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男,汉族,1930年5月生,安徽无为人,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
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
上海音乐家协会及上海电影家协会顾问,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吕其明于1930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县,父亲
吕惠生是一位农业专家。1939年秋,吕其明跟随父母到了
淮南抗日根据地,后随父参加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1942年,吕其明曾跟随音乐家
贺绿汀学习
乐理。
新中国成立后,吕其明转业至上海电影制片厂,被分配在管弦乐队担任
小提琴演奏员。1959年9月后,吕其明先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副团长、团长。1965年,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
红旗颂》。1978年创作
交响诗《白求恩》,后创作了大量故事片音乐。1990年,为电影《焦裕禄》
配乐。1999年,相继完成了管弦乐
组曲《雨花祭》
和弦乐合奏《龙华祭》的创作。
吕其明曾于2011年获第八届
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2017年12月以《红旗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获
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综合类最佳创作奖,2019年12月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1年6月29日被中共中央授予“
七一勋章”,同年12月30日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表彰。
截至2021年,吕其明累计为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同时还创作了10多部大中型
交响乐作品。其代表作除《
红旗颂》外,还有《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谁不说俺家乡好》等,多首歌曲被广为传唱;他
配乐的电影作品有《
铁道游击队》《
红日》《庐山恋》《城南旧事》《
焦裕禄》等。,吕其明的《红旗颂》、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等原稿被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0年5月,吕其明出生在安徽
无为市,父亲
吕惠生是一位农业专家。1939年秋,吕其明跟着父母奔赴
淮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
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演出小歌剧《农村曲》,相中吕其明扮演剧中的逃难孩子小毛,这一年,10岁的吕其明和他12岁的姐姐吕晓晴就在新四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1942年,音乐家
贺绿汀从上海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展开音乐指导工作,吕其明在他的建议下开始跟其学习音乐。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吕其明入党的那一年,他的父亲
吕惠生因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临刑前,吕惠生在狱中写下绝命诗,这对吕其明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47年,吕其明被调入华东军区文工团,分到了团里仅有的几把
小提琴中的一把,后来他不管部队走到哪里,都时刻把小提琴当宝贝一样携带着。
创作经历
1949年9月后,吕其明所在的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至
上海电影制片厂,学过小提琴的他被分配在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1951年,吕其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组从事专业作曲,从此开始了电影音乐创作。1955年,吕其明回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56年,《
铁道游击队》开拍,吕其明看过剧本后,从作曲角度提了不少想法,均被导演采纳,最后他为该电影创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958年,吕其明用一年时间相继完成了《铁窗烈火》等7部影片的音乐作品。1959年,在组织的帮助下,吕其明进入
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系统地完成了作曲系本科的全部专业课程,同时他还创作了
交响乐《
郑成功》(合作)、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等。1959年9月后,吕其明先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副团长、团长。同时,他还为创作电影《红日》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带领词曲作家
杨庶正、
肖培珩到山东胶东地区深入生活,在胶东民歌中找寻灵感;为完成为纪录片《大庆战歌》的
配乐任务,他来到了
冰天雪地的大庆,与石油工人们同吃同住,冒着零下30多
摄氏度的严寒体验生活;为给纪录片《鞍钢在建设中》配乐,他又在鞍钢生活了近两个月,在厂房里体验生活,访问劳模。1964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白求恩大夫》上演,配乐由吕其明创作。
