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科耶夫(1902年4月28日—1968年6月4日),
法国哲学家、外交家,生于
俄罗斯。他是
存在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提出“历史的终结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科耶夫的哲学研讨会对20世纪法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通过他的介绍使得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概念进入二十世纪的法国哲学。作为政治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耶夫在法国经济事务部工作,并在组建
欧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影响了
乔治·巴代伊、雅各·拉冈、
安德烈·布勒东、
阿尔贝·加缪、
梅洛·庞蒂和
雷蒙·阿隆等人,
法兰西斯·福山也称其思想受到科耶夫的影响。
人物生平
科耶夫1902年出生于
莫斯科,原名亚历山大·科热夫尼科夫。家庭富有,跟政界关系密切,也是书香门第。是画家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侄子。1919年科耶夫离开
苏联,前往
德国。在德国,他靠做生意来维持生活,同时研究哲学。1926年,他获得了
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德国
精神病学家、哲学家
卡尔·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是除
海德格尔之外,哲学界现象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现象学派就是他们的老师
胡塞尔创立的。
1933年移居
法国后,提出自己的哲学论题“后历史”,这个论题在许多方面界定了我们对后现代,以至我们生活的当下的理解。事实上,自从几十年前“后现代说”出现以来,我们不断遭遇各种终结论,不仅是历史的终结,还有主体性、艺术的终结,以及人的死亡,尤其是作者的死亡,当代文化中创造和出新已经不可能了。这些论调发端于1933至1939年科耶夫在巴黎高等实用学院讲授的关于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1807)的课程。常来听讲的都是当时
法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如
乔治·巴代伊、雅各·拉冈、
安德烈·布勒东、
梅洛·庞蒂和
雷蒙·阿隆。科耶夫的讲稿在巴黎知识分子圈流传,读者甚众,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克-保罗·萨特和
阿尔贝·加缪。当时这些后来更名为“
研讨课”的讲座获得了近乎神话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尽管历史即将终结的说法已不新鲜,但科耶夫的论述有与众不同之处。他指出,跟通常所想的不同,历史的终点并不在未来等着我们,而是过去就已经发生了,那是在
拿破仑战争时期——这一点已被黑格尔哲学证明了。根据科耶夫的说法,历史是随着
法国大革命走向终结的,因为法国大革命使人的欲求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所以,我们生活在历史结束之后的后历史环境里已经很久了,只是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状况而已。
战后,科耶夫完全放弃了
哲学研究,因为在历史终结之后空谈哲理对他来说不再有任何意义。相反,他开始投身于外交事务,成为一名政府官员。作为
法国驻
欧洲共同体的代表,科耶夫成了当今
欧盟的缔造者之一。他起草的关于
欧洲共同体海关税则的协定至今仍是欧洲经济体系的重要核心之一。1968年,科耶夫在欧共体的一次会议上因心脏病去世。可以说,科耶夫就像是现代官僚体系中的阿蒂尔·兰波——一个自觉充当后历史时期官僚秩序殉道者的哲学作家。
个人生活
在德国科耶夫是交际花。他出大把钱,雇哲学家来家里教他;又花钱办各种宴会,请哲学家们来喝酒聊天。直到觉得自己水平够了,科耶夫找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哲学家
卡尔·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推荐他到
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了他的导师。
当科耶夫在讲台上宣告“历史的终结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的时候,台下坐着的,是
乔治·巴代伊、雅各·拉冈、
雷蒙·阿隆这些
法国知识分子。更多受到科耶夫影响的人并不在现场,比如
阿尔贝·加缪、
萨特——整个
巴黎知识界都在传阅科耶夫的课程讲稿。
人物评价
1967年,
柏林西部地区的学生运动领袖们满怀崇敬地向科耶夫请教革命之道。刚从北京访问归来的科耶夫给出的主要建议是:“学习
希腊语” 。
科耶夫的古怪建议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解释,因为他曾经说过:“早在2400年以前
希腊发生的一些事,其实是一切事情的缘起与答案。”这让人想起伽达默尔的话:“基本上,我只看2000年以前的书。”
科耶夫是谁?如果说普通读者对这个名字很陌生,那么他的全名恐怕更少有人听说: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科耶夫尼科夫。在
苏联时期,科耶夫不过是一个因为在黑市贩卖肥皂而差点判处死刑的17岁男孩。也就在同一年,他偷偷越过国境进入
波兰。因为被误当作间谍,他在波兰的监狱里呆了一段时间,最终到了
德国。在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指导下,他沉迷于从佛陀到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宏大世界里,悠然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作为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侄儿,曾经的
