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沧波
原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
程中行(1903年3月6日—1990年7月21日),原名程晓湘,笔名沧波,江苏省武进区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和中华民国新闻界人物。192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该校任教十年,后赴英国留学。他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教授,上海市时事新报》主笔、《中央日报》首任社长。程中行擅长书法,早习李邕,后兼学魏碑、兰亭,再临怀素。1951年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去台湾,1990年因病在台湾逝世,享年87岁。他的生平著作包括《时论集》、《沧波文选》、《土耳其革命史》、《民族革命史》、《历史、文化及文物》等。
人物简介
程沧波(1903—1990),江苏省武进区人。192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大学,后在复旦任教十年,后赴英国留学。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教授,上海市时事新报》主笔、《中央日报》首任社长。精书法,早习李邕,后兼学魏碑,兰亭,再临怀素。中国近代著名报人。
生平经历
民主革命时期
程沧波,幼年读家塾。1912年进冠英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取常州中学堂。因父命改师从钱振先生,成为陈启天才子。1917年15岁时与钱皇后次女云蕴订婚后,即赴沪就读于南洋中学。后考入圣约翰大学读了3年。1920年文科转入复旦大学攻读政治专业。
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1924年正月与钱云蕴结婚。192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踏入社会后,任上海市《时事报》主笔。1927年初夏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与历史专业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从伦敦回国,任国民会议秘书。1932年5月《中央日报》改行社长制,直接对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负责,任《中央日报》、《中央时事周报》社社长,重庆市《世界日报》总主笔。后投身政界,历任国民政府国难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江苏省监察使。1937年再去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到重庆续任《中央日报》社社长。1939年冬调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重庆3年多时间,还兼任复旦大学新意系主任,主讲《新闻评论与新闻采访》。1941年9月被中国国民党中央派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任《星岛日报》总主笔,排挤了报社内部原有的进步报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渝,与成舍我等人合作组织中国新闻公司,投资经营重庆市《世界日报》,主持该报的社评委员会,任总主笔。上海市新闻报》社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回沪,接管《新闻报》,并自任社长。同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1948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5月上海战役前夕去香港,任香港《星岛日报》总主笔。
台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去台湾,历任中国台湾“中央大学”、东吴大学、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教授,中国台湾书法协会理事长。并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评议委员,“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后任“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外交委员会”召集委员。1976年2月由其发起成立了书学会。书学会以“研习我国书法艺术,传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固定举行会员书法展,春秋季聚会、国外访问等活动。撰述《煎熬中的台湾》,在启示世人如何渡过煎熬的生活。擅楹联,精书法,早习李邕,后兼学魏碑,兰亭,再临怀素。为常州名宿钱名山女婿。
因病逝世
1990年因病在中国台湾台北市逝世,终年87岁。生平著有《时论集》、《沧波文选》、《土耳其革命史》、《民族革命史》、《历史、文化及文物》等。
程沧波自题联
前身定是明月;
今世熟能不波。
——自题暨赠人(手书隶书墨迹联)
程沧波贺赠联
绍世诗书思荻画;
盈庭兰玉视萱龄。
——贺谢母童太夫人上寿(手书行书墨迹联)
程沧波撰挽联
尽筹赞兴中会,
豹遁居贞塔影楼。
——1934年12月挽民国革命报业第一人陈少白
完一大事因缘而去;
宜其长眠海峤如生。
——1962年2月挽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
血泪伴忠魂,江山无恙;
死生关大计,社稷有灵。
——1948年11月国民政府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挽陈布雷
