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博物馆
中国甘肃省天水市国家一级博物馆
天水市博物馆(Tianshui Museum),又称天水市伏羲文化博物馆,1979年建立,地址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现任馆长为刘玉璞。
1979年,天水市博物馆恢复建馆,并于1986年由纪信祠搬迁至天水伏羲庙。2008年,该博物馆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和“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还成立了天水市博物馆学术委员会。2009年,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2012年2月,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挂牌成立。2016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1年1月,天水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开工建设。该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80平方米。它的历史文物陈列馆展览内容以“文化天水市”为主线,包括序厅、天水通史陈列和软陶泥、青铜器、耀州窑瓷器、书画碑拓等6个专题陈列展、1个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特展、1个宋墓复原展、1个伏羲功绩展、2个临时展厅和1个多媒体演播厅。该馆共拥有12478套(件)(截至2022年),重要馆藏包括战国错银云纹承弓器、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等。
天水市博物馆还获得了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六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截至2024年1月3日,天水市博物馆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
历史沿革
1979年,天水市博物馆恢复建馆,1986年由纪信祠搬迁至天水伏羲庙,形成了“馆庙合一”格局。2004年开始,天水市博物馆启动了伏羲庙历史上第12次规模最大的保护修缮工程,截止2016年完工。2008年,该博物馆取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和“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同年,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了天水市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广泛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馆际交流和馆校合作,设立研学教育实践基地。2009年,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形成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赴外展出与引进展览于一体的陈列体系。
2012年2月,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挂牌成立,开始承担馆内文物日常养护及保护修复任务;承担甘肃省省内其他文博单位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定期举办省内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2014年,该博物馆采购三维高清数字采集与制作系统等最新的文物检测和研究设备,建成了修复中心实验室。同年,该馆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和设计资质。2015年,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现了文物分类分库管理。同时,为文物库房和修复中心、展厅安装了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控制文物库房和展厅环境。
2016年,天水市博物馆实施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珍贵文物三维影像数据采集等文物保护项目,建立了馆藏文物影像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同年,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进行了提升改造,设立了金属、陶、玉石器文物修复室、纸质文物修复室、文物信息采集室、分析监测实验室,配备了专业仪器设备,组建了一支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队伍。同年12月29日,天水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馆提升改造,设立1个序厅和6个展览厅,2个临展厅,1座高清数字影院。同年,天水市博物馆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文物局授予“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天水市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同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示范基地”。2020年9月,省编办批复天水市市博物馆加挂“天水市伏羲文化博物馆”牌子,下辖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北宅子),担负着天水地域内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礼仪的保护与传承等多项工作职能。
2021年1月,天水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开工建设。新馆项目共9层,总投资3.8亿元,占地23.4亩,总建筑面积3.59万平方米,是集展览、教育、旅游、文创、商业、研究、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建设被列入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博物馆提质增效重点项目。2022年,天水市博物馆接收社会无偿捐赠藏品173件(套),其藏品数量增至12478件(套)。2023年12月,由天水市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刘玉璞同志主持申报的关于“弘扬伏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成功结项,鉴定等级为良好。当月,天水市博物馆在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的160个单位中获得96分,位列全省第一,并连续多年绩效考评为“优”等次。截至2024年1月3日,天水市博物馆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
