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
五代十国宋
永明延寿(904-975)的著作,它总结了宋以前中国佛学的得失,指出了此后中国佛教的发展道路。全书多达一百卷,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标宗章”,内容为“立正宗明为归趣”;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问答章”,内容以“申问答用去疑情”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内容为“引真诠成其圆信”。所谓“正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
《宗镜录》的主旨,是要在肯定
李豫密“禅教一致”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发扬光大,并把这种融合思想的原则推及所有佛教
宗派。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
永明延寿编《宗镜录》的用意之一是为了扶正当时禅宗的弊病。释延寿提出学佛的重要问题,邀请禅门各宗长老一起讨论,并且将解答归纳整理,所以《宗镜录》是许多禅师的意见汇集而成的。重点特别着重在唯识方面。
基本信息
初稿
据《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
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得法于法眼的大弟子
天台德韶之后,于
郭威广顺二年(952)
住持奉化雪窦寺,其时,“学侣臻凑”,从他参学的人很多,因此《雪窦寺志》上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传说。
赵匡胤建隆元年(960)
吴越忠懿王请
永明延寿住持杭州北山的
灵隐寺,明年,又请住持南山的永明寺(即
净慈寺),从他参学的人更多。宋惠洪(1071~1128)《
林间录》卷下云:“予尝游东吴,寓于西湖净慈寺,寺之寝堂东西庑建两阁甚崇丽,寺有老衲为予言,永明和尚以贤首、慈恩、天台三宗互相冰炭,不达大全,心馆其徒之精法义者于两阁,博阅义海,更相质难,和尚则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西天此土贤圣之言三百家证成唯心之旨,为书一百卷传于世,名曰《宗镜录》。”考《
净慈寺志》,《林间录》所说的“寝堂”,原名演法堂,建于显德元年(954),凡五楹,因为延寿在此堂内集成《宗镜录》的定稿,改名为宗镜堂。
集成
《宗镜录》集成之后,据宋
元祐年间(1086~1093)
杨杰《宗镜录》序说:“吴越忠懿王宝之,秘于教藏。”宋代昙秀的《人天宝鉴》上也说:“禅师既寂,丛林多不知(《宗镜录》)名,
熙宁中(1060~1077)圆照禅师始出之,于是衲子争传诵之。”圆照的提倡,引起社会上的注意,
元丰年间(1078~1085)皇弟魏端献王乃镂板分送当时有名的丛林。不过在其后的元佑年间(1086~1093),《宗镜录》经过法涌、
永乐、
法真等人的“校读”,并刻新板流布,面目可能和魏端献王所刻的不同。明代的
藕益智旭(1599~1655)在《灵峰宗论》卷七校定《宗镜录》跋里说:“
永明延寿……辑为《宗镜录》百卷,……未百年,法涌诸公擅加增益,于是支离杂说,刺人眼目,致
袁宏道辈反疑永明道眼未明,亦可悲矣。……予阅此录已经三遍,窃有未安,知过在法涌,决不在永明也。癸已新秋,删其芜秽,存厥珍宝,卷仍有百,问答仍有三百四十余段,一一标其起尽,庶几后贤览者,不致望洋之叹,泣歧之苦矣。”魏端献王的原刻本,杨杰《宗镜录》序上说“四方学者罕遇其本”,可见早已绝版,而
藕益智旭用以校定的《宗镜录》则是根据法涌的新本,那么现今流传的《宗镜录》是法涌等人“擅加增益”的本子,而不是延寿的定本。不过法涌等人并没有把《宗镜录》修改得面目全非,益说:“虽被法涌杂,然具眼者观之,金沙可立辨也。”
源流
据
永明延寿「禅尊
达摩,教尊贤首」这一基本思想,《宗镜录》一书在经典方面首先衣持的是《
楞伽经》和《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楞伽经》是禅宗依据的基本经典之一。该经除了阐释阿黎耶缘起和
大日如来藏匿缘起等思想外,还论述了圣智内证的禅观修行及禅的顿渐等问题。《华严经》是华严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其基本内容,是把现实世界看成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宣传「法界缘起」的
世界观和「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解脱论。
《华严经》本为华严宗所宗奉,但华严宗发展到
澄观法师后,逐渐吸收融摄他宗的思想,如吸取天台宗「一念三千」性具说,以补充华严的性起说,把禅宗引入教法,开了禅教结合的先河。他自述禅教融合的目的,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忘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华严疏钞》卷二)这一思想在他弟子
何炯那里有进一步的发展。
《宗镜录》在诠释「一心」的过程中,大量引用的是《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语及华严宗义。
永明延寿认为,《华严经》示一心广大之文,
达摩宗标众生心性之旨;华严宗说一乘圆教,重重无尽,圆融无碍,这与禅宗所谓「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相到呼应。延寿说:
「今依《宗镜》,若约教唯依一心而说,则何教而非心?何心非教?诸经通辩,皆以一心真法界为体。」(《宗镜录》卷三十五)
名义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字,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标宗章“立正宗明为归趣”,问答章“申问答用去疑情”,引证章“引真诠成其圆信”。所谓正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又编联古制的深义,撮略宝藏的圆诠,故称曰录。《宗镜录》的名义如此,读者就不难想见它的内容。
影响
《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云:“
王俣览师(延寿)言教,遣使书叙弟子礼,奉金缕袈裟紫晶数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归国各化一方。”这是《宗镜录》的影响远及于
朝鲜佛教界的记载。
思想内容
《宗镜录》之“本际义”可以归纳为:
一、本源说:“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①(世界本源说)“是知有情、无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际。·,一众生之原,名曰本际。……生死之本,为众生原。……虚空之本,为生死原。……问:虚空有本乎?答:无。问:若无有本,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答:此犹本际之本。”②(众生本源说)
二、本体说:“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一切诸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具足三智,圆满四德,无所朔失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由颠倒心不知不觉故,从能净立其名故。九者所摄如来藏,一切染法无明
地藏王,既乃出离,圆满觉者,为所摄故。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