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前夕,一批老音乐家在研究各个单位报上来的音乐作品时,普遍感觉到其中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歌颂人民军队的作品不多。于是
贺绿汀、
丁善德、
黄贻钧、
孟波、
瞿维等老一辈音乐家建议由吕其明来完成一部
交响乐作品并定名为《
红旗颂》。于是吕其明以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为背景,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总谱的创作。《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以《
义勇军进行曲》为素材的号角音调以及
主题音乐,描写了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在同年举行的第6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上,指挥家
陈传熙指挥
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演奏了这部作品。
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电影都是以描写革命战争时期的题材为主,吕其明的音乐也主要是以歌颂革命战争为主。“文革”开始以后,吕其明除了与
瞿维、
陈燮阳、马友道、陈本洪等人一起完成了舞剧《
白毛女》音乐的修改、加工和定稿工作之外,直到1973年,都没有新的作品问世。
改革开放之后,电影题材变得更加多样化,为吕其明在创作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他在故事片《
城南旧事》的
音乐创作上投入了近10个月的时间。影片中有一个长达5分零6秒的片段,没有任何对话,仅通过画面和音乐来叙述故事,这样的音乐段落在电影中相当罕见。这部作品最终荣获了第三届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音乐奖”。
1978年,吕其明创作了管弦乐
组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以表达对白求恩的缅怀。改革开放以前,吕其明的音乐创作主要是工农业和革命战争题材,形式上是以故事片音乐为主。
改革开放给吕其明的创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在题材内容、作品形式和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拓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20世纪90年代,吕其明先后为电影《
庐山恋》《
雷雨》等电影写下
配乐。
1990年,吕其明离休后,受到
峨眉电影制片厂邀请为电影《焦裕禄》作曲。吕其明随后来到了焦裕禄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在那里收集了很多资料并和焦裕禄的家人进行些沟通和交流。半年之后,《焦裕禄》谱曲完成,并由焦裕禄的扮演者
李雪健自己来唱。1998年11月,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邀请吕其明为纪念馆创作背景音乐。吕其明很快就答应了对方,吕其明的父亲
吕惠生就安葬在雨花台,吕其明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这部作品中,每天五六点钟即伏案创作。半年后,为纪念千万革命先烈而创作的管弦乐
组曲《雨花祭——献给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问世了,《雨花祭》创作完成后,吕其明请
上海交响乐团协助演奏、录音(共15个乐章,长达60分钟)。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之际,吕其明决定创作一缅怀为人民解放事业、为创建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的作品《龙华祭》,该作品与《雨花祭》构成了姊妹篇。2000年,
上海音乐出版社在建党80周年前夕,吕其明再版了《
红旗颂》总谱并在其中编入了合唱。
2007年前后,吕其明决定写一部新的交响
组曲——《使命》(合作),来
讴歌党的伟大历史征程。经过4年的创作,作品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推出。2019年,作为献给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作品,吕其明修订了1965年自己创作的《红旗颂》。2020年,广大医务人员奋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事迹,让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以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为素材,倾力创作单乐章
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作品。2021年2月12日,由吕其明参与作词、作曲的喜剧电影《
你好,李焕英》在中国大陆上映,该影片获得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社会活动
2019年5月26日,上海市文联等单位主办了“再现上海新中国成立前夜”——上海文艺界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活动”,让吕其明重温了70年前进入上海的那一刻。
个人生活
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是一位农业专家。1939年秋,吕其明就跟着父母奔赴淮南抗日根据地。1945年,父亲吕惠生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时年43岁。在走向刑场的时候,吕惠生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用他最后一腔热血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在父亲的精神感召下,15岁的吕其明于当年在一位老乡家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吕其明的妻子是革命战士李凌云,1947年,新四军文工团和
