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
德清县)人,
南梁历史学家。
历经梁、陈、隋三朝,父
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
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年十三为
萧纲所器重。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
南陈,为
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
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郡公,授太子内
舍人。
杨坚开皇九年又奉诏撰《梁史》《陈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
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
南梁司马昱即位,对姚察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国的左常侍,兼司文侍郎。授予他为
南郡王行
参军,兼尚书驾部郎。
元帝在
荆州市即位,他父亲与朝臣一律前往中书省听用,元帝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人们至今称颂他。
接连升官
中书侍郎领著作
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授予他为始兴王府功曹参军,不久补为嘉德殿学士,转中卫、仪同始兴王府
记室参军。吏部尚书
徐陵当时领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
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左通直。不久兼任通直
散骑常侍,出使到
北周。
侍奉东宫
出使回来,补为东宫学士。于时期
济阳区的
江总、
孙吴顾野王、
陆琼、堂弟姚瑜、
河南省的
褚玠、北地的
傅縡等人,都凭着才学好,早晚欢聚侍奉东宫。姚家常谈论著作方面的问题,都被众人信奉推重。太子深加礼遇,感情超过那些同僚,宫内所须的重要文件,都交给姚察起草。又屡次让他与野王递相设间经典和治国方略,经常受到赞赏鼓励。
独排众议
调任尚书祠部侍郎。这个机构职责是掌管天地
聂氏宗祠等祭祀活动,从前魏王肃奏请祭祀天地时,设置宫悬乐以及八舞,这以后都沿袭下来没有
创制新乐舞。
萧衍认为对人的礼繁,对神的礼简,古代又没有宫悬乐的记载。陈初年承袭梁的礼仪,没有增减。
李治想设置完备的祭祀乐礼,让
有关部门讨论,认为梁武帝的做法不对。当时博学的名儒、
大学士重臣,都迎合皇上的意思,一致同意皇上的意见。姚察却广泛引证经典,独排众议,坚持认为梁的乐礼是对的,当时群臣吃惊,没有谁不惭愧佩服,仆射
徐陵于是改变而赞同姚察的意见。姚察不苟同时俗,都与事相仿。
陈朝任职
授予宣惠
枝城市王中录事
参军,带
东宫学士。又历任仁威
英布、平南建安王这两个王府的议参军,因为守母丧而离职。不久起用为戎昭将军,主持撰写
南梁的史事,坚持推辞而未获准。后主继位,命他兼任东宫
通事舍人,将军和知撰史的职位不变。又命他专门掌管优册谥议等动笔墨的事。
至德元年,授为中书侍郎,又转任太子仆,其他职位照旧。
上表请辞
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东宫通事舍人。型瞳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他又上表,大致说:“我家里遭祸,灾殃齐来,我偷生时曰,就是想尽人子的情和礼。而我体弱多病,又加上服丧期间不祥之身,不可能和人们一样。我将守满父丧,怎能希望得到朝廷特别的恩顾,担任官职。若接受
皇帝遣一恩宠,我更加感到羞愧。而且宫门襄的事隐微难明,进奏频繁,岂能是这样一个因丧伤心的人适合参预的。诚望大德的明主怜悯我的孝心,以理裁夺,使我这个病弱的人得以喘息,度完我的余生。”诏书答覆说:“奏表阅过,悉知,我很感动。你品行淳厚学识渊博,声誉向来很高,理由本就顺情顺礼,并不是感于你的文笔。只是到承华殿参预政务,是我深切期盼的,请答应这一不情之请,不要推辞了。”当即命他知着作郎事。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
黄门侍郎,领著作。
文无错漏
