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泽(1922年-2023年),四川云阳(今
重庆市)人,当代著名艺术家。戴泽是新中国
美术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
1922年3月,戴泽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1942年,他考入
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
徐悲鸿、
傅抱石、
陈之佛等先生。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他北上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讲师,并在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负责基础课教学,兼教具组管理。1950年,戴泽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赴
苏联、
德国、
波兰交流。1959年,他任教于油画系“第一画室”(吴作人工作室)。1987年,戴泽退休。2023年9月13日,戴泽在北京因病辞世,享年101岁。
作为新中国
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戴泽继承了
徐悲鸿的创作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将油画、
水墨画技法融合,创作了大量兼具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之作,如《
义和团廊坊大捷》《大泽乡起义》等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马车》《和平签名》等关注现实社会及人民生活的作品。此外,戴泽曾修复过徐悲鸿的代表作《
徯我后》。
人物经历
戴泽成长于书香世家,民国时其家族为
云阳县地区最大的乡绅之一。父亲曾创办学校、编撰辞典。1922年春天,他诞生之时正值父亲留学东瀛,那也是古都樱花最为绚烂的季节,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从一睁开眼睛,他所见的便是在一个美的世界,而对于“美”的孜孜以求、不懈追寻恰是其一生之事业。
1943年,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傅抱石先生为我们上课。傅抱石先生认为“素人”(非艺术专业人士)和画人(专业艺术人士),对艺术的认识常常相左。素人大都认为艺术应该是“细致入微,如明信片般美丽”,画人的艺术追求相比多样。抱石先生有个不同于人的特点,他在作画时从不示人。他总是与我们讲,看别人作画就如同偷别人的东西。所以,上傅先生的课,就不要指望有技法示范观摩的机会了。当时他家住在沙坪坝的金刚坡,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傅先生爱喝酒,崇尚
东晋的高士文化。这一时期他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而这也正是他教我的课程。1945年悲鸿先生开始亲自授课。1946年中央大学毕业后,受
徐悲鸿先生准备去
北平市上班。管
陈之佛老师借了路费,几经周折买到了一张机票,直奔北平而来。
1946那一年,北平的冬天很冷。徐悲鸿先生带我去参加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当时的协会会址设在洋溢胡同14号。这里除了吴先生还住了两家人。
宋步云先生一家,
李宗津先生一家。
吴作人先生,他还没结婚是一个人住的。当时在洋溢胡同14号里面还有个画室,归宋先生管,由他安排请模特等教学活动,晚上聚集大家画画。
我记得协会成立时吃了一顿饭。当时,
徐悲鸿对来宾逐一介绍,轮到我,徐悲鸿就跟
齐白石说,他是我们这里最年轻的;齐白石说,我要是他这个年纪啊,就跟你学素描……。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我还带了不少作品请齐先生点评。那顿饭安排在吴作人先生的那个房间里,摆了一大桌。吃完饭,宋先生还为到场的会员合影留念,如今,这张照片成为美术史上的重要历史文献。
1950年,由对外文化委员会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是一个特大型的艺术展,展品由古代和现代两部分组成:古代部分都是
故宫的国宝;现代部分则是征集全国的作品,主要在北京、
杭州市两地画家作品中选拔出,最后由周总理亲自确定去留,我的画入选其中。同时,我还作为展览会工作人员,负责护送展品。临行前,
徐悲鸿先生请吃饭,为我践行。到了国外,我们也有通信,他嘱咐我安心学习,不要想家。
德国印象很深的是魏玛城,那是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老家,他写过一本书,跟自传一样,叫《
少年维特之烦恼》,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都读了,还有一本叫《
浮士德》,大厚本,好像郭沫若翻译过。我在那儿看了歌德博物馆,歌德在
意大利旅行的收据,订得很有条理,我还留言了,写的是:“我爱歌德,我爱
魏玛。”还有
德累斯顿,它的雕花石头房子很好看。
1953年9月
徐悲鸿先生突然去世,留下大量遗物需要整理,包括油画、
国画、收藏品和大量文史资料。当时我正三十出头,义不容辞挑起整个整理遗物的重担。和几个同事一起把遗物分门别类,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完成,并对部分画作进行了修复,做了详细的工作日志。同年
中央美术学院决定举办徐氏遗作展。我又肩负起修复徐悲鸿先生名作《奚我后》的任务。
经过将近一周的日夜奋战,总算赶在开幕前修好,顺利赶上了徐悲鸿遗作展。在后来出版的画册上也都采用了这幅经我修复后的《奚我后》。1982年,
新街口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建成,我又重新写过一次。
1953年我是边上课边抽出业余时间整理
徐悲鸿先生的遗物,准备遗作展。同年正在带
靳尚谊所在的毕业班,那时候的毕业创作都是画领袖像。我负责的甲班班长是
马常利,业务班代表是靳尚谊,相当于的课代表吧。同学中很多都是著名画家,比如
张重庆,李京生,
邵晶坤等等。我当时刚从