方位布局
天水市博物馆地址为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80平方米,展厅面积3233平方米,库房面积950平方米,实验修复面积650平方米,教育空间面积930平方米,公共服务面积1840平方米。历史文物陈列馆展览内容以“文化天水”为主线,包括序厅、天水通史陈列和软陶泥、青铜器、耀州窑瓷器、书画碑拓等6个专题陈列展、1个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特展、1个宋墓复原展、1个伏羲功绩展、2个临时展厅和1个多媒体演播厅。
天水市博物馆新馆项目于2021年1月开工建设,共9层,占地23.4亩,总建筑面积3.59万平方米,集展览、教育、旅游、文创、商业、研究、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天水市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共设一个序厅、五个展览和一两个特展,分别为:“走进天水——天水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序厅”;“文化天水——天水通史陈列”;“甄陶天工——馆藏软陶泥陈列”“铜华泛美——馆藏青铜器陈列”“范金琢玉——馆藏瓷器陈列”“墨韵传情——天水市博物馆藏邵力子先生捐赠拓片展”;“胡汉同华——粟特葬俗中的艺术世界”;至孝天堂——宋墓搬迁复原陈列。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以“文化天水”为主线,包括了序厅、通史陈列和馆藏碑拓、瓷器、彩陶、青铜器、隋唐围屏石榻、宋墓复原等8个陈列。
专题陈列
馆藏彩陶陈列
天水市中原地区史前彩陶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从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开始,历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马厂类型等,遗留下丰富灿烂的彩陶艺术珍品。在漫长的软陶泥发展史上,先民们利用简单明快的色调,采用或写实、或抽象神秘的纹饰,在陶器上进行创作,创造出数量众多、造型各异、纹饰繁复的彩陶,成为研究史前社会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馆藏青铜器专题陈列
青铜器铸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原地区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出土于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开启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先河。天水市出土的青铜器种类多样,包括礼器、兵器和杂器等。先秦时期以礼器为主,有鼎、等,早至西周早期;春秋之后兵器和杂器渐次增多。这些实物造型丰富、纹饰精美,反映了天水地区古代社会礼制、战争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是研究天水地域文化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珍贵资料。
耀州窑瓷器专题陈列
耀州窑是中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之一,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始烧于唐,终烧于元。北宋为其极盛时期,以烧青釉瓷为主,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和印花两种,对邻近地区瓷窑有较大影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瓷系。“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是宋代人对耀州窑青瓷的高度赞美。这里展出的部分馆藏耀州窑瓷器,瓷质莹润,制作精湛,基本上反映了宋金时期青瓷烧造的艺术成就。
馆藏邵力子先生捐赠拓片展
传拓,亦称椎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的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和图案,是中原地区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北宋金石学的兴起促进了传拓技艺的发展。清代,在考据学和书法“碑学”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收藏、整理、研究拓片蔚然成风。1937年,邵力子先生在冯国瑞先生的力荐下,将收藏的五万多件图书、碑帖资料捐赠天水市。其中,碑帖拓片现收藏于天水市博物馆,内容主要包括交通、佛教造像、秦岭道教陕西省名人墓志和部分著名碑刻等。该展览拣选出部分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价值的拓片展出,以观众。
粟特葬俗中的艺术世界
1982年6月,水利工作者在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修建上水工程时,发现一座墓葬。后经文物工作者抢救清理,出土了隋唐时期贴金彩绘围屏石榻。该石榻长2.18米,宽1.15米,高1.23米,由榻座、榻板、围屏等组成。其中围屏分别雕刻狩猎、宴饮、酿造、出行、泛舟、亭台楼阁、水花园等画面,雕刻精湛,技艺娴熟,贴金彩绘,富丽堂皇。该文物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粟特人遗物。通过对生活场景、伎乐、建筑、宗教等图像内容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粟特人的葬俗和信仰,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墓搬迁复原陈列
2012年底,秦州区中梁乡师家湾发现宋墓一座。经甘肃省文物局和天水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批准,天水市博物馆对该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家族性仿木结构砖室墓三座,一号墓和二号墓均被盗,墓室破坏严重,未清理出器物。三号墓保存较好,墓室四壁均有壁画,以妇人启门图和四孝图最具代表性。清理出宋褐釉瓷碗一件,灰陶瓶一件并少量铁钉和骨骸。2013年,该座宋墓搬迁至天水市博物馆进行保护。中梁乡宋墓为典型的天水地区平民墓葬,是研究两宋时期天水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临时展览
郑板桥专题展
