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公立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的前身电工专修科创建于1908年,是我国高校同类学科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的学院/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在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高校同类学科领先地位,培养了王锡凡邱爱慈程时杰雷清泉等院士为代表的杰出校友,被誉为“中国电气工程师的摇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能源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在2007,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2名,并于2017年纳入了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学科得分均为A+,并列全国第一(参评高校84所)。
历史沿革
一、学科初创(1908-----1927)
早在1908年,交大开始创办了电机科,下分电力工程科和电信两门,学制为三年。1910年就聘请谢尔顿(美籍)任电机科科长,并建造电机实验室,后又增聘请汤姆生为教授,为以后的电机学科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1917年电机专科改为四年制。至1921年秋又将有线电门与无线电门合并为电信工程门。次年称电机工程科,1927年由张廷金任科长。
二、电机学院(1928-----1936)
1928年秋,电机科改称为电机工程学院,张廷金改任院长,仍设电力、电信两门。
三、抗战时期(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交大迁至重庆市,1938年成立工学院,电机工程学院改称电机工程系,由许乃渡教授任系主任,上海市留一部分师生借复旦大学校舍继续复科,改称南洋大学
四、迎接解放(1945-----1949)
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我校复员迁回上海,电机工程系将电力门和电信工程门改称为组。钟兆琳教授兼任系主任,同时加强了师资力量,抗战期间教学设备所遭受的损失,亦逐步有所恢复。
五、内迁西安市(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泸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及上海工专等五校的电机系并入我校,同时吸取苏联的教学经验,设置新的系科和新的专业,电机工程系分为三个系:(一)电工器材制造系,设四年的电机与电器专业,并附设二年制的电机制造专修科。钟兆琳教授任系主任,程福秀教授任副系主任,教授有许应期,陈季旦,归绍升,刘美荫等主讲专业课;(二)电力工程系,设四年制的发电厂专业和输配电及工业企业电气化两个专修课。朱麟五教授任系主任,严峻教授任副主任,教授有张钟俊、单基乾、徐开源等;(三)电讯工程系设市内电话专业和长途电讯专业。周玉昆教授任系主任。还根据教学需要成立了电工原理及电工学两个教研室,分别由黄席椿教授和袁旦庆副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各专业确定了培养目标,制订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加强了专业技术基础课、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计划等教学环节,使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能适应我国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1953年电工器材制造系在陈季旦教授主持下增设四年制的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在苏联曼特洛夫专家指导下,培养师资,筹建实验室,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的专业设置,为了配合教学实验的要求,除原有的电机实验室外,又相继筹建了工业企业电气化、发配电、电器、电机制造等专业实验室,基本上能按各专业课要求开出实验课。
1954年各专业改为五年制。
1956年电力工程系将发电厂及输配电两专业合并为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并增设高电压技术专业,筹建高压实验室,停办发电厂及工企两专修科;电工器材制造系停办了电机制造专修科,而电讯工程系并入电子科技大学宁波研究院
同年,经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迁至西安市
1957年电工器材制造系和电力工程系及其所有专业大部分教职工及设备迁至西安,同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国务院又决定我校分设西安部分和上海市部分。同年,西安动力学院电力系并入西安部分的电力工程系,严峻任第一系主任,桂栖任第二系主任。而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上海工学院的电机系并入上海的电工器材制造系。
1958年西安部分电工器材制造系将电机与电器专业划分为电机专业和电器专业;电力工程系增设发配电专修科。由于电工器材制造系与电力工程系的各专业间学科互相渗透,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教学和科研更有机地配合,同年十月这两个系合并为电机工程系,由钟兆琳任第一系主任,严峻任系主任,王绍先,蒋大宗先后任副系主任,设置以下六个专业:电机、电器、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工业企业电气化,同时还设有二年制的发配电专修科;新建和扩建了六个专业实验室和电工原理、电工学二个基础课实验室,其规模和实验设备已相当完备,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西安市部分和上海市部分分别独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1962年根据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成立了独立的绝缘研究室,也是原高等教育部直属18个专门研究室之一。
从1949年至1965年,这一阶段为我系稳定与发展的时期。
六、文革十年(1966-----1976)
1966年6月,“文革”的风暴冲击了教育战线,在当时的动乱形势下,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各专业停止招生。直到1970年我系举办了一期“七二一电机试点班”,学制为二年。1972年到1976年我系各专业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学制为三年。
七、巨大发展(1977-----1993)
1977年起全国高等院校恢复统一招生制度。在此期间,潘季任系主任
1978年,学校决定电机工程系改称为电气工程系。1982年,钟兆琳,严峻为名誉系主任,刘子玉任系主任,戴景辰、马乃祥任副系主任,1984年励庆孚、薛均义、刘正兴任副系主任。
1983年学校决定在我系筹建电气测量与仪表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电测专修班,1987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了电磁测量与仪表专业。
1991年薛均义任系主任,张文元、王惠明、王建华任副系主任,1993年12月30日在电气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电气工程学院,薛均义任院长,张文元、王惠明任副院长,设置有四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系、电气绝缘与高电压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2个技术基础教研室:电工原理、电工学、并设有电气绝缘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专业实验室及电气技术工程公司。
从1949年至1995年计有47届毕业生共13514人,其中博士生57人,硕士生692人,本科生11425人,各类专科生1340人,这与解放前的38年毕业生人数相比增加了11.8倍多。其中成就卓著者很多,如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沈辛、李义恢、“863”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首席专家蒋新松,国家级优秀企业家袁彰、董俊凯、张元楷、张有琨、韦国清,济南市十佳青年傅春刚等,还有不少人担任着政府机关、研究单位、工矿企业的领导职务,有的是专家学者,总工程师和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发挥出才能,贡献出力量。另外,我院1982年高压专业毕业生刘奕路(留美学者于1994年荣”美国杰出教师总统奖“,本项奖表彰在科学工程研究和教学上同时做出贡献的杰出教师和工程师,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
八、新的篇章(1993-----
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为内涵的“211工程”,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校进入“211工程“建设,为学院在本世纪内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我国高校同类学科中专业设置最齐全,实力最雄厚的电气学院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学院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团结奋斗,面向21世纪把学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院主体学科为电机工程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并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学院下设4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电力工程系及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1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并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特种电气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智能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先进直流电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教授,截止2018年有6位院士(唐任远张钟华周孝信雷清泉、马伟明)被聘为兼职教授。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IEEEFellow5人(邱毓昌、王锡凡、张保会、刘进军、孔刚玉)、学者3人(武新章、牛春明、孔刚玉)、国家教学名师2人(王兆安罗先觉) 、“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3人(王建华、贾申利别朝红)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荣命哲、成永红、吴、刘进军、杨旭)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NickQuirke、王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贾申利、张冠军、荣命哲、李盛涛、李兴文) 、973首席科学家1人(荣命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别朝红、钟力生、张乔根、刘进军、李兴文)、“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6人(荣命哲、成永红、张冠军、贾申利、李建英、别朝红)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李兴文、史宗谦、刘文凤、刘定新)、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人(李兴文、王小华)、教授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5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海外兼职教授4名。目前在校本科生1679名,各类研究生1688名,其中博士生209名、工学硕士生770名。学院按下属四个学科培养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电机工程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并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培养
