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施医院,“
沈阳市”一名源于
元成宗铁穆耳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
沈阳路。
医院简介
“盛京”的由来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
浑河)之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盛京是沈阳的古称,其满文叫“木克顿和屯”,“木克顿”意为兴盛,“和屯”意为城郭,按照汉语习惯,故将此满文译为“盛京”二字。1621年(清
天命六年),
后金汗王努尔哈赤领兵攻占沈阳,1625年把
首都从东京(今
辽阳市)迁至沈阳。后来,其子
皇太极于1634年(清
天聪八年)将
沈阳市正式命名为“盛京”。
“盛京施医院”的由来
当时条件差,人员少,语言不通,以及人们对西医尚缺乏认识,开办初期,工作难度非常大。之后又有几名英国人来院工作,同时招收了几名助手,经过两年艰苦的医疗实践,诊所工作获得进展。1884年开设了拥有12张病床的男病房,不久,司督阁亲自为两例
白内障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盲人复明,大大增强了群众对司督阁的信任,医院的名声也随之大噪。此后,医院又成功地做了一些手术,如为腕部砸伤导致全手坏死生命垂危的患者做截肢手术,挽救了生命;为关节脱臼导致关节废用性强直的
蒙古族少年恢复关节功能等等。医院凭着热情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了患者们的由衷感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盛京施医院”的沧桑岁月
1888年8月,
沈阳市暴雨成灾,洪水猛涨,
浑河两岸和万泉河一带一片汪洋。施医院的门诊、病房和住宅均遭水淹。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整个汛期和灾后的一年中,先后救出很多逆水灾民,在治疗伤病员和控制传染病流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仅治疗
疟疾即达4000余例。由于取得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医院有了较大发展,于1894年新建了女医院。此时,司督阁坚持每周出诊4天,有时半天门诊量达200余人。
1900年义和团打进
奉天城,杀戮洋人,医院外籍人士先后避难于田庄台或经
上海市回国。6月30日,义和团将男、女医院全部烧毁。8月,
义和团运动结束,司督阁又由国外归来,看到苦心经营18年的事业毁于一旦,十分痛心。当时政府对医院遭受损失,深表遗憾,并对医院重建给予大力支持。
1903年,女医院重建竣工。1904年制定重建男医院计划,因爆发
日俄战争而未能实现。遂将女医院临时改为病人门诊,借用临近未被烧毁的“三义庙”作为病房。此期间条件极差,加之战争激烈,医疗任务十分繁重。除一般医疗任务外,医院与红十字会共建“救济院”,收治数百名伤病员,其中包括中国人、日本人和俄国人。此外,医院还经常到政府设置的难民收容所执行医疗任务。
1905年,盛京将军
赵尔巽①与司督阁结为朋友,支持医院卫生事业。1906年他拨银4000两,同时得到社会各界资助,于1907年建成男医院,有病床60张,有合乎要求的手术室、调剂室和附属设备。3月5日隆重召开“奉天小河沿盛京施医院”开院仪式。赵尔
总督、各国领事馆官员出席会议并讲话祝贺。东北三省首席大喇嘛和
沈阳市各界名流即席表态、慷慨解囊。此期建院工作顺利。同年11月病床已增至110张,增加一些新的医疗设备,颇具当时先进医院的规模。医院仍坚持“施医”原则,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而免费供餐,社会反应极佳。富裕病人可自愿捐助,以补偿经费之需。1909年司督阁回国又募集到5000
英镑,缓解了经费开支的困难。
1911年,辛亥革命后,奉天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12年
奉天医科大学成立,司督阁任校长兼眼科主任。1914年,
张作霖捐赠1台X线诊断机,开始应用放射线诊断技术。在以后的18年中先后增设3次放射线设备,包括X线治疗机、
太阳灯,并建立太阳玻璃室,组建了光疗科。
1916年,女医院增设“产院”,新建两层楼的
产科学病房。后又于1930年再另建四层的产科楼1座,设病床30张。当年共收顺产妇240例,难产481例。以后的几年中每年平均收产妇百余例,结束了当时20%新生儿死于
破伤风的厄运以及因难产而导致母婴双亡的凄惨历史。
1929年,
张学良在“
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
沈阳市”;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
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17至1930年,盛京施医院不断发展。截至1930年,共有男、女、产3个医院和附设高级护士学校,临床分内、外、眼、肺、小儿、皮肤花柳、耳鼻喉、产、妇和光疗等10个科室。男医院病床160余张,主要为一般病房,设有少数特殊病房,有手术室3间、诊察室6间,光疗室和调剂室等。女医院病床130余张,分别开设一、二、三等病房,有手术室2间和调剂室等。全院共有医师40余人,护士60余人,药剂师10余人,人员精干,工作紧张,热情为病人服务,还进行多种教学工作和院外社会服务。据1930年统计,全年完成门诊99487例次,手术4572例次,包括外科3787例次,妇产科113例次,眼科、耳鼻喉科200余例次。
