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四大名镇是指位于
唐山市境内的
开平镇、稻地镇、
倴城镇和
榛子镇。这四个镇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京东四大名镇,因为它们坐落在
冀东一带,是北京的战略要地。
开平古镇
所属地区:河北唐山市
面积:251.3平方公里
人口:24.5万
如果你搜索一下“开平古城”四个字,绝大多数结果都显示的是
广东省的开平市,那里的楼举世闻名。而在
唐朝设
石城县的唐山
开平镇,则依旧是一个镇子,后来是郊区,又成了开平区政府所在地,如今的开平已经丝毫找不到半点古城的痕迹了。
史书记载,开平在唐、虞、夏的时候为
冀州地,
商朝为
孤竹国。后来相继属于燕、
辽西地区、
北平市、石城、
辽朝,明朝
永乐元年(1403)设开平中屯卫,永乐二年建
开平镇。迄今600多年历史了。
开平原有城墙环绕,到明朝已经颓废,明朝
永平府通判
段玑重修,城墙总长9278步,高2仗3尺,城墙内外均用青砖,中间用
灰土夯实。环城挑挖
护城河,城墙在东西南均有城门楼,唯有北面只是一个券洞,所以开平俗称“三门庄”。南门外有
悬索桥一座,后改
石桥,名曰“普光桥”。
古城北门牌楼
开平有九村、十八胡同、九桥、十八庙、四大花园(九村:小大夏庄子、大小张庄子、刘庄子、黄庄子、南小庄、古王庄、鞠庄子;十八胡同:马家胡同、二道胡同、谢家胡同、无名胡同、陆家胡同、辘轳胡同、杨家胡同[也叫杨家巷]、衙门胡同、霍家胡同、韩家胡同、嚎丧胡同、喇叭胡同、钱叉子胡同、高家胡同、鸡毛胡同、狗屎胡同、李家胡同、耳朵眼胡同;九桥:普光桥、
罗锅桥、东西
护城河桥等;十八庙:
碧霞元君寺、
鲁班庙、三官庙、
老母庙、
魁星楼、药王庙、兴福寺、北大楼庙、岳王庙、白玉庵、天齐庙、观音阁、龙王庙、
关林、玉清观、火神庙、文昌宫、
灶君庙;四大花园:老花园、祁家花园、赵家亭子、尚园子)
开平市是京东四大名镇之首,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古迹如观音阁,被称为“京东第一阁”,孙家牌楼,被称为“京东第一牌楼”;主要特产有:开平麻花,俗称到口酥;
古城示意图
开平王刀,已有500多年历史。此外,因为开平郊外有
回族聚集村落,所以开平清真小吃也很有名气,著名的有牛羊肉饼、爆肚羊汤等。另外开平大缸、饭筛子、化金碗也都誉满京津。
历史沿革
其一:
古镇开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它真正的兴起却是在明代屯兵和移民之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造物赋予它衔接东北、华北的要塞位置,还有地下的宝贵资源,然而人的到来才让它的价值被挖掘和体现,尤其是
山西省、
山东省的移民带来的烧制陶瓷的技术,让这块沉睡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形象标签,从此生生不息,在每一页历史上都留下了轨迹。古镇走到今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已拥有骄人的工业文明业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它血脉中最有温度的存在,把根留住是古镇永远的课题。
开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以后成为京东军事、经济重镇,清朝在这里开设了武备学堂,19世纪末叶,古城开平以丰富的煤炭资源闻名于世,20世纪末又以“河北第一村”、“中国乡镇之星”享誉大江南北,开平的古庙会、花会极富民俗特色,有浓郁的
冀东风味,开平大集更以商品齐全、数量大、成交营业额高而著称,成为京东重要集镇之一。
一条陡河贯穿全境,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矿藏丰富,煤炭、
铝矾土、
碳酸钙使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位于
燕山余脉风山南麓冀东平原上的
开平地理位置优越,距离
天津港、
秦皇岛港、
京唐港均为100公里,距唐山市中心区仅9.5公里。
据《
滦州志》记载:夏、商、西周时,开平属
孤竹国地,
春秋为山戎地,
战国时属燕国地,秦为辽西郡地,西汉时属
幽州地,
东汉、
魏晋时皆属辽西郡地,
北齐时属肥如县地,
隋朝时为
卢龙县地,
唐朝在这里设置石城县至辽金时代,元为义丰县,明改为开平中屯卫,属州、滦县、丰润,至清、民国年间,
开平镇也由此得名。开平镇是进出
山海关区、出入京津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屯兵筑垒,抵御外患,护卫京师,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明永乐元年(1403年),
高阳王高煦备边义丰县旧址。
永乐三年开平中屯卫由真定(今
河北省正定县)迁至此地,建立开平镇,驻军屯扎,成为明朝北方军事重镇。