学院从1911年到1948年培养毕业生38届共计1144人,1949年至2005年培养毕业生57届共计19309人,其中博士学位毕业生304人、硕士学位毕业生1863人、本科生15146人、各类专科生1647人、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生349人。
教学成果
学院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十余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150余种,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优秀教材4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9项、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学院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机工程学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也是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组长单位。
学科体系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重点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学科始建于1952年,195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8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两次世界银行贷款、“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的重点建设,具备了优良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其中完整的介电谱测量系统和空间电荷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学科点拥有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3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邱爱慈),IEEEFellow1人(邱毓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钟力生、张乔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成永红、吴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张冠军、李盛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刘文凤),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16人,多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会议及刊物中担任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及省部委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主持召开5次国际学术会议和5次国内学术会议;近5年来,本学科出国讲学、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21人次,邀请国外学者讲学22人次,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25人次。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设备绝缘状态检测与诊断、电介质理论及应用、电气功能材料与特种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测试技术、电力设备绝缘结构与绝缘配合。
50年来,本学科点已培养出本科毕业生4000余名,研究生471名(其中博士毕业生78名),有两人成为院士。现有在校研究生235名,其中博士生49名、硕士生119名、工程硕士生67名,本学科点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
西安市交通大学电机与电器重点学科由原电机和电器两个二级学科组成,是长江特聘学者学科点。原电器学科于1982年成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又被批准为该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1990年批准建立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学科之一。通过“世行贷款”、“211工程”和“行动计划”的建设,研究设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学科点拥有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9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荣命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李兴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荣命哲),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荣命哲、贾申利),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李兴文、史宗谦、刘定新)、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人(李兴文、王小华),新成立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与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由本学科点的年轻学术带头人担任。“九五”期间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2项和省部级奖4项,成立的“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从1996-2000年,共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5次,教师出国培训和进行学术交流频繁。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器智能化理论与工程、电弧与电接触等电器基础理论、电器与电机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新型电机及其控制与测试。
该学科已培养出博士毕业46名,硕士毕业生285名。现有在校研究生210名,其中博士生38名、硕士生112名、工程硕士生60名,本学科点目前继续保持着电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和电机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为全国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年会、中国电力教育大学院(校)长联席会议、全国电机工程学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发起单位。具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电力市场模拟仿真实验室及柔性输电实验室、新型继电保护实验室等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基地。
该学科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王锡凡),IEEEFellow2人(王锡凡、张保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别朝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在职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近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1项,出版专著15部、全国通用教材8部。发表论文500余篇,SCI及EI检索180余篇。目前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项目2项及大量的横向研究课题。与海外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电力市场、新型输电方式、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新型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等。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2011年以来,电机工程学学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业化示范项目1项、国家电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电工学科全国第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3项(近三年数量持续名列电工学科前茅)。2005年以来,省部级奖20项;授权发明专利181项。
学术资源
学院学术气氛活跃,近三年发表论文被SCI和EI收录约300篇,已连续两年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发表论文数为全国高校第一名。近六年来在电工学科领域已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共6次,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85篇、EI收录论文910余篇。本学科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波兰韩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近6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奋斗目标
