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祥
中国近现代爱国实业家
李善祥(1880年8月25日-1959年5月19日),谱名厚坊,字善祥,汉族,出生于北平市(今北京市),祖籍浙江镇海小港(今属北仑区)。中国近现代爱国实业家,是清末通奉大夫李濂水之子。
李善祥早年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辛亥革命,并担任过镇海县首任县长。辞去官职后,李善祥前往东北地区寻求实业救国和农业救国的道路。在锦州市经营垦务,其创办的恒康农场是东北地区第一家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之后还创办了“万生酱园”以及“生生果园”,“生生果园”是辽西地区历史上最早大面积实施科学栽培苹果的第一家果园,李善祥也因此被锦州人称为“苹果之父”。
李善祥不仅在实业和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还在抗战和解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李善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不仅资助了救护队和担架队,还购买了药品救助民众。除此之外,李善祥还鼓励子女及小港青年十余人投奔新四军。辽沈战役期间,李善祥协助解放军攻打锦州市。1948年,李善祥将“生生果园”和“耕余学院”献给人民政府,以示对新生政权的支持。1949年9月,李善祥被选为锦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6月,李善祥被选为辽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9年5月19日,李善祥因病逝世于上海市,享年79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善祥1880年8月25日在北平市出生。3岁时,母亲去世,李善祥随父亲在北京生活,年少时觐见过光绪帝。其父李濂水虽是清朝官吏,却倾向民主,时常给年幼的李善祥灌输救国的思想。1894年,李善祥的祖母去世,其父辞去官职,带着李善祥回乡为祖母守孝,这也是李善祥第一次回乡。守孝期满后,19岁的李善祥前往上海慎余钱庄做学徒,不久就染上了抽鸦片烟的恶习。李善祥痛恨自己染此恶习,下决心戒掉,开始新的生活。25岁那年,李善祥回到镇海故乡,进入宁波府中学堂,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新知识。一年时间就读完了中学数理化的全部课程,还会英、日两国外语。
1906年,李善祥自筹经费,在小港港口村(今戚家山街道)开办了“务实女子学堂”,号召妇女识字求学,自立自强,冲破封建牢笼。这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女子学校之一,也是李善祥振兴民族教育的开端。此外,他还担任了崇邱乡总董、镇海教育会会计干事等职。在乡间号召废除女子缠足的恶习,号召男子剪辫,并且亲自拿着剪刀上街去剪辫子。李善祥因这些鼎革之举,被一些人看成是“不识时务的怪人”。
李善祥在小港期间,积极参加进步组织。经好友小港革命党人唐爱陆介绍,他加入了辛亥革命地方组织“新浙江革命同志会”,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政府的民主革命运动。1911年10月,李善祥组织发动了镇海县的起义,起义成功后,被一致推举为镇海县首任县长。李善祥执政镇海县以后,建立了新的各级行政、财务、教育体制,对镇海海口的要塞炮台进行重新修缮。但他所接受的民主思想不被理解,他认识到,剪掉辫子并不意味民主已经实现,官场依旧黑暗。从政仅两月,李善祥辞去官职。
创办实业
1912年,李善祥放弃了家乡的全部房地产,来到辽宁省锦县东荒,在其堂兄李厚开办的“天一垦务公司”任职。1915年,天一垦务公司为偿还债务,将部分土地抵钾给李善祥之兄李詠裳,因忙于上海市钱庄事务,李詠裳便让李善祥帮忙在锦县东荒组建恒康农场。李善祥改变过去天一垦务公司的传统做法,他从美国买来4至6匹马拉的新式犁提高耕作效率,又买了一辆汽车做为改良交通工具的尝试,购置德国西门子发电机发电照明,这是东北地区农村最早的用电照明”。为了防匪和便于生产,他修建了东北农村第一幢两层楼,并在总场安装了西门子话机通向各分场,这也是东北农村地区最早的通讯设施。李善祥从治理盐碱地入手,挖掘大型排水沟,降低盐碱度,从浙江省老家雇来会种稻的农民,在辽西地区首创水稻种植。他还用自产的高粱酿酒,用米酒养猪,从事循环经济。当时场内有职工三、四百人,大车四十多辆。恒康农场是东北地区第一家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这种农场式的经营方式在当时落后的小农经济时代是一个创举,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1年,李善祥与北宁铁路金洲站站长陈少亭、沈德福等人合资在佛州古塔区享康街创办了锦州市第一个酱园—“万生酱园”。从此,锦州开始有了南式的酱油生产。万生酱园生产的酱油全部用木桶装,木桶上都标有一个很大的“万字”,被老百姓称为“万”字酱油。“万”字酱油、腐乳以及虾油小菜等成为当地居民喜爱的佐料食品,成为后来的锦州特产。