朱棣曾两次亲临
开平巡视劳军并驻开平。明成祖在位22年中一直把大同、兴和、开平当作重要防线,派多名侯、伯镇守开平。自建立中屯卫后,五千多名士卒迁来,原为土城堡的开平因城小人多而拥挤不堪。明成化四年(1468年)土城堡被改建为砖石城堡,并疏浚水道,架设桥梁,开挖了
护城河,成为利居住、便防守的坚固、整齐的城镇。城周的辖区屯田垦荒,许多称为“营”、“屯”的村庄大部分是这个年代建立起来的。
开平市中屯卫建制前后,明王朝不断从
山东省、
山西省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向这一带移民,屯兵和移民带来了开平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守军将领、官宦之家和商贾富户不断在开平城修建官府衙门、宅第及商业门市大院。明朝中叶,开平已成为京东颇具规模、很有影响的军事、经济重镇。
明朝曾把开平城作为军粮军草的贮备地。据《辅通制》记载:“开平城,在
丰润区东南四十里,明万历年筑,以贮粮”。开平的集日为贮粮创造了集散的条件。旧《
滦县志》记载:“明成化三年
开平兴集,每月农历逢五排十为集日,由镇内商号划分粮食、柳编、农具、牲畜、木料、土产、山货、百货等市场,并确定市场价格。”至建国前夕,历经五百余年未变,只是受政局影响,有时兴旺,有时萧条。集日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一些手工业作坊相继开业。据考证,省优产品“双王”牌
开平市刀的祖先,就是500多年前由
山东省来开平落户的。粮油、食品肉类加工、酿造业开始兴起,山西人开设的“公升泉”、“公顺泉”是开平最早的两家酒
博山烧锅。
明嘉靖年间,皇家开始允许开采开平的地下煤炭。小煤窑的开采带来陶瓷和烧石炭业的发展,17世纪末,开平大缸在东西缸窑生产。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平地区的开采业、陶瓷业、
生石灰烧窑业已初具规模,农耕也得到发展,
开平镇成为年纳粮万石、捐银万两的重镇。
19世纪中叶,清朝在
开平市开设了“开平
矿务局”,在乔屯、林西先后凿井开采煤炭,开平镇的经济全面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滦县志》载,光绪四年(1878年)开平煤矿开办后,八方人士云集,镇内商业兴旺发达,经商者达50余家。其中大商户有“公合兴”、“凯威”、“德昌栈”等八大粮庄;“福盛兴”等22家百货店;“惠丰号”等4家金银首饰楼,酿酒、酱醋酿造、
食品加工等手工业作坊40余家,还有石油洋货店“义发祥”。以“孙家钱庄”为主体的四家大钱庄和他们开的“隆来”、“隆记”两家当铺是镇上最早的金融信贷机构。镇上开设了六家医药店,“德生堂”于明初洪武年间开设。一些长者听他们的长辈回忆,清末明初,小镇的商业主要汇聚在开平东西大街,酿酒业最为兴盛,大街小巷都飘着酒香。当铺的生意也十分红火,“隆来号”当铺什么都当,小到镰刀斧头,贵到古玩珍奇,没有不收的物件。
每逢集日,各方商客云集开平城,一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邻近的
迁安市、
遵化市、
丰润区、
滦州、
乐亭县以及口外的粮油、木材、木炭、核桃、栗子、花生、鲜货、条编及腌制的水产品大量进入
开平集市出售。开平集市很下货,货到即销,特别是粮食几乎没有剩市的,晚清《咏开平》一诗中就有“黄登岁晚千仓粟,绿长霜前一架瓜”,“千仓粟”并非泛指农家的富庶,实指开平在滦州一带烧锅极盛、粮铺最多,粮食的消费吞吐量最大,因此位列京东四大集镇之首,有“拉不败的
建昌营镇,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
1888年开平铁路通车后,大量农副产品通过开平运往
天津市、北京、东北各地,开平商贸迅速发展,古城开平成为
滦州以西、天津以东地带的政治、经济中心。
其二:
从明清之际至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公元十六世纪末至1840)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没落时期,在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孕育着
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在江南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出现了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位于北方的军事、经济重镇
开平市,也显露了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