保持该院电机工程学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使电气工程学科的若干二级学科和科研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学院电气工程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电机教研室
电机教研室是“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机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组成单位,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的专业之一,是博士学位点,也是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单位。电机教研室有一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的科研队伍。现有教授2人(博导1人)、副教授6人,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直线电机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电机、小功率电机、永磁电机、微特电机、超导电工、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
电器教研室
电器教研室学科和平台优势: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原电器(二级)学科第一个重点学科单位,属电机工程学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特种电气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学科之一,陕西省电器智能化与CAD工程中心设置点。
高压教研室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1956年春成立于上海市,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学科性专业。1980年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专业成为国内第一批硕士生培养点,1986年起成为博士生培养点和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一部分。1993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高电压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合并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我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现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
现在的高电压技术专业主要由高电压技术教研室组成,属电机工程学一级学科中的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设备绝缘结构设计与优化、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电力设备绝缘诊断与状态评估技术、脉冲功率与放电等离子体等。随着学科的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研究内容不仅涵盖电力与电工部门,而在环境、能源、国防、电磁兼容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发电教研室
电力工程系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1982年)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我系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导师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学科教师队伍结构合理,45岁以下的教师9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为本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近年来在国家级211工程、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的资助下,学科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目前我系科研条件良好,具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电力市场模拟仿真实验室、柔性输电实验室、新型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RTDS)实验室等设施完善的实验基地。与海外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本学科在电力系统分析与规划、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新型继电保护及综合自动化、谐波分析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绝缘教研室
电气绝缘教研室涵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材料物理化学两个二级学科。电气绝缘专业成立于1953年,1963年成立绝缘研究室,为当时教育部直属18个研究室之一,1982年批准为全国电工材料及绝缘技术学科惟一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随后又由国家计委投资建成一座5600m的绝缘试验大楼,1995年和2003年先后通过国家验收和评估。近年来,获“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资助,进一步完善了研究工作条件。并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
测控技术教研室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成立于1983年,当时专业名称为“电磁测量与仪器”,当年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198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大学本科生,同年被批准为硕士授予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998年,“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博士授予点获批;1999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本科专业改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2002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200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教授(博导)4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人,其中教师中博士学位人员超过90%,45岁以下超过70%,是一只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在读博士、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近90人,本科生120人。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20-25人。
工企教研室
工业自动化教研室现有博士学位指导教师5人,硕士学位指导教师9人,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高工)9人,另有讲师及以下人员7人,年青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研室教师比例的85%。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46-50人。是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面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研室具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二级学科,毕业研究生可分配到北京、上海市深圳市、西安等地高校、研究所或大型现代化企业以及去国外进修或深造。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三电中心)简介
中心承担着全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开出的本科生课程主要有: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通讯电子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
实验室建设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于1991年,是国家面向电力能源建设,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在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重要科研基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建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雷清泉院士。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电介质材料、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应用,电气设备及其智能化,电力设备绝缘系统及其寿命管理,电工电能新技术及应用。
近年来,实验室针对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协作项目,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经费突破亿元;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项,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逾两千篇;科研成果转化显著,代表性成果新增利润超过20亿元。实验室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主办国际会议13次,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有170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已形成多学科融合、勇于创新的科研群体。有固定人员53名(研究人员48名,技术人员4名,管理人员1名),其中院士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人。此外,还有双聘院士3人,资深教授6人以及客座研究人员57人,在读研究生407名。