2022年6月,由天水市博物馆和潍坊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专题展”在天水市博物馆第一临展厅展出,该展览是天水市博物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展览共精选展品分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三部分,通过梳理郑板桥的生平经历,结合其书法绘画精品、作品的石刻或木刻拓片等,从多个方面向大家展示郑板桥勤政爱民、艺术“三绝”的大家风采。此次共展出文物52套7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三件。展览时间是2022年6月11日至2022年8月30日。
天水地区铜镜专题展
为了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天水市博物馆于2022年9月8日至11月25日举办“鉴照古今 ——天水地区铜镜专题展”,展览地点位于天水市博物馆第一临展厅。此次展览精选天水市博物馆、秦安县博物馆收藏的100余面珍品铜镜展出,时间跨度从两汉到清代,这些铜镜基本完整地串联起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了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该展览以时代为主线,共分为:两汉镜鉴、繁华似镜、光鉴古今、镜里乾坤四个单元,采取图版、实物和铭文释读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了铜镜在各个历史时代中的文化特征和工艺特点。
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名家作品邀请展
天水市博物馆邀请张海书法艺术馆共同举办“墨韵养正——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名家作品邀请展”。该展览地点位于天水市博物馆第一临展厅,展览时间是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此次展览所展出的70幅书法作品,不仅有部分历(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及副主席的作品,还有当代书坛大家、创作中坚的精品力作。
宋金元瓷器主题展
2023年5月18日下午,天水市博物馆隆重举办《瓷上风雅——宋金元瓷器主题展》开展仪式。该展览展出文物133件,按器物使用功能分为啜英咀华、清沽酣饮、书斋雅趣、知白守黑、瓷上生花、范金琢玉等六个单元,辅助展品增添了仿古家具古琴、茶筅、挂画、花艺、铜器、文房四宝等。
天水刺绣非遗展
2023年6月10日,天水市博物馆联合天水刺绣非遗传承人刘云帆先生在天水民俗博物馆共同举办“十指绣乾坤——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与天水刺绣非遗传承人刘云帆先生收藏刺绣精品展”。该展览展出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及天水刺绣非遗传承人刘云帆先生个人收藏刺绣精品320余件。展览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展示天水刺绣精品。第二部分重点展示刺绣在天水的保护传承,集中展示天水刺绣非遗传承人刘云帆先生个人收藏的刺绣精品。展览以刺绣精品陈列、图版和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了天水市刺绣 的“传”“承”关系。展览6月10日开展,至9月10日结束,展期三个月。同时,为延伸展览内容,天水民俗博物馆组织开展“进景区看非遗”“观展览绣非遗”“云游非遗展”等系列活动,开展“染尽三千手工植物扎染”社会教育课程和“巧手传非遗——传统香包制作”活动,进一步普及文物知识,传播展示天水非遗文化资源。
甘肃革命文物专题展
天水市博物馆邀请甘肃省博物馆举办“《各族儿女心向党》——甘肃革命文物专题展”。该展览于2023年6月27日——2023年9月26日在天水市博物馆北宅子展厅展出,展期3个月。该展览由“党的光辉照甘肃省——民族工作相关革命文物”“丰碑永驻跟党走——甘肃红色遗址、纪念馆”“各族儿女心向党——甘肃少数民族革命英烈事迹”三个部分组成。展览深入挖掘近代以来甘肃各族儿女投身于中华民族解放和建设事业的历史,以时间为主线,通过80余张史料图片,真实记录和反映了陇原民族地区的红色历史资源以及革命先烈和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充分体现了甘肃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艺术展
2023年8月10日“诸相无相——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艺术展”在天水市博物馆第一临展厅与观众见面。展览集中陈列了馆藏75件(套)佛造像精品,较为全面地诠释了中原地区北方古代佛造像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展览展期2个月。“诸相无相——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艺术展”展览以专题方式呈现,主体为馆藏佛教造像,辅以佛教碑记拓片、经书等展品,从佛风东渐、镌像表真、以文铭愿、凡尘宝相、和合共生五个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形成、发展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勾勒出佛教文化在天水市的发展历程,系统呈现了不同时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体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北方佛教的发展特点。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近代名人书法对联修复成果展
“巧手慧心,墨重生——天水市博物馆馆藏近代名人书法对联修复成果展”2023年10月14日在天水市博物馆第一临展厅开展。展览在回顾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发展历程的同时,展出修复后的书法对联25件(套),内容涵盖清代至民国期间的书法名家和天水名人对联。展览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点展示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第二部分重点展示天水市博物馆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及应用。第三部分重点展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展出保护修复后的书法对联作品25件(套),其中不乏潘尊贤、任其昌于右任等大家笔作。
热贡韵律——金色谷地的艺术展
2023年12月28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天水市博物馆、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主办,天水民俗博物馆承办的《热贡韵律——金色谷地的艺术》展览在天水市博物馆第四、五临展厅(北宅子)正式开展。该展览主要以青海黄南地区藏传佛教艺术品为主,展出内容包括唐卡、泥塑、木雕、日用器皿等,涉及各类文物83件套,展览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丹青出彩——唐卡艺术,分两个单元,展出文物30件套。第一单元为圣象载体:造像唐卡(展出文物16件套);第二单元为文化传播:故事唐卡、知识唐卡及其他(展出文物14件套)。该部分着重介绍唐卡常见的类型、纹饰图案以及制作过程。