成化三年至四年(1467至1468),官府将开平原来的土城堡改为砖石城堡。城池的坚固,安定的社会秩序,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居民消费不断增长,为开平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培育了土壤。
明代初期,政府曾两次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来开平。现在的214个村庄中,明代建制的达147个,占75%。这些来自
山西省、
山东省、
江西省、
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及
河北省南部的移民,建村舍修道路,垦荒造田,饲养六畜,给农村经济带来生机。官府为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一方面给移民分置田地,组织垦荒造田;一方面招抚流散的土著居民,回原籍耕种原有土地。据《
永平府志》记载,当时皇家复业原籍的流民“特免差役三年”,又“新垦荒地免征赋税三年”。
永乐元年,除驻军外,“屯田278顷,纳粮3348石,谷草660束”。移民垦荒,驻军屯田,很快在广袤农村出现了“村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景象,战乱后的农村经济得到复苏。
手工作坊发展。
开平市地处
燕山余脉南麓平原,北部和西部丘陵区的煤炭、
铝矾土、高岭土、
碳酸钙等矿产资源丰富。明代中后期,开平城北3公里处的山梁上,土法开采小煤窑、小矾土井、小石头坑已初具规模,从而促进了陶瓷手工作坊和土法烧制
生石灰业的发展。来自山东枣林庄及山西介休等地的移民,带来了烧制缸盆技术,自此境内有了烧窑业。因烧窑作坊多而得地名的东缸窑和西缸窑一带,以馒头窑烧制瓷器的陶瓷厂多达六、七十家。明嘉靖年间就有缸盆问世,产品主要是大缸、口盆、饭盆、饭碗等粗瓷。酿造业发达,有开平公升泉、公顺泉等八大酒
博山烧锅,真可谓“酒旗林立,市井飘香”。拥有永泰等九家酱园,榨油作坊多处。铁匠炉颇多,
山东省移民中的
铁匠世家王家的刀具、霍家的小农具,每日里叮当叮当生产不停。
商品经济活跃。在开平城内四条大街和城外三条大街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有公和兴、永和兴、天顺楼等八大粮庄,秋收后集中收购农民粮食,常年供应市民。有福盛兴等经营布匹、绫罗绸缎的布庄;有春茂永、天兴隆等经营日用百货的商店20多家;有包销“美孚”、“德士古”石油洋货的义发祥、德昌源等杂货店;有惠丰号、尹家银匠铺等四家首饰楼;有孙家钱庄,隆来、隆记当铺;有
德生堂大药房、
同仁堂等六家中药铺,有仁德、多仁医院,还有4家中西医结合的诊所。总之,各种营销店铺门类齐全。
开平区玉清观
开平市于明
成化四年(1468)兴集,农历逢五排十的集期。每逢集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市场,关外的木材,口外的
骡马,
遵化市、
迁西县、
迁安市的干鲜果品,
冀东各县的粮食,沿海的鱼虾海货,从针织百货到烟酒茶糖,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开平集以商品种类齐全,数量大,成交额高而著称,成为
京东集团重要集镇之一,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与此同时,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一些传统风味小吃诞生,开平麻花、开平酥糖、
油酥烧饼、谭家饺子、赵家切糕、孙家熏肉等风行一时。西门外的翟家大车店、南门外的王家客店,澡堂子、理发店、饭馆等也应运而生。
雇佣劳动出现。
开平市的店铺和手工作坊,以家庭成员经营者有之,以雇佣劳动力经营者也有之,少则雇上两、三个人,多者雇工十几个、二十几个人。被雇佣者以长期的居多,东家给固定的薪水,吃住在作坊,供给一日三餐。也有短期。还有临时工,被雇佣者每天清晨聚集在街头巷口等待雇佣。雇佣劳动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
融资渠道增加。古时开平的小
手工业者都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缸窑新明瓷厂由一个厂扩张到一、二、三、四厂。在筹措资金的方式上,不再局限于拆借,有股份制经营的,如“三合益(三合一的谐音)瓷厂”,“六和盛(六家合资)瓷厂”。也有以技术入股的,东缸窑秦庄秦氏家族出资建窑,常家出技术建立窑场,始称陶成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谋求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倾向。
经济发展
地处
渤海之滨,两环(环渤海,环京津)中心地带。京津唐经济圈的核心地区,是国家重点工程
曹妃甸工业区的腹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唐山市中心城区之一。全区辖6镇、5个街道,总面积251.3平方公里,总人口24.5万。
