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胜
清光绪朝江西省南赣镇总兵
王得胜(1823—1908),字捷三,清朝沂州府兰山县朱范村(今属东海县)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咸丰年间,起于行伍,先后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与捻匪之乱,曾先后擒捻军重要首领任锁、赖文光等,以功授江西赣镇总兵。其所部号称“海胜军”,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统率海胜军檄防海州本州及赣榆区沿海。日人侦知其戒备森严而放弃从海州登陆。光绪末,奉旨补授陕西河州镇总兵。以疾奏请开缺,并辞营务。回家养老。光绪34年(1908年)去世,享年86岁。本地讳称其名,往往以“老君某”代指。
人物简介
王得胜(1825—1908),朱樊村人(清属山东兰山县,民国初年划郯城县。1941年8月临沭县建县,属临县。1971年5月,因石梁河水库水位提升,划归东海县);咸丰初年,跟随海州区守备秦怀扬,剿抚土匪,初立战功。
咸丰六年,到了江南大营,隶属于钦差大臣德兴阿和漕运总督袁甲三。因有功,再次保举,赐给蓝帽饰,去做海州外委。应乡绅士民的要求,委任他到赣榆区去办理团练。此时捻军突然袭来,将赣榆城团团围住,一连攻打了九昼夜,城墙被轰的东倒西歪,城内粮食也吃光了。得胜毫无气馁,就用牛车、土袋堵住城墙缺口,把箱笼上包的牛皮煮烂,和军士们一起当饭吃。就这样终于把城池保住。
漕运总督王梦龄,奏明朝廷,保举他为淮安盐河两标的千总,并尽先拔补,因此不久就代理了赣榆的千总。这时贼人扰犯海州,得胜带一百五十人去支援,设下埋伏,擒获贼人多名,贼人吓得抱头鼠窜。
同治二年,漕运总督吴棠(谥勤惠),奏请朝廷,派陈国瑞自淮徐北上,进剿沂州境内的幅军。先打到长城,又攻到中村,俘虏了幅军首领孙化祥,将沂州境内的幅军全部肃清。得胜在其中赞助,立功最多。因功保举为守备,加都司衔。
又跟国瑞进攻敌人据点白莲池,他第一个登上围墙,被敌人矛头剌中腹部,血流如注,肠子外出,他急忙用布裹住伤口,仍然奋勇前进,终于擒获敌人首领刘双印。受到亲王僧格林沁的特别赞赏,越级提拔为游击,仍然留漕河两标,得尽先补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组成“得胜营”,游动防御在海州区清江、桃源一带。当时东捻首领任化邦,率军逼近海州。得胜用计深入到敌人内部,决计擒拿任柱,结果任柱没被拿到,只将他哥哥任锁捉回来。后来任柱死,余党平,吴棠奏明朝廷,补用为参将,并加副职衔。
同治六年,捻军首领赖汶洸,由清淮向南逃跑,得胜率军追赶,一昼夜走了三百多里。最后在扬州市五台山,擒获了汶洸;当时督率虽是道员吴毓兰,亲手擒获汶洸的却是得胜;因功再次越级提升,免补副将,以总兵补用;并赏给“志勇巴图鲁”(勇士)名号;八年,大军击西捻首领张宗禹山东省境内,得胜参加了大小数十战。事平之后,由军机处记名,候升提督,不久就代理了海州营参将。由于他多次擒获敌人首领,也屡次将他的战功上报朝廷,光绪九年,授任江西南赣镇总兵。
光绪十五年,两江总督曾国荃发来公文,委任他统领淮北市辑私营,兼任漕标营务处;光绪二十一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两江总督张之洞(谥文襄),用公文命他招募海胜军八营,在青口一带驻防。不久又奉朝旨,补授为陕西河州镇总兵;因有病,奏请免除官职。
回乡以后,居家教子。和当地文人学士交游。喜爱书写大字,笔力遒劲,为时人所称道。
凡地方上举办与公众有关的慈善事业,他都捐助巨额资金。光绪三十四年,寿终于家,时年八十六岁。
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奏请朝廷在海州区地方为王得胜建立了专祠,按照礼制,定时祭奠。宣统元年,乡绅父老共同具文吁请,将他的事迹载入国史,并附祀于忠亲王僧格林沁的专祠中。