下诏授予他
秘书监,照旧领著作,他多次进表辞让,都被好言回绝。姚察在秘书省大量修订,又奏请撰写
中书表集。任
散骑常侍,接着授
度支尚书,一月后调任吏部尚书,领著作等职不变。姚察既有渊博的经典知识,又尤其擅长写人物,甚至于人物有关的姓氏来历,
宗族分支,官职婚嫁,兴亡盛衰,全都叙述,没有错漏。而且审核辨析历史上难题的职务,当时人们长久以来以梓匠称他,等到调任吏部,正合他们的愿望。当初,吏部尚书蓝征调任
中书令,后主正要选择合适的人接替,
尚书令江总等人都推荐姚察,皇上答覆说:“姚察不只是学问好,操守品行也高,任典选职务的难得人才,现在得到了。”就亲笔草写诏书,读给姚察听,姚察尽力辞让。
隋朝任职
陈灭亡后到隋朝,
开皇九年,
杨坚下韶授予他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写完梁、陈两代史。又命他为朱华合长参。文帝了解到姚察吃素,便在某一天单独召进内殿,赐给果菜。文帝指着姚察对朝臣说:“我听说姚察学问品行当今无人能比,我平定陈只得到这一个人。”开皇十三年,承袭父职封为北绛郡公。姚察以前出使周的时候,才得机会与父亲僧垣相见,临别时,死去活来,现在承袭父职,更加悲伤,见到遣情形的人无不为他伤心。
仁寿二年,诏令说:“前秘书丞
北绛郡开国公型瞳,勤学待问,精通群典,注意本身道德的修养,到老不变,虽在丧哀之中,也应根据情理,可以任员外
散骑常侍,
封号照旧。”又命他为晋王昭的侍读。
去世之后
在七十四岁时,
大业二年,死于
东都,遣命薄葬,一定要遵从省俭。
个人著作
著述有《说林》《建康三钟》《汉书训》《西聘》及文集等。临终时嘱其子
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凭其旧稿加以新录”,成《
梁书》和《
陈书》巨著。
《梁书》有本纪6卷,
列传50卷,合56卷。记事起于公元502年
萧衍称帝,止于557年
陈霸先灭梁。
轶事典故
见闻渊博
姚察小时候有卓绝的品性,侍奉双亲因孝行出名。六岁,诵书万余字。幼年时不喜爱玩耍,赌弈下棋等杂耍,都不放在心上。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他的九世祖名信,是
吴国太常卿,在
江东有名望。他父亲就是上开府僧垣,在梁武帝时代有名望,皇宫里赏赐很多,每次得到赏赐,都拿回给姚察及其兄弟们,作为游学的费用,姚察全用来购买图书,因此见闻日益渊博。十三岁,
萧纲当时在
东宫,很重视文章义理,就带着他到宣堂听讲和参加论辩,被学者称赞。
坚持学习
当
南梁王室丧乱时,姚察在金陵随双亲回乡。当时东部由于战争加上饥荒,人们相食,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多,都到外面采
食用野菜来吃。姚家常常经过艰难险阻,寻找供养家人的财物,粮食才能维持没断。他又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弟弟妹妹们,以至于亲朋戚友断粮少食的都予以照顾,自己只有以食野菜为美味了。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止。
经典讲解
江东的年老旧交先在关右的,都倾慕他。
沛郡的
刘臻私下到公馆询问《
汉书》中的疑难之事十多条,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刘臻对亲近的人说“盛名之下必定没有虚假的贤士”。姚察写的《西聘道里记》,所记的事很详细。
哀伤忧虑
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僧垣流亡到
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
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除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怕他到远方奔丧伤害身体,就暗地派
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致丧,屡次命司马申特加劝解,以后又派司区空去说明皇上旨意告诫诫喻说:“得知你近来哀伤遇度,很是因此忧虑。卿如果独去远方,祭奠父亲,伤身丢命,是圣教不允许的。应该稍行祭奠而节哀,来保持礼仪。忧思已深,所以我才有这样的安排。”
坚守誓言