第二部分为独具匠心——雕刻艺术,分两个单元,展出文物26件套。第一单元为精雕细刻:雕塑造像与木刻版画(展出文物11件套);第二单元为传统技艺:模制泥塑(展出文物15件套),主要介绍雕塑在热贡艺术中的地位,内容包括泥塑、木雕、砖刻、石刻,屋脊上的龙凤,飞檐上的兽吻,墙壁上的浮雕等。
第三部分为吉祥寓意——图案艺术,展出文物26件套,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日常之美:生活用器与图案艺术(展出文物8件套);第二单元为花纹呈祥:宗教用器与图案艺术(展出文物18件套)。重点介绍少数民族地区依附于建筑物、室内摆设、日常用具的装饰艺术,以及具有的鲜明藏传佛教艺术特色,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
重要馆藏
镇馆之宝
战国错银云纹承弓器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一对战国时期青铜承弓器。该承弓器长24.20厘米,宽5.80厘米,厚2.90厘米,一组(两件),大小相同。头部为鸟形,颈细长而弯曲,柄部中空,可插入木楔。柄部一侧有不规则涡纹、曲线纹及弦纹组成的错银云纹图案,鸟头部眼睛亦为铜错银。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战国错银云纹承弓器,采用错银工艺,通体遍布纹样。作为车马具的一个小附件,其虽小,但造型与装饰都直观地体现了这一时期该地域的造型、工艺及装饰等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
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长218厘米,宽115厘米,高123厘米,秦州区石马坪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棺床呈长方形,由大小不等的十七方画像石和八方素面石床组成床座、床板、围屏。其中由八方高33厘米、长短不等的素面石条和八方画像石组成床座。床板由长51.5-59厘米、宽115厘米的石条拼成,各拼缝间有子母榫卯相扣接。床的边沿除正面外,三面距床沿4厘米处镌刻成深3厘米、宽4厘米的凹槽。该石榻石质疏松,风化严重,贴金彩绘自然脱落严重,石质裂纹较多。
馆藏精品
参考资料:(由于藏品众多,以上仅列举部分)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
天水市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由馆内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等17人组成。同时,吸纳了行业内部分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和合作院校的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为方便日常学术研究、交流工作的开展,学术委员会还下设4个专业委员会。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6月20日)
科研课题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7月19日)
专著刊物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6月20日)
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6月20日)
科研项目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6月20日)
文物保护
文物相关
天水市博物馆藏品丰富,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杂项、古钱币、民俗文物、伏羲文化类藏品40352件,形成了完整的文物藏品体系(截至2021年12月23日)。2012年,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2014年,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和设计资质。2015年,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现了文物分类分库管理。同时,为文物库房和修复中心、展厅安装了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控制文物库房和展厅环境。2016年,实施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珍贵文物三维影像数据采集等文物保护项目,建立了馆藏文物影像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同年,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进行了提升改造,设立了金属、陶、玉石器文物修复室、纸质文物修复室、文物信息采集室、分析监测实验室,配备了专业仪器设备,组建了一支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队伍。2021年,完成所有馆藏文物的清点核对及5500件(套)藏品档案和编目卡的填写,摸清了文物家底。完成全年文物征集任务,300件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项目和50件珍贵文物三维影像数据采集结项,完成了1125件(套)拟修复文物的清单整理、填报、拍照和登记工作。
古建相关
2004年,天水市博物馆伏羲庙启动了第12次保护性修缮工程,2015年12月完成了保护维修三期工程暨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同时还新建了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馆和伏羲文化研究中心(伏羲学院),为伏羲文化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伏羲广场也进行了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公祭伏羲大典祭祀场所功能渐次完备。与此同时,从2004年开始,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胡姓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2018年8月,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馆统一管理,后南北宅子已成为西北极具特色的展示民居民俗文化的博览园。