1923年,李善祥先后集资30万元,在锦县松山区庙沟开山种树,创办了生生果树股份有限公司。李善祥表示,自己办果园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与南满的日本人抗争,抵制他们的经济侵略。果园占地2000亩,职工近百人。主要种植苹果、梨、桃、葡萄等,共有果树1.2万多株。他从外地聘来高级农艺师宋香远、刘雄飞等人,指导果树技术。从大连市、熊岳以及日本、美国引进优良品种红元帅、国光苹果、玫瑰香荀萄等,年产量达到了二、三百万斤。“生生果园”是辽西地区历史上最早大面积实施科学栽培苹果的第一家果园,李善祥也因此被锦州市人称为“苹果之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地区大部分土地,李善祥的果园遭受破坏,学院解散。李善祥因拒绝日本人邀其担任锦州农会会长的聘请而遭到软禁。1937年,李善祥摆脱日本人的监视,只身回到上海市
办学经历
李善祥重视教育,他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积极教育事业。1906年,李善祥自筹经费开办的小港务实两等女子学堂,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女子学校之一。在生生果园初创时,为了方便工人和附近贫困地区的儿童上学,他办起了耕余小学。特聘当时教学质量比较好的锦州铁路扶轮小学的校长张景苏和该校的小学教师多人任教。1928年,他再投资建校,在原来耕余小学的基础上办起旨在造就果树人才的“耕余果艺专门学院”,建立了教学堂、礼 堂、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设施,分小学、工读和研究三部,后又另设分校,实行免费入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成了农业果艺方面的人才。
李善祥看到在锦州市的江浙商人人数众多,他们的子女教育迫在眉睫。他和江浙会馆的几位理事商议,共同发起在天后宫的院内创办了普善小学,若干年后,普善小学被锦县公署接管,改称为锦县第十九小学校。1929年,李善祥重新组建了江浙商帮工会,担任会长。在李善祥等人的倡议和资助下办起了锦县私立成德女子中学。学校开设国文、英文、地理、体育和工艺等多个学科。学校有物理仪器120种、化学机械41种等,还有一架钢琴是锦州文化史上第一次引进的西洋乐器。
慈善经历
李善祥不仅热忱于创办教育事业,同时也是一位慈善家。1918年,李善祥会同沈德福、黄吉甫等社会开明士绅创建了国际红十字会锦县(锦州)红十字分会。目的是创办医疗所施医施药,设粥锅,组织掩埋队,救济群众难民,解决生老病死之需。1925年,锦县红十字分会出资成立“锦县妇孺救济会”,在长江街常向阳和苏陈虬两家大院内设粥锅,救济难民长达月余。1929年,锦县红十字分会筹资在小薛屯红十字分会院内成立锦县红十字会慈育小学一所。
1930年秋,锦州市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数以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李善祥拿出自己为耕余学院留做预备基金的10万银元,又到上海市向当时担任交通银行要职的老朋友借贷了20万,共计30万银元,投入到赈济水灾灾民中去。数万受惠的灾民自发在紫荆山公路树立感德碑,上书“大善人李善祥”,以示感恩之情。
投身抗日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李善祥再次回到家乡镇海小港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年近六旬的李善祥,发起组织镇海县小港镇抗敌后援会,组建救护担架队,自任队长。长子李祖平任宣传队长。同时,捐资万余大洋购买药品、医械,聘请医生,领导救护队,抢救被炸乡民,办难民收容所。李善祥还鼓励子女及小港青年十余人投奔新四军,他的八个子女全部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其中五个子女参加了新四军。