人物生平
少年贫困
家境贫困,父亲早亡,母亲袁氏以佣工为生。自己自少年时就以与人佣工为生,平时亦喜好使枪弄棒。十三岁时曾一度至海州,佣于海州守备秦怀扬家。成年后,回家乡娶妻生子,曾一度至井店子(今山东临沭县城东井店村)武馆做武师。
投身行伍
咸丰初年,王得胜与其叔在邻近欢墩埠集上打死一当地人,逃至海州区投奔旧东主秦怀扬。时南方太平军为乱,海州守备秦怀扬招募兵勇,王得胜遂投身行伍,成为秦怀扬手下一员兵勇。因其彪悍勇猛且办事干练,深得秦怀扬赏识,受命沭阳县剿匪,捕获良多。
立功江南
咸丰六年,秦怀扬举荐其赴江南大营,隶钦差大臣德楞泰(应为德兴阿)、袁甲三。在江南大营,王得胜凭借自己出众的武功,骁勇善战,加上秦怀扬的举荐,王得胜很快在兵营里声名大振,有“铁金刚”之称。
太平军夺取六合之后,回固了城。因此清军在攻六合一时无法攻取。清兵再攻六合,王得胜先登,杀开缺口,最终清军占领六合。王得胜于此役后获赏六品功牌。接着在后来江江浦之战再立战功,钦差大臣德兴阿保奏后,上谕:“著赏戴蓝翎顶戴,并给予五品外委牌扎。”
镇压捻军
当时捻军活跃于淮北市一带,当地绅民纷纷组织乡勇团练以御捻军袭扰。于是海州区地方绅民上书官府,亦要求组练团练保卫地方。于是王得胜得以外委至海州,经漕督王梦龄奏保,以千总留漕河两标尽先拔补招募乡勇组练团练。
咸丰十年(1860年)年初,奉团练帮办大臣袁甲三调令,去临淮关与捻军作战,因功蒙赏五品顶戴。战后奉命回驻海州区,保护淮河漕运。
九月,捻军张乐行刘天祥所部进攻赣榆区县城(今赣榆县赣马镇)。海州急调王得胜赴赣榆与知县方钧共同御敌。王得胜仅以一百五十余人兵力勇目王秀廷及所部团练、乡兵御守,捻匪环攻九昼夜,城垣倾,城内绝粮。王得胜以牛车土囊补塞缺处,煮败皮与军士分,卒保危城杀敌甚或众。
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增加兵力,王得胜、王秀廷率部死守,击退并擒斩俘匪高三。这年为加强守备,王得胜与县人周日森修筑青口圩。八、九、十这三个月,捻匪精锐大攻县城,县令玉亮督王秀廷部固守。捻军最终不胜走去。
沂州剿匪
清末太平军与捻军为乱,一时各地兵防空虚,治安恶化,加上时局动荡,因此匪患日趋严重。沂州地处苏鲁交界,因此匪患尤其严重。
同治二年,漕督吴勤惠公棠奏遣陈帅国瑞,由淮徐进剿沂境幅匪,首克长城贼圩,次攻中村,生擒逆首孙化祥,沂境肃清,王得胜赞助之功为多,以功保守备,加都司衔。
接着随国瑞进攻白莲池教匪老巢,先登中矛,血溢肠出,裹创复进,获匪首刘双印。经僧格林沁保奏,获朝廷“著免升都司,以游击仍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五年,连年在徐(州)、淮(阴)一带剿匪有力,经漕运总督吴棠保奏:“著以参将尽先补用,并赏加副将衔。”
再次剿捻
王得胜自己招募兵士,组成“得胜营”,游防海州区清江、桃源等处。这时捻军分成东捻和西捻,东捻巨酋任化邦(即任化邦)率众逼海州,王得胜以计深入贼巢,决战中擒任柱未得,擒其兄任锁而归。后任柱死,余党平。漕督吴棠奏保,以参将补用加副将衔。
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统帅赖文光由清淮南市窜,得胜追之,一昼夜行三百余里,后就擒赖文光于扬州市五台山,道号吴毓兰为督率,得胜实独擒之。以功免补副将,以总兵补用,并赏“志勇巴图鲁”名号。
同治八年(1869年),大军击捻巨酋张宗禹于东境,得胜大小数十战。事平,以提督记名简放,旋署海州营参将。
保境安民
之后王得胜仕途顺畅,屡获升迁。光绪九年(1883年),授江西南赣镇总兵,十一年(1885年)告归。
十五年(1889年),两江总督曾国荃,檄委其统淮北市缉私营,兼漕标营务处。
十六年(1890年),马陵山匪徙啸聚,王得胜先事侦知,俘三十余人,盗风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舰至海州湾,两江总督张之洞,命其所部海胜军八营,驻防海州、青口一带,守海疆、防倭寇。王得胜日夜巡视墟沟、青口一带,日本人见海州地方防守严备,遂撤去。
