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1894年-1966年1月2日),原名福源,字养泉,笔名伏庐、柏生、桐柏、松年等。绍兴人。现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编辑,在
新闻学上有民国“副刊大王”之称。
早年在山会师范学堂(现为
绍兴文理学院)、
北京大学学习,两度成为
鲁迅的学生。1921年任北京《
晨报》副刊编辑,人称“副刊大王”。鲁迅名作《
阿Q正传》即在该报首次连续发表。后又应邀主编《
京报》副刊。1927年3月,任《
中央日报》副刊编辑;至冬回
上海市,创办嘤嘤书屋,出版《贡献》半月刊。1928年主编《
当代》,旋即赴
法国留学。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重庆
中外出版社社长。1939年3月,当选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计委员兼《士兵月报》社社长,
齐鲁大学国文系主任,大竹乡村工作人员训练班主任。1945年去
成都市,先后在华西大学和铭贤学院任教,同时主编成都《
新民晚报》。
1894年生于
绍兴市的一个店员家庭。早年在家乡读书,1918年经
周作人介绍,与其弟
孙福熙一起到
北京大学旁听,第二年转为正式生。北大期间加入文学团体新潮社。
1919年出任北京《国民公报》副刊编辑。《国民公报》因刊登揭露段祺瑞政府丑闻被查封后,孙伏园转入《
晨报》当记者。
1921年,孙伏园从北大毕业,正式进入《晨报》出任副刊编辑,人称“副刊大王”。在主持晨报副刊时,
鲁迅名作《
阿Q正传》即在该报首次连续发表,还发表
冰心的《
寄小读者》、
周作人的《
自己的园地》等许多后来被熟知的作品,并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科学著作及译者。在其主持下,晨报副刊实际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一处宣传阵地。
1924年10月,预备发表鲁迅
打油诗《我的失恋》时,与代理主编刘勉发生冲突,孙伏园随后辞职,离开《
晨报》。同年11月他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12月初,接受了
邵飘萍的邀请,主编《京报副刊》。
1925年4月24日《
京报》被查封,孙伏园与其弟
孙福熙一起南下到广州
中山大学任教。1926年应
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
林语堂之邀,赴该校出任国学院编辑部干事,兼任
南普陀寺附设南佛学院教职,并继续与在该校任教的
鲁迅保持密切联系。当年冬再赴
广州市,任《国民日报》副刊编辑,兼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
1928年创办并主编《
当代》杂志,1929年与其弟赴
法国留学。1931年回国后,应
晏阳初等人邀请,出任河北定县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文学部主任,推动平民文学教育,主编《农民报》,还参与主编《民间》杂志。
1941年初,孙伏园接受了重庆《中央日报》社社长
陈博生的约请,主编《中央副刊》,后因刊发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而被解聘。
抗战胜利后在成都华西大学文学院、
齐鲁大学、
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1949年上半年,任
成都市《
新民晚报》主笔兼副刊主编。1949年7月,孙伏园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
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国家出版署
中国版本图书馆馆长。
1954年冬因
脑出血导致
偏瘫。1966年1月2日,孙伏园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