,小洲最让人瞩目的是它的古建筑蚝壳屋。小洲的蚝壳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仅剩下3间,主要因为屋主举家外迁等原因才得以保留。小洲的祖辈村民们因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
岭南的气候。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
聂氏宗祠,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
麻石时,脚步声由地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
禾本科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牌匾上的
砖雕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
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
翰墨桥
翰墨桥位于瀛洲路小洲村西浦大街至西园大街的石岗涌上。相传为小洲村人
司马思乡
容肇祖时兴建,始建于明代,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梁桥,总长9.75米,总阔2.15米。石桥两边分别以
花岗石和红砂岩交错横铺叠砌桥座基,在座
基面各以6块2.22米×0.61米×0.2米花岗石横铺成6级台阶。桥面由5根5.56米×0.6米×0.4米花岗岩石梁铺砌而成,桥身两侧有石栏板,中部阴刻“翰墨桥”,
篆书,题字字迹已难辨。
崇明岛八景之一“翰桥夜月”得名于此。翰墨桥是
海珠区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明代古石桥,至今该桥仍为村中主要街巷桥梁。
登瀛古村围
登瀛古村围位于登瀛路小洲村登瀛外街1号至登瀛新街一巷11号旁边。建于清
咸丰年间。自东向西长22米,高3.08米,厚0.27米。用青砖双隅砌筑。墙体有窗眼,呈长方形。大门宽3.54米,残高约3米,大门用
花岗石和青砖砌筑。原登瀛大街门楼石匾,现放置于门楼前大
榕树脚。小洲村筑村墙是用于自卫,墙上有“日”字形枪眼。村墙中段的门楼设有竖木柱(俗称企栋),门楼上有
匾额,上阴刻
草书“登瀛”,该门额为花岗石匾,长0.9米,宽0.35米,现门额存放在码头上。登瀛古村围是
海珠区仅存唯一的护村墙,也从侧面反映小洲村当时商贸繁盛。墙体保存基本完整,长方形窗眼保留完好。大门已经毁坏。墙体上曾有文化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壁画,现已不能辨认。
小洲人民礼堂
小洲人民礼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小洲村拱北大街20号。建于1959年,当时正是“
大跃进”时期,全村男女老少总动员,一砖一瓦把礼堂建设起来,是海珠区为数不多的苏式礼堂,见证小洲村工业发展历史。
2011年10月,被公布为海珠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文物古迹
小洲村历史悠久,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共24处,包括古村墙、
庙宇、
聂氏宗祠、书院、门楼、民宅、古桥梁、码头等等。
村中保留的古码头与古城墙,体现了小洲村的村寨特色,村中布局的古庙、古祠堂以及司马府第、蚝壳屋等古民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小洲村作为瀛洲古寨的重要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可作为
珠江三角洲的人类聚居形态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人类学研究价值。村内还保留有
岭南地区少有的“蚝壳屋”,已有100多年历史。小洲村河网纵横,桥梁众多。其古码头、古商业街、
古桥、古树,展现着悠久的历史;青砖
花岗石脚墙,灰雕、
石雕、
砖雕,花岗石柱、石枋、
木雕梁架等体现了岭南建筑风格。这些众多的古建筑与河道,构成了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布局与“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貌。
登瀛码头
登瀛码头位于小洲村登瀛外街。据说该码头存在500年以上,始建何年待考。坐南朝北。整座码头总长186.8米,宽27米,占地而积约5000平方米。码头用花岗岩条石构筑,分为4个埠头,最东为街艇码头,过去由该处乘渡船前往市区。中间两个埠头为凹形,分别宽3米和2.7米。西边埠头为凸形,宽4.09米,共有13级台阶。原码头种有6棵排列整齐的榕树。现已划入
广州市古树保护之列,其中编号为650的古榕树,树围4.01米,据
有关部门鉴定,该树龄超过350年,为
广东省省内榕树树龄最高者之一。在码头的古榕树下,排列花岗条石,为小洲村八景的“古市榕荫”。现登瀛码头保存完整,构筑码头的花岗条石至今完整稳固,是广州市保存完整的古码头之一。
小洲牌坊码头遗址
小洲牌坊码头遗址位于小洲村东部珠江后航道边,牌坊码头历史悠久,过去码头堤岸曾立有牌坊,现牌坊已不存,只剩下码头,一直沿用牌坊码头名称。其始建年代无资料记载。牌坊码头为凸形,坐西向东,从堤岸伸向河中。码头台阶用原古码头拆下的
花岗石条石铺砌,台阶宽4米,深15米,共18级。从堤岸到江心砌出9级台阶,设一平台,再砌出9级台阶向河滩伸出。码头用材厚实,花岗岩石整块长4米,宽0.35米,厚0.19米,历史久远,一直无损。
2003年重修码头时,在搬移过程中断了几块,其余完好无损。构筑码头的花岗岩条石完整稳固,是
广州市保存完整的古码头之一。
3小时游览攻略
推荐游览线路:景区正门入口-小洲人民礼堂-
赤湾天后宫泗海
公祠瀛山简公祠-简氏公祠-东池公祠-蚝壳屋1-蚝壳屋2-西园-慕南简公祠-翰墨桥-穗桥简公祠-景区西出口
村内导览
主要游线
北入口——倚山大街,主要景点包括:华台山、小洲牌坊、工艺品商业街、礼堂。
西浦直街-西园直街,主要景点包括:翰墨桥、穗侨简公祠、慕南祖。
拱北大街,主要景点包括:
玉虚宫、天后宫、古市榕荫(仿古复原)。
登瀛大街-东道大街-东庆大街,主要景点包括:登瀛古码头、三帝庙、简公佛、泗海公祠、瀛山简公祠、粤梅祖、
简氏大宗祠、东池祖、西江涌、土特产品商业街、艺术街。
次要游线
细桥大街-新路大街,主要景点包括: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
温馨提示
1、小洲村是广州最具原始生态气息的村落,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个广州最后的
岭南水乡,保持村内的环境整洁,是每一个到此游览的游人共同的责任哦;
2、到村内游览,不要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尽量避免对村民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3、由于小洲村画室租赁的需求剧增,不少村民开始大兴土木建设新房用于出租。小洲村也因此变得砂石遍地,非常影响游览。原先山清水秀的小洲村正慢慢失去其美好的一面。故游客过来游玩需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呼吁相关部门能做好小洲村的环境保护工作。
代表人物
简明(1920年-1968年),祖籍
海珠区小洲村。生于
海防市。1938年2月,离开
越南返国,到
延安市参加革命,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被派往冀中地区工作,历任冀中抗日先锋总队队长,冀中武委会副主任,十分区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保定军分区党委会委员、参谋长。解放后任海军航空学校副参谋长兼训练处长。
简丽初,生卒不详,小洲乡东约坊人,
泰国警察副总监坤针廉
少将夫人,简女士深慨
炎黄之裔,一旦寄身异国,对祖国文物,淡焉若忘,青年由多不习汉字。简女士攘臂而起,异于流俗,自撰《啼鹃记》等说部。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