辞官回乡
甲午战争结束,日舰撤走,半年后海胜军奉命遣散。王得胜奉旨补授陕西河州镇总兵,但并没有赴任,而是以疾奏请开缺,并辞营务,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含饴弄孙,并与当地文人学士相交游。喜作大字,为时所称。凡公益善举,不惜巨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终于家,寿八十六。
江督托忒克·端方,奏请于海州区地方建立专祠,列入祀典。宣统元年,绅耆合词吁请,将事迹宣付史馆,附祀僧忠亲王祠。
王得胜少时家贫,其后来自述说:”余世居山东沂州兰山县朱樊村,幼孤,家寒素,时当发逆之乱,未能读书“,但在后来行伍生涯中读书习字。及其辞官归隐田园后,与当地文人士子交游。传闻其喜作大字,书法有一定功力。
人物相关
兴建菊园
王得胜与其子王佐良两代为官,积攒了大量钱财。
王得胜喜好园林,于是在家乡西南部修建自己的园林。园林为占地数百亩、穷极奢华,加以扩建亭台楼阁、水回廊等建筑物,建筑风格兼有南北,而且其内功能齐全,有总兵大院。府邸、祠堂、花园、雇工房、骡马棚等,一应俱全。王得胜将其命名为“菊园”,自号“菊园主人”。
菊园布局
菊园建在王氏祠堂对面,与家祠只有一路之隔,寓意是提醒赏园的子孙后代莫忘祖德。
园名是王得胜出面,由光绪二十年甲午科状元、新派人物张骞所题,并将张的手迹“菊园”二字勒石为匾,横置园门上方。园门内侧横匾“逸也”二字,与外匾隔墙相背而放,文意深。园门两侧则有有秀才出身的其次子王佐良撰写一幅对联:“涉园转悔轻投笔,解甲归来再种花。”以喻其父归隐后自得之乐。
为使园内设置高深清雅,不落俗套,其子王佐良不惜重金,广为置办园内名花珍木,奇石异玩。既有稀世铁树、宋代老松,也有特意从江南太湖之滨采买的高约一丈八尺的太湖石,高耸在园中花亭之南。此石名曰“飞凌石”,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王思衍题写石名。使满园为之增色。
飞凌石之北的花亭,造型别致美观,为王府内眷游园时小憩之处。此外,园内高有人造花山,低有花沟;向阳外有花缸,背风处有花窖,安排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既博天下园林之长,又有王氏父子的标新立异之作。
因当地无天然水源,王佐良便雇用人工在园北大门外挖护园沟一道。沟上架小桥,拱形如弯月。园内门东侧栽植一片江南孟宗竹,有风过处,飒飒娑娑,摇曳浅吟。漫步郁郁葱葱的丛深竹林,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在竹林对面,即甬道西侧,侧栽种了大片的桂花,有“桂花开放贵人来”之意。显然是为了逢迎官场、供贵宾来赏之需要。每年八月桂花盛开时节,菊园里桂花浓郁的香气随风飘逸,溢出园外,弥漫大半个村庄。
菊园既然以“菊”为名,其主花自然是菊花了。王佐良官运亨通时,这里的菊花多达六百多种。颜色上有黄、白、紫等常见花色,亦有当时极为罕见的绿色、双色菊花;花型上有单瓣、复瓣、扁球、外翻、龙爪、松针等;栽培方式上,有立菊独本菊大立菊、花坛菊、嫁接菊。品品不同,期期各异。到每年的“重阳节”赏菊季节,王家便敞开园门让远亲近邻入园赏菊,与人分享。几百种菊花同时开放,千姿百态,争相傲霜斗雪,其自然鲜艳自开到落,至始不变,标格天然,自有一种神韵。王氏父子时时自比陶渊明,或设小酌于亭上池畔,对酒赏菊;或留恋徘徊菊间篱下,际思失意,感慨官场人世之勾心斗角,战场风云之变幻莫测。
更让王得胜父子值得炫耀与自傲的,是花园之北,高耸着两根由慈禧皇太后御赐的,高约数十米,需三个成年男人才能合抱,寓意青龙白虎大理石旗杆,显示着王家显赫无比,高不可攀的威严与权势。
菊园败落