俄罗斯上流社会中的纨绔子弟,科耶夫带着漂亮的夫人移居
巴黎,继续他的奢靡生活。可是1930年股市崩盘,他投资的奶酪业股票“
乐芝牛”将他所有的积蓄化为乌有。他不得不搬到郊外,另找工作。从1933年开始到1939年,每周一的下午五点半,他都在巴黎高等学校定期举办关于黑格尔的研讨班,找点零花钱。
他喜欢别人叫自己为“科耶夫”。这样称呼他的人很多,他们中包括
雷蒙·阿隆、
梅洛·庞蒂、雅各·拉冈、
安德烈·布勒东、
乔治·巴代伊等等。而这些人都可以算得
总科耶夫的学生。整整六年,这些声名赫赫的人物一直坐在研讨班的课堂里,听科耶夫讲黑格尔哲学。在科耶夫的培养下,这群
法国知识界的菁英被后人称为“3H一代”,3H分别代表三个以H开头的名字: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胡塞尔和
海德格尔。只有
萨特没有来听科耶夫的课,而本来他是可以从中获益颇多的。
那时候,科耶夫不过三十出头。有人说,每一次和科耶夫对话都让他“支离破碎,犹如被人反复害,最终窒息并被钉在十字架上。”而
雷蒙·阿隆毫不犹豫地把科耶夫列为平生所遇到的三个真正卓尔不群的心灵之一。他的学生们几乎一致认为,科耶夫“在思想上绝对地统治了一代人”。
以赛亚·伯林1947年在巴黎也曾和科耶夫见过面,谈话中他对科耶夫说:“很遗憾我们对古希腊的智者们了解太少。我们关于他们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反对派——
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这就像我们只从
苏联教科书了解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的观点。”
科耶夫回答说:“噢,不是那样的。要是我们只从苏联教科书了解伯兰特·罗素的观点,我们可能认为他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家!”伯林对科耶夫的评价是:“我所见的最理智最风趣的人”。
列奥·施特劳斯是古典哲学大家,因为他的美国弟子们在小布什那里登堂入室,近年来更被学界势利眼们称为
新自由主义政治的教父。他和科耶夫早在20年代的
德国就认识,两人的学术方向截然不同,但施特劳斯终其一生都坚持将他重要文章的打印稿寄给科耶夫,期待后者予以回应。而科耶夫大笔一挥,就在施特劳斯的《什么是政治哲学》一文的后面批了几个字:“施特劳斯=
神学”,引得后学研讨不休。
施米特,这位被科耶夫认为是“惟一值得交谈的德国人”,前纳粹的桂冠法学家,一直将敌我关系视为政治最根本的基础。科耶夫却轻蔑地告诉他,政治的根本标准不是敌我关系,而是为了承认而进行的斗争。所谓敌我关系不过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刻,终将因为人们彼此承认而随着政治的消亡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有管理,没有政治的“世界国”。科耶夫对人类前景的描述,让施米特忧心忡忡了一辈子。
可是这样一个在思想上统治了一代人的人,忽然却遁入官场,专心做起了政府幕僚。1939年,他在法国财政部的对外经济联络处做顾问,和一帮高傲的技术统治论者一起工作,主要负责
欧洲经济统一方面的谈判事务。直到1968年去世,科耶夫一直是深受
法国政府倚重的高级经贸顾问,法国总理眼中“杰出的法国谈判代表”,“其它商业代表团的噩梦”。
科耶夫本人显然意识到了身边朋友们的困惑与不解,他解释说:“生活是一出喜剧,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地表演它。”
但如果对科耶夫的思想稍有深入,便不难理解他的出格之举。在他看来,无论是
卡尔·马克思还是
海德格尔,他们超越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企图都失败了,而他才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传人。科耶夫认为,1806年,黑格尔在
耶拿(Jena,德国城市,
拿破仑·波拿巴曾在这里大破普鲁士军队)亲眼目睹拿破仑跨上马背,在那一刻他意识到了后者对世界以及历史的重大意义,而那一刻正是历史终结的一刻,也是哲学走向终点的一刻。
在科耶夫的眼中,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前,如同人们创造出神或者善的先验概念来统治自己,又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偶像打碎,人们也因为自己制造的各种观念而争斗。这些争斗既发生在人、阶级和民族之间,也发生在宗教、智识等
意识形态之间。但归根结底,这些争斗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我们对平等承认的渴望。而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人类互相承认的理念得以建立。在此之后,和平与繁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人类已经抵达彼岸,成为彼此平等的、心满意足的公民和消费者。在他看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历史一无是处,舞台上上演的晚近两个世纪发生的一切:战争、革命、侵略、
政变和大屠杀,不过是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衍生物罢了。
既然人类有了共同的理念,那么作为思考理念的工具,哲学的任务也随之终结。科耶夫认为,思想者的任务就是在政治上用黑格尔的智慧管理事物,协助打造“普世而同质的国家”,也就是全球化的世界。在普适的和平与繁荣观念下,国家进入“人生的星期天”,而包括政治在内的所有意义深远的人的激情将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乐人”随心所欲的游戏。这种“快乐人”不仅是
弗里德里希·尼采笔下的“最后的人”,甚至在根本上不再属于真正的人。就像科耶夫所描述的:
“实际上,人的时代的终结或者说历史的终结——即是说严格意义上的人类或者自由的、历史的个体之决定性的毁灭——直接意味着行动一词在完全意义上的无效。实践意义上,它意味着战争和血腥革命的消失。也包括哲学的消失:既然自此人类自身不再有任何本质上的改变,所以也就不再有什么理由去改变建立在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理解基础之上的真正原则。但是其余的部分仍可能被保留,尽管尚无
