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说符篇
列御寇所著的文言文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 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第一部分
原文
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①,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②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注释
①持后:保持谦退,不与人争先。
②枉:弯曲。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道。壶丘子林说:“你懂得保持谦让,才谈得上立身处地。”列子说:“愿听您说说保持谦让的道理。”壶丘子林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察看自己的身影:身体弯曲,影子就随着弯曲;身体挺直,影子也随着挺直。由此可见,影子或弯或直依赖于身体的动作,而由不得影子;处世的窘困或顺利听凭于外物的制约,而不在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这就是保持谦让才能使自己处身领先的道理。
第二部分
原文
文始真人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①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度②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③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④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身:指报应。即行为所造成的与之对应的结果。
②度:礼度、法度或度量标准。
③神农: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有炎: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一说,神农氏即为炎帝。
④度(duó):推测,估量。法士:推崇法治的人士。
译文
文始真人对列子说:“发出的言辞美好,回音就美好;发出的言辞丑恶,回音就丑恶;身体修长,影子就修长;身体短小,影子就短小。个人的名声,就等于回音;一生的报应,就等于身影。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辞,将有应和它的回声;检点你的行为,将有跟从它的影子。因此,圣人听到一个人的言辞就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观察过去的行为便可预料将来的命运,这正是他们能够先知先觉的道理。”
“掌握行为的礼度在于自身,而考察它的客观效果却在于他人。别人敬爱我,我必定敬爱他;别人憎恶我,我必定憎恶他。商汤、周武因为爱惜天下百姓,所以君临一国;夏桀帝辛因为厌恶天下百姓,所以身死国亡,这就是客观检验的结果。客观的检验和自身行为的礼度都已明确而又不遵守它,正如离家不通过门口,行走不顺着道路一般。依靠这种违反常理的方法去谋求利益,不是很困难的吗?我曾经考察了神农、炎帝的德行,检核了虞舜、大禹、商汤、周武的书籍,思量了那些坚持法治和推崇德化县之人的言论,发现存亡兴废不遵循这条规律的朝代,在历史上是从来不长久的。”
第三部分
原文
严恢①曰:“所为问②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③,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严恢:人名。
②问:通“闻”。
③强(qiǎnɡ)食靡角:为争食而相互角斗。强,使用强力。靡,读为摩。这里的“靡角”,当指以角相摩,即角斗。
译文
严恢说:“那些学道的人为的是想富有,现在我获得金珠财宝也能富有,还要用什么道呢?”列子回答:“夏桀帝辛只重财利而轻视道,所以灭亡了。幸好我还没有对你说呢!作为一个人却不懂道义,只知吃喝而已,不过是鸡狗罢了!逞强争食,相互角斗,胜者为王,这不过是禽兽罢了。干出鸡狗禽兽一般的行为,却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待到别人都不尊重自己的时候,灾祸耻辱就临身了。”
第四部分
原文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②于文始真人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
①中:指射箭已能射中箭靶。
②请:告诉。
译文
列子练习射箭已能射中靶心,便去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的箭术还不行。”列子便回家再作苦练。三年过后,又去告诉关尹子。关尹子问:“现在你知道射中的原因了吗?”列子回答:“知道了。”关尹子说:“行啦!牢牢记住其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不仅射箭,治理国家和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因此圣人不局限于察看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要察看所以存亡成败的内在原因。
第五部分
原文
列子曰:“色①盛者骄,力盛者奋②,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③,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④。”
注释
①色:指气色、血气。
②奋:此处谓恃力强干。
③班白:即“斑白”。指老年头发花白。班,通“斑”。
④自贤:自以为贤。意即恃仗一己的聪明和才能。
译文
列子说:“气血旺盛的人容易骄傲,体力充沛的人容易激愤,都不可能同他们论道。因此头发没有花白的人谈道,往往丧失道的本意,更何况去施行它呢?所以骄傲激愤的人,就不会有谁来劝告。而没有人来相告,他就孤立无援了。贤明的人善于任用他人,所以自己虽然年老,但治事的能力并不衰退,智力虽已耗尽,但心神并不迷乱。因此,治理国家难就难在能否知人善任,而不在于倚仗个人的贤能。”
第六部分
原文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叶①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②,毫芒繁泽③,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④宋国
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注释
