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区
河北省唐山市辖区
古冶区,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地处环渤海的核心地带,是唐山市七个城区之一。总面积24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317932人。下辖2镇3乡5街道,共122个行政村,78个社区,政府驻地京华街道永盛路与京山道交叉口路北。古冶依矿建区、因煤而兴,商代属孤竹国,1995年,唐山市东矿区改名为唐山市古冶区。
古冶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90毫米,平均气温11.2℃,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往西倾斜。全区共分北部丘陵区、中部洪沟冲积扇前平原、南部冲积平原和塌陷低洼地4种地貌类型。
古冶区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使钢铁、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水泥、电力等产业创造巨大效益,在唐山乃至河北省占有重要地。京山铁路、205国道、迁曹铁路贯穿全境。
2021年,古冶区生产总值266.6亿元,累计增长2.0%。2022年GDP总量:256.1亿元。
历史沿革
古冶区,商代属孤竹国春秋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国西周公国属幽州右北平郡,三国时属曹魏辽西郡海阳县,晋、南北朝时仍为海阳县属地,北齐时并入肥如县。隋朝属右北平郡卢龙县,唐时属河北道平州,宋时为辽朝辖地。契丹置滦州后,一直属州。辽代时大部为滦州石城县所辖。辽保大三年(1123年)滦州归属北宋,北宋改石城为临关(又称临闾)。半年后,金破平州(今卢龙、滦州属之),归金管辖。金至宁元年(1213年)滦州属蒙古。四年后(蒙古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蒙古任命鲜卑仲吉为滦州节度使(卑家店人)。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蒙古将石城并入义丰,全境又属义丰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义丰并入滦州。明永乐二年(1404年),滦州土著户编社,外来户编屯,下设65个社、屯,全境村庄大多数孩古社、广益屯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社、屯,建警区,全州县划为10个区,全境多属第十区,少数在第一、二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无变化。
古冶区的形成,始于19世纪80年代林西矿建矿之时,储量丰富的优质煤炭和林西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的建立是矿区形成的决定因素。“洋务运动”中,以清朝北洋政府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开始兴办工业,开发煤、铁矿。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奏准朝廷,派候补道员唐廷枢“勘察开平煤铁情形”,次年成立了开平矿务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筹建林西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袁世凯筹办的滦州矿务局于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赵各庄矿;其后,开平矿务局、滦州矿务局合并,称开滦集团。合并后,民国7年(1918年)筹建唐家庄矿,民国13年(1924年)建成。3矿建立后,这一带民称“东三矿”。
林西县矿建成后,矿址所在的林东、林西得以迅速发展形成林西生活小区;赵各庄矿的建成使赵各庄、顾家庄、楼子庄3个村形成赵各庄生活小区;唐家庄矿建成后,原名唐庄子的小村也发展成了煤矿生活区。尽管3矿建成时间不同,3片生活区形成有先有后,但由于都是为矿区服务,所以生活区基本构成均极相似:随着厂矿的建立,出现大批产业工人,人口激增;富丽豪华、环境优美的“员司房”与低矮、阴暗、潮湿的“锅伙”并存,是外国资本家以及为其服务的高级员司与矿工的生存条件鲜明对比;街定型,城区面貌逐渐显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东三矿城区的基本轮廓和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如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已初具规模。
其实,在“东三矿”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生活区,它就是古冶。在建矿前,除古冶以外,这里仅有分散座落的几十个村庄。古冶发祥最早,商代就有人居住,到明朝晚期已是乡间集镇。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古冶站,从而交通和工商业迅速发展。因其地处林西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之间,3矿建立后,为了煤炭外运,各矿都筑铁路与古冶相接,古冶成为物资集散中心和为煤矿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这样,形成了以古冶为商业、交通中心,通过煤矿铁路和公路与林西生活区、赵各庄生活区、唐家庄生活区相连接的整体布局,4个独立的为煤矿服务的生活区,合起来形成城区结构。
