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
中原地区农历中第12个月的别称,另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等30多种称呼。
根据《
礼记》《
周官》等典籍记载,“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来,
周代时期,有蜡祭和腊祭之分,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腊为
统治阶级所祭,蜡为劳动人民所祭。到了
,改“蜡”为“腊”,两者合而为一。由于腊祭的时间是农历的十二月份,所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直至现在。进入腊月后,各家都开始准备过
春节的东西的习惯,和古时进入腊月,各家准备蜡祭有着很深的联系。
腊月里有众多风俗节日,是
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月,如
腊八节会喝
腊八粥,
小年夜祭灶,供上
,
除夕吃
年夜饭、贴对联等等。在中国以外,
越南、
新加坡等国也使用农历,腊月在其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名称来历
“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来。据《礼记·郊特牲》《周礼·地官·党正》等书记载,蜡祭是西周时期农民的年终祭祀,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日。最初分为蜡祭和腊祭,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腊为
统治阶级所祭,蜡为劳动人民所祭。到了
秦朝,改“蜡”为“腊”,两者合而为一。由于腊祭的时间是农历的十二月份,所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
历史演变
“腊月”称谓与
中国农业的兴起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易经·系辞》记载:“
炎帝作,木为,揉木为耒,教民树艺
五谷。”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便于年终十二月率众“始作蜡以祭告上苍”,蜡祭活动是为了庆祝丰收,并祈求上苍保佑来年更加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在当时,蜡祭活动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
蜡祭是
时代农民的年终祭祀,蜡祭要身着“黄衣黄冠”的“草服”,或称“野服”。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日。又称“大蜡”。蜡祭一般要用猎获的动物献祭,
称为“猎祭”,因为跟肉品有关也写作“腊祭”,是大蜡礼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蜡”与“腊”同音,“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也就成了“蜡祭”的转称。《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腊,合也,合祭诸神者。”而用来祭祀农神、举行腊祭活动的十二月也被民间称为“腊月”。在进行腊祭活动时,人们常以野外猎获的禽兽为供品,所以“腊祭”亦称“猎祭”。《
风俗通义》记载:“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到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制定历法,正式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改称为“腊月”。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腊祭日与佛祖释迦牟尼生日相吻合,于是佛教中献粥供佛的习俗与腊祭礼俗相融合,演变为十二月八日熬“
”的民俗,并流传至今。
海外的腊月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中国一样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
京族同中国人一样,也把
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节。越南人每年要置办的年货品种很多,但最不可缺少的大概要数鲜花、年粽、春联和爆竹这几样了。
由于华人的特殊地位,华人节日在
新加坡有重要的地位。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中秋节等。
春节来临之际,牛车水沿街
彩调剧高悬,一派繁荣景象。
在东南亚,
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把春节视为他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中国传统的过年时间一般是从
小年夜到正月十五,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从
冬至就开始过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文化内涵
“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来,在古代,
腊八节的祭祀作为古人的“岁终大祭”,不仅仅是向神灵和祖先表达感恩、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更是装点了古人平淡而又乏味的严冬生活。传承到今日,蜡月成为
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月。
历经数代传承演变,腊八节与
腊八粥合为一体,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和食俗。腊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精神的具体显现,是中国式感恩精神的文化代表。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蕴含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寓意,也寄托了“
团团圆圆,阖家欢乐”的憧憬。
习俗禁忌
腊八节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也有很多种说法,如“
赤豆打鬼”可 以祛疫迎祥的传说,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
熬粥敬佛活动,用杂粮豆果煮成“大家饭”以示对
岳飞的纪念以及教育后辈勤俭持家、节约粮食的典故等。历经数代传承演变,腊八节与
腊八粥合为一体,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和食俗。在
华北地区,人们有在腊八这天泡“
腊八蒜”的习俗;在
西北,人们会吃一碗“
腊八面”;在安徽黄山县,人们则会在腊八前后晒起“
腊八豆腐”。
腊月二十三
农历
小年夜,中国北方地区称之为“
小年夜”。祭灶被称为“送灶神”,相传灶王爷每年这天要上天向
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
除夕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所以家家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
吃灶糖,让灶王爷多说些好话。根据《礼记·月令》《战国策·赵策》等书记载,两千多年前就有祭灶的风俗,沿袭至今。以前有着“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如今民间的祭灶活动多留在农村。特色节令食品有
饺子、
孝义火烧、
糖瓜等。
腊月二十四
每年从农历
小年夜日起到
除夕止,
中原地区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腊月二十四则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尘”与“陈”谐音,寄托人们推陈出新、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腊月二十五
糊窗户
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将旧的窗户纸撕掉,寓意将去年的不顺心撕掉,新糊上的窗户,就是来年的新盼头。
磨豆腐
以前百姓平时吃不上
豆腐,认为豆腐是好东西,而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开始磨豆腐准备过年食用,同时豆腐的“腐”和“富”谐音,二十五磨豆腐,寓意
春节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
接玉皇
民间传说认为
小年夜灶王爷上天后,
玉皇大帝大帝会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
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的好时机。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
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千灯节
腊月二十五是
蒙古族、
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古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等说法,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在这一天有“炖大肉”的习俗。
腊月二十七
洗福禄
中原地区传统民俗中在这天要集中洗澡,洗衣,沐浴清香除去一年的晦气,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
福禄寿,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也是赶集买卖
春节物品,如鞭炮,春联等年货。
宰公鸡
腊月二十七杀的鸡,整只鸡要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放在桌子的正中央,寓意着大吉大利。
腊月二十八
在中国北方,有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的习俗,认为各种烹方法的读音都太不吉利,例如蒸同“争”、炒同“吵”、炸同“炸”、烙同“落”。因此,人们在腊月二十八开始着手发面做主食。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又叫“小
除夕”,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祖”“打酒”等活动。
祭祖
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家户户会摆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
春节扫墓请祖的仪式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在腊月二十九日这天,根据地区不同,有的在清晨,有的在傍晚。
打酒
民谚说“二十九去打酒”,因为新年团聚,餐桌上酒是必不可少的。在旧时代,人们买不起瓶装酒,只能找瓶子或
塑料袋去酒家买酒,俗称打酒。
除夕
年夜饭
这是月末的最后一天,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
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
中原地区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
玉貔貅驱鬼,保佑平安。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相关文学
诗词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祭灶诗
祭灶词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诗词之二——七绝篇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吾。
祭灶与邻曲散福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 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 做豆腐
二十七 杀年鸡
二十八 把面发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本章节参考资料:
相关传说
灶王爷
民谚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后汉书·阴识传》注引《杂五行书》云:“
司命帝君名禅,字子郭,衣黄衣。”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诺皋记》上云:灶神姓张,字子郭。据说,灶神张子郭,农历八月初三出生,男人女相,爱穿黄色的衣服,人们呼唤他的名字,可以免除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