常数,譬如艺术、仁爱、游戏等等,简言之,就是一切令人快乐的事物。”
也许,“快乐人”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让人恐惧的人性丧失之所,“一切令人快乐的事物”也让人生疑。但如今,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已经降临。生活在如此时代的我们无论幸运还是不幸,了解一下那个预言家总是好的。相当程度上,科耶夫是一个精准的预言家。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当大多数知识分子还在设想资产阶级民主和
资本主义必将被
共产主义或者
法西斯主义取代时,他已经预感到一个依据理性组织起来的世界官僚政治体系的形成。他所要做的,就是通过
欧盟和
第三世界的发展来促成历史终结的真正降临。事实上,
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战略、
欧洲共同体的诞生、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他在其中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有人说他是
法国政府中影响力仅次于戴高乐将军的人,而今不少人认为他就是欧盟的理论之父。至此,古怪的科耶夫遁入官场的古怪之举就大可理解了。
了解了这个看似古怪的科耶夫,再深入阅读他的著作《
黑格尔导读》,定能进一步体验到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能理解他为何被人视为20世纪法国
左派思想的秘密源头。
出版著作
《法权现象学纲要》是俄裔
法国哲学家亚历山大·科耶夫的一部深刻阐释其哲学思想的著作。科耶夫的法权-政治哲学的首要特质是
世俗化,在他那里,“人性”(而非“神性”)和“现代性”(而非“古典”)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文明的尽头将是一个充分人性化的普世均质的社会。在这方面,科耶夫的思想与索洛维约夫、施特劳斯等人截然不同。法权现象首先被科耶夫简要地概括为“正义的实现”,法律性活动作为一种独立于其它政治性、宗教性、道德性、文化性活动的现象被提了出来。科耶夫将整个人类社会演变建立在各种法权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在形而上层面,他运用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
辩证法,明确提出“贵族的平等性正义”、“资产阶级的等价性正义”和“公民的合题性正义”三种法权,并详细阐述其中“正”、“反”、“合”的演变规律;在形而下层面,作者对各种法律现象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公法、私法,
国际法、
国内法,以及它们与法律性本质之间的关系。由此,科耶夫独特的法权-政治哲学体系得以建立。
《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学校讲解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
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科耶夫的一些话,说得十分精辟,比如他在冷战时期就断言"
苏联人和中国人只是目前还贫穷的美国人而已"。这一席话,直到今天,依然警诫我们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人物传记
《亚历山大·科耶夫——哲学、国家与历史的终结》
作者:(法)多米尼克·奥弗莱
20世纪的欧洲思想家,恐怕没有谁的命运像亚里山大·科耶夫那样奇异:他久享哲学盛誉,却从不追求学术职业;他讲授了六年“历史终结”,最后却转战政界;他致力于维护
法国、
欧洲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从未放弃过哲学思考。
科耶夫到底是谁?他意味着一种分裂的、谨慎而隐秘的存在:他出席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同时保留着双重的精神归属。有关他的种种传闻,是真实的烟火还是
海市蜃楼?他点燃了——或者说为别人点燃了——怎样的火?
多米尼克·奥弗莱的传记致力于重塑这一无与伦比的人物的命运与传说。我们从中既发现科耶夫逸文遗稿的回响,也听到他曾思考与经历过的时代的喧嚣。本书不同于一般传记惯用的单纯的历史编,也并非对主人公精神发展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让科耶夫的思想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事件穿插对接,进而对他的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予以重构,通过
现象学令人缭乱的叙事,重新解读多重分裂的科耶夫,深刻揭示整整一代
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年表
(本年谱收于《法权现象学纲要》,
华夏出版社,2011年。陈怡君根据奥福莱特《科耶夫传》页599-602翻译,邱立波校。)
1902年
5月11日(
俄罗斯旧历四月二十八日),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eve)诞生于
莫斯科。他的父亲拉基米尔·科耶尼科夫出身富商家庭,他的母亲名叫亚历山德拉·米特罗凡诺夫娜·奥查科娃,二人均生于莫斯科。科耶夫的祖母科迪亚·提西娃在嫁给他祖父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并在第一任婚姻生下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即科耶夫的大伯。
科耶夫的父亲弗拉基米尔另有连个兄弟即尼古拉和阿里克塞和一个妹妹
伊丽莎白。阿里克塞后来成为
克里姆林宫的医生。
1905年
1904年7月,科耶夫的父亲因
日俄战争应召入伍,1905年3月阵亡于
满洲里市。科耶夫的母亲在此次战役中随父亲一起上前线,在战场上结识了他父亲的战友兰库尔。
亚历山德拉·柯伦泰出身
莫斯科以个富裕的银行家和实业家的家庭,丈夫死后她独自返回莫斯科。科耶夫的童年在一间旅馆里度过,该旅馆位于莫斯科阿巴特区街,现已成为一个纪念馆。
1909年