开平市自古为商贾重镇,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被誉为京东四大名镇之首。
开平区历史悠久。
秦汉属右北平都,
唐朝为
石城县治所,元代由义丰县所辖,明朝
永乐元年设在真定府的开平中屯卫徙于此地,开平由此得名,至今600余年。
开平规划用地面积达2000多公顷,为企业投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京津冀
区域发展规划中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也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逐步实施。
河北省以接轨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接轨京津,实现京津冀六大融合,即观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交通融合,人才融合和规划融合。将河北建成京津外资流转扩散基地,产业转移成在基地,高科技产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仓储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位于
京津冀经济圈腹地的
唐山市,依托
曹妃甸区和京津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开平区作为唐山的中心区,正面临前着所未有的机遇。
开平区矿藏丰富,煤炭,
铝矾土,
陶土,铝矿石,红沙,白沙等已探明储量均达到数百万吨。其中
碳酸钙储量达到3.48,可谓
物华天宝之地。经过多年不断发展,
开平市已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三产物流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农业以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养殖
加工业为主导,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逾万亩,特色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千亩,养殖业以牛、猪、禽、鱼为主,占大农业的比重达56%。
工业以钢铁、陶瓷、水泥、煤炭、耐火保温材料等行业为支撑,主要产品达500多种。钢铁行业全部实现
高炉炼铁、转炉炼钢、全连铸、连轧生产工艺,主要产品有螺纹钢、带钢、角钢、棒材、线材、焊管等,年生产能力500万吨;陶瓷行业全部实现天然气、煤气烧成工艺,主要产品有建筑卫生陶瓷,年生产能力1.5万吨,日用骨质瓷,年生产能力1200万件;耐火保温行业全部实现天然气、煤气烧成工艺,主要产品有普通耐火保温材料、炭化硅、氮化硅等,年生产能力100万吨;水泥行业向高标、特种水泥发展,主要产品有矿渣硅酸盐水泥,年生产能力200万吨;煤炭行业主要产品为烟煤及精洗煤,年生产能力240万吨;机械制造行业主要产品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铁路器材等。
物流业主要有钢材市场、陶瓷市场、建材市场、汽车贸易市场及蔬菜批发市场。
唐山宝业集团、
宝新集团、
滦河集团为全国知名企业;银水集团、陡河集团均为全省知名企业;唐山华岐焊管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频焊管生产企业;
唐山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日用骨质瓷生产基地,产品在2001年被上海亚太经合首脑会议(APEC)指定为宴会用瓷。
开平商贸繁荣,以冀东汽车交易中心、开平温州商城、华北建材市场等为代表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物流发达,在华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稻地古镇
路南区稻地镇,镇域土地50.2平方公里,耕地4.9万亩,辖37个行政村,人口2.88万。稻地镇地理位置优越,处在
唐津高速公路与唐柏路,205国道交汇区,是发展物流、运输产业的首选之地。
中文名:稻地
地理位置: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
总面积:5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9万亩
总人口:2.88万
总村数:37
历史沿革
稻地镇是唐山最古老的集镇之一,建镇历史已经有800年。现属
唐山市丰南区管辖。
稻地镇比唐山市、
胥各庄镇、河头镇发展都早(这两个镇已经成为唐山市丰南区的主要城区,其中河头镇已经没有了)。
千余年前,稻地镇所在区域是一块极低洼的濒海地区。据传,