八路军山东军区文工团合并为华东军区文工团,吕其明和李凌云成为同事,吕其明在音乐组拉小提琴,小李在戏剧分组演戏跳舞。经过几年的相识、相知,在电影演员
铁牛牵线搭桥下,两人走到了一起。1952年,吕其明与李凌云结束了短暂的两地分居,两人从此便再没分开过,二人相伴了近七十个春秋。
截至2019年,吕其明妻子李凌云已经去世,吕其明在女儿的陪伴下闭门生活。他曾在采访中提到: “总有一天,我将与父亲,与小李团聚,复归大海。那时,我将日日面对日出山海,与我写下的旋律融为一体,这或许是我一生最浪漫的事。”
个人作品
纪录片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参演电影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音乐创作
交响乐
吕其明创作了交响乐《郑成功》(合作)、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等。1965年,吕其明以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为背景完成交响乐《
红旗颂》的制作。2007年前后,吕其明写了一部新的来
讴歌党的伟大历史征程交响
组曲——《使命》(合作)。
弦乐
1978年,吕其明创作了管弦乐
组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以表达对白求恩的缅怀。1998年11月,吕其明为纪念千万革命先烈而创作的管弦乐组曲《雨花祭——献给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问世了,《雨花祭》创作完成后,吕其明请
上海交响乐团协助演奏、录音(共15个乐章,长达60分钟)。1999年,吕其明创作的一缅怀为人民解放事业、为创建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的作品《龙华祭》与《雨花祭》构成了姊妹篇。
电影配乐
1956年,《
铁道游击队》开拍,吕其明为该电影创作了《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58年,吕其明用一年时间相继完成了《
铁窗烈火》等7部影片的音乐作品。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相继完成了故事片《
红日》(合作)《
霓虹灯下的哨兵》的
音乐创作。1964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
白求恩大夫》上演,配乐由吕其明创作。此外,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吕其明还为《
代理市长》《
水乡的春天》《乘风破浪》《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重要的一课》《
你追我赶》《海上红旗》《钢铁世家》《六十年代第一春》《红日》《家》《黄宝妹》《
兰兰和冬冬》《家庭问题》等影片配乐作曲。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吕其明先后为《火红的年代》《
春苗》《
金色的大雁》《
蓝光闪过之后……》《于无声处》《庐山恋》《南昌起义》《子夜》《杜十娘》《
闪光的彩球》《城南旧事》《雷雨》《
秦川情》《秋海棠》《女儿经》《
非常大总统》《女局长的男朋友》《
夏日的期待》《
死亡客栈》《
铜头铁罗汉》《
上海舞女》《独行客》等影片作品
配乐。1990年,由吕其明参与配乐作曲的电影《
天朝国库之谜》《
金元大劫案》先后上映。2021年2月12日,由吕其明参与作词、作曲的喜剧电影《
你好,李焕英》在中国大陆上映。
电视剧配乐
吕其明曾先后为《
铁道游击队2》《
魂系哈军工》《
秦王李世民》《
秋海棠》《阮玲玉》等电视剧作品配乐。
著作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轶事
贺绿汀引领走入创作
1942年春夏之交,音乐家贺绿汀从
上海市来到
淮南抗日根据地,为其开展音乐指导工作。一天晚上,贺绿汀在树下练
小提琴,发现不远处坐着一个孩子,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他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
小步舞曲》。当贺绿汀知道他只有12岁时,便鼓励他买小提琴学习。3个月后,贺绿汀去了
延安市。但贺绿汀的鼓励在吕其明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音乐的种子,促使吕其明走上了
音乐创作的道路。
《红旗颂》这样“炼”成
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前夕,一批老音乐家在研究各个单位报上来的音乐作品时,普遍感觉到其中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歌颂人民军队的作品不多。特别是在开幕式上需要有一部气势恢宏的新作品。于是
贺绿汀、
丁善德、
黄贻钧、
孟波、
瞿维等老一辈音乐家建议由吕其明来完成一部
交响乐作品并定名为《红旗颂》。
吕其明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创作任务,大胆地开始了创作。整整一周时间,吕其明都在试图寻找一个最适当的
切人点。他想到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无论在南湖小船的油灯光中、在井冈山的绿竹丛中、在遵义城的堞墙上、在革命圣地
延安市、等等。凡是有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在飘扬,红旗又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最终那些血染的红旗和
天安门的五星红旗在吕其明心中融合成为了一个崇高而伟大的形象。于是,吕其明以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为背景,表现从黑暗之中走过来的人民对红旗那种向往和情感,并把这种感情融入音乐中。
爱情曲扬《庐山恋》