科耶夫进入莫斯科著名的私立中学梅德韦尼柯夫(Medvenikov)
高中读书。
瓦西里·康定斯基在
柏林展出作品《蓝色骑兵》(Der Blaue Reiter),并于施笃姆画廊(Der Sturm)举办展览。
科耶夫开始接受私塾教育。此后数年,他学习了拉丁文、法文、英文和
德语。
1914年
俄罗斯沙皇军队在8月和9月对
奥地利的战事告捷之后溃败。根据沙皇秘密档案记载,
尼古拉二世的军队损失超过四百万。
1917年
俄国情势全面恶化,1916年至1917年的冬天异常严寒,俄国乡村遭遇饥荒,这场饥荒后来扩及城市地区。
圣彼得堡爆发
二月革命。接着又发生
十月革命。科耶夫时年15岁,开始写《哲学思想笔记》(或称《哲学日记》)。在此期间,兰库尔成为科耶夫的继父。兰库尔为保护家中地产免受抢劫,回到乡间居住,被一伙强盗杀害。这似乎
让·科耶夫非常伤心。
科耶夫家在莫斯科的公寓以及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公寓遭查封。
由于食物短缺日益严重,科耶夫与年轻友人开始做黑市买卖,被新政府政治警察契卡逮捕并投入监狱。在监狱,他目睹了其他年轻人被枪决的情景,自己也时感朝不保夕,但后来靠家人的关系脱身。
康定斯基进入人民教育委员会工作,受命重组二十二个地方的美术馆。
1919年
科耶夫在梅德伟尼柯夫高中继续念书直到1919年初,但由于内战,大学入学考试无法正常举行,科耶夫决定前往波罗的海国家;在莱堡
高中(注册)求学。考试于6月11日举行。考试结束后,科耶夫返回
莫斯科,尝试到大学注册学习。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入学申请被拒。当时他想从事
语文学和哲学研究。
科耶夫决定离开
俄罗斯。即便如此,科耶夫后来却说他在监狱中时已了解到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他与朋友乔治·维特(George Witt)准备出国,这是这年年末的事情。
1920年
1月,科耶夫与维特试图偷渡入境
波兰,在边境上被逮捕入狱。当时的波兰支持俄国白军,反对革命,怀疑他们是布尔什维克党派来的特务。科耶夫的行李在这次意外中遗失,其中有已开始动手的《哲学日记》,因此必须重写。他开始写“非存在”的哲学。朋友乔治·维特很快被释放,科耶夫则在波蔡(Bozei)被多囚禁了两个月,期间还得了
伤寒。后来维特由于其
德国血统,成功营救出科耶夫,并设法弄来两本护照让两人可以去德国。两个年轻朋友在6月、7月间离开
华沙。7月20日,两人到达柏林,大约8月维特偷偷返回
莫斯科,他想去拿科耶夫的继父被害后遗留下来的珠宝(科耶夫的母亲再次改嫁天文学家彼得·康德拉提耶夫(Petr Kondratiev),他是个既富有创意又很有涵养的人。)
8月10日,科耶夫去
意大利旅行,在
罗马期间,他在博盖斯(Borghese)公馆尝试写《非存在哲学的原则》(Les Principes de la
哲学 de L'InExistant),并将之应用于艺术方面。这一时期科耶夫在哲学上的探索,最主要的是受佛教启发的
形而上学和美学。
11月15日左右,维特带珠宝回到
柏林,两人分享了这笔财富。科耶夫在柏林待了一个月。写了3B笔记。
1920年至1921年冬季学期,科耶夫精修
德语,以便继续在海德堡求学。
1921年
夏季学期,科耶夫在
海德堡大学注册。自1919年“斯巴达克团”运动失败后,德国情势每下愈况。具有浪漫色彩的海德堡大学虽声名卓著,但当时哲学名人除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之外,其他人都已离去。
科耶夫最初选读的是哲学和东方与文学。他连续三学期选修了雅斯贝尔斯的课。并开始于卡氏通信。其间他学习了
梵语、藏文和中文,还跟随巴布诺夫(Von Bubnoff)学习
俄罗斯文学。他避开了
海德格尔(Heidegger)的课,故意不修
胡塞尔(Hussel)的课。
其间这位年轻哲学家最感兴趣的是东方哲学。
1922年
1922年至1923年冬学期,科耶夫决定去柏林与维特会合。维特当时正如其所愿地与电影界人士交往,生活放荡不羁。科耶夫到
柏林后在柏林大学注册。
瓦西里·康定斯基到柏林旅行,接受华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和阿尔玛·马勒(Alma Mahler)提议,在魏玛政府的
包豪斯(Bauhaus)担任教授。
1923年
科耶夫住在20年代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将学业放在一边,开始挥霍放纵,“尽情燃烧生命”,过着游手好闲、追求青春期肉体快乐的生活。当时的柏林正是
表现主义当道。他持续这种日子一直到夏季学期结束。
1924年
从1924年的冬学期一直到1925年夏学期,科耶夫返回
海德堡大学读书,遇到他未来的妻子,西西丽·列奥尼多芙娜·舒塔克(Cecile Leonodovna Shoutak)。她是亚历山大·科瓦雷(Alexandre Koyre)的姨子。科耶夫与亚历山大·科瓦雷因此结实并成为好友。科瓦雷从1922年开始在巴黎高等研究院教授临时课程;他早年曾跟随
胡塞尔从事研究。科耶夫不时返回
柏林找他的朋友维特。
1926年
2月25日,科耶夫在海德堡大学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主题为哲学及东方
语文学(
梵语与中文),指导教授为
卡尔·雅斯贝尔斯。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俄国
神学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Vladmir Soloviev),题目是《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Die Religiose
哲学 Wladimir Solowjeffs)。
5月和6月科耶夫决定跟西西丽去巴黎生活,他当时24岁。为做好准备,他们多次往返
德国和法国。
5月和6月,住在位于卡特尔法基路(Quatrefages)4号的艾米塔酒店(Hotel Emitage)。10月到12月,住在巴黎六区基拉尔路11号的马莱卢博酒店(Hotel Malherbe)。
科耶夫的母亲1926年夏天到
法国看他,这是她唯一一次来法国,由丈夫陪同。她的丈夫由于从事科学工作,此后便再也未能离开
苏联。
1927年
搬进
巴黎第十七区的卢诺路3号(Rue des Renaudes)。同年1月11日,科耶夫与西西丽以时速方式结婚,婚礼在第五区市政厅举行。因为手头阔绰,这对年轻夫妻开始过的优哉游哉的社交生活。科耶夫与在巴黎的
俄罗斯人往来频繁,但他避免与