①楮(chǔ)叶:即构树叶,似桑叶,多有涩毛。
②锋杀(shài)茎柯:谓楮叶上茎脉和叶柄的肥瘦得体,十分逼真。锋杀,亦作“丰杀”,意即“增减”,引申为肥瘦、大小。
③毫芒繁泽:谓楮叶上的细毛繁密而有光泽。
④食:指俸禄。这里有取得俸禄的意思。
译文
宋国有人用玉来雕刻楮树叶片,三年方才完成,献给国君。叶脉和叶柄肥瘦得体,叶毛繁密而有光泽,即使掺在真的楮叶中也难以辨别。这个人便赖此雕刻技巧得到了宋国的俸禄。
列子听说这件事,说:“假如天地生育万物,要三年才长出一片叶子,那么有叶子的树木就极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规律来施行教化,而不是依赖个人的智巧。”
第七部分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②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③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④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⑤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
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⑥,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注释
①子阳:人名,郑国之相。
②无乃:岂非。
③遗(wèi):赠送。
④望:埋怨,责怪。拊心:拍打胸口,表示气恼的样子。
⑤过:意为探望。《释文》作“遇”,意为对待、款待。
⑥其卒:后来,终于。
译文
列子过着穷困的日子,面有饥色。有门客对郑国国相子阳说:“列御寇原是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贫困不堪,恐怕您是不喜爱有才能的人吧?”子阳听了,立即派官员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见使者,再三拜谢推辞不受。使者去后,列子走进内室,妻子怨恨他,捶着胸口说:“我听说作为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现在我们穷得面有饥色。国相以礼相待,给你送来粮食。你却不接受,这不是我的命很苦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国相并不是自己赏识我。现在他可以听信别人的话而送我粮食,将来也可能听信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后来,郑国的百姓果然发难而杀掉了子阳。
第八部分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②。好兵者之楚,以法③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⑤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⑥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⑦。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⑧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⑨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⑩,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子,术如姜子牙,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释
①干:求取。
②傅:指老师。
③法:指兵法。
④军正:军队的官长。
⑤宫:宫刑,也称腐刑,是使人丧失生育能力的一种刑罚。
⑥摄:迫近,夹迫。
⑦兵权:用兵的权谋,策略。
⑧刖(yuè):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⑨叩胸:即拊心,拍打胸部,表示恼恨。让:责备。
⑩投隙抵时:迎合机会,行动及时。投,犹迎合。隙,机会。抵,到达。时,适时。
姜子牙:即姜太公,周代齐国的始祖。传说他智勇双全,精通兵法,曾辅助姬发灭商有功。
愠(yùn)容:含怒、怨恨的表情。
译文
鲁国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喜欢军事。爱好学问的以学术谋求齐侯任用;齐侯录用了他,叫他担任公子们的老师。喜爱军事的儿子到楚国,以兵法向楚王求取官职;楚王很喜欢他,委他担任军正。于是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官爵让亲戚们感到荣耀。
施家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儿子,从事的学业也与施家两个儿子相同,却陷于贫困之中。他们十分羡慕施家的富有,便前去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家二子将情况告诉了他们。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以学术向秦王谋求官职。秦王说:“当今诸侯用武力争夺天下,当务之急在于扩充军队,广积军需。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就对他施以宫刑才释放了他。
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以兵法向卫侯谋求官职。卫侯说:“我们是弱国,却夹在强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侍奉它;对于小国,我们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全的办法。如果依赖兵法权谋,那灭亡之日就不远啦。假使放你好好地回去,你到了别的国家。定会成为我国的不小祸害。”于是就砍断他的双脚才放回鲁国
返回家后,孟氏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施氏说:“凡是把握时机的就昌盛,丧失时机的就灭亡。你们求取官职的方法和我们的一样,但是功效和我们不同,原因是错过了时机,并不是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再说,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过去所使用的,现在也许被抛弃;现在被抛弃的,将来也许还要使用。这里或使用或不用是不存在固定的是与非的。迎合机会,行动及时,应付事变,没有固定方法,这种能力属于智谋。智谋如果不足,即使你博学多才有如孔子,善用兵法有如姜太公,到哪里去不会碰壁呢?”
孟家父子满脸怒色顿时消失,说:“我们懂啦,你不要再说了!”