古冶区于民国37年(1948年)12月12日解放,旋即归唐山市管辖。其中林西、古冶为唐山市第七区,赵各庄为第八区,唐家庄为第九区。后因第七区过大,于1949年6月将古冶划出,成立第十区(林西第七区的名称不变)。4个区分别建立区公所,属唐山市市政办事处领导。1950年6月,4个区合并,称唐山市第七区,成立区公所。同年12月,第七区公所撤消,建第七区人民政府,归唐山市人民政府领导。至此,区境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整体的行政建置。1955年,唐山市第七区改名为唐山市东矿区。1995年,唐山市东矿区改名为唐山市古冶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冶区位于北纬39°42′55.52″东经118°26′58.41″之间,古冶区位于市区东部,与开平区、丰润区滦州等地相邻,是唐山市七区之一,距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均不足百公里,距津唐高速公路唐山东入口仅3千米,205国道贯穿全境。
地质
古冶区地处燕山沉降带东南部,山麓冲积平原中部,冀东滦河洪冲积扇上。次级构造为开平市向斜盆地,向斜轴自西向东横贯全区。地表为第四纪覆盖物,由北向南逐渐加厚。
地形地貌
古冶区地处燕山沉降带东南部,冀东滦河(近期沙陡河)洪冲击扇上。从北向南依次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以矽质石灰岩为主)、寒武系(以灰岩、泥岩为主)、奥陶系(灰岩)、石炭系、二迭系(煤和矾土层)。地表为第四纪复盖物,由北向南逐渐加厚。古冶区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北部以低山为主,平均海拔在200米左右;中部是几条东西走向的山丘,海拔约70米;南部以冲积平原为主,海拔约40米;全区共分北部丘陵区、中部洪沟冲积扇山前平原,南部冲积平原和塌陷低洼地四种地貌类型。
由于从地下采掘了大量的煤炭和矸石,使得局部地层变空,受上部岩层重力的影响,地表相应部分自然沉降,形成该地区特有的人工地貌──塌陷低洼地。地下水一部分是第四纪深层、浅层水,一部分是奥陶系石灰岩溶岩裂隙水。第四纪复盖物厚度为30~200米,连通性好,储水量很大,-800米以上地下水非常丰富。奥陶系溶岩、裂隙水物理性质好,属低矿化、微硬度水。
水利条件
古冶区主要河流有石榴河、沙河。石榴河河水主要为附近煤矿的矿井水和城市污水,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沙河属季节河,河水主要靠降水补给,冬春两季河水很少,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
土壤
古冶区土壤为褐土、潮土和水稻土三大类,褐土在古冶区共分3个亚类,8个土属,是古冶区分布最广的一大类土壤。草甸褐土的分布:在王辇庄乡大庄坨乡卑家店镇,分布以沙壤质草甸土和中壤质草甸土为主,大约4920平方米,占古冶区农用土地的63%。沙壤质草甸土质地偏粗,通透性好,但热容量小,温度变化较大,土壤含水量少,容易干旱;中壤质土具有优良特性,土质好,肥力高,适种性广。
古冶区范各庄镇及卑家店乡东部主要分布着沙质草甸褐土,面积有253平方米,占农用土地的3.2%。石灰性褐土的分布:在卑家店乡北部还分布着一小部分轻壤质石灰性褐土,面积为200平方米,占农用土地的2.55%,特点是表土轻壤质,有机质含量1.77%,全氮0.089%,碱解氮0.0076%,速效磷0.0006%,速效钾0.0114%。淋溶褐土的分布:在丘陵下部,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和古红色风化壳,土体钙质已被淋溶,碳酸钙含量在1%左右,pH值在7~7.5之间。在习家套乡卑家店镇王辇庄乡大庄坨乡分布着轻壤质淋溶褐土,面积为1533平方米,占农用土地的20%。它的特征是表层为轻壤质,一般为中、厚层,个别土种表层含有小于10%的砾石
潮土是隐域性土壤,在古冶区分布不多,具有水成作用的特点。在夏季地下水位太高时,在地下水的直接作用下沙河南部发育成潮土。在范各庄镇的沙河两岸对称性分布着潮土,近河床为沙质潮土,远河道为沙壤质潮土。古冶区主要是沙质潮土,分布在大庄坨乡、范各庄乡境内,面积为433平方米左右,占农用土地面积的5.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范各庄乡。
古冶区土壤质地由北到南为粘性土-壤土-沙土,粘性土主要分布在王辇庄乡,面积800平方米,这类土质地偏粘,耕性差、保水保肥力强,养分高,通透性差,不耐涝,发老苗不发小苗,适于种植小麦,蔬菜。壤土主要分布在京山线两侧,为习家套乡大庄坨乡和卑家店乡中部,面积为3000平方米。是沙粘适中的理想质地,兼有沙土和粘土的优点,通透性、持水性较好,保水保肥力较强,宜耕期长,耕作方便,适于作物范围广。沙土主要分布在范各庄乡和卑家店镇的东南部,面积2533平方米,这类土沙多土少,土质疏松,通透性强,保水保肥力低,容易耕作,发小苗不发老苗,后期易脱肥,适于种植薯类、花生、谷类,也可种植果树。
气候特征
古冶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降水集中、季风显着、四季分明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降雨量648.1mm,集中于7—8月,年平均风速2.1m/s,盛行w风,年频率1l%、年静风频率6%。本区的风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西伯利亚地区附近广大地区经常为较强的冷气团控制,致使本区盛吹西北风;夏季,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
煤炭是古冶区境内主要地下资源,储量大,煤质好。主要为开滦集团开采。开滦矿区主要有开平向斜(含荆各庄贫地)、车轴山向斜、林南仓镇盆地3个含煤构造之内,煤系地层为石炭二叠系,距今约2亿~3亿年。煤系地层主要有砂岩、粘土层、薄层石灰岩等组成。含可采层5~6层,平均总厚离约15米左右,含煤系数5.43%~10.22%。境内开滦煤田面积为151.928平方千米(合227891.75亩),煤层地质储量119699.3万吨。
煤矸石资源
煤矸石为采煤副产品。古冶区中煤矿随着采煤常年向地面堆放。因推放过高,当地人称“矸子山”。现堆放的大型矸子山系已自燃过的红矸石,储量数百万吨左右。主要含铝24%,硅46.5%,钙22%,除少量用于建筑砖、水泥原料外,尚未全部开发利用。此外,还有一些小矸子,储量也较丰富,因尚未自燃,可作低质煤料。
古冶区耐火粘土储量十分丰富,矿石品种繁多。耐火粘土贮存在开平市向斜盆地的生石灰系、二叠系地层中,属沉积型矿床,有A层(硬质矾土)、AD层、G层(铁矾土)3层矿体。