白俄罗斯人又过于密切的交往。他在索邦大学读书。1926至1933年在科瓦雷引荐下,科耶夫一直在巴黎高等研究院读书。科耶夫在那里特地修习宗教哲学和东方语言学,范围涉及
印度、中国和
日本,也研究
伊斯兰教,并时常到巴黎的教父学大图书馆(Bibliotheque patristique de Paris)学习。
1928年
科耶夫夫妇在巴黎移居,从一家酒店换到另一家酒店,他们曾经住过福基拉尔路上的马莱卢博酒店。
1928年至1931年间,科耶夫在索邦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并接受这些领域的特殊课程。他学习
格奥尔格·康托尔(Cantor)的数学,比较过古典物理学与最新的物理学学士,这或许是因为他参与了科瓦雷所主持的某些工作。在从事这种研究的过程中,科耶夫找到了整个
形而上学的第二部的钥匙,他称之为获理学(Energologie)。这是理解黑格尔式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科耶夫
科学认识论的基础。
科耶夫与堂姐妹奥利奇卡(Oletchka)及莉迪亚(Liletchka)接触频繁,莉迪亚嫁给了著名考古学家亨利·施里曼(Henri Schliemann)和索菲·因佳斯托洛门诺斯(Sophie Engastromenos)的孙子梅拉(Mela)。
特洛伊遗址和迈锡尼称就是由他的祖父和祖母发现的。
这一时期,科耶夫的朋友乔治·维特住在
柏林,并于1931年迎娶女影星达格沃(LiL Dagover),她在1920年因出演《卡里加里医生》(Le Cabinet du Dr.Caligari)走红。
1929年
科耶夫夫妇与一个
俄罗斯友人共同住在一起,一共住了三年。科耶夫的生活非常阔绰。
2月,科耶夫开始了与大伯父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重要通信。最先写信的是科耶夫。此前,科耶夫曾去看过
伯父的画展。当时康定斯基住在德索(Dessau),他任教的
包豪斯被纳粹赶出了
魏玛。
3月,科耶夫试图让他的母亲和继父再次来巴黎。
6月,科耶夫得知
苏联当局没有批准他们的签证,理由是彼得·康德拉提耶夫从事科学研究。此前,科耶夫的母亲曾尝试从边境偷渡,但没有成功,还坐了三个月牢,这让科耶夫深感不安。
1930年
股市崩盘,科耶夫投资在“
乐芝牛”公司上的股票化为乌有。富裕生活从此结束。
1931年
科耶夫既无
法国国籍也无法国的博士学位,无法在法国担任哲学教授,他曾想过回德国。科瓦雷提供了帮助,让科耶夫在由他创办的《哲学研究》上撰写书评。
科耶夫在科学哲学学会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量子物理学的演讲。
科耶夫用俄文写他第一步体系性的著作《无神论》(l' Atheisme)。
10月22日,科耶夫与西西丽离婚。根据他与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通信,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
1932年
1月底,科耶夫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撤离其原先的住所,迁至另一间公寓,地址是樊维斯(Vanves)的黎赛路(Lycee)15号,他在那里居住一直到他去世。
6月,科耶夫尝试将关于索洛维约夫的博士论文翻译出版,在物理学方面也有重要论文发表,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对照跟现代物理学有关的某些最新发现,超越古典物理学在
决定论方面的困难。
科耶夫在高等研究院的
民族学研究所学习,他跟巴塔伊(Bataille)一起出席了科瓦雷主持的研习班。
完成《古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决定论理念》(L'idee du Determinisme Dans la Physique Classique et Dans la Physique Moderne)。
撰写《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de Husserl a Heidegger)。同时雅克·拉康也提交了题为《从与人格的关系看偏执狂》(De la Psychose Dans Ses Rapports Avec la Personalite)的医学博士论文。
1933年
1月21日,科耶夫提交《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该文刊于1934年11月的《宗教史与宗教哲学史纪要》,同时取得高等研究院的毕业证书。
1月30日,德国总统
保罗·冯·兴登堡(Hindenburg)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2月28日,德国国会失火,共产党领导人被捕。
3月23日,国会授予
阿道夫·希特勒全部权力。达肖及布新瓦尔德集中营成立。
列夫·托洛茨基到
法国。
6月,科耶夫准备向索邦大学将他先前撰写的物理学论文作为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提交,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题目。
夏天,科瓦雷接受任命到
开罗主持一系列哲学演讲,他提议由科耶夫接替他在索邦高等研究院的位置,教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科耶夫很担心是否会被聘用。在经济状况恶化之后,他非常需要一份正式工作维持生计。他最终得到了1933-1934年度高等研究院的
宗教学教职,接替研究主任科瓦雷。科耶夫不仅要讲授“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还要讲授俄国的现代宗教哲学。他只有一个夏天的备课时间。在多次研读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之后,他找到了由拿破仑所体现的历史终结这个切入点。开始教书时,科耶夫刚满三十一岁。这个课是解释《精神现象学》的,每周一上课,持续六年,一直持续到1939年。
9月,
瓦西里·康定斯基避开了纳粹的迫害。希特勒上台后,
柏林的
包豪斯完全的倒闭。康定斯基在科特达修小住了一段,带着妻子住在
巴黎纳伊一个面向维勒里昂山的公寓里。这处公寓是科耶夫帮他找的。
1934年
史塔维斯基(Stavisky)事件引发2月6日的大骚动。因为这场骚动,达拉第耶(Daladier)总理被迫辞职,由
