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求实
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求实(1903年—1931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念书,小学毕业后越级考上武昌高等商业学校。湖北武昌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武汉学生大示威游行,积极投入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的活动。参与组织领导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与肖楚女等一起组织河南书店,发行《中国青年》,扩大宣传,并成立了"河南青年协社"。1927年在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长。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工作,并担任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在上海被捕牺牲。
人物简介
李求实(1903年-1931年),男,原名李国玮,字北平市,笔名李伟森,文人、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03年8月生于江夏县金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
李求实自幼喜爱文艺,早在1922年就在《晨报》、《民国日报》发表译作。他能文好诗,在河南省工作时以诗文抒发革命情怀。
到年底又恢复为《上海报》。交通员先后被敌人捕去十多人,卖报人被捕有几十人。报纸在夹缝中生存。同志们在他的领导下坚持出版到1930年8月。后来党中央决定《上海报》同党的机关报《红旗》合并为《红旗日报》,李求实主编《红旗日报》的副刊《实话报》,还协助中华全国总工会创办了《工人日报》。
李求实在办《上海报》时,又翻译了《动荡中的新俄农村》,还编辑了《俄国革命画史》。在当时没有新闻出版自由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刻印、藏匿铜版均有极大的困难,在他努力下,画册终于印成了,并巧妙地通过敌人的检查,发行到工人之中。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成立,李求实在成立大会上见到了鲁迅先生,并聆听了他那有名的讲演。在对大会的新闻报道中,文委书记潘汉年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保护这些干部的安全,把李求实等我党重要干部的名字一律删去了。
1931年1月18日,李求实在上海市“东方旅社”不幸被捕,被押送到龙华警备司令部。
1931年2月7日,被中国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活埋于龙华警备司令部空场内。
人物经历
李求实,1903年出生。湖北武昌人。原名李国玮,乳名伟生,笔名李伟森,字北平市
1911年进入武昌高等小学。后考取高等商业专科学校。
1918年参加恽代英领导的“互助社”。
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参加学生运动,后参加利群书社。
1920年初到黄破栏山正谊小学教书。9月随悸代英到皖南宣城第四师范学校附读。不久到湖北黄冈八斗湾竣新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在农村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
1921年7月出席早期共产党组织性质的共存社成立大会。同年秋随恽代英到泸州市联合师范学校附读,改名李求实。同年取得武汉大学学籍,并创办和主编《日日新闻》,以记者身份进行工运宣传鼓动工作。同年起,在《晨报》、《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译作,翻译契诃夫等人的小说,并创作进步小说及剧本。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武汉主办《日日新闻》。
1922年12月至1923年1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北临时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3年参加领导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到江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作,任俱乐部文书股股长,并任安源共青团地委委员、宣传科科长,负责宣传、教育工作。
1923年8月到南京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3年冬调上海团中央工作,任《中国青年》编辑,并撰写大量文章。
1924年7月至8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农工部代理主任。
1924年夏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4年10月至1925年1月任中共第四期旅莫支部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委员。
1925年1月至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主任。
1925年4月至1925年夏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国班党支部委员。
1925年夏回国,在上海团中央工作。同年秋调开封市工作。
1925年10月至1926年3月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宣传委员。同时在中州大学任教,参与组织河南书店,团结统一四个青年进步组织,成立河南青年协社。
1926年春回到上海市,4月至7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传部主任,并再次主持《中国青年》的编务。1926年8月调广州市任两广团委宣传部部长。9月创办并主编《少年先锋》。
1927年1月经上海赴长沙市,任湖南省团委书记。1927年4月赴武汉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5月至7月当选为中国共青团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局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1927年5月之前任中国青年周刊主编。7月赴沪安排团中央机关由武汉转移上海市事宜。在上海期间,创办并主编《飞沙》刊物。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和1928年7月起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委员。