1941年,皖南事变,李善祥痛斥蒋介石政府是民族败类。同年4月,日军侵占镇海,李善祥避往昆明市四川省,辗转湘、赣、闽,途中曾冒险赴上饶集中营,以远房伯父名义探望被囚的三女儿,鼓励其坚持斗争。流亡途中还出资设立多处难民收容所。在逃难途中,李善祥还写下了《李善祥粤赣闽流亡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一路目睹日寇野蛮屠杀、中国国民党军队狼狈退和黎民百性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日本侵略者的僧恨及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腐致无能的愤慨。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李善祥回到家乡镇海小港,此时的他已经65岁了。次年,李善祥偕同被囚获释的四女儿李采荷去苏北解放区,并在陈毅等同志的帮助下,重回锦州果园。在果园,李善祥利用其身份,协助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使果园成为中国共产党锦州党组织的秘密据点。辽沈战役前夕,他掩护解放军侦察员完成侦察锦州市任务,协助解放军攻打锦州。
晚年经历
1948年,锦州解放,李善祥将“生生果园”和“耕余学院”献给人民政府,留聘为顾问。1949年9月,李善祥被选为锦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6月,李善祥被选为辽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9年5月19日,李善祥病逝于上海市,享年79岁。
社会任职
1949年9月,李善祥被选为锦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6月,李善祥被选为辽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
社会活动
1932年,日军侵占锦州市,要在锦州寻找投靠日寇的汉奸做代理人。日军看中了有名望的实业家李善祥,多次派人登门拜访,聘请李善祥担任锦州农会会长,几次都吃了闭门羹。为逼李善祥就范,日军想方设法要制服李善祥,将他变相软禁,不允许他出境。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李善祥绝不当汉奸的决心。
1937年,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李善祥找到机会,以夫人咳血为名,不顾东北的产业,跑回宁波小港,投入了抗日救国运动。李善祥发起组织镇海县小港镇抗敌后援会,并捐出10000元,筹集救护队的装备,购买药品、医疗器材及担架,聘请医生承担医疗任务和培训救护队员。同年中秋节,游弋在镇海口外的日寇炮舰又向港口猛轰,坚守在阵地的守军当场牺牲两人,重伤8人。李善祥率领小港战场救护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奔向战场,包扎好伤员,用担架抬回小港救护队抢救,确保了重伤员的性命。
四年间,一遇日寇炮击或轰炸,义务队员数十人立即集中到队部携担架和急救箱前往中弹地点,曾抢救了遭到敌机轰炸和炮击而受伤的民众和抗日队伍。并且每年做大规模预防注射,均免费,还派人员深入到数十里外的偏僻农村,控制住一度大面积传染的霍乱瘟疫”。李善祥为了抗日把自己的家产都贡献出来了,他还利用本族祠堂、庄屋办了难民收容所和难童教养所,免费供粥饭给难民。当他发现当地驻军缺少御寒衣物时,就买来布和棉花,让自己的夫人带领妇女日夜赶做冬衣和鞋子给抗日战士使用。当共产党的组织在镇海发展起来时,李善祥又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名望,为共产党员李侠民打入中国国民党在镇海的一个机关尽力,使这个行政机构控制在共产党的手里,这对中国共产党在浙东地区发展抗日武装起了重要作用。
人物生活
李善祥的第一位夫人是马文淑,她的父亲叫马衡,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李文淑与李善祥生了一个大女儿后不久,便因病逝世。之后迎娶了第二任妻子邱天相。邱天相为李善祥生了两个儿子李祖平、李祖光,一个女儿李又兰。1922年,李善祥迎娶了比自己小18岁的徐静园。1923年,徐静园生下女儿李锦。
李善祥共有二子六女。其中5个子女,2个儿媳,3个女婿共10人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7人参加了新四军。分别是:长子李祖平(李光言)和儿媳成敦彦、次子李祖宁(李志光)和儿媳葛莙、次女李又兰(李幼兰)和女婿张爱萍、三女李采芝(李锦)和女婿邱祖坤、四女李采荷(李艺)和女婿林晖。其中成敦彦、李采芝、李艺在皖南事变后,曾经被关入上饶集中营,出狱后返回革命队伍,继续战斗。