右派激进派的杜美格(Conseil de Doumergue)出任总理。
德国党卫军头目
海因里希·希姆莱(Himmler)创立盖世太保。
科耶夫继续授课,并以《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亡理念》(L'idee de la
死亡 dans la
哲学 de Hegel)为题作了两场讲演。
科耶夫用法文、
德语和俄文写了数篇论文、笔记和书评,发表在各种期刊上。做了一些法文翻译:与
巴黎国立图书馆馆员柯宾合译《为了社会主义的理念》(Fur Sozialistische Idea)(11月18日出版)。并准备与费舍德神父(R.P. Fessard)合译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科耶夫与当时还是年轻学生的妮娜·伊凡诺夫结识。伊凡诺夫后来成为科耶夫的伴侣,直到他去世。科耶夫去柏林旅行并顺道帮
瓦西里·康定斯基购买绘画材料。
1935年
主持研习班,领海还有四个跟“现实的
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有关的讲座。
马若兰(Robert Marjolin)通过阿隆(Raymond Aron)认识了艾里克·韦伊(Eric Weil)并向其学习
德语。1938年,又通过
安德烈·韦伊介绍开始出席科耶夫的讲习班。
拉法尔(Pierre Laval)总理6月份开始执行严厉的通货紧缩政策,以失败告终。他于1936年1月辞职。
1936年
研习班继续进行。
科耶夫写了一篇关于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文章《为什么要具体》。此文是他与康定斯基数次讨论起艺术应康定斯基的要求而做。康定斯基将该文手稿附上注记后寄还给科耶夫,但这篇文章直到1966年才发表。
1月1日,布拉姆(Leon Blum)被激进派成员打伤。5月5日,人民阵线(le Front Populaire)在一次以“面包、和平、自由”为口号的
右派宣传活动后,赢得大选。布拉姆组阁,马若兰也参与决策。6月7日在总理府达成协议。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在
西班牙开始领导推翻共和制的政治运动。
科耶夫写关于佛教、泰勒士和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等问题的文章,并写了题为《布尔乔亚的知识人浮士德》的文章。
1937年
研习班进入《
精神现象学》第六章的B和C部分,主要内容是拿破仑之前
基督教世界的发展。
1月,科耶夫入籍
法国。与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书信联系终止。
康定斯基共有57件作品被纳粹定为“颓废艺术”,被没收出卖。
1月6日,
贝尼托·墨索里尼加入
日本和
德国的反共协定。
1936年至1937年,科耶夫为了取得文献管理员的资格,参加并通过了古文献学校的考试,被文森特现代图书馆聘为临时馆员(只有入籍法国十年以上的人方可成为正式文献管理员)。以后直到战争爆发,他每天都与德比赛(M. Debizert)一起工作半天。
布拉姆内阁被主张清除犹太人的
极右激烈批评。6月21日,布拉姆内阁因为上议院反对,提出辞职。伺候六个月,
法国政府由以肖当(Chautemps)为首的人民阵线(Le Front populaire)主导。
12月4日,科耶夫在社会学研究社召开唯一一次讲座,主题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诸理念”。这次讲座是巴塔伊在该社于11月20日成立后,为使科耶夫共同参与该社的活动倡议的。
1938年
研习班进入《
精神现象学》第七章“宗教”。马若兰通过阿隆结识
科耶夫,从此热心出席科耶夫的讲座。
3月,布拉姆被要求再次组阁,但由于上议院反对而失败。4月达拉第耶重新掌权。4月10日,人民阵线主导的政府告终。
3月11日,
阿道夫·希特勒吞并
奥地利。各民主国家没有反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受纳粹迫害,不得不离开
维也纳,逃到伦敦。
7月25日,
胡塞尔去世,享年79岁。
海德格尔此前很久已被提名继任
弗莱堡大学的教职。
萨特写《恶心》,海德格尔写《什么是形而上学》。
9月29-30日,达拉第耶参与签署《
慕尼黑协定》,将
捷克斯洛伐克的
苏台德地区让与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被希特勒德国和
波兰、
匈牙利瓜分。
1939年
研习班最后一年,进入《精神现象学》第八章。
各民主国家与
苏联的结盟以失败告终。5月,《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9月1日凌晨,
阿道夫·希特勒波兰战役,9月17日,波兰投降。9月3日,
英国、
法国对德宣战。
文森特图书馆在
巴黎贝
德国占领后关闭。此前科耶夫已收到动员令。他属于最后一批被动员的人,可以继续待在巴黎。当时他没有工作,被编派到卢艾伊的军团,经常有两天假期,可以回家。
1940年
5月10日,科耶夫所在部队被派往古尔丁(Courtine)山区。5月23-24日,部队又移至梅松-拉斐特(Maisoons-Laffitte),当时科耶夫正好在过24小时的假期。
5月25日,
德军进入阿尔登(Ardennes),科耶夫在梅松-拉斐特找不到他所在的部队,因为部队已经先行离开。5月30日,英法联军前线溃败,之后
法军大败。
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未遇任何抵抗。6月16日,
法国副总理
菲利普·贝当继任总理,他在广播中宣布停止战斗,并向
德国和
意大利正式提出停战要求,之后命令停止动员。
最后被动员的科耶夫最终没被送上战场。停战后的两个月,士兵被遣送回家。6月18日,
夏尔·戴高乐将军呼吁进行抵抗。7月10日,贝当宣布法国维希政府成立。科耶夫写《关于权威问题的笔记》。
1941年
夏季,科耶夫穿过德国占领区与自由区的边界,逃往
马赛,希望从那里离开欧洲区美国。伊凡诺夫也想走这条路但被捕,科耶夫将她救出。
1943年
在
安德烈·韦伊的妻子和姨子所在的洛特河流域的格拉玛村写完《法权现象学纲要》。
1944年
马若兰、莫内、阿尔凡、伊尔希等人开始讨论
欧洲重新统一问题。
1944年,加入抵抗阵营,并曾冒生命危险试图策反一个鞑连队。
科耶夫想反悔巴黎,但因为马赛遭到轰炸,为了确定伊凡诺夫是否安全,他5月又返回了马赛。
6月6日,盟军在
诺曼底登陆。8月15日,盟军在
法国南部登陆。8月25-26日,巴黎解放。当年秋天,法国全境解放。