元朝宰相
康里脱脱首创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植稻,曾募江南植稻能手传授技术,稻地因此得名。
稻地镇始建于
南宋绍熙元年。明宣德年间,“称土立集”战胜安机寨村(现属于稻地镇管辖)后立集建镇,当时,稻地店铺林立,商业繁盛。
元末由于战乱,稻地一带人口锐减,满目荒凉。
明立国后,
朱棣下诏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向北方大批移民,稻地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至清光绪,稻地已是名噪京东了。
据清《
滦州志》记载:
稻地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为
开平(现发展成
唐山市的一个区)、
倴城镇(现为唐山市
滦南县城)、
榛子镇(现属滦县)之冠,商业尤为繁荣”,资源丰富,号称取不尽的稻地。
稻地状似一座封闭的城堡,南北以河为界,南北宽约500米,东西长1000米,城内有一条东西大街,南北分为胡同,夜间各条胡同内都有打更人游走。大街两侧商铺林立,气势恢弘,几个城门遥相对应,东门外有南北交通大道(唐山到宋家营、大新庄、唐海南部的交通动脉)和广场。在
乾隆,镇内有银号、当铺、染房、酿酒作坊、客店、饭店、医院、食品店、浴池等商业固定网点200多家,其中,酿酒作坊达24家(当地人俗称“
博山烧锅”)。所产高粱酒甘冽清香,名震京师,成为当地声名远扬的特产。镇内外有文昌阁、火神庙、
安国药王庙等
庙宇13座,每逢庙会,热闹非凡。名小吃有奎泰隆的舌饼(香酥可口,久放不透油)、田家
烧麦和耿奎英的
腊肠。
现在,稻地镇的名气已经大不如前,特别是经历了1976年7月28日那场大地震,古城和古建筑都不复存在, 800多年前广袤的稻田已不见踪迹,稻地大街的飞檐斗拱和火神庙的人声沸腾早已渺无踪影,镇中的古物已不剩下什么了,就连历经100多年的风雨的铁桥也没了。稻地古城的风貌只留存在老辈人的记忆中。惟有“稻地”这个名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稻地镇的名小吃大多失传,“烧麦”和“香肠”手艺尚存,但规模和名气都不大。另外,安机寨的萝卜,虽然好吃在唐山有名,但受种植面积的影响,产量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稻地在解放初期曾经是
丰南区政府所在地,由田家大院改建的丰南一中,一直是丰南县、丰南市、丰南区的最高学府。直到丰南一中由稻地迁往丰南城区,原丰南一中改为丰南二中后,稻地在丰南教育地位才有所改变。
稻地大铁桥始建于1901年,是
河北省省最早的公路铁桥。铁桥前身原为
木桥,依靠稻地
安国药王庙的和尚化缘维修,桥身
矮小症,行走拥挤,稍有不慎就有掉入陡河的危险。时任
中铁工业厂长的留美学生王化奇是稻地人,回乡探亲时路过此桥,见行走不便,便起了修桥的念头。回厂后,他多方筹措材料,找来好友担任设计,并与稻地商会联合,终于建成了这座造福乡里的铁桥。
经济建设
稻地镇民风质朴,文化气息浓郁,丰南区第二中学即坐落在该镇。依托文化,地理优势,稻地镇经济比较发达,拥有大小企业共计10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主要门类是机械制造、建材、冶金、轻工、化工等,并已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管材生产、电子线缆生产为主的非钢产业基地态势。其中有唐山神州机械有限公司、海丰线缆有限公司、新利达钢管有限公司、新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新辉养殖有限公司、兴丰饲料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复合式干法选煤成套设备、各种高低压电缆、高低压开关柜等。其中复合式干法选煤成套设备是唐山神州机械有限公司专利产品,荣获第十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煤炭部科技进步奖、首届河北省优秀发明奖等,并于2001年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荐产品。2006年已远销国外部分地区,年创产值达到800万美元。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8.2亿元。稻地镇做为农业大镇,长期以来立足于“基地建设、特色富民、龙企带动”三大工程,发挥科技促动的作用,形成了蔬菜、棉花、花生、萝卜等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效益化,真正鼓起了农民的钱袋。2006年全镇共有粮田3.2万亩,蔬菜占地面积1.82万亩,粮食产量1.21万吨,蔬菜产量达19.7万吨,其中有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曾受到农业部红榜展示。同时,畜牧业也达到一定规模,建有总投资2800万元的唐山现代畜牧养殖园区一个,并建有村级畜牧小区16个。2006年全镇共出栏各种畜禽36.19万头只。截止到2006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 30.18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国地税收入)281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0元。
