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
清朝进士、官员
林启(1839年-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876年中进士,曾任庶吉士、编修、陕西学政、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
林启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朝廷历任多个官职,为人直言敢谏,因反对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建颐和园,被贬为衢州市知府。在衢州虽不足两年,但他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且积极兴办教育,多有利民之举。1896年,他调任杭州市知府,“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深受市民赞誉,史称“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在教育方面,1897年他创办求是书院旧址(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前身)并任总办,确定章程、聘师资、招学生,教学强调“讲求实际”,设算学、格致等“西学”基础课和考试制度,开启浙江高等教育之门。调任杭州知府后,因蚕丝生产衰退,他兴办浙江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设多种蚕桑课程,在杭城和湖州市设试验场,学制两年,全国招生,还派毕业生赴日学习。1899年,他建立养正书塾(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开设多种现代课程。林启仰慕林逋,在孤山补种百株梅树。1900年4月他病逝于杭州市,后安葬于孤山北麓,墓旁林社供后人祭奠。
人物生平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可慈禧却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
林启听后十分气愤,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省衢州市知府。他在州任职虽不到两年,却做了许多好事,这些好事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后来又调到杭州任知府。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史书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
林启最大的政绩在于兴办教育,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林启治杭四年,在兴学建校方面有突出贡献,他是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旧址”、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浙江蚕学馆、以及养正书塾的创始人,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
林启于1900年病逝。
林启与求是书院
林启认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林启建议浙江巡抚廖寿丰利用籍没的、位于杭州蒲场巷的普慈寺寺屋兴办新式学堂,取名求是书院;书院“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求是书院后发展为中国著名的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时廖寿丰任命林启为“求是书院”总办,负责确定章程、延聘师资、招收学生等事宜。林启每逢望日(每月十六日)亲临书院课学,命题阅卷,督促甚勤。书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史地、博物、音乐、英语、日语等现代课程,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浙江省杭州市的近代高等教育自此开始。书院聘请美国人王令赓担任总教习,请两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任教习,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场所,邵裴子曾说求是书院旧址“为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之一。求是书院成立不过三年而校内革命思想已蓬勃发展,后来参加革命的亦有其人,成为本省及全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之一部分”。
林启与蚕学馆
林启十分关注蚕桑,在任衢州市知府时,就大力提倡发展蚕桑。调任杭州知府后,他看到由于蚕桑技术落后等 原因,“蚕病蚕而丝劣”,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歉收,就兴办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目的在于除去蚕微粒子病,选育佳种,把优良的饲养技术传授给学生,然后推广到民间。蚕学馆在金沙港一带择30多亩地为馆址,经费由布政司拨给。蚕学馆设有动植物、理学、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课程,并在杭州市城内和湖州市设置了试验场。蚕学馆学制为两年,学生多为秀才,向全国招生。蚕学馆不仅供给伙食,还给每个学生3块钱零用钱。林启自兼总办,请在法国留学时学过选种的江生金任总教习,聘请了日本蚕学家轰木长子、前岛次郎、西德德太郎等为教习。还派毕业生去日本学习养蚕和制丝技术。蚕学馆的兴办,对全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养正书塾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林启又在大方伯原圆通寺建立了养正书塾。这圆通寺里原有和尚,但这些和尚不守清规,倚仗官势,做了许多坏事,被百姓告发。林启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查封了寺庙,并挫败了在寺院旁办广济医院的英国人梅藤更想要霸占寺院的企图。当时由于维新派刚失败,清朝廷下令各省停止办学,因此林启只能使用“书塾”的旧名来应付朝廷。而实际上,养正书塾是一所中等学校,开设了许多现代课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设置的课程有国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物理、体操、英文、音乐等。教师中有陈叔通、汪希和常为林纾口译英文小说的魏易等。
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师范学合并。1927年,和浙江省立女子中学(今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前身)合并,并开始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初中称为省立杭州初级中学(今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前身)。林启为杭州中等学校的创办开了先河。以后,杭州市一些中等学校陆续开办起来。
林启与林逋
作为文化人,林启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林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林启所在的时代,孤山的梅树已减少了许多。为了表达对林和靖的敬意,恢复林和靖当时隐居的环境,林启在孤山补种了百株梅树,让梅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
林社
林社又称“林启纪念馆”。
林社位于西湖区后孤山路1号,坐落在放鹤亭东面,这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
190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侯等为永志思念,谕准以孤山民产四分之厘为社基,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1925年,陈叔通等又筹资扩建林社。抗日战争期间,林社遭破坏,社宇渐就倾。1946年,浙江大学等复员回杭,复发起重建林社。直到1948年,工程渐次建成,但房却未结顶,张宗祥撰写“重建林社碑记”刻石,均因筹资不继而暂停。1951年春,始卒其工。为楼三楹,宏于旧宇。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林社一度用于浙江科技报社办公,2004年进行了恢复修,并在林社边增设了林启塑像
主要作品
为我湖山留片席;看人宦海度云帆。
——吴鸿宾题林社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香火共孤山。
——陆元鼎题林社
林下有宗风,终古梅花两知己;
薛庐共明水,吾杭知府一传人。
——杨临题林社
风流儒雅亦吾师,好作聂氏宗祠旁修竹;
神清骨冷无由俗,一生知己是梅花。
——李恂集句题林社
官余长物,冷树千株,胜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旧都,炊烟万户,苍生来往我公心。
——邵章题林社
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佚名题林社
债课蚕丝,担趋太守仁风,乐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马,酻酒对西湖明月,梅花永荐墓门馨。
——佚名题林社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常长双峰撑劲节;
诗梦酒痕,苔芩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丰壁起层峦。
——吴廷康题林社
清福几生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公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周锡蕃题林社
一片土本属逋家,尚友古人,继绝世高踪,曾为补梅写韵;
八百年预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应偕舞鹤同归。
——程钟瑞题林社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养正书塾
林启与林逋
林社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