欧洲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回来,在
苏联游学的经历令同学们都很认可我,大家学习兴致很高。
我在煤渣胡同9号院住了快一辈子,从1948年一直住到。有很长一段时间
李苦禅先生也住在这个院儿。1972这一年经周恩来总理指示,苦禅先生和我,还有
李可染,
吴作人,
刘继卣,
田世光,
梁树年,
白雪石,王淑晖,
罗尔纯等诸位先生开始为宾馆和驻外使馆作陈列画。
晚年由于我儿时旧伤,一眼几乎
失明,一眼患了严重的
白内障。然而心中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看得更加深刻简约。之年变法,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
人物逝世
2023年9月13日,戴泽因病辞世,享年101岁。
艺术年表
1922年 3月23日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父戴鸿儒就读
京都大学工学院。
1923--26年 父亲时任
四川省云阳县中学校长、云阳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期间,父亲于
上海市参加
商务印书馆《综合英汉大辞典》编译工作。
1938年毕业于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同年父亲去世。
1942年以榜眼成绩考入台湾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
徐悲鸿,
吕斯百,
傅抱石,黄显之、
秦宣夫,
谢稚柳,
陈之佛等名家。
1943年傅抱石亲授中国美术史,时年大二。
1945年至大学毕业徐悲鸿亲授油画色彩课程。
1946年7月完成了台湾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业,随中央大学复原到南京。随后接到徐悲鸿来信,获邀到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同年9月到北平就任徐悲鸿助教。年底与
齐白石、
李可染、
吴作人、
董希文、
宗其香等人共同加入徐悲鸿主创的北平美术家协会。
1947年创作油画《乞丐》、《东总布胡同》等,并参加了在
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的国立北平艺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的联合画展。
1948年5月因创作油画《马车》被
徐悲鸿提升为讲师。他和妻子是经师母
廖静文介绍认识的,同年两人结婚,恩师徐悲鸿作为他们的证婚人出席并赠字画勉励。 1949年7月同
韦启美,
韦江凡到北京
长辛店镇二七机车厂写生。年底参加京郊土地改革工作队,开始构思创作《农民小组会》和一系列土改题材作品。1950年土地改革工作结束,完成油画《农民小组会》、《和平签名》。作品入选同年7月的中国艺术社会主义国家巡回展到
苏联,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波兰,
捷克展出。
1950年在
徐悲鸿力荐下,作为中国艺术巡回展工作人员赴
莫斯科、
圣彼得堡、
柏林、
华沙等地做游学访问。在前苏联管辖的德国柏林游历。在当时的写生作品中,记录下柏林墙建立之前完整
德国的最后景象。 1951年 3月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至民主德国柏林并参加第三届
世界青年电影节。同期创作作品《青年联欢节》
1953年6月随
中央美术学院赴
麦积山写生,画下大量当时还未遭损毁的佛教造像及壁画。
1953年
徐悲鸿去世,作为
治丧委员会最年轻的成员主持修复《奚我后》等徐悲鸿遗作,并协助师母
廖静文筹备
徐悲鸿纪念馆。同年,任
靳尚谊先生毕业班主任。
1954年同宗其香,梁玉龙、武必端等人前后两赴
朝鲜为志愿军创作。
1956年受炮兵展览会之邀,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南昌起义》。
1957年创作《胜利的行列》被
北京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在《
中国青年》上出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计划实施12年规划,受鼓舞创作《规划》并出版。
中央美术学院展开素描艺术大讨论。为研究雕塑素描,走访
汤子博传人汤子博,玉雕老艺人潘秉恒。7月反右开始,每天早晨画北京城。1960年代初,赴
大连市、山东大渔岛写生。同年赴
黑龙江省、
四川省、河北太行山等地写生。
1958年中央美院师生参加修建
十三陵水库。同年赴
石景山区开门办学。
1959年 创作历史题材油画《肥水之战》、《义和团》、《谅山大捷》,随后经
上海教育出版社印刷出版并作为历史教学挂图发行。
受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邀先后赴
宁波市、
上海市进行大量素材写生和细节考证,创作历史题材油画《义和团》,《张献忠》、《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应民族画报之邀赴
鹿寨县创作
大炼钢铁相关题材作品,并在民族画报出版
1960年
中央美术学院进行
齐白石研究讨论和
印象派研究讨论。受油画系委托撰稿介绍印象派的文章。
1961年受
大连自然博物馆邀请,赴大连创作《海港》。同期创作大量写生。
1963年6月同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赴
太行山脚下
平山县西流水村写生。
先后途径中印边境、日喀则莎迦县、拉萨
当雄县、
拉萨市等地写生
1964年 6月返回北京。回京后创作《春耕》、《林卡》、《莎迦熊妹村》、《播种》、《三姐妹》等作品
1963年深入西藏,历经一年时间创作写生,记录下原生态的西藏风土人情。
1964年回京。 1968年 住了半年牛棚,同住的还有
吴作人,
华君武,
常任侠,
侯一民,邓澍,
钱绍武,
宗其香等人。和古元住上下铺
同年赴
徐州市应
王杰烈士纪念馆之邀创作油画《王杰牺牲》。
1969年随
中央美术学院到
河北省磁县学习劳动。1970年 同
王怀庆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活动赶画油画《毛主席与林彪》。
应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邀重画《义和团》。