稻地镇在“十一五”发展中,面对“围绕三轴发展七镇”和“打造滨海强区”的机遇,决心充分发挥自身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等各种优势,积极培植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打造新“城效型”生态镇,掀开古镇更辉煌的一页。
奔城古镇
奔城镇,现为
唐山市滦南县人民政府驻地。早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
秦汉以前,已形成聚落。元代,大将那颜盏曾在此屯粮集草,“倴城”由此得名。今镇内北河(古称
滦南北河)南岸,仍可见夯土古城墙遗址,虽经岁月剥蚀,依然与古镇风雨相随。一个人与一座城。
中文名:奔城
简介:唐山市滦南县人民政府驻地
传说:“倴城”当初成为一处栖粮之所
来历
古镇的名字很奇特。
查阅最新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倴”字下只有短短的一行:倴城,地名,在河北。如此一个字只用于一处地名,似乎并不多见。
词典上没有提到什么人,但倴城人都知道,古镇的由来和一个名为“倴盏”的人密不可分。
雪后初霁,车子小心翼翼地驶入倴城。在镇中心的古城广场,远远便可望见一座高大的人物雕像巍然而立,那便是那颜倴盏。“那颜”,是
蒙古语,汉语译为“官人”,是古代蒙古贵族官员的称谓。“
塔察儿”,即
元初有名的大将塔察儿。公元1215至1230年间,这位出身名门、曾任
成吉思汗宿卫的大将曾在此地镇守,疏浚河道,修筑土城,用于屯粮集草。“
倴城镇”由此得名,并逐渐发展成为北倚长城、南襟渤海、翼蔽京畿的军事重镇。
“倴城”简介
“倴城”当初成为一处栖粮之所,可以说有些偶然。时值战乱之年,骁勇的倴盏统领大军伐金攻宋。两国交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深谙征战与屯粮之法的倴盏大将军四下里探查了一番,终于在
滦河下游、
滦南北河南岸寻到了这块宝地。通津河,亦称
运粮河,古来就颇为知名。经由人工开凿的闾芬沟,通津河又可与滦河相通。于是,一条畅通的河道,成就了
倴城镇的未来。不过倴城确是块宝地,临河傍水,数百年来,却很少因水患遭灾。细究起来,当是因其地势较高,即使滦河改了道,通津河决了口,也基本上不对其造成威胁。得水之利而无水之患,于是在民间,也就有了“气死龙王爷,淹不了倴城街”的谚语。
到了明清两代,倴城的军事功能虽不如战时那样显赫,但却前所未有地繁荣兴盛起来。城内商号、粮栈、作坊、当铺遍布,最多时店铺达119家,其中有30多家名气直抵京、津及东三省。
清代,
倴城镇成为滦州四大名镇之一。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滦州志》载:“倴城镇,在城南六十里,有四门,乡关市齐整,商贾富庶,三八日集。”繁荣盛况可窥一斑。
经济兴旺发达
经济的繁荣也引来了各方面的兴旺发达。据史料记载,倴城也曾因寺庙林立、古迹繁多而远近闻名。关帝庙前的银杏树、圣寿寺外的八棱碑、马神庙的响水井、
老母庙的夜鸣钟……一些古迹被涂抹上传奇色彩。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淹不了的倴城街上依然是店铺林立,叫卖声声,但那些曾经香烛鼎盛的
庙宇早已无处寻觅。惟有古城,仍残存着些旧城垣,在一次次日升月落中印证着往事。
古城驻守在河的南岸,这条古时的
滦南北河,如今唤作了北河。严冬时节,河上结了厚厚的冰,冰上有雪,乍看上去面目不甚清晰。然而数百年前,这里波涛涌动,河面上千帆竞发,载着顺水而下的万担粮草,又是何等的威风!远远看去,古城并不惹人注目,待渐渐靠近了,先前的几道“土岗”才显出它的威严。城墙残高五六米,底宽20多米,呈“∩”形分布,总长千余米。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古迹》所载的“倴城废县”,其实便是这座古城。元倴盏屯粮后,由于人口繁衍,地方狭窄,古镇居民逐渐南迁至今
倴城镇所在地,旧地便称作了“古城”。几百年的时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木已在城墙上扎了根,长得繁密茂盛,古城却因此添了几分沧桑。
七百年前,古镇由一元将得名;七百年后,土城犹在,元将
塔察儿却已化为雕像,执鞭仗剑,目光炯炯地俯视着这片土地。相信他的心里是自豪的,古镇新颜,不正是戎马一生的他所企盼的吗?