粗粒石英砂岩,俗称大黑砂,质地纯、层位晒太阳,出露在震旦系上统井儿峪、雾迷山组地层中,是烧制玻璃的主要原料。与之共生的白云岩是烧制玻璃的主要配料,储量大,具有开采价值。
水泥灰石
长山、域山、万山、巍峰山都分布着制水泥用的灰石,以奥陶系中、下统为主,这种水泥灰石含氧化钙40%~50%、氧化镁0.73%~1.32%、二氧化硅氧化铝10%~30%,储量丰富。
矿井水
境内煤矿,长年向地面排放着井下巷道及采面的积水。这些矿水提升地面后沿着纵横交错的小沟外泄,流入沙河、石榴河,大部用于灌溉。区内蔬菜生产用水的70%来源于矿井排放水,缓解了部分地区地上水不足的问题。
土地资源
古冶区耕地面积7831.7平方米,其中水田392.8平方米。水浇地4398.6平方米,果园89.39平方米。全区林地面积238.57平方米,其中林地219.7平方米。疏林地8.84平方米,灌木4.1平方米,宜林地4.98平方米。全区塌陷低洼地2621平方米,其中塌陷坑1107平方米,波及地1514平方米。这些塌陷坑均在平原地区,故而其周围形成大量自然向心坡地。
古冶区现有农用土地面积为7831.7平方米,占全区总面积的33%。由于古冶区是矿区,多年开采造成很多塌陷地,现有采煤塌陷地1107平方米。
古冶区一级土地有1200平方米,分布在京山线两侧和城镇附近;二级土地有2000平方米,分布在古冶区的中部地带,三级地有2666.7平方米。四级土地有2200平方米,分布在范各庄乡安各庄村的沙河两岸。三、四级地在古冶区占有很大一部分。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古冶区下辖5个街道、3个乡、2个镇,区政府驻京华街道永盛路与京山道交叉口路北。
人口民族
古冶区,总人口36万(2006年统计),2011年,古冶区人口出生率5.59‰,政策生育率98.14%,性别比104,已连续12年实现人口负增长。
截至2019年,古冶区总人口33.9万,其中城镇人口26.7万、农业人口7.2万,城镇常住人口35.3万。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壮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维吾尔族、侗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佤族畲族等1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古冶区总人口的98.4%。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317932人,占唐山市常住人口的4.12%。
经济
综述
2017年,古冶区地区生产总值214.9亿元,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205.6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4亿元,增长6.5%,工业利润22.9亿元,增长47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亿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13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15795元,增长7.7%,三次产业占比达到6.5:62.5:31。
2018年,古冶区地区生产总值230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140.7亿元,增长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39亿元,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9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7元,增长9%。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5亿元,税收完成26.3亿元,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税收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在唐山市开发区(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唐山市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沽管理区)位列前三。
2021年,古冶区生产总值266.6亿元,累计增长2.0%。
2022年GDP总量:256.1亿元。
第一产业
2017年,古冶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30143万元,农业总产值61627万元,其中谷类及其他增加值7611万元,蔬菜园艺作物增加值71461万元,水果及食用坚果增加值71461万元;林业3321万元,牧业52411万元;渔业总产值816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618万元。
2017年,古冶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为总产值103.0%,农业为95.8%,林业125.0%,牧业108.7%,渔业113.2%,农林牧渔服务业116.0%。
2017年,古冶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301公顷,播种面积4155公顷,产量22789公顷。造林面积5682公顷,人工造林面积516公顷,森林抚育面积5023公顷。水产品总产量6369吨,淡水养殖6369吨,鱼类6344吨,养殖面积561公顷。
第二产业
2017年,古冶区对接产业项目145个,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6个。化解焦化产能120万吨,实施技改项目38项,完成投资118亿元。新增特钢产品52个,精品钢产量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
