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兆琳
中国电工专家
钟兆琳(1901~1990)中国电工专家。号琅书。中国电机工程学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14年,钟兆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1918年升入大学部电机科学习。1924年钟兆琳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系攻读研究生,1926年获硕士学位,并进入西屋电气公司任工程师,1927年回国。1927年至1942年,他担任交通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教授;1945年,他任交通大学教授,并担任临时大学教务长。1956年,钟兆琳随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市,历任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电工器材制造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著名工程力学、计算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钟万勰之父)。
人物生平
1901年生于浙江省。1918年入南洋公学就读,1924年赴美入康奈尔大学电机工程学研究生院,1926年获硕士学位,随即任西屋电气公司工程师。从20年代开始,钟兆琳从事电工教育先后逾60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科技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知名学者、实业家,如钱学森、王安、褚应璜丁舜年张钟俊、周建南等。钟兆琳在1990年3月病重时,遗言捐赠2万元建立教育基金。西安交通大学设立钟兆琳奖学金以资纪念。
1901年8月23日出生于德清县新市镇
1923—1924年上海沪江大学数学教员。
1926—1927年美国WestingHouse电机制造厂工作。
1927—1942年交通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教授。
1933—1937年兼任华生电机厂工程顾问。
1943—1944年上海新闻报馆理工学生辅导工作。
1944—1945年上海中华工程建设公司工程部经理。
1945年交通大学任教授,并担任临时大学教务长。
1946年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
1956—1957年随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西迁至西安市,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
1957—1990年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4月4日逝世于上海市
赤子爱国心
钟兆琳,1901年8月23日生于德清县新市镇。钟兆琳的父亲钟养圣(1878~1940)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也和邵力子先生一起到过祖国大西北,是一个见多识广,且有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的读书人。钟兆琳的母亲俞姓,是家庭妇女(1876~1920),在钟兆琳不满20岁时便去世了。新市镇早在明末便有工业手工业作坊,清末之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不鲜见。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钟兆琳,对他以后的成长和事业,应该说不无关系。
1908年,钟兆琳开始在新市镇仙潭小学读书。这个时期,正是辛亥革命酝酿,爆发的时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钟兆琳在小学时,即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时期的钟兆琳,越南语、算术都是学校的头等。1914年,钟兆琳13岁便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中学读书。那时南洋公学附属中学和南洋公学一样,以学习洋人为美事,搬取了洋人的教育方法,所以钟兆琳在4年的中学阶段,受到了近乎现代的教育,这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1918年,钟兆琳由附属中学升入南洋公学电机科,中间因病休学一年。1923年,钟兆琳大学毕业,取得学士
大学毕业后,钟兆琳到上海沪江大学当了一年教师,教数学和物理,旋即于1924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工程系留学。
康奈尔大学电机系当时由著名教授卡拉比托夫主持。卡拉比托夫在众多的学生中间,发现了这个来自太平洋彼岸的黄皮肤青年的与众不同;钟兆琳有非凡的数学才能,数学考试几乎总是第一名。有一位比钟兆琳年级还高的美国学生,考试常不及格,竟请钟去当他的小老师,钟兆琳的学位论文,也深为卡拉比托夫欣赏。所以,卡拉比托夫经常以钟的成绩和才能勉励其他学生。1926年春,钟兆琳获得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学位,经卡拉比托夫介绍推荐,钟兆琳到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公司当了工程师。
天才教育家
1927年,交通大学电机科长张廷玺(号贡九)向钟兆琳发出邀请,热切希望他回国到交通大学电机科任教,此时钟兆琳在美国正是春风得意,事业上鹏翅正举,生活上待遇优厚之时,但激荡的报国爱国之心,使他毅然扔下美国的一切,立即回国。到了交通大学,担任了电机科学教育授,先教授机械工程系的电机工程学,同时主持电机系的电机实验室及其课程。在30届电机系学生众口一声的推崇之中,钟兆琳教授接任了“交流电机课程”,一直担任主讲。很快,钟兆琳便成为交通大学的著名教授。钟以其认真负责的精神,引人入胜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正如他的学生们所说:“钟先生属于天才型教授,讲起书来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使人目不暇接”。“他先把一个基本概念(特别是较难理解的概念)不厌其烦地详细而反复地讲清楚,当同学们确实理解后,他才提纲挈领地对书本上其他内容作简要的指导,随即布置大家去自学。令人信服的是,每当先弄清基本概念后再去消化书本上的知识,会发觉既清楚又易懂,而且领会深,记得牢”。当时,教材都是英文版的,钟兆琳用英语讲解,钟很注重英语语法,并通过严谨的语法结构,使他讲授的“电机工程学”,“交流电机”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得以准确地表达出来。经过融会贯通,同学们便可以触类旁通。