实验室研究设施完备、系统,科研条件处于国际上大学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由原电工原理、电子学和电工学三个教研室(均成立于1952年)于1997年1月合并成立,是西安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中重点建设的10个教学实验中心之一,也是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依托单位。
2006年10月,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现有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8人,高级工程师5人。
中心继承了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勇于探索研究型大学工科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构架,形成了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为主线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三层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新体系,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一体化,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匹配的三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新体系。近年来,学校专项投入实验中心建设经费共计500余万元,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具有一流环境和条件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室,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心,人才培养、教师进修和培训的基地。
中心拥有“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个二级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成员单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1名,在读工学硕士研究生126名。这里研究条件完善,有专用的硬件实验室,配备有频谱分析仪、数字存储示波器、可编程函数发生器、集成电路测试仪、电磁参数分析仪、精密测试电源、变频电源、DSP开发系统和单片机开发系统、逻辑分析仪、现场总线开发装置。另外,还配有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电磁场分析与计算等大型软件,为开展高水平研究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
中心与国内兄弟高等院校的同行们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联系,与加拿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1月,是国内唯一的省级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中心。中心的支撑学科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将信息技术与电气技术相融合,研究新一代智能化电器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设计开发具有智能化、可通讯功能的新型电器设备,实现电器通断电路、在线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改变我国电器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与国际大公司产品竞争的落后局面,促进我国电器设备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我国电器智能化产品的研发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开关电器智能化与CAD的理论与技术
2.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
4.新型智能传感器及其系统集成
5.智能化电器专用集成电路
6.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在电器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项目及成果:
工程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的项目有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超高压变电站关键设备在线检测与诊断”、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智能化电器技术及设备”,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
在智能化电器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工作,针对电力设备的特点,研究开发了基于SOC的可重构智能化电器硬件平台,并开发了大量基于此平台的监测、诊断、控制、保护模块;开发了一系列用于电气开关柜、母线槽等产品的设计软件,在开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电力设备企业的设计能力和水平。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拥有6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496篇,SCI收录论文数31篇,EI收录论文105篇。
工程中心与国内其他单位合作,共同组建了“西安交通大学思源智能电器有限公司”和“南京因泰莱智能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两公司年产值现已超过亿元,为工程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依托电气工程学院建设,面向国家和陕西省电力工业重大需求,在智能电网领域,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并网与消纳和满足用户多元化、灵活互动用电需求为主线,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规划与运行、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的运行与控制、用户互动与需求侧管理、主动配电网、新能源发电与独立电网、新型储能材料与储能装置等方面,开展相关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建立智能电网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形成5个研究方向协同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一定国际影响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由别朝红教授担任。别朝红教授,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可靠性评估以及新能源并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其开发的大型电力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软件包和发电厂、变电站主接线可靠性评估以及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软件包,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863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九届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电气学院建设,将针对电气放电的危害性与有益性两方面,围绕高压电力设备放电检测评估、等离子体产生及应用等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咨询。一方面开展电力能源设备局部放电等故障及老化状态的先进检测和诊断评估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状态检测与评估系统,预警电力设备运行状态,避免重大事故发生,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开展放电等离子体的特性、产生装置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针对材料表面改性、消毒灭菌、生物医学及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发适用于不同应用环境的等离子体源并进行参数优化,满足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中心将面向放电检测评估、放电等离子体应用两个层面,提升我国在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方面的科技创新及应用水平。
中心主任由张冠军教授担任。张冠军长期从事复合绝缘放电特性、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及放电等离子体技术等方面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IEEEChatterton青年研究者奖、省部级科技奖励及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10多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全国百篇优优秀获文学者,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
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电气工程学院,以研究输配电、电子与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电压大电流测试关键技术和测试装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新理论与技术为基础,持续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成果,形成国际一流的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系列产品。实验室将通过提出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的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的新标准和规范,将传统的电气科学与新兴的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相融合,推动学科交叉,促进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和产业化;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孵化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高新技术企业并实现规模产业化,提升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提升本学科团队成员的国际化水平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主任由姚学玲教授担任。姚学玲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电压大电流测控技术和过电压防护技术。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和多项专利奖。