榛子古镇
榛子镇位于
滦州西北部,是京东“开、稻、倴、榛”四大古镇之一,东、南、西与
古冶区、开平区、
丰润区接壤,北、东北部和
杨柳庄镇、
王店子镇相连,镇政府驻地第一镇村。1996年3月,机构改革,原杏山乡、麻湾坨乡和榛子镇,合并为榛子镇。2002年1月,撤销冯庄乡,并入榛子镇。
中文名称:榛子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唐山市滦县
邮政区码:063707
面积:98.6平方公里
耕地:70687亩
简介
全镇总面积98.6平方公里,共辖61个行政村,15875户,54943人,有耕地70687亩。
1986年以来,
榛子镇农业、工业和私营经济全面发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86年、1996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别为5480万元、7.12亿元、12.04亿元和18.9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上述各年份分别为 3136 万元、2亿元、2.39亿元和3.49亿元;工业产值分别为 2344万元、6.72亿元、10.53亿元和15.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52元、2800元、3241元、3480元。榛子镇于1993年跨入全国亿元镇行列,1994年
唐山市百强镇乡之一,有两家企业在市百强企业中榜上有名。全镇1995年3月实现小康,原
冯庄乡1997年3月达到小康。
农业
榛子镇地势平坦,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少量丘陵以果树、烟草为主。1986年粮食、果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83344亩、2834亩、3823亩,总产量分别为29776吨、175吨、7802吨;2003年粮食、果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939亩、8595亩、14300亩,总产分别达到21100吨、8148吨、49326吨。
经济
2003年全镇共有各种企业2605家,其中镇办企业1家,私营企业70家,个体工商户2534户,总收入11.8亿元,利润总额7943.1万元,现价增加值3.07亿元,实现企业税收1599.6万元。主要骨干企业有年产啤酒15万吨的河北蓝贝集团唐山酒业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钢管的唐山金利达焊管有限公司、远东实业有限公司(尚未投产)、年产35000吨包装用玻璃制品的荣盛玻璃制品厂以及唐山市光明水泥有限公司、唐山市燕龙水泥有限公司、唐山市冀澳水泥有限公司、滦县银鸿钢铁有限公司、滦县宏廷冶炼厂、滦县京东钢铁有限公司、滦县顺和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
县委、县政府于2003年决定在
榛子镇和
杨柳庄镇之间兴建榛杨工业区,重点发展壮大水泥、建材、钢铁、玻璃制品、啤酒饮料等企业,以此形成榛杨工业经济区,已有10多家企业进驻该工业区。
榛子镇境内有榛子镇、杏山、大岗上、麻湾坨、八里王官营五处集贸市场,其中榛子镇集市规模最大,年交易额达到500多万元。
基础设施
榛子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京哈铁路、京秦电气化铁路和102国道、唐丰公路、迁唐公路、
京沈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过,并有狼窝铺、石郎庄两个火车站,距110KV变电站和
开滦煤矿仅几公里之遥,可为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提供方便和足够能源。投资80万元,建成的
榛子镇网通大楼(即原邮电大楼),拥有17173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成为本地区的通讯枢纽。原
冯庄乡1990年投资28万元铺设柏油路13华里,实现村村通油路。镇内的农业银行和4个信用社为榛子镇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文化卫生
2011年底,境内有镇办中学4所,完小12所,在校生810人,教师492人。县医院榛子镇分院和4所卫生院,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医疗卫生防疫网络。
特色产业
薯炕育秧专业村——辛庄子村。该村共有88户,326口人。耕地面积537亩,人均1.6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3420元。
该村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根据薯炕育秧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发展