钟兆琳教授通过教学,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培养成祖国电机科学和电机工业的骨干
。在20年代以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搞电机的人才,微弱的工业所用的电机,连技术人员都来自西方。以后,随着一批又一批中国学子从校门走出,被输送到民族电机工业的前沿阵地上,中国才开始使自己的电机工业起步和发展。钟兆琳教授不但以其出众的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而且身体力行,把自己的教学和祖国的工业发展结合起来,为民族电机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2年初,他说服华生风扇厂总工程师杨济川先生,制作他设计的分列芯式电流互感器频率表、同步指示器、动铁式频率表等,均取得成功。随之,受总经理叶友才先生的聘请。钟兆琳作了华生电扇厂兼职工程师。1933年,他又说服华生厂买下南翔电灯厂,并介绍自己的助教褚应璜也进厂,和他一起设计制造交流发电机,由新中动力机器厂制造柴油机配套进行发电,成为一个系统。中国的电机工业从此真正发展起来了。
1934年初,钟兆琳教授又说服由汉口到上海市来的实业家周锦水先生,和华生厂合作,办起了电动机厂,起名“山东华成集团”,他又介绍并带领自己的九个学生和助教,开始制造电动机,他自己担任技术指导,掌握、指点技术关键,配套成龙,使发电机、电动机等制造业都发达起来。他还亲自培训厂里的工人掌握技术,使这些工厂,一方面成为民族电机工业的滥觞;另一方面,又成为交大电机系学生参观、实验、实习的场所,他常带学生到这些厂去学习、实践,而毕业生一毕业,他又介绍很多人参加到或国营或民营的民族企业中去。他为了能经常下厂,便于在学校和工厂之间奔波以及去杭州市兼课,钟兆琳先生自己买了一部小汽车,不但自己能开,还教会了他的夫人蒋志学开车,他去杭州,就由钟夫人开车去车站接送。
1937年日军侵华,战火所及,一片瓦砾。交大为日军所占,只好迁至绍兴路(属法租界)。钟兆琳先生到新校址继续教书。在这种艰难的困境中,交大电机系仍办得扎扎实实,出了不少人才(如现在美国的王安)。
有骨气的民主教授
1942年,日本傀儡汪精卫的伪政府“接收”交大,钟兆琳先生激于民族气节,拍案而起,拂袖而去。宣布退出汪伪的“交大”。为解决生活困难、他到张久香先生家担任家庭教师,另外还在新闻报馆担任中学生理科的辅导工作,又在上海统益纱厂担任技术顾问,辗转挣扎在困难的生活之中,坚持不替汗伪政权做事,不畏卖国贼的恐吓和利诱。
1945年抗战胜利,钟兆琳先生激动地书写了杜甫的两句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高兴地重回到华山路交大校园。这时,因为国民党政府称抗战时留在上海市未去重庆市的学生为“伪学生”。予以歧视,钟兆琳教授复归交大后,坚持重庆来的学生和上海学生一起上课。做工作让彼此消除歧见。维持了学生之间的团结。1946年春,校长聘钟兆琳为电机系系主任。(1945年秋,钟兆琳曾担任临时大学教务主任。1946年,钟辞去此职)在1945~1946年间,钟兆琳教授还担任“苏浙皖敌伪产业接收处”接收的工作。1948年,钟兆琳教授还担任了该年“高考典试委员”职务。
解放战争期间,交大曾是著名的民主堡垒,钟兆琳教授常发表言论抨击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不民主。为著名的民主教授。就在1947年底到1948年,钟兆琳经其舅父俞寰澄杨卫玉介绍,在上海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俞寰澄先生解放后担任中国风投委员,系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去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美国有大学曾向钟兆琳教授寄来聘书,国民党政府也曾想裹胁他到台湾,但钟兆琳教授皆不为所动,一面积极参加护校迎接解放,一面继续做系主任,多方保护,营救进步学生。
在30年代前后,钟兆琳教授还受聘在浙江大学任兼职教授,主讲“交流电机”课,每星期由上海市杭州市一次。那时,我国有电机专业的学校不多,像钟兆琳这样的教授,自然很不好找,钟兆琳担任的“交流电机”及“电机实验指导”,两门课的教材、讲义、实验指导书、补充教材等均由他自己用英文编著。因为这些教案他都能背下来,所以他上课可不用讲稿。交大和浙大两校听过钟兆琳教授课的老校友均回忆道,钟先生教课不仅严格,而且系统、扎实,重视实验,他坚持“好实践、恶空谈”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钟兆琳万分高兴,他当时虽然还不是十分了解共产党的一切,但从解放军严明的纪律、清廉的作风和对教育的重视上,直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党。因而在交大党组织请他继续担任电机系系主任时,他愉快地表示:一定做得更好,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他每天坚持到系办公室办公,了解全系的情况。因为解放后,学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为了了解全系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他逐一检阅学生档案,他能在随便哪个班级上课时,随时准确地不用花名册而叫出学生的姓名,并说出该生的家庭情况甚至父名。为了改进教学,他向组织建议:“我认为①直观教材极能增加学生之了解能力,拟收集直观教材方面的资料;②工业生产与学校必需密切合作,俾得顺利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对此事我拟作多方面的考察;③电机的试验方法我亦拟多加时间研究,因为我感觉国内生产工厂试验设备太缺乏,太不注意,必需积极地加以改进。”这实际上是相当早地涉及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工业发展要以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为前导这一辩证的双向对流问题。
50年代,钟兆琳虽已年过半百,仍积极参加科研工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比如1955年,他亲赴大连电机集团有限公司指导实验中遇到的科研问题,使问题得到迅速而圆满地解决。以后还多次在西安市上海市等地讲过上述有关课题,推广应用新技术。
1954年,钟兆琳教授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以后又连任第二届人民代表。1958年任陕西省人民代表。