第九部分
原文
晋文公①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②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③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君。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曾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②私家:娘家。也指姊妹夫家。
③寤:醒悟。
译文
晋文公率兵出国,会合诸侯,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在一旁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笑我的邻人,他送妻子回娘家,半路上看见一个采桑的妇人,不觉产生好感,就同她谈笑起来。可是回头看自己的妻子,也正有别的男人在招引她。我暗自笑这件事呢。”
晋文公领悟他话中的意思,于是放弃了出兵的计划。当他率领军队回国,还没有回到晋国,发现果然有别的国家正举兵进犯晋国北部边境。
第十部分
原文
晋国苦盗,有郄雍①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武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②之。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③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士会知政④,而群盗奔秦焉。
注释
①郄(xì)雍:人名。
②残:杀害。
③智料:以智慧来料算。
④随会:人名。知政:主持政事。
译文
晋国苦于强盗之害,有个名叫郄雍的人,能够审视强盗的相貌,察看他们的神色而获得真情。晋侯派他去辨认强盗,千百个当中没有一个漏网的。晋侯大喜,告诉赵武说:“我得到一个人,差不多一国的强盗都被除干净了,还要用那么多人干什么呢?”文子说:“主上依靠伺察来捕捉强盗,强盗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雍必将不得好死。”过了不久,强盗们聚集商议说:“把我们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就是郄雍。”于是他们一同绑架郄雍并把他杀害了。
晋侯听到消息大为惊骇,立刻召见赵文子,对他说:“果然像你说的那样,郄雍死啦!可是究竟用什么方法来捕捉强盗呢?”文子说:“周人的谚语说:能够看见深潭中游鱼的人定不吉祥,以智巧算出隐藏者的人必有灾殃。您要想消除盗贼之害,不如选拔有才德的人加以任用;使政教昌明于上,良好风气形成于下,人民有了羞耻之心,还会去做什么强盗呢?”于是,晋侯便任用士会主持政事,强盗就成群地逃往秦国去了。
第十一部分
原文
人有亡扶①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②其谷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
注释
①音 fū(夫),又读 fǔ(府),通“斧”。
②抇(hú):本作“拇”,作“掘”解。
译文
有一个人丢失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走了,看他邻居儿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所有的动作态度,无不像是一个偷斧子的人。不久,这个人在山谷里掘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家的儿子,动作和态度再也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第十二部分
原文
白公胜虑乱①,罢朝而立,倒杖策②,上贯颐③,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著④,其行足踬株埳⑤,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注释
①虑乱:谋划作乱。
②杖策:马。古代用以鞭马的杖,杖头有尖锐的铁刺。
③(zhuì)上贯颐:马棰端的铁针向上刺穿了下巴。,马棰头上的铁刺。
④属(zhǔ)著:高度专注的意思。属,专注。著,依着,附着。
⑤踬(zhì):被绊倒。株:露出地面的树桩。埳:同“坎”,凹坑。
译文
楚国大夫白公胜整天思考着阴谋叛乱,朝见结束后还呆呆站着不动,倒拿着马棰,棰端的铁针刺破了他的下巴,鲜血一直流到地下,他还不知道。郑国的老百姓听说这件事,说:“自己的下巴都忘了,还有什么不会忘记呢?”意念高度集中,走路时脚绊在树桩上,走到土坑里,头撞到直立的树干上,自己都不知道。
第十三部分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②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
①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士以上的人的服装。这里“衣冠”用作动词,即穿戴齐整的意思。
②攫(jué):夺取。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渴望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戴整齐来到市场上,走进一家卖金子的店铺,抓起一块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了他,责问道:“这么多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偷人家的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
作品评析
列子》以《天瑞》始,以《说符》终,终始相应,相得益彰。“天瑞”讲天道,“说符”讲人道。天道、人道自有其规律,天道主宰人道,人道受天道约束,天道无所不在,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人道之中。人道就是人的心要合于天道,违背天道自然规律的主观意志必然失败、灭亡。符就是讲人的主观意志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讲“心合于道”,这也是《列子》全书的指导思想。
本篇提出“心合于道”就是在纷纭的万事万象中做到见微知著。知其变化之由,明善恶之归宿,察祸福之所倚,才能做到“心合于道”,遇事应对自如。“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关尹谓列子”、“问道者富”、“列子学射”、“鲁施氏有二子”、“列子不受粟”、“晋文公伐卫”、“晋国苦盗”、“赵毋恤攻翟”等十多个寓言皆寓此理。
关于“心合于道”与“智巧”的关系,本篇也有明确的说明。首先提出用智必须避免骄盛,不必“处先”,而应“持后”,以退让求平安。“河粱济水”、“詹何政治”、“寝丘之封”、“腐鼠之祸”讲的就是不逞私、不骄盛、持退让的道理。对于心术不正的智巧,《列子》持否定态度,“郄雍视盗”、“白公问孔”、“齐人盗舍”、“人有枯梧树者”等故事,表明了对智巧的排斥。这里并不一概反对用智,而是主张用智必须符合规律、把握机会。“施氏二子与孟氏二子”、“宋国子兰”、“牛缺”等故事讲的就是用智机会恰当就成功,违反客观规律就招来灾难。此外如“爰旌目拒食”、“不死之道”、“疑人窃斧”等故事讲述了名实关系,强调求诚务实,反对贪求虚名,反对主观主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心合于道”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穆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列子·汤问篇》、《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列子”。
列子思想
《说符篇》选自《列子》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邓尔雅。释》邢昺《疏》引《尸佼。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篇》)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第一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二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三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四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五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六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七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八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九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一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二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三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作品评析
作者简介
列子思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