1971年 应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邀创作《大泽乡起义》及《义和团》,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单幅宣传画
1972年被国务院机关事业管理局抽调,同
吴作人,
李苦禅,刘继,
田世光,
白雪石,
罗尔纯等入国务院宾馆绘画组创作。
1973年赴四川三峡地区写生。
1974年
中央美术学院全校到
鄠邑区向农民画家学习。创作《批林批孔会》。赴天津大港油田写生。
1975年调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柯棣华创作组创作《转运途中》。
1976年随中央美院赴东方红炼油厂开门办学。
1977年赴
黑河市写生。同年赴
秦皇岛市玻璃厂,同
任之玉创作《毛主席参观玻璃厂》 应中国民族宫之邀,到黑龙江黑河写生,创作油画《岔沟之战》并参加民族宫民族艺术展。
1978年创作《画家徐悲鸿》,参加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巴黎沙龙中国艺术展、建国三十周年展和香港
中央美术学院画展等。
1979年应颐和园文物管理处之邀,重新临摹
荷兰画家胡博晚清时期作品《慈禧像》。同年创办中央美院继续教育学院。
1980年到1981年,同
李瑞年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写生。在
云南省遇到植物学家蔡希陶,创作《科学家蔡希陶》
1982年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戴泽、
韦启美、
罗尔纯、夏肖敏联合作品展。同年第二次修复
徐悲鸿代表作《奚我后》,并协助
廖静文筹备新的
徐悲鸿纪念馆。协助廖静文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并兼任
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研究会主任。
1983年 当选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员,民主同盟书画会副会长,会长为
吴作人。担任
中央美术学院工会主席。
1985年参与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
1986年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教学工作。
1991年 应
新华出版社之邀创作《毛泽东与廖承志》,印成邮票纪念封发行。
任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饭店贵宾楼举办“戴泽油画展”。
1997年到1998年为北方交大创作《宋应星》和《茅以升》。
2006年参加北京保利《徐悲鸿和他的学生们》油画展。
2007年参加南京《名城会》油画展。
2009年参加《中央美院素描60年》展。
2016年1月受
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访,制作专题片《翰墨音缘》。
参加展览
1947年 油画《乞丐》、《艾中信》、《老佟与列宁》、《东总部胡同》等作品参加北平国立艺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系
徐悲鸿所办,非
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画展,在北平
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
1950年参加 中国艺术展览会社会主义国家巡回大展,《和平签名》和《马车》在
苏联,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波兰,
捷克巡展;
1954年《修桥》、《钢铁运输线》、《大同江上》、《平壤之路》、《平壤广场》等在北京参加
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
1954年 年底创作《小会计》参加全国青年美展;
1956年《南昌起义》在北京,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加 炮兵展览会展览;
1982年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戴泽、
韦启美、
罗尔纯、夏肖敏联合作品展;
1983年创作油画《肝胆相照》、《孙中山》、《李公朴》、《史良》,参加全国
中国民主同盟美术作品展;
1992年在北京的北京饭店贵宾楼举办“戴泽油画展”;
1992年 在参加
台北市举办的“传奇的一生——
徐悲鸿展”;
1994年在纽约“东方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2005年参加南京《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展;
2010年在北京
新文化运动馆(
北京大学红楼)举办个人画展;
2012在北京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
2013年 参加“革命的时代”
延安市以来的主题创作展;
2013年 参加
中国文艺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在时代的‘现场’——全国写生美术作品展”
2014年 参加“艺坛十皓”绘画百年大家作品邀请展;
2015年 在北京
中国美术馆参加《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
2015年 参加“继往开来”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
2016年 参加“历史的温度”
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巡展
2016年 参加在太庙艺术馆举办“文明的回响(第一部):穿越
敦煌市”展
2017年 在北京翰海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2017年参加由
北京市总工会主办、
太庙承办的“时代劳动者”美术作品展
代表作品
《农民小组会》《马车》《和平签名》《胜利的行列》《岔沟之战》、“社会主义国家见闻”系列、“北京城”系列、“
西藏自治区写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