建言献策,心系大西北
1954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当时,钟兆琳作为校务委员会委员、电机系系主任非常积极地赞成。1956年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病卧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何况,当时情况有了变化。交大已经决定分设西安市上海市两个部分,不全搬迁了,但钟兆琳表示:“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共和国的西部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如果从交大本身讲,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者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大学教师是高层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因而,他踊跃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市。他的表率作用,鼓舞了、激励了电机系及交大的许多教师、学生,为交大的成功西迁,作出了贡献。一些了解他的教师说:“迁校时,许多上海市教师对上海有感情,不愿离开上海,但看到解放前夕曾拒绝了美国和台湾而坚持留在上海的钟先生积极倡导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安,并第一批别妻离子离开上海,我们也没得说了。”
学校刚迁到西安之际,条件十分简陋,下雨天泥泞不堪,生活条件极为不方便,比上海差得太多了,钟兆琳因夫人病留上海,当时两个儿子一个在沈阳市,一个下放到河北省农村,两个女儿随母亲留在上海。他自己近届花甲又患多种慢性病,生活更是艰辛。但就在这种条件下,他第一个到教室给学生上课。那时的实验室还没有建好,西安市也难找到一个像样的电机厂。但作为系主任的钟兆琳教授事必躬亲,一条条解决困难,像老骥样伏身工作,终于使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机系迅速走上了发展的轨道,又逐渐成为国内基础雄厚,条件较好,规模较大,设备日臻完善的电机系。
1960年,钟兆琳教授在西安加入九三学社。1962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一次在北京开会,小组会上发言,他坦诚地提到要勤俭,在议及有些国营企业浪费严重,管理不善时,他很有感触地讲,解放前我和民族资本家联系较多,我认为民族资本家精打细算办事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幸好,他的这段话没有人深究。不过,正因为没有人深究,二三十年前钟兆琳先生的这条有识之见没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今天,应深思钟兆琳先生的这条有识之见,从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家,解放前专家学者办企业、搞科研的经验中,找到可借鉴的东西。
1963年10月,钟兆琳在出席中国电机学会理事会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10月10日亲切地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和大家合影留念。钟兆琳由北京开会回来后,更增添了信心和干劲。他领同学们在大西北实习、考察,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大西北的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他都一一考察过,西北不少电机厂,都驻留过他的足迹。他动员一批又一批的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留在大西北工作,直到晚年,他还很具体地设想;在黄河上游筑坝,中下游建桥,改变黄河流域地貌;在西北增修西安市延安市包头市至蒙,苏的国际铁路;修西安过秦岭到安康,重庆市的铁路;修西安经商洛市南阳市的铁路接京广铁路;修西安到银川市线。现在发现,钟兆琳教授的这些设想国家也正在考虑。他认为,铁路建起来,就会有物质文明,进而也会有精神文明。他曾多次将实地考察后的建议细节向在铁道部工作的交大校友们讲述。
“文化大革命”钟兆琳受到严重迫害。因为钟兆琳讲:“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我想不通。一句话就是一句话,怎么能顶一万句?”为此造反派给他加上“反对毛主席”的罪名,多次对他进行批斗。他被打断两根肋骨。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替刘少奇、彭德怀及交大党委书记彭康讲话。认为“刘少奇、彭德怀没有重大错误。彭康也不能说有重大错误。”他的铮铮铁骨,连当时的造反派也没有办法。虽然被打成“反动权威”受尽迫害,他心里却仍然想着给学生传授知识。那时,学校招收了“七二一”式的大学生,他没有“资格”上讲台。但他并不计较这些,而是主动跑到学生中间,给大家辅导功课。他讲得有条有理,想办法让每一位“七二一”学员都能听得懂,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每当他拄着拐杖,走进学生宿舍时,大家都非常激动。那时学生经常下工厂,钟兆琳教授也跟着去。1971年冬,有一部分同学到离学校20里的坝桥热电厂实习,钟兆琳也和同学一起住在厂里,每周六回家拿点东西,周日就赶回班级。一个星期天,下了大雪,同学们想钟教师来不了啦,但大家正说着,却见他身穿破大衣,满身泥雪,跌跌撞撞地扑进了门。看着他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同学们不敢想这一段路他是怎么走过来的,都纷纷上地搀住了这位当年已年过70的老“辅导教师”。
淡泊明志,心怀桑梓