11至12月,在莫内的推荐下,法国经济部长法郎斯(Pierre Mendes France)任命马若兰为对外经济关系局局长。
1944年8月至1946年1月,
夏尔·戴高乐将军组织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其中有共产党人。
1945年
1月5日,东线
苏联军队大举进攻,距柏林只有80公里。
4月15日,
柏林会战的最后一战打响,
德军抵抗
苏联红军总共20天。
5月7日,德国临时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了第一刻
核航弹,8月9日,在
长崎市投放了第二颗
原子弹。
8月27日,科耶夫完成并呈交了《法国国是纲要》及“科耶夫计划”(Projet Kojevnikov)
马若兰约见科耶夫,并特别为其安排职位。
秋季,莫内要求马若兰担任主管现代化配备事务的副首长。在伺候二十年间,马若兰参与了法国西欧的重建。他亲手从事的重建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1946年和1948年的法国计划,二是从1947年6月至1952年的
马歇尔计划,三是从1956年的
欧洲共同体其间《罗马条约》签署。
1945年底,经济部对外关系局新任局长卢瑟里耶成为科耶夫的新上司。
1946年
科耶夫在《批评》杂志发表《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
1月20日,
夏尔·戴高乐将军辞职,第四共和国的艰苦岁月开始。
1947年
科耶夫出版《黑格尔导读》(Introduction a la Lecture de Hegel)
经济危机在
法国及
欧洲日益加剧。在双边协议框架内以分散的方式提供了重要援助(140亿美元)。
6月5日,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发起援助欧洲的计划,条件是该计划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
科耶夫在期间参与了为成立
国际贸易组织而在
哈瓦那举行的谈判,科耶夫被派往哈瓦那即从1946年开始。
9月,阿尔凡和马若兰作为欧洲代表团成员前往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向
美国国会请求援助。
12月19日,
哈里·S·杜鲁门总统敦促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
3月24日,五十三个国家共同签署《哈瓦那宪章》。科耶夫是
法国代表团成员之一。以该宪章为基础,创建了国际贸易组织,但美国国会没有批准这个宪章,因此宪章没有生效,只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保留下来。这个协定由二十五个国家在1947年协商订立。
4月16日,
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马若兰在阿尔凡支持下成为该组织秘书长。科耶夫展现出他的斡旋天赋。
科耶夫在为了促进经济合作而成立的各部合作委员会秘书处表现积极。后来担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施威策尔曾担任过秘书长。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国组织成立。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笔记《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困难与希望》。
笔记《关于落后国家的发展》。
克拉皮耶担任外交部长舒曼的办公室主任。
1950年
笔记《联合国促进就业计划报告与法国对于贸易自由化的主张》。
笔记《商品协定(关于锡矿工作小组)》。
笔记《关于二十世纪后半期人类的笔记,关于欧洲投资银行法律资格的政治经济推断》。
笔记《贸易政策》。
5月,莫内、鲁特和伊尔希起草《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
5月7日,经克拉皮耶协调,莫内与舒曼进行了接触,经舒曼同意,《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被提交至法国外交部。5月9日,《舒曼计划》经政府会议批准并于下午6时公布。
5月10日,《舒曼计划》被提交至伦敦讨论。科耶夫开始思考《舒曼计划》。
笔记《从商品协定产生的可能性的某种关系看“第四点政策”》。
笔记《舒曼的提议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笔记《欧洲投资银行计划》。
笔记《欧洲投资银行与朝鲜事件》。
笔记《欧洲军备势力与欧洲投资银行》。
10月11日,科耶夫在《批评》杂志第41期和第42期上发表《哲学家的政治行动》,作为对施特劳斯《论政》一文的回应。
5月,为巴塔伊的著作作序。
笔记《批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由于
美国国会不打算批准《哈瓦那宪章》,科耶夫建议
法国政府批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1951年
笔记《“第四点政策”与科伦坡计划》。
1952年
古巴年轻律师
卡斯特罗开始武力反抗由美国支持的独裁者
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
科耶夫在《批评》杂志发表评论格诺文学作品的文章《智慧的小说》。
1953年
1月,
约翰·杜勒斯出任美国国务卿,12月,杜勒斯开始鼓吹“大规模核报复理论”。
科耶夫感染
结核病,必须停止经济部的工作,也必须戒烟。上司来看望他,他曾经说,“我准备死了。”上司安慰他,“不会的,今天的人们不会因为结核病死去。”科耶夫开玩笑说,“但会因为饥饿死去。”科耶夫因此不仅保住了薪水,还加了薪。伺候科耶夫开始写关于知识体系的著作。他写了《理性的异教哲学史》(L'Essai D'une
历史学 Rasisonnee de la
哲学 Paienne),共1200多页。
开始写《康德》(Kant)。分析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概念、时间和话语》在此前的1952年也已写了两篇绪论。
3月,
约瑟夫·斯大林去世,此事似乎对科耶夫触动很大,他曾对凯瑟琳·门德尔松说,斯大林的去世对他而言就像“失去了父亲”。
摩西·门德尔松曾将这番话转述给罗斯(H. Roth),罗斯说,“你说的是真的吗?”