民国1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至赣榆区,任命王兰卿为新县长。而时任赣榆县长的王佐良拒绝服从国民政府命令,拒交县印。王兰卿在独立师师长李明扬的帮助下,武装接管县府。赣榆县中国国民党人与共产党人发动群众,组织“反王(佐良)大同盟”,搜集王佐良劣迹,列“叛逆通敌,勾结土匪为守地方,冤杀保商队护兵陈洪玉、良民周振宗,放纵舅爷包揽词讼,抽头聚赌,放兔鹘、不务正业,玩鹌鹑、游手好闲”等罪状。经南京特别军事法庭审理后,叛王佐良无期徙刑。两年后,获得保外就医资格,三年后去世。
随着王佐良的去世,王家庄园日渐破败;1940年代,八路军115师进至鲁南,来到朱范村将师部设于王家的庄园内。
1940年代末,本地区解放。当时行政当局将其部分建筑拆毁,成为建设位于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建筑材料。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以及后60年代的四清运动,庄园遭到彻底摧毁,到70年代已经荡然无存。
振兴京剧
同治十一年(1872年)时为江西赣镇总兵的王得胜返乡期间创办庆盛京剧科班,成江苏省最早的京剧科班。
创建“庆盛班”的第二年,王得胜恰巧因疾病向清朝告假,交卸队伍,回家调治,有更多精力打理一手创办的“庆盛班”。当时,同治至宣统的数十年间,京剧在江苏境内逐渐流行。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出现京、徽争胜的局面。在淮海地区赣榆区“庆盛班”70人出科后即组班演出。
清末,“庆盛班”进入成熟期,演出日频,辗转往来于苏北鲁南一带。在淮北市徐州市日照市、海州、沂蒙山区各地,都有“庆盛班”演出的身影,影响甚远。灌云县县的大伊山古属海州府,民国元年废州改县,置东海、灌云两县。大伊山当时就是灌云的县城,临海面山,水陆交通发达,市商云集,人员熙攘,江苏省各种戏曲剧种均在这里交汇。因此,大伊山也成为“庆盛班”经常光顾的地方。《大伊山百年京昆话今昔 》一文中曾记录这样一个场景:“‘庆盛班’下榻在山前大寺内。据寺旁张开举老人讲,每天凌晨班主王德胜就带领弟子在老白果树下吊嗓习武,晚上在北极宫阁楼上演出,剧目武戏偏多,有《锁五龙》,《连环套》,《牧虎关》等。”
为打造“庆盛班”,王得胜不惜花费巨资,聘请教师,购置器乐、行头。其中高资聘请近代京剧名角姚庆祥任教,就是王得胜的得意之笔。
姚庆祥(1840—1928) 原籍安徽省,后迁居江苏赣榆。京剧、昆曲演员,教师。青年时带艺投北京三庆班,工文武老生兼红净,得程长庚卢胜奎诸前辈名家教益,艺业精进。清同治十一年(1872)应总兵王德胜之聘,至赣榆区创办京剧庆盛科班,任总教习。
姚掌班时,挑选人科学徒极严,不合条件者一概拒收。他为人耿直,身体力行,亲手制订十大班规,防止陋习,奖罚分明。每日鸡鸣即起,亲到练功场说身段并陪同学徒打把子,一招一式分毫不爽,乃至学徒们登台演出亦必亲临把场。经他教授的学徒成名者甚多,如武生兼红净谢庆喜,红遍鲁南苏北。
“庆盛班”期满后,其部分弟子受聘于当地商人继办的德义、长胜、同庆、金堂县等科班中任教,他不辞八旬高龄又在同庆科班任总教习。民国十年(1921)赣榆区青口镇成立京剧研究社,他每周三次去该票房为票友说戏。先后传授了《六部大审》、《太白醉写》、《烧窑封官》、《游龙戏凤》、《普球山》、《祥梅寺》、《摘樱会》等。姚文武昆乱不挡,技艺精深,在赣榆县历时50年,培养出180余名戏曲人才。
参考资料
东海人物——王得胜[资料].http://www.dhsz.gov.cn.2024-01-2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少年贫困
投身行伍
立功江南
镇压捻军
沂州剿匪
再次剿捻
保境安民
辞官回乡
人物相关
兴建菊园
菊园布局
菊园败落
振兴京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