1978年以后,钟兆琳教授得到彻底平反。这时,他已近乎之年,但他仍很关心学校工作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1973年他因上消化道出血上海市动了手术,胃大部分切除,并发现了癌症,留在上海治疗。在他平反后,因工作需要,他又毅然返回了西安市。他很重视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主张选一两门课用英语教学,认为这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要措施。80年代,他觉得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英语程度不够,为了提高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听、讲能力,他亲自开了一个班,在家中辅导青年教师,这时他已是82岁高龄。可以说,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在他因病卧床,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之际,他仍然以各种方式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和学校的工作。钟兆琳教授为人正直,有着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师告诉笔者:“钟兆琳在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教育他要开发大西北,所以他从小就立下了开发大西北的宏愿。”笔者将这段话写入给他整理的材料中,他看后告诉笔者:“不是这么回事,我父亲有肺病,在江浙一带潮湿的地方,他的病总不好,后来有一次,他和邵力子先生去西北,在西北干燥的气候里,我父亲的肺病就减轻不少。所以他曾对我讲:“我的病适合到西北去,你们将来和我到西北吧!”文化人革命中他被编到“学习班”受“全面专政”,造反派要他“老老实实低头认罪”,钟兆琳教授竟一本正经地对造反派讲:“我知道这次运动我会成为重点,但是不应把我的肋骨打断,毛主席没有让你们武斗我嘛!你们不该逼供信嘛”。一时,连造反派也哭笑不得。
钟兆琳教授在生活上长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不轻易浪费任何一点东西,几十年来,一贯如此,并以此教育家庭子女。直至如今,他的子女都已年过50,但没有一个有烟酒习惯,所有子女皆喜爱劳动,勤俭节约。钟兆琳在生活上要求自己非常严格,但对于公益事业,却经常慷慨解囊,从30年代前后至今,他一直坚持这样做。钟兆琳是中国电机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荣誉会员、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证书和陕西省电工技术学会荣誉证书。
个人荣誉
30年代,钟教授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促成了我国第一家民族电机制造厂。成功地设计了分列芯式电流互感器、频率表、同步指示器等仪器仪表。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其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欢迎,从事教育60余载,学子遍布海内外,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钟兆琳教授还是中国电机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荣誉会员,曾经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证书和陕西省电工技术学会荣誉证书。
人物评价
你(钟兆琳)是一个天才教师(You are a teacher by nature)。——钟兆琳的导师卡乐比托夫评
钟兆琳教授倾其一生为中国电机事业、为西安交通大学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离世前,依然不忘奉献余热,将自己的积蓄献给学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钟兆琳教授一生执著于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彰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淡泊人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是大家学习的楷模与典范。——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先父(钟兆琳)奉献了一生,高风亮节,为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钟兆琳次子钟万勰
钟兆琳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其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欢迎,从事教育60余载,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青年时代的护师护校运动,到年届花甲扎根黄土地、初心不改,他用一生的时间,书写了与国家、与西安交通大学的不解情缘。——科普中国网评
钟兆琳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强国富民的过程。他将个人命运融入到时代洪流中,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真正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精髓,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迁精神。他在国家和民族最需之际,放弃了在其他国家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开创了中国电机工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和交大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钟兆琳先生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交大印记,照耀着后辈继往而开来。——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评
钟兆琳一生所系,是民族的振兴和西部的教育事业。他秉承的“重基础,强实践,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理念,一直传承于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激励着莘莘学子们践行西迁精神,鼓舞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中国科学家》评
钟兆琳先生执教60余载,一直是学生眼中思维敏捷、讲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注重实践的“天才教授”。他严谨、系统、扎实、重视实验的教学风格影响着一代代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几十年来,为中国电气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引领行业发展的杰出的人才,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央广网