姚察连连守丧,加上斋素日子长,从除丧服后,又添了喘病。后主曾单独召见,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伤感,就对姚察说:“朝廷爱惜你,你也应该顾惜自己,已吃素多年,可以停了长斋吧。”又派
度支尚书王宣旨,特别予以安慰劝说,让王瑗陪姚家用晚饭。亲写
敕书说:“你瘦弱到地步,吃素多年,不要只用一餐这样的饭,违背调养,若能听从我的话,那就很好。”姚察虽然接受这一手令,但还是坚守原来的誓。
叩拜请求
一
日本天皇上召姚察到宫里谈论选官的事,姚察流泪叩拜请求说:“我是山野间低下的阶层,身份才能都平庸,情怀不高远,不追求美好前途。近来愧据职位,早知过分,只因曾依附
东宫,恩惠枉赐。现 在滥充朝位,不是因才能而被推举,即使
皇帝是特地提拔我这庸碌浅薄的人,那又怎么端正朝列呢?我的九世祖
姚信,在前代名望很高,当时仅升到选部,从这以后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我能遇到提拔,沐浴圣恩,多次升任我不该占据的位置,我总想到这会妨碍贤士入朝。我虽然没有见识,但也稍能自知,言行所追求的,并不想富贵荣华,哪裹想到造选拔官员的要职,错委给我这个不才的人呢。况且圣上英明,事业高过前代,贵族世家,朝廷名臣,若授受恰当,才算足称职的。我过去就理解教义,明白我是肯定不行的。”
陈叔宝说:“选择官员的事,是台臣的一致意见,从前毛玢胸襟高洁,
卢毓品行端正,王蕴因主选而得到封地,
山涛推举而不遣人才,对你来说,一定兼有这些人的美德。而且我与你虽然按礼仪是君臣有别,但情分非比寻常,评判人推举人的事,我深望能托付给你,你也就不要感到惭愧而要明智些。”
俸禄捐寺
姚察幼年曾到钟山明庆寺尚禅师那里受
菩萨戒,等到在陈做官,俸禄都捐给寺作修建用,又为禅师补立石碑,碑文写得遒劲华丽。到现在,看到梁时的国子
祭酒萧子云写在这个寺裹的禅斋诗,看完后很伤感,就和着萧子云的诗韵,写了一首述怀诗,语言哀切,僧人和俗众更加以此称颂他。
白鸠筑巢
为后母杜氏守丧,解去职务。在服丧期间,有白鸠在门上筑巢。
修正仪式
后主当初在
东宫,姚察屡次被召见,询问典籍。刚即位,就下诏授姚察为太子内
舍人,其他职务照旧。皇上乘车巡游时,总是姚察作侍从。等到改变朝廷服饰冠冕,修正朝廷仪式,在皇上身边应答的,只有姚察一个人罢了。
清正廉洁
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并且在俸禄以外,一律不收财物。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
遗书节俭
去世前遗书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普通读书人,自然有平常的生活原则。我想用佛衣装殓,全用粗布,以土盖身,又怕你们这些人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一定不这样做,也只要薄松木板做的棺材,只要能放下身体,用土把棺材埋住就行了。下葬那天,祇用不装饰的车,把灵柩送到墓地北边就行。我在梁伐,当时十四岁,到钟业明庆寺堂里面那裹受了
菩萨戒,从此深深地领悟了苦空的惮理,稍知回向的禅理。曾经住在山寺,一离尘世便忘了归来。等到在堕做官,众名流就褒扬了我的名声,加上当时君王厚待,在仕途上就到了显赫地位。从到堕翅以来,又受
皇帝恩泽。这已是被人世拖累,我的本意不能实现。况且我习惯素斋五十多年,已是经历多年,照旧不变。死后,不要立
牌位,只设个小床,每天献上清水,六斋就献上素斋果菜,根据家里实情来办,不要另买。”
史籍记载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人物评价
年少时旧喜爱以文交友。历经梁、陈、隋三朝,于
南陈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
隋朝任秘书丞。入陈后,历任
秘书监、吏部尚书等职。喜藏书,身居高官数年,却布衣粗食,薪俸全用于购书,唯有以书为乐,于坟籍无所不览,如九流七略之书、孔堂郡县之志、玉箱金板之文、山川石石之记,无所不读。入隋后于文帝
开皇九年(589)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
姚察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
司马迁及
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
南梁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