2021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部分古建筑保护修缮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解决伏羲庙古建筑屋面漏雨、瓦垄脱节、檐口局部下沉、檐朽折等古建病害,实现古建筑的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天水市博物馆十分重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设立了专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将博物馆志愿服务与学校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流动博物馆”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根据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创排的《陶罐与铁罐》教育项目和“我是小小巴勃罗·毕加索”社教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社会教育项目;2021年,分期送展览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活动42次,策划举办54场各类社教活动和39场研学活动。同时,不断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每年累计提供讲解服务6000余次,多次完成上级重要考察接待和天水市重大活动的讲解接待工作,并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世界技能大赛,2名讲解员分别获得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大赛“二等奖”“三等奖”,6名讲解员分别获得全市讲解员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022年,天水市博物馆全年供开展线上及线下青少年教育活动14项(32场次);与秦州辖区72所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中小学现场教学活动10场次;承接了9场专题研学活动。编写教学课程22个,内部交流教材3套,自主研发教具4组33件,完成教学活动项目库4项。全年深入天水两区五县乡村、社区、工厂、企业、学校及驻地部队开展文化宣讲活动22场次。全年免费开放227天,接待线下观众7.44万人次、线上观众83.88万人次。
文创设计
天水市博物馆研发伏羲文化和馆藏文物系列羲皇福茶茶杯、河洛卦牌、玉兔送福围巾、重环纹青铜盘烟灰缸、刘海戏金蟾香薰、耀州瓷龙凤杯、64卦扑克牌、伏羲庙文创口罩、羲皇赐福香灰葫芦、《淘气陶器趣物论》漫画绘图等具有独特地域文化且实用性较强的文创产品。同时以IP授权形式与两家文化传媒公司合作,通过互联网发行数字产品,对31件馆藏文物元素进行二次文创开发。
组织机构
部门员工
截至2024年1月3日,天水市博物馆有职工250多人,其中正式职工98人,有党总支书记、馆长1人,副馆长3人,科级干部21人。单位内设办公室、党建科、财务科、文物保管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陈列展览部、社会服务部、天水民俗博物馆、安全保卫部、学术研究部、古建筑保护与园林部、太昊伏羲祭典保护传承中心、文化产业部、信息中心14个业务部室。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月3日)
导览信息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参观时间:每天8:30—17:30(17:00停止预约,只出不进,每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订票方式
天水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实行“免费不免票”,预约方式如下:
交通路线
博物馆北门周边公共交通车站:市三中站
经停车辆:7、14、18、21、24、26、83、96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本馆概况.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天水市博物馆2022年报.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组织机构.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现任领导.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馆.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天水市博物馆专题展览.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辛店文化双耳彩陶罐.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大唐舍利塔之碑.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藏品.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天水市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开放时间.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在线订票.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交通路线.天水市博物馆.2024-01-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方位布局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专题陈列
馆藏彩陶陈列
馆藏青铜器专题陈列
耀州窑瓷器专题陈列
馆藏邵力子先生捐赠拓片展
粟特葬俗中的艺术世界
宋墓搬迁复原陈列
临时展览
郑板桥专题展
天水地区铜镜专题展
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名家作品邀请展
宋金元瓷器主题展
天水刺绣非遗展
甘肃革命文物专题展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艺术展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近代名人书法对联修复成果展
热贡韵律——金色谷地的艺术展
重要馆藏
镇馆之宝
战国错银云纹承弓器
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
馆藏精品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
科研课题
专著刊物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文物保护
文物相关
古建相关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文创设计
组织机构
部门员工
现任领导
导览信息
开放时间
订票方式
交通路线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