钟兆琳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钟兆琳用其一生的身体力行,完美诠释了家国情怀和西迁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文汇网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文芸萃的锦绣江南水乡,养育了德高行正、才华横溢的一代名流钟兆琳。——李志杰,房立民《钟兆琳传 “中国电机之父”》评
德高望重,辉映照人。——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通模
钟兆琳的一生,是为中国电机工程学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生,他不仅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而且是中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为推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他的一生,是松柏挺拔、傲骨嶙嶙、光明磊落、淡泊人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坚持说真话、不作违心之论的正气凛然的一生,不愧为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九三社员的楷模。——九三学社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评
钟兆琳的一生是为中国电机工程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生,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精神上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贵财富。——时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党委书记彭宗仁
电气先驱,学界楷模。——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建华
爱国爱校,刚正不阿,道德楷模;关爱学生,平易近人,师生永锲。——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郑南宁
严谨治学,培育英才,诲人不倦,誉享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院长邱爱慈
科学救国赤子心,驱动电机第一人。大树西迁绿高原,神州处处有后昆。——钟兆琳长子钟万劢
在钟兆琳身上体现出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光明磊落,淡泊人生,正气凛然的高贵品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正直坦率,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与典范。尤其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执著于教育事业,一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讲真话的大无畏精神,在当今社会更是弥足珍贵,让人敬佩不已。——《中国纪检监察报》评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资料来源:
人物纪念
钟兆琳奖学金
1990年3月22日,钟兆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立下遗嘱,把几乎全部积蓄捐给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奖学金,以此来勉励优秀学子奋发图强。1990年4月4日,他逝世,他的子女遵嘱将他积蓄的2万元赠予西安交通大学,并以此设立了“钟兆琳奖学金”。
建筑命名
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为了纪念钟兆琳把电机实验室命名为“钟兆琳电机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前的花园以钟兆琳的号命名为“琅书园”,并把他的雕像立于花园内。
纪念故居
钟兆琳故居坐落在德清县新市古镇风景核心区,是钟兆琳的祖居。该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而且故居内收集了大量有关钟兆琳的珍贵物件。2022年5月,该故居入选浙江省首批23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人物话剧
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以钟兆琳几次重大抉择为主线编导的系列话剧《大先生》之《国产电机破冰路》讲述了他毅然回国,全力研制国产电机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身先士卒、坚决西迁,直至生命尽头依然不忘祖国西部发展的故事,展现了他以国为家,心无小我,胸怀大志的人格魅力。
参考资料
钟兆琳:电机工业的拓荒者和教育家.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2024-11-19
钟兆琳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2024-09-03
钟兆琳.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2024-09-03
“天才教师” 钟兆琳的家风传承.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7
痛别!巨星陨落…….凤网.2024-09-07
钟兆琳.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9-07
五代教育情 两代科学家.中国妇女报.2024-09-03
大先生系列剧《钟兆琳》.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人物纪念
钟兆琳奖学金
建筑命名
纪念故居
人物话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