亲属关系
家族背景
李善祥出生在名震沪甬两地的工商大家族,人称小港李家。李家祖居小港镇港口村,李家的始祖李也亭于1822年即来上海市当学徒,他以沙船业起家,而后投资钱庄业,接着转营房地产业、垦殖业,亦致力于新式银行业和近代民族工商业。至1911年,李家在上海开设的钱庄还有同余、会余、恒兴、仑余等,被公认为上海钱庄业巨擘之一。李也亭热心公益,其本人及子侄在上海、宁波市等地赈灾、浚河、铺路及捐助其他公益事业,前后达数十万金。子梅堂与众兄弟等合资建养正义庄。之后,其子侄在沪、甬等地涉足工商、航运业,使“小港李家”成为上海有名的金融工商业家族集团。
李家在此之际的另一发展是开始投资沪上房地产。他们成立了天、地、元、黄四家地产公司,大量收购地产,大建房屋。其中天丰公司购入原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带地产;元丰公司购入杨树浦平凉路一带地产;地丰公司购入西区越界筑路前原为徐雨之的地基,后由李家自辟马路,名之“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今陕西北路的一部分也是李家开辟的,时称“李诵清堂路”。“李诵清堂”是李氏坤房在镇海小港的堂号,当时由黄丰公司购入江宁路(今江宁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西摩路(今陕西北路)、新闸路武定路街道一带地产,约60亩,于1915年在新闸路相近的槟榔路(今安远路)至长寿路(今长寿路)间自筑了李诵清堂路。除此之外,李家还投资于新兴事业,包括垦殖、轮船、保险等业,使李氏家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96年4月,在李氏家族故乡镇海小港,由李氏后裔、旅美建筑设计师李名信及兄弟侄子共同设计,张爱萍将军题写匾额的“乾坤亭”落成。“乾坤亭”由两座小亭组成,立于小港蛟山公园。2013年4月,李氏家族纪念馆在北仑区开馆。
人物轶事
当年李善祥在东北地区开办果树农场,在长期的园艺劳动中,工具多,携带起来不方便,李善祥常为找不出一件合适带工具的衣服而苦恼。于是,他根据园艺劳动的特点,为自己设计了这么一件衣服。由夫人邱天相亲手缝制而成。衣服上的四只大口袋,是分别装园艺必备的刀、锯、剪、叉等修果工具用的。这看上去很古怪的衣服,劳动起来却特别方便,很合李善祥的意。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善祥装”。李善祥曾把这件衣服穿到上海市参加二哥在饭店的宴请,在寿堂里闹出了被阻拦在门外的笑话。这件事在上海商界传开后,反而使李善祥名气传开了,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宁波人。
后世纪念
李善祥一生历经清王朝、 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亲自参与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许多重大的历史活动。此外,他还成功地实践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精神品格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能做到与时代共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他思想开放,敢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超前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这也许是近代宁波帮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爱民的革命老人,锦州市人们在当地建立了两座四米高的石像。
参考资料
日暮泊舟 李善祥和他的儿女们.中国宁波网.2024-06-18
李 善 祥.凌海市人民政府网.2024-01-07
张爱萍.中国政府网.2024-06-18
享誉沪甬的“小港李家”.政协头条.2024-06-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创办实业
办学经历
慈善经历
投身抗日
晚年经历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人物生活
亲属关系
家族背景
人物轶事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