番薯育秧。统一规划场地,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成销售队伍,薯炕育秧得到迅速发展,从最初户均不到1铺,每铺收入不足几百元,发展到2003年,全村285铺,户均3铺,每铺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全村增加经济收入90多万元。并在总结多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良育秧方式,以红土、塑料薄膜、火炕逐步取代冷炕育秧,避免了采秧周期长的缺点。同时在烧火、打风道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改进,加强水、肥、温度的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规模、质量优势,吸引了北京、天津、平泉、丰南、
丰润区、
迁安市等地农民和商贩前来购秧,出秧时每天几百万株秧苗销售不出村,成为“规模发展带来规模效益”的典型。
影视作品故事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李向阳用复仇的子弹击毙日酋松井。然而,鉴于当时中日双方战力的差别,今天的我们不免会怀疑,在当时真的存在这样痛快淋漓的复仇之战么?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早期影视作品中的战斗,都有真实的来历。比如,在某部电影中曾经出现的日军对村民进行“
机关枪点名”时,
八路军部队突然从天而降,将日军击退,将村民救出。这样一段类似传奇的情节,其实也确实发生过,这段真
实的战斗,就发生在
晋城市,而这支八路军部队,则是八路军三五八旅的一个团。假如今天去查晋城县的县志,还可以看到这次战斗的记载。只不过这次战斗因为八路军以救人为主,并没有象电影中那样给日军极大的杀伤罢了。
复仇之战
发生在一九四三年的“榛子镇之战”,也是一次这样的复仇之战。
“榛子镇之战”,发生在一九四三年八月(农历七月),是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第二次恢复基本区作战中的战斗之一,从规模上来看,它属于一场不大的战斗,因此,在中日双方的记载中,都并不是很受到重视。但假如审视它的意义,这又是一场非常值得纪念的战斗。
因为,这一战,是
八路军为“
潘家峪惨案”中死难同胞的报仇之战。
详细经过
经过对照中日资料,这次复仇之战的前后,似可大白于天下。
潘家峪惨案,是抗战时期华北遭到日军“三光作战”制造的典型惨案之一。中国方面的记载称“潘家峪惨案:1941年1月25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日军调集了
迁安市、
滦州、卢龙、
遵化市、
丰润区等五县的敌伪军,天明后不久,就包围了潘家峪。全村一千多的村民,也被鞭打着,人们驱赶着,赶进那所大院里,关上了大门,
机关枪密集的人群扫射起来,人整排整排地都倒下去了。全村被敌寇惨杀者1035人(其中儿童妇女有658名),负重伤者84人,活着和下落不明者只剩三百零三人。全家惨死者三十余家。烧毁房屋一千一百间。”
根据日方记载,实施这次屠杀的日军部队,是日军第二十七师团支那驻屯步兵第一联队第一机关枪中队,及
丰润区伪军警备队,指挥官
佐佐木中尉。
对这次惨案,即便于
南京大屠杀多所推诿的
日本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原日军第二十七
师团参谋田辺曾就此提供证言,承认中方的记载。然而,近年来,日方却颇有些舆论对此进行“翻案”参加过屠杀行动的原日军士兵片川三蔵和筒中要之助在日本发表言论,以所谓“亲历”对
潘家峪惨案的过程作出辩解,并称田辺的证言是谎话。然而,即便是他们的辩解,也无法掩饰这次屠杀的残忍,甚至使若干真相更加清晰。
根据这两名日本士兵的证言,日军对潘家峪村的袭击是“有预谋的”,然而,片山强调,这次屠杀“可能是
佐佐木中队长单独决断的”,言外之意这是某个日军中级军官自行决定的行为。而对于屠杀的理由,则归结为潘家峪属于“敌对部落”,村民经常给
八路军提供后勤,情报等支援,进行屠杀是“不杀人就会被杀,这就是战争”。而筒中在他的证言中则强调田辺的两点说法不符合事实。一个是日军的屠杀并非
机关枪中队人人参与。“机枪手为了避免遭到袭击,在村口的高大建筑物上警戒。(屠杀)是用步枪干的。”;另一个是“村子比较小,搜出的村民只有大约三百人,没有一千人以上那样多”。
即便如此狡辩,片山也不得不承认“当看到那种场面(向村民射击)的时候,心中是‘军队怎么做这样的混账事啊?!’的惊讶”,而且,提到当时村中的干部约二十人并不是被集体屠杀的,而是时候拉到附近的河滩上枪杀。
日本右派就用他们的证言试图为“潘家峪大屠杀”翻案--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仿佛用步枪就可以否定屠杀,杀害了三百人而不是一千人就不算屠杀似的(田辺的证言则说当时殉难者超过一千,因为当时临近
春节,很多村民从逃难中回到村中准备过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