1927年8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同年8月至9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苏省委员会负责人。9月调至广州市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南方局书记。因反对“左”倾盲动主义,1927年11月被共青团中央扩大会议取消共青团中央委员资格,受到留团察看半年的处分。同月回到上海市,在革命文艺战线上从事工作。
1928年夏处分撤销,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工作,再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并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缺席当选为团中央委员。
1929年4月17日《上海报》创刊,李求实是主编,谢觉哉是编辑,秦怡君是交通员。报纸秘密印刷,公开出售。夏天,印刷厂被破坏,报纸改名为《天声》、《晨光》、《泸江》,继续出版。
1930年2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
加入左联
1930年3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5月至6月参加筹办并出席在上海市举行的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担任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8月《上海报》同党的机关报《红旗报》合并,负责《红旗日报》副刊《实话》。
左联五烈士
1931年1月对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决议提出反对意见,遭到党内“左”倾路线打击,被扣上右派的帽子。同月中旬因叛徒出卖被捕,月底被转押至龙华警备区司令部看守所。
1931年2月7日,殷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派革命作家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事实上,他们(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烈士’)并不是在‘左联’的活动中被捕,也不是以左翼作家的身份被杀的……”朱正在《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无疑向人们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为其平反。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著有《革命歌集》、《小品文杂感集》等。
文艺之路
1903年8月,李求实生于武昌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5岁随父亲认字,8岁入武昌高等小学,  14岁高小毕业后即考入武昌高等商业专科学校。
“五四”运动期间,参加武汉学生运动。后弃学,任教于黄陂县木兰山正谊小学,继到湖南从事社会调查,在《湖南》杂志发表《水口山铅矿调查记》,介绍该矿的组织、历史、收支和工人生活情况,并提出改良意见,又发表《湖南学潮之前因后果》一文,支持湖南“驱张”运动。
1920年7月,先后在《东方杂志》发表《湖南善后问题》、《争自由》、《自治乎?人治乎?》等文。后来返武昌,参加利群书社。
1920年11月,随恽代英赴安徽宣城第四师范附读,并协助恽从事革命活动。
1921年7月,到黄冈回龙山浚新小学任教,参与发起成立共存社,任总务股编印干事。
1921年10月,随恽代英赴四川泸县川南联合师范学校附读,再协助其工作。
192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返武汉参加中共武汉区委工作,主办《日日新闻》报,宣传反帝反军阀。
1922年,李求实就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小儿的怨语》的诗作。
1923年,《妇女杂志》先后发表了李求实的两篇小说《姐姐的屈服》和《除夕》
1923年8月,参加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调上海团中央工作,常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论文。
1924年秋,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任团中央驻莫斯科总代表。
1925年回国,在上海团中央参加编辑《中国青年》杂志,先后发表《评胡适的新花样》、《惊风骇浪中的英帝国主义》、《我们的功罪—斥醒狮派诸领袖》及《国家主义派的实际行动》等文章。
1926年春赴广东省,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并主编其机关刊物《少年先锋》杂志。后调长沙市,年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曾指导开办各县团干训练班。
1926年,李求实还编了《革命歌集》,共辑有诗歌(配曲谱)15首,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创作的。《歌集》对推广《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革命歌曲起了很大作用。
1927年5月,在武汉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团中央委员兼宣传部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抵沪。旋于10月至广州市,任共青团中央南方局书记兼广东团省委书记,参加广州起义,后再转上海市
1929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上海地区中共党组织机关报《上海报》,同时协助创办上海市总工会工人日报》。
1930年3月,以中共文委领导人身份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参加其领导工作。6月,任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海办事处书记。8月,参加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
李求实文学活动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一生共留下了几十万字的译作。20年代初期,他主要翻译欧美作家的作品,后期则侧重介绍苏联文学作品。他曾翻译过契诃夫的名著《凡卡》(当时译为《范伽》)。李求实翻译的《朵思退夫斯基》(今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中国文学界较早介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文集。他翻译的美国工人代表苏俄调查团的调查报告,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苏俄社会,而且成为“报告文学”这一形式的较早引进者之一。