寂寞寒窗,三年僵卧孤臣泪;
凄凉灯影,千载犹怀烈士心。
——1964年3月挽国民党党史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狄膺
借什声华,自有勋名垂宇宙
表里纯正,俯仰无愧第一流。
——1985年4月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余井塘
学术擅中西,零落山丘同一哭;
达官兼名士,苍凉身世又谁知。
——1981年11月挽中国台湾当局“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资政叶公超
谈笑论英雄,将相帝王,谁是健者;
凄凉感身世,山林钟鼎,臣本布衣。
——1969年10月挽中国台湾当局“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左舜生
博学多闻,利济众生,伟载成已成物;
只立千古,本来面目,渺矣经师人师。
——1964年8月挽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云五
二十年金石同心,天道人事,到此宁论;
千万世肝胆相照,伤逝念存,勉为其难。
——1935年4月挽近代词人、书画家谢觐虞
执手犹温,音容宛在,不信回生终乏术;
临门一恸,天地寂寥,也知造物本无情。
——1968年6月挽中国台湾当局“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院长张道藩
先生崇冠带领眉,从知亮节清芬,推谯蜀父老;
令子美文章风义,最难割慈忍爱,震大汉天声。
——1939年7月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之父郭朝沛
程沧波律诗联
寥落雄心雨后花,
故山万里共无家。
张皇文字知何用,(颔联上)
偃蹇功名亦自嗟。(颔联下)
阅世差能齐物我,(颈联上)
观身已悟等焦芽。(颈联下)
平芜烟柳江南梦,
淡月疏窗映碧纱。
——《七律·甲辰岁暮书感有怀诸友》诗联
附录
〖抗日宣言〗
程沧波父亲程景祥举人出身,四品候补知府衔的幕宾,俗称师爷。有名而无权,有衔而无财。沧波3岁时,哥哥夭折,伯无子,他兼二房,门庭冷落。程沧波在圣约翰大学时,结识了同学陈训恕之兄,时任上海商报主编陈布雷即陈布雷,缘深谊厚,从此影响了程氏一生仕途。程氏1930年留英归来,由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推荐,就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首任社长,时年28岁,被誉为报界新星,名噪一时。其后半生,任过监察院秘书长、江苏省监察使,又任民意代表达50年之久。
1937年全国抗日,群情汹涌,有一触即发之势。6月下旬至7月中旬,蒋介石分批邀请各界领袖人物到庐山,或聚餐或茶话会,边吃边谈每批七八人,不超过10人,并指定若干要员作陪,陪吃而不发表政见,程氏即为陪客之一。有一天中午,程沧波参加了大学校长、著名教授的谈话活动,饭后蒋介石示意他留下,就座后蒋说:“布雷先生病了,你替我写一篇稿子。”关于此事,程沧波于1976年中国台湾《传记文学》28卷第48期发表《蒋“总统”与我》一文,经过叙述如下:委员长指示是“针对当前时局的一篇稿子,预备在训练团发表”,并扼要说明内容与要旨,约略谈了十几分钟后,我请示稿子什么时候呈阅,委员长指示,今日下午七时。我一看表,当时已过下午二时半,即致敬而退。到仙岩饭店(岺49号),立刻到房中凝思。当时胡适先生住在我隔壁,他不知如何知道我将起草一篇重要文稿,他跑进我房间说:“委员长平时的文稿总嫌过长,你此次能否用三百字完成此文?”我答:“能六七百字或不超过出一千字完成此文,已是吃力,三百字完成此文,我无此本事”,他笑着出去说:“不打扰你了!”我正在凝思奋笔之时,钱大钓(当时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敲门进入我室说:“你能不能将文稿于5时完毕,因为夫人(按:宋美龄)要看文稿。”当时已逾下午4时,我说你快走,到5时再来取稿。五时一过,钱先生准时而来,我把稿子交给他。当晚8时如约到官邸去。……他(蒋介石)说:“文稿已看过,很好,还有几处要商量斟酌。”后来连续几天晚上我都到官邸去,对文告继续修改。……四五天后方在庐山训练团发表,那等于是全面抗战开始的宣言。
我就是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训练团演讲的《对卢沟桥事变后之严正表示》。全文约2000字,要点为一:呼吁全国国民要牺牲到底的决心;二:指出卢沟桥事变之严重性;三:提出解决卢沟桥事变最低限度的方案。文告义正词严,委婉动人,实际上是国民政府抗战的宣言。该文告的名如“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末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牺牲一切之决心,”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人为刀,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极为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苛妄,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等等,字字铿锵,发人深省。因为文告本身表达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战的决心,实为历史不朽之作。
参考资料
【知名报人】.华文库.2024-03-02
复旦的传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4-03-0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民主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台湾时期
因病逝世
程沧波自题联
程沧波贺赠联
程沧波撰挽联
程沧波律诗联
附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