2018年,古冶区主动“去”,压减焦化产能60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1万吨。古冶区新增企业535家、个体工商户2697户,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29家企业提供转贷资金3.36亿元。
第三产业
2018年,古冶区新增市场主体5893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7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37.4%。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5亿元,增长58%。
文化
民俗风情
春节:在民间习俗中,春节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在农村,一般从小年夜就进入了过年阶段。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相传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善恶。过去有“二十三,糖瓜粘”的童谣,人们用糖瓜祭灶神,为的是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粘住灶君的嘴,免得在玉皇面前讲人间的坏话。还要供上黑豆粉、甘草和一碗水,以祭灶君所骑之马。灶上对联大都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一种迷信。在生产力和科学都不发达的年代,灶王便成了农民崇拜的对象。建国后,祭灶的习俗已经逐渐断绝。人们在这天都要“扫房”(也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扫房),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这天早饭后,人们把屋里屋外、房前房后彻底清扫一遍,家具、衣服洗涤一新,干干净净的迎接春节
过了小年夜,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民俗音乐说:“二十四,扫房子(也有说“二十四,写大字”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画(指年画、窗花、对联等);二十九,糊香斗(烧香时用的香斗);三十儿,流油儿(指炼油、烧肉、炒肉);初一,初二磕头儿(指小辈的给长辈的拜年)”。这些天,人们都忙忙碌碌,准备过年。腊月二十八,家家都在门口贴上大红醒目的春联,以此来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表达自己的心理愿望。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天,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旧时,在除夕之夜有“守岁”的习惯,全家坐在一起,欢欢笑笑,享受天伦之乐。在这新旧年交替之际,辞旧迎新,守岁至半夜,人们还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取其“更岁交子”(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之意。这大概是饺子的来历吧。
阴历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发射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近些年来,鞭炮、烟花工艺更臻精妙,创制了很多新品种,更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后,小辈要给长辈拜年,行作揖磕头礼。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利话。乡邻如有不和睦者,也借此机会消除隔阂。破五节称为“破五”,人们都在“破五”前后互相宴请,表示亲密无间,友好相处,以此来增进友谊。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它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元宵节也叫“灯节”,本县在正月十五前后,许多乡村都举办花会,有旱船、中幡、高跷、秧歌、武会等等。他们都串村演出,演出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常。到了80年代,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元宵节更为隆重。这一天,县城里道道花会,接踵而至。到了晚上,还要举办放烟火、灯谜晚会、跑花灯等活动,烟花五彩缤纷,花灯别致新颖。县城的男女老幼、乡下的青年人等,都拥到街道两旁饱享眼福。观看者多达数万人。
元宵节节吃元宵,因元宵形圆音圆,表示“团圆之意”,象征吃了元宵就一家团圆和睦。元宵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来甜糯软滑,味美可口。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名曰“龙头节”。人们传说,龙王在这天要去天宫领令,准备为民行雨。人们为使一年风调雨顺,做“龙皮”(煎饼)、“龙蛋”(粘饽饽)、“龙须”(面条)来供奉它。至今每到“二月二”,人们总是习惯食用煎饼,粘石子馍和面条等。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寒食节”。主要风俗是:禁火寒食,祭祀祖先。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悼念亡臣介子推而沿袭下来的一种祭礼形式。近代,在清明节这天禁火寒食的人已基本没有了,但利用清明节悼亡祭祖的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人们怀念已故的亲人,在坟前烧香上供,在坟头上压纸钱,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建国后,上坟烧纸的习惯逐渐减少。