参与革命
1919年,当五四运动的号角在北京首先吹响后,恽代英和包括李求实在内的互助社成员热烈响应,他们一起书写传单到大街上散发,并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和集会。李求实带头越墙而出,冲破军警的包围,参加了武汉学生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恽代英于1920年与林育南一道创办利群书社后,李求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利群书社的活动中。9月,李求实跟随恽代英来到皖南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课余,李求实等人帮助恽代英将300多名学生组成20多个小组进行活动,他们与学生一起谈俄国革命,讨论《新青年》的文章。
1921年,在学校召开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会上,李求实也随恽代英登台讲演,介绍劳动节的来历,宣传“劳工神圣”、工农政权等思想。这引起当地乡绅的恐惧,他们给学校施压,不得已,恽代英和李求实等人只能离开学校。他们风餐露宿,锻炼身体,磨练意志,进行了半个月的农村社会调查。接着,李求实来到湖北黄岗的林家大湾村浚新小学教书,担任国文课程的教学工作。
1921年7月,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等人几乎同时在浚新小学成立了共存社。共存社的思想基础同样源出马克思主义,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际,以达到完满的人类共存之目的。李求实在社里当选为编印干事。共存社成立后不久,李求实再次随恽代英离开武昌,这次他们去的地方是泸州市,与在安徽宣城四师一样,恽代英依然是作为特聘教员任教于泸州师范,而李求实则仍然一边继续就读,一边依旧作为恽代英的得力助手,协助老师开展青年运动。
1922年,李求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李求实回到武汉,开始了以笔为武器,以编辑、记者为身份的新的革命生涯。他主办《日日新闻》,在该刊上连篇累发表文章,揭露军阀混战的罪行,反映工人的疾苦,介绍工人运动的情况。李求实面对冷酷的现实,心情无比悲愤,先后写了《除夕》、《姊妹的屈服》两篇小说,这两篇处女作都是以他自己的亲人为原型,表达了他对广大妇女的同情和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热切关注。
1923年1月下旬,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李求实等赶到郑州市,参加总工会党团会议,研究形势,制定对策。此时,吴佩孚极力阻止召开工会成立大会,李求实积极在武汉各工团代表中做工作。2月1日,他和同志们一起冲破军警的封锁,按时召开大会,庄严宣布京汉铁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4日,京汉铁路举行总同盟罢工。6日,为了声援铁路工人,武汉工人召开大会以壮声势,会后又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李求实以记者的身份活跃于群众之中。7日,军阀吴佩孚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惨案发生后,李求实为罢工失败、同志们的牺牲悲愤难已。2月20日他满怀悲愤写了《施洋的死》,文中大声疾呼:同胞们!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惟有全体联合起来,努力打倒军阀,建设我们新的国家,谋我们大家的幸福!并庄严宣告:施洋的死,乃是全国民众合力打倒军阀、建设新国家的导火索。
1923年8月,李求实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他来到湖南安源煤矿,担任安源青年团地委委员,并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担任文书股股长。李求实在工人夜校教书,并调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主编了《安源月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纪念册》,还协助刘少奇写《俱乐部组织概况》等。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不断思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的教训,并向上级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
1924年,李求实和几个青年远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东方大学是为苏联俄罗斯远东地区少数民族及东方各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其中以中国班人数最多,有一百二三十人。李求实在中国班担任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和罗亦农、王若飞王一飞等共同领导中国班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同时还担任了团中央驻莫斯科的总代表。
1925年,李求实从苏联回国。此间,李求实主要以团中央的工作为主,成为早期青年团组织在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青年工作方面的卓越开创者。受组织派遣,他分别担任过上海市广东省河南省等地共青团的领导工作。
1925年10月,为加强对河南和陕西省地区共青团员和青年运动的领导,团中央决定在河南成立团豫陕区委,派李求实担任团豫陕区委执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建团豫陕区委。
1926年8月,李求实担任广东区团委宣传部长,主编了广受好评的《少年先锋》杂志。
1927年4月,在武汉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并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不久受中央派遣前往广州市担任团中央南方局书记,负责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闽南地区云南省的团务工作。他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团组织的工作方法应强调保存组织,积蓄力量,革命形势一旦成熟,马上就有力量暴动。但这一观点却不为团中央“左”倾盲动主义者接受。在11月团中央扩大会议上,被取消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资格,留团察看半年,并从广州回到上海市。受到错误处分后,革命意志并没有消沉,而是拿起笔积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翻译了《朵思特夫斯基与屠格涅夫》等书。