克拉皮耶出任对外经济关系局局长。
年末,沃姆瑟出任法国外交部经济财务局局长。
1954年
科蒂(Rene Coty)出任
法国总统(直到1958年)。
科耶夫、克拉皮耶和沃姆瑟成为
法国政府高层中著名的“三剑客”。
1955年
5月,西德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公约》签订。
10月,科耶夫在Deucalion发表《概念与时间》。
1957年
科耶夫建议加亚在不对外公布的情况下让货币贬值。
1月,时值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150周年,科耶夫受洛特莱西教授之邀,前往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访问。
1月16日,科耶夫在
杜塞尔多夫用
德语发表演讲《从欧洲视角看殖民主义》。
3月23日,六个国家签订《罗马条约》,欧洲共同市场诞生。《罗马条约》创立了
欧洲经济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月,科耶夫赴苏联旅行。在海德堡求学的
布鲁姆(Allan Bloom)在10月26日和11月29日致信科耶夫,谈论对于《伊西多尔生平》的诠释和新柏拉图学派的问题,科耶夫提到他关于朱利安大地的发现。
莱昂·布鲁姆为自己的论文《
奥赛罗》辩解,并对《
哈姆雷特》和《
威尼斯商人》提出新的解释。
1958年
科耶夫发表《朱利安大帝及其书写艺术》,其中他提出了字里行间的阅读方法。
笔记《欧洲共同体与自由贸易区》。
从1954年开始,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导致了法国人的分裂。1958年5月13日,阿尔及尔的
法国人发起暴动,在军队及萨兰将军的支持下,法国第四共和国结束。6月,戴高乐将军使法国免于内战,9月28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
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
笔记《自由贸易区;对法国立场的建议》。
1959年
科耶夫第一次访问
日本,并满怀激情地回到法国。做关于
阿斯旺大坝的笔记。
1960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出现生产激增的奇迹,日本也有同样表现,美国则相对开始衰落。
古巴向
苏联靠拢。苏联否认“
门罗主义”。作为回击,艾森豪威尔开始实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7月,
切·格瓦拉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
9月,科耶夫在
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此时,在罗奥蒙特举行的以
辩证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邀请科耶夫参加,他不得不放弃。
11月,
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这位年轻的民主党总统试图联合
拉丁美洲的反共政权,制止卡斯特罗的影响向美洲大陆。。
1961年
1月,美国国务卿拉斯科(Dean Rusk)解释用
核武器进行“层级报复”的理论。
笔记《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农业问题》。4月,由流亡在外反对
卡斯特罗的古巴人组成的军队试图在古巴猪湾登陆失败。
8月12日-13日,柏林墙建成。
笔记《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代表的活动计划》。
笔记《计划第二版》。
笔记《法国对于谷物研讨会的看法草案》。
1961年,科耶夫在
日内瓦举行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会议中发言。
1962年
笔记《谷物研讨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笔记《关于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东京会议的会期》。
7月8日,巴塔伊在巴黎去世。
1963年
笔记《肯尼迪谈判》,为“肯尼迪回合”的谈判做准备。
笔记《不发达和地区主义》。
笔记《试论未来十年英国问题的解决方案》。
6月,科耶夫作为
法国代表团代表,出席
联合国于日内瓦举行的关于世界贸易及发展问题的筹备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对国际贸易用如下雨伞的比喻做了说明而取得重大成功。国际社会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富国自己可以撑伞,但穷国没有伞可撑,只好淋雨。因此后者会抗议说不公平,并主张把伞收起来。富国则说:在把伞递给你们之前,你们可以来我们伞下躲雨。这个例子证明,穷国已不再愿意接受富国的保护伞。按照现在的国际贸易体制穷国要蒙受各种损失,所以,只要穷国和富国的差距拉大,就应该停止各种根本不会让这种损失消失的援助。穷国批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自由贸易原则费用增加,而富国设立的关税壁垒则不利于穷国制造的物品向富国输出。科耶夫为不发达地区辩护,并对“肯尼迪回合”谈判寄予厚望。
8月至9月,《向巴塔伊致敬》出版,格诺撰文,但科耶夫没有写文章。
笔记《决定法国主张的各种条件》。
1964年
“肯尼迪回合”谈判展开,科耶夫参加。
戴高乐积极对抗两大阵营,一面出访南美,一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7月10日,科耶夫接受经济财政部长
吉斯卡尔·德斯坦提名,获得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早在1954年的时候,穆沙就曾提议授此荣誉给科耶夫,获得了沃姆瑟的支持。
中国研制出原子弹。
1965年
戴高乐提倡回归金本位制,放弃美元本位制,指责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高,严重危害整个国际货币体系。
3月,科耶夫作为
法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在这次会议上,为支持
亚洲,他支持了美国、苏联和西欧。他保存了《
金融时报》3月23日星期二的文章。
4月、5月10日至28日,在纽约讨论“
特惠关税”问题。
1966年
笔记《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中的多方贸易交涉。全球谷物协议计划》。
3月,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笔记《工业优先的体制,我们在这个体制当中可以采取何种立场》。
笔记《在工业制成品问题上可以给予不发达国家的特惠关税》(补充)。
笔记《“肯尼迪回合”谈判和给予不发达国家的特惠问题》。
10月,沃姆瑟离开外交部,赴
莫斯科就任
法国驻苏大使。克拉皮耶也在此前就任法国银行总裁。“三剑客”只剩科耶夫一人,他感到相当寂寞。
科耶夫发表他在1936年写的关于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文章《为什么要具体》。
1967年
科耶夫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仍想继续工作。卢瑟里耶任命科耶夫为国际贸易前景研究小组的主持人。从此,科耶夫不再是对外经济关系局的正式官员,但他还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做的事情也跟以前相同。
笔记《工业优先的体制》。
笔记《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将来的行动和英国不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
8月至9月,受布莱之邀,以一个非洲人的笔名在“和谐发展研究与培训研究所”的机关刊物《发展与文明》上发表关于工业优先问题的文章。
赴日本旅行。
在从
日本回国途中,在莫斯科逗留一天,拜访沃姆瑟。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68年
就历史终结问题为《黑格尔导读》添加关于日本的注释。
学生运动。阿隆与科耶夫通电话,担心事件的后续发展。科耶夫从事件的后续发展中看到了革命的动向。
6月4日,科耶夫在
布鲁塞尔一场共同市场的会议时突发心脏病去世。
相关中文书目
《法权现象学纲要》,邱立波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邱立波译,
华夏出版社,2008。
《论僭政》,施特劳斯、科耶夫著,收录施特劳斯《论僭政》、科耶夫的评论和科耶夫-施特劳斯通信集,华夏出版社,2006。
《权威的概念》,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