但学生和教师们每年都要去祭扫烈士墓,缅怀先辈的功绩,从而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渐已形成了一种新的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即“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排列而来,五月正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五”这天人们习惯在门上插艾蒿,包粽子,儿童带五色线。端午早晨,门上插艾蒿,传说是唐朝百姓在黄巢起义时为避灾难而沿袭下来的。其实,端午插艾,是讲卫生的习俗。因为艾蒿具有避瘟解毒之功能。这是一种值得继承的良好习惯。包粽子,相传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本县的粽子,多用黄粘米、粘高粱米、江米大枣豇豆等原料,用苇叶包成菱形。煮熟后蘸糖吃,味美香甜。端午前后,儿童们在手腕、脚腕上系五色线,说这样可以除病祛灾,长命百岁。据说一切邪鬼、瘟神等都怕五色线,人们就把它当护身符了。这个习俗带有迷信色彩,建国后逐渐废除了。另外,还有儿童们有胸前戴荷包、剪纸葫芦贴在门上的习俗,据说它们可以收服瘟灾。在本年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过节,称为“躲端午”。这些习俗也已逐渐废除了。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称为“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见一次,普天下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两岸,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妇女们都在这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见面的时候向她乞求智巧,所以人们称七月七为“乞巧节”。这天晚上,姑娘、媳妇们打一盆水放在黄瓜架下,传说能在水中看到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影子。中午,她们往水盆中扔花针,如果花针的影子象棍子,手就拙;如果花针的影子象剪子,手就巧。建国后,这些习俗已不存在。
麻姑节:农历七月十五为“麻姑节",俗称“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相传,麻姑无兄弟姐妹,她为了侍奉二老双亲,一直未出嫁。到父母双亡时,她已成了老年人。她感到无依无靠,孤苦伶丁,便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投河而死。乡亲们念麻姑是个烈女,又是个孝女,便把蜡烛插在瓢上,点燃后放在河里,叫“撒河灯”,为麻姑照亮。同时还为麻姑摆上供品,烧纸钱,以此来表示人们对麻姑的怀念,对后辈子女也是个教育。此习俗建国后已经绝迹。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是“团圆节”。中秋节亲朋之间互相馈赠月饼。这时的五谷杂粮相继成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中午要吃一顿丰盛的午餐。晚上要赏月,并吃些西瓜、月饼等圆形的食品,边吃边讲关于月亮的故事,如:月光花、吴刚伐桂、仙兔捣药等。外出办事或远离家乡的人,也要赶回家中团聚。新出嫁的闺女和未结婚的儿媳,一般要在八月十六接来吃“餐遗”。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此时已进入冬季,天气逐渐寒冷,人们都要换上棉衣,于是想到已故的亲人也该换寒衣了。旧时人们有在坟前烧五色纸(剪成衣服状)的习俗,叫作“送寒衣”,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悼念。此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今已不多见。
腊八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腊八"是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寺院的和尚在这一天熬粥祭佛,后来传为民间习俗。又一说,此时一年的收获已经完毕,应祭万物之神以表农家的心意。从古至今,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做上一顿“腊八粥”。一般用米、小米、高粱、黄米、爬豆(豇豆)、大枣、栗子、花生等原料,煮熟后香甜可口。人们习惯在这天腌“腊八蒜”。将剥好的蒜用醋浸泡,密封起来,20天后,蒜变成绿色,味道极美,是吃水饺的好佐料。旧时,出嫁不久的闺女在妈家“躲冬”,到这天吃过“腊八粥”就得回婆家准备过年了。
交通
铁路
京山铁路迁曹铁路贯穿古冶区全境。
公路
205国道贯穿全境,距北京-哈尔滨市高速公路、唐津高速、唐曹高速入口不足10分钟车程,规划建设的唐秦、迁曹高速公路将在古冶区预留出入口。
社会
教育事业
2017年,古冶区“三名工程”开始破题,中高考再创佳绩。
2018年,古冶区投资1650万元实施校舍修缮及数字化建设,公开招聘教师199名。
医疗卫生
2017年,古冶区推进区医院与市重点医院、北京知名医院合作办医,王庄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文体事业
2017年,古冶区举办群众文化中国艺术节、迷你马拉松等文体活动310场次。
2018年,古冶区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253场次。
社会保障
2017年,古冶区新增城镇就业655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00人。发放低保金3028万元,失业保险金376万元,派住保障性住房707套,发放不动产证8350个,慈善救助1500余人,爱心超市发放救助物品6740件。5个精准扶贫村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
2018年,古冶区启动3家社会托老所建设,发放低保金2827万元、医疗救助金567万元,惠及73595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06人,扶持创业600人。2户5人实现稳定脱贫,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5人。