1928年夏,处分被撤销后,再次出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并在党中央宣传部和中共党报委员会工作,先后任《上海报》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副刊《实话报》主编。其间,还翻译、编写了《动荡中的新俄农村》、《俄国革命画史》,以及创作小说等文学作品16部。
1930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担任大会准备委员会(苏准会)上海市办事处负责人,为大会的召开做了大量工作。1930年初,与“左”倾错误开展了持续的斗争。
1931年1月7日,和“苏准会”工作人员一起开会,指出八七会议后中央犯的错误是“左”倾不是右倾,立三路线出发点是“左”倾的正确判断,并严厉批评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
1931年1月18日清晨,李求实遭逮捕,与36名同志一起被押到龙华警备区司令部的看守所。
1931年2月7日晚上,李求实等23位同志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李求实高呼口号,倒在血泊中。那一年他只有28岁。
逮捕牺牲
二七惨案后,遭军阀政府通缉,奉命转到安源工作,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地委委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股长,主编《安源月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纪念册》等。1923年8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年底调上海团中央宣传部工作,任《中国青年》编辑。这一时期,完成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史》、《俄国农民与革命》等译作。
1924年,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支部委员和团支部书记。1925年“五”运动前夕归国,在上海市共青团中央工作,参与上海“五卅”运动中的青年领导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曾发表《评胡适之的“新花样”》一文。同年秋调开封市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共青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6年春到广州市任共青团两广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创办并主编《少年先锋》,并在《中国青年》连续发表《我们的功罪——斥醒狮派诸领袖》、《国家主义派的“实际行动”》等文章,反对国家主义派的言论。1927年1月,调长沙市任共青团湖南区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7年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兼宣传部长。6月下旬,在政局急剧恶化的紧要关头,出席共青团中央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团中央给中共中央的《政治意见书》,催促党中央在国共合作中转变一味退让的路线。
七一五事变前夕,被派往上海市安排共青团中央转移,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风沙》刊物。同年秋调广州市任共青团中央南方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回上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报委员会工作,曾翻译《朵恩退夫斯基夫人之日记及回想录》、《十年来之俄罗斯》等苏联文学、政论著作,发表若干篇文学作品。1929年创办并主编中共主办的报纸《上海报》,次年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副刊《实话》。1930年3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帮助左翼作家深入工厂农村、建立工农通讯网、出版文艺作品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标志着李立三路线占据统治地位。林育南再也不能容忍,除了继续进言外,还和何孟雄、李求实等要求中共中央改选领导机构。9月底,李立三的统治地位结束,后来被王明取代。林育南和何孟雄、李求实等目睹王明比李立三有过之而无不及,决定分两处召开会议商讨解决。
11月17日,他和何孟雄等分别在汉口路东方旅社和天津路中山旅社集会时,几乎同时被敌人逮捕。事实证明,王明早就知道中国国民党特务已在东方旅社布下网,早就知道他们随时有被捕的危险。当他们被捕的消息传来时,王明甚至幸灾乐祸地说:“这是他们反党反中央、搞分裂活动的必然结果,是咎由自取。”
1931年1月18日,李求实在上海“东方旅社”不幸被捕,被押送到龙华警备司令部。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活埋于龙华警备司令部空场内。1931年1月对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决议提出反对意见,遭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扣上右派的帽子。1月18日被中国国民党当局逮捕。2月7日与林育南等24人被秘密杀害于龙华。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其平反。
人物纪念
鲁迅曾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来纪念李求实,并于1931年4月25日发表在《前哨》第1卷第1期《纪念战死者专号》,以纪念被国民党残忍杀害的“左联”青年作家李求实等人。1951年3月1日,《文艺新地》第二期重登其传略。7月,有方大炎的《李伟森烈士革命史略》刊行。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丁景唐、瞿光熙编写的《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加入左联
左联五烈士
文艺之路
参与革命
逮捕牺牲
人物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