科研平台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校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原以电气工程学院教师为主体,还包括电信学院、理学院的部分教职工。目前中心隶属于电气工程学院,以工业自动化系的教师为主,还包括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的部分教职工。目前,中心共有教师14人,其中工业自动化系教职工10人,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教职工3人,外籍兼职教授1人。上述教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约2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00余人,他们和教师一起,构成本中心的主体。除上述教师及研究生外,本中心教师指导下的高年级本科生(大三、大四)也是本中心的成员。
本中心的研究方向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主,也包括工业电气自动化、新能源技术、智能交通等方向的研究。具体的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能质量控制及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关电源和逆变器技术,电力电子集成技术,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技术,电力电子系统的建模、仿真及控制,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及控制网络,智能交通系统等。在电力电子技术方向,本中心的研究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本中心以科研项目为联系纽带,在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全面发展。本中心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授课安排都统一进行,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上决定本中心的重要事项。
研究生(含博士生、硕士生)是本中心的重要力量。本中心对研究生的指导实施导师个人和中心教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体指导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研究生助研金的发放,企业奖学金的评定,都在本中心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上统一决定。
除科研外,教学在本中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中心教师几乎都承担着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本中心承担的最重要的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在2003年就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教材在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中心主任王兆安教授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本中心的教师大都还承担着研究生的授课任务。
在本中心进行毕业设计的高年级本科生也是本中心的主要成员,该校实行2+4+X的培养模式,学院对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这一思路在本中心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本科学生不仅是本中心研究生的主要后备力量,在本科期间也积极参加本中心的各种活动,做着积极的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
洛克威尔自动化公司总部在美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生产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的公司,在北美工业自动化产品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与通用电气齐名。
1998年该校与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建立“西安交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用于该校与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同意捐赠自动化设备和软件,以及部分场地装修和家具费用,用于该实验室的建设,并承诺今后每年再选择其最新自动化产品进行捐赠,并可按实验室提出的需求捐赠设备。洛克威尔自动化公司公司同意在该校与自动化相关的专业中设立罗克韦尔自动化奖教金和奖学金,并每年选派资助该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参加该公司与美国密尔沃基工学院举办的全球发展计划培训活动。
1999年10月该校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正式成立,并举行了实验室落成仪式、及当年奖教金、奖学金颁奖仪式。其后,每年双方续签一次合作协议,同时举行奖教金和奖学金颁奖仪式。几年来,双方都圆满执行了协议,合作非常愉快,该校共接受了公司捐赠的价值近五十万美元的设备。该校先后有7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洛克威尔自动化公司奖学金,14位教师获得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奖教金。公司还先后选派了该校电气学院和电信学院的6名青年教师和学生赴美国参加了该公司与美国密尔沃基工学院举办的全球发展计划培训活动,并选派了该校多名教师和学生先后参加了该公司在上海、厦门市杭州市等地举办的讲授最新自动化技术的专业培训。该校还承办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主办的2000年度全国高校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管理研讨会。
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在该校与自动化有关的专业(主要是电气学院和电信学院)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1年起,实验室开设了《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控制技术》课程,课程专门介绍实验室所具备的设备和涉及的PLC、网络技术。学生有8个学时的实验全部由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承担。每学年选修人数在100名左右。《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部分实验(2个学时)也用的是洛克威尔自动化公司实验室的设备。每学年选修人数在150名左右。面向非电类全校本科生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网络》课程也由实验室教师开设并承担实验工作。另外,每学年有4-6名本科生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由于实验室连续七年来在本科生教学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2006年度被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授予“最佳教学奖”。
2006年度2007年7月初,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将主办“罗克韦尔自动化2007走近西北电力科技夏令营”,这又是一次加强双方合作关系,提高该校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知名度的一大盛事
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
教育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深化改革,建立基地,实现开放和资源共享,改造并提升研究生创新环境,加强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造就一批拔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遵照教育部教研办[2002]20号文件精神,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委托电气学院负责组建以电子电气等技术为主要内容,能够覆盖电气、能动、机械、力学、材料、环化等各学科领域和科学工程中具有共性内容的实验平台,使之成为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学实验和科研实践创新基地。
实验室以“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为宗旨,以“学科融合、全面开放、资源共享、激发创新”为目标,力求“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手段先进、设计新颖”,通过基础理论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发创新实践、自主创业工程四个渐进式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敏锐发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1、基础理论实验:配合课程进行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跨专业性的电气技术科研素质培养,为创新奠定基础。
2、综合设计实验:在专家指导下,通过自主设计环节,进一步完善扩充的知识结构,实现专业融合拓宽视野,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3、研发创新实践:针对某个环节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自主创新设计获得对该环节的性能改善,或者完成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攻关研究;通过和科研单位、厂矿企业密切合作,真刀实枪地解决在科学研究中和生产急需的技术难题攻关;或者通过实验室创新基金的申请自主完成项目的创新。
4、自主创业工程:策划部集中实验室以及校、社会的综合力量,组织精英形成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研发、孵化、创业。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3-12-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术资源
科研平台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