科学技术
2017年,古冶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为2014到2017年总和;培育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规上企业研发中心4家。
2018年,古冶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8.4%。
旅游
北寺公园
北寺公园,原址为一座寺院,因在古冶镇北,故称“北寺”,建于明永乐年间。解放后被改建成公园,唐山地震后重建。
2007年,古冶区委托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院对公园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投资2400万元,改建园内景观景点。改建后占地200余亩,由亲水平台、爱莲亭、景观长廊等11个景区构成,2008年6月1日重新开放。
屈原纪念馆
屈原纪念馆隶属于中国屈原学会,是长江以北唯一一座民间出资兴建的屈原纪念馆。该馆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北寺公园内,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由屈学民筹资3000余万元人民币兴建。馆内主要由一主两配三个展馆,碑廊二列,花圃一园等景观构成,建筑设计蕴含荆楚文化风格元素,建筑色彩鲜艳明快,自由活泼,富有特色,既表现了建筑的淡雅气质,又烘托出良好的屈原文化氛围。
赵各庄矿史展览馆
赵各庄矿史展览馆,1991年2月开滦集团建造。展览馆于1991年3月奠基,其中展览馆由原8号洋房子改建,同年7月1日竣工。1800平方米的广场上矗立着全高4.15米的民族英雄节振国全身像,在塑像后面两侧为四块浮雕碑,以节振国参加大罢工、刀劈鬼子兵、光荣入党、与人民鱼水情深为内容反映了节振国烈士光辉的一生。
塑像正面烈士名字和纪念馆名由冀东革命前辈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运昌同志题写。展馆展出面积700多平方米,详细介绍了开滦赵各庄矿的建矿和革命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1995年,被唐山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代表人物
李蒸(1895—1975),字云亭,自30年代起先后出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院长十余年。1949年后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兼文教组副组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团结委员等职。
节振国(1910—1940),冀东抗日英雄,原籍山东省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人,曾生活、成长、战斗于古冶区赵各庄。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1日,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于滦县尤各庄,时年30岁。
张广厚(1937—1987),数学家,出生于古冶区林西,中学毕业于唐山市开滦二中,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继续深造,并留所工作后于1979年任该所研究院。在单复变函数理论、整函数和亚函数理论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
姜玉阳(1982.6.22—),歌手,古冶区人。歌曲《丢了幸福的猪》原唱。
获得荣誉
2013年4月7日,古冶区获批为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地区。
2015年1月6日,唐山市古冶区金山公园建设工程项目获“2013-2014年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6年10月,古冶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荣“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2016年12月,古冶区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17年7月,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乡中心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2017年12月13日,古冶区获评第一届河北省文明城区。
2019年1月3日,古冶区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评选为第二批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2019年10月,古冶区入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2020年12月,入选复查确认保留称号的河北省文明城区。
2021年12月21日,古冶区荣获河北省森林城市。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质
地形地貌
水利条件
土壤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民俗风情
交通
铁路
公路
社会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文体事业
社会保障
科学技术
旅游
北寺公园
屈原纪念馆
赵各庄矿史展览馆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