大日如来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此本际离脱不相应烦恼缠不清净法,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故。”③(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体)“夫言修道者,此是劝喻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第一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
禅定、亦名菩萨涅梁。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④(心体即道体)
三、恒常说:“若了一心本际何法不通。以诸法从心所生,皆同一际。住此际中,一一圆满,举目咸是,何待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云:金刚宝藏,无所缺减。”⑤
综上所述,((宗镜录》之“本际义”基本是持“本源即本体”;心体即道体;“心”与“道”是“常”、是“本”、为“源”、为“根”说。如同
永明延寿在《
自序》中说,此书的宗旨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围绕对“一心”的阐释为核心,他将世界及众生的本源(本体)统统纳入“一心”,而此“一心”既是“心体”又是“性体”。最终,延寿把此“一心”与“道”同一,这样,众生解脱就变成了开发真性、回归“道体”。
鸠摩罗什翻译的《
中论》,其中《观本际品》专门对“本际说”进行了破斥。⑥在玄类所翻译的《
成唯识论》中,既否定了一切形式的造物主,也否定了承认世界万物有一个开端的观点。⑦
几乎与((本际经》同时,正当中国佛教三论宗流行。吉藏在《中观论疏·本际品》中,提及中国本土化、民族化创世理论,并把
老子哲学视为和本际说同类的外道学派。⑧
由此可见,中国佛教以传承
印度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瑜伽行派唯识两大学说系统的思想流派;站在破
我执与法执的立场上,对“本际说”是一致破斥的。
然而,中国佛教的主体却是以如来藏思想为本,三论宗与唯识宗只如昙花一现。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由此产生了双方的相互借鉴、吸收,最终导致了佛教教义及实践的民族化、本土化。印度佛教所破斥的“本际说”,在延寿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内容简介
诠释“一心”
《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及贤首宗的理论最多。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
法藏、
澄观法师极意谈“圆”,圆融无碍地说教,和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有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
宗派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重视华严,法眼的嫡孙
永明延寿著《宗镜录》而广引贤首宗义,乃是佛教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不过,《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而不是混宗于教的著作,因此在九十九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简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这是《宗镜录》的一大特点。
问答章
据
藕益智旭的研究,本录问答章分为三百四十多段,每一段又包含若干问题,大约在第四十六卷以前,所有问答,多明法性,第四十七卷以后,多明法相。不过也并非严格区分,因为在第四十六卷以前,也有谈到法相的问题,第四十七卷以后,也有谈到法性的问题的。此外,前后问题以及所阐释引证的,重复的地方很多,卷第一百云:“今闻宗镜卷卷之中,文文之内,重重唱道,一一标宗,长
菩提根,成于法乐。……请不生怠,厌于频闻。”从这里更加可以知道,延寿编集《宗镜录》是借教明宗,成其对于宗的“圆信”,而并非有意于解决教乘的纷争。
引证章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百种。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例如
南岳怀让和
行思的两段
法语,都未见于《
景德传灯录》、《
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赖《宗镜录》保存了一点资料,还能从而想见原书的大概。
编集成书
《宗镜录》在禅师们轻视义学的流弊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编集成书,在当时对于佛教界的教育意义很大。所以宋代
元祐年间宝觉禅师说:“吾恨见此书晚。平生所未见之文,功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
人天宝鉴》)。他非但手不释卷,孜孜研究,还撮录玄要,成为《冥枢会要》三卷,刻板流通。后来又有祖心增辑为《宗镜广枢》十卷(《
净慈寺志》)。不过《宗镜录》的卷太多,对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来说,是有所不便的。所以清世宗(
雍正)在《宗镜录》后序里说:“此书历宋、元、明以迄于今,宗门古德,不乏具眼,而从未见有称道赞扬,标为第一希有者,亦可异矣。”说《宗镜录》成书以后,从未有人称道赞扬是不合事实的,但阅读它的人不多则是实在情形。即如雍正用“上谕”推重《宗镜录》说:“朕谓
达摩西来以后,宗门中述佛妙心,续绍佛命,广济含生,利益无尽者,未有若禅师此书者也。”又“录其纲骨,刊十存二”,编为《宗镜大纲》一书,以政治力量,广为传布,也并没有达到“凡有心者,皆入此宗”的目的。推究它的原因,一是禅宗发展到
清代,已成强弩之末,提不起来了。另一还是《宗镜录》本身不便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之故。
作者简介
永明延寿(公元904~975年),唐末
五代十国僧,俗姓王,字冲元(据卍新续藏第 86 册 No. 1599 永明道迹,五代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字冲玄,号抱一子),
余杭区人,
中原地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亦为法眼宗三祖。
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后随德韶禅师学习禅法,并得到印可。于
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有所感悟,朝晚施食鬼神,诵读法华,每天百八件佛事,勤修净业。
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驻锡永明寺,
永明延寿的禅法思想虽然继承了
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但又随应时代,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于一心的基础上折中法相、华严、天台,三论等
宗派以融合于禅,会通禅教,提倡禅教一致。
延寿大师启发了后代提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后世弟子尊奉为净土宗第六祖,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于民间,著《
万善同归集》、《四料简》(出处存疑,不在《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中)等,为后世净土宗依据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