吕其明的电影音乐创作,总是根据影片中的剧情需要进行构思,力求创新。1979年10月,他为彩色故事片《庐山恋》谱写音乐,在音乐抒情和诗意表达方面,表现出了时尚风貌和蓬勃朝气,一种清新而隽永的艺术感染力扑面而来。他为影片共写了30多段音乐,其中既有贯穿全片的主题曲《飞向远方的故乡》(歌词也是他写的),也有结合影片需要的《恋歌》和《啊!故乡》两首插曲。片中的三首歌曲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吕其明在写《庐山恋》音乐之前曾说:“我写过几十部电影音乐,但大多数是战争题材或工业题材,音乐的分量和风格仿佛是色彩凝重的油画。而《庐山恋》的音乐却像是一幅山水画或
水彩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探索。”后来,《
庐山恋》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至今仍然在庐山循环放映,影片中的音乐和插曲依然回响在人们的心中。
与上海的缘分
1949年,吕其明脱下军装进入
上海电影制片厂,9年军旅生涯画上句点;此后,他为电影作曲事业奋斗长达75年,至今没有停下创作的步伐。
对吕其明来说,上海曾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1949年5月26日,青年吕其明在背包上架着一个
小提琴盒子,随华东军区文工团第一次步入上海街市,从此与这里结缘七十载。第二天,上海宣布解放。吕其明早晨从北站出发,穿着布鞋、背着背包走在上海的马路上。那时华东军区文工团有6把小提琴,吕其明的背包上就架着一个小提琴盒子。这个团还有一个电影队、一个军乐队,所以还有大喇叭这类乐器。
上海市市民看到这群年轻的男男女女以及各种乐器,都感到非常惊奇。他们打量着这座城市,也觉得很新奇。
20世纪60年代,吕其明为“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了《
红旗颂》。多年之后,在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的时候,
上海交响乐团陈光宪团长和
陈燮阳指挥邀约吕其明写一部交响乐。当时他反复思考,最想讴歌的还是
上海战役时牺牲的烈士们。这些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上海的新生,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所以他写出了《龙华祭》,希望以此纪念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7000多位指战员。
2024年5月26日,为庆祝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上海解放75周年,
上海爱乐乐团在地铁
人民广场站玉兰花穹顶下的中央展台,为市民观众和各国游客奉上了一场特别演出——管弦乐序曲《
红旗颂》。这场由
张亮指挥、70人编制的大乐队演出,也是截止到当时爱乐最大规模的“快闪”。吕其明在当月的采访中也曾提到:“从一名19岁的文艺兵,到现在已过鲐背之年的电影作曲家,是
上海市养育了我,上海的党组织培养了我,我喝着
黄浦江的水,内心充满了对党和上海人民无限的感激之情。”
吕其明与谢晋
吕其明曾担任谢晋导演电影《
水乡的春天》《
黄宝妹》的作曲。据吕其明回忆,他第一次与谢晋见面时,谢晋导演才27岁,身材高大的模样,性格开朗、充满激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到摄制组后,吕其明的第一件事是研读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并和谢导交换意见,听取他对音乐的要求。在着手创作音乐前,吕其明向他阐述了对全片的音乐设计理念,与他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在创作过程中,吕其明则会根据成片的剪辑节奏进行适当调整,确保音乐与影像相得益彰。整个流程是一次深入而充实的合作经验。
1958年,在大炼钢铁的时期,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多部艺术性纪录片,其中两部《
黄宝妹》和《大风浪中的小故事》均由
谢晋担任导演,吕其明任作曲。由于《黄宝妹》诞生于特别的历史时期,加上当时艺术性纪录片这种电影形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尝试,这部影片的
音乐创作,使双方积累了不同品种创作的宝贵经验。
活到老,奉献到老
在吕其明心中,“搞艺术是需要奉献精神的!”2007年前后,年逾古稀的吕其明决定写一部新的交响组曲——《使命》(合作),在音乐舞台上
讴歌党的伟大历史征程。经过4年的创作,作品终于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推出。2020年,广大医务人员奋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事迹,让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以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为素材,倾力创作单乐章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作品。
人物评价
用西方的现代工具——交响乐队,用民族的语言,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运用各种技法,讲述一个个爱国主义的故事,是吕其明一生追求的目标。战争年代的成长经历,赋予了吕其明天生的革命浪漫情怀和英雄主义,创作诸如《铁道游击队》这样的题材时,常常“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闸门,水就喷泻而出了。”甚至不需要什么修改,一气呵成。(新民晚报评)
1930年出生的吕其明,是一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杰出
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吕其明的经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部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生动教材。(
澎湃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