1923年,司督阁退休归国。回国后仍为医院和学校操办募捐活动,长达14年之久。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地区沦为日帝的殖民地。日伪统治者停止对医院的经济支持,医院处于维持局面,在业务上和规模上均无建树。尽管如此,医院从未停珍、各科手术照常进行。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籍医师或遭逮捕或被迫离去,由国外
药品进口管理办法也被迫终止,使医院陷入困境。
1945年
日本投降,祖国光复。在刘同伦①院长领导下,工作有所恢复。善后救济总署对医院较为关照,调拨过一些装备和医疗仪器,困难相对减少。但医院始终以优质服务于患者、较好的医疗质量,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许和好评。
盛京施医院自成立至1948年,几十年来,由于组织健全、编制精练、功效较高、医务道德好,医疗质量高,社会声望好,在东北三省的医务界中,远近驰名,妇孺皆知,是一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赞扬和爱戴的医院。
为了适应盛京施医院医疗工作的需要,1885年医院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培训助理医师、药房技士和助理护士。经过3年培训后参加正式工作。1892年招收8名青年,制定5年制培训计划,培训有理论知识和高超医疗技术的正规医师,当时称为“盛京医学堂”。首批学员有
王宗承、刘志学和王雅臣等,以后又有李树德、项乃辅、洪国璋等。王宗承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后因工作出众,调任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授予军医总监,获少将军衔,成为东北军军医的创始人。1906年在
赵尔巽总督支持下,在扩建盛京施医院的同时,设西医学堂,每年招收几名学员,进行正规的训练。
1907年,
徐世昌任
东北地区总督,对当地高等学院的建设较为重视,在他执政的两年中,多次与司督阁商谈,决定在盛京施医院东侧拨地一块,每年由省库拨银3000两,筹建
奉天医科大学。1909年,司督阁又从
英国募集5000
英镑,补充建校资金。同时聘请英国
剑桥大学毕业的青年医生嘉克森和
利物浦大学毕业的
病理学家毛乐尔大夫来奉天,协助司督阁本人建校。至1911年建成
四层教学大楼,经内部装修和安装教学仪器设备等。在
辛亥革命成功的次年,即1912年,宣告奉天医科大学全部建成,成为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大学,也是全
东北地区的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同年3月28日第一期学员正式入学,开学典礼非常隆重。
校训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校徽为针、蛇、火炬组成的图案,针蛇象征救死扶伤,火炬象征学术光明之灯。司督阁任第一任校长。
在143名考生中,通过中英文和数理化史地7个科目的考试,录取第一期学员40名,于当年3月28日正式入学。学制订为5年,包括预科一年,本科四年。课程设置基本上与
爱丁堡大学医科授课课程相似。并规定毕业后授予内外科双学士学位。1912年9月正式建立“校董事会”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计划内办学经费,由中国地方政府承担。1914年中国政府派王正辅(
东北地区矿务局局长)参加校董事会,并任董事长,学校与地方政府关系融洽。
1914年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部分英籍教师回国服役,导致学校教学人员不足。第二年招收第二期学员40人。
1917年第一期20名学员毕业,均获得医学士学位,其中有后来誉满东北的眼科专家高文翰,我国肺科奠基人之一的刘同伦在内的4人留校工作,其余分配到东北各地教会医院,如
长春市、
吉林省、
铁岭市、
新民市、营口等地。
1917年8月,
奉天医科大学呈请北京政府教育部立案,根据当时规定“单科不能称大学”,遂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校名改为医专,但学制、课程设置和授予学位等不变。此时,教师队伍扩大为17名,充实了一些教学设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18年
张作霖每年拨款3000
银元,开辟了运动场。1922年修改校章,强调教学质量,每年招生名额改为20名。1923年司督阁因年事已高,辞去校长职务。1925年东北三省各界人民为纪念和表彰司督阁在中国创医立校及他对中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特铸造司督阁半身铜像一座,立于教学大楼正门东侧,并刻有碑文,由
张学良将军揭纱剪彩。司督阁回国后仍为医院和学校操办募捐活动,长达14年之久,直到1936年逝世,终年81岁。
司督阁归国后,由安乐克博士接任校长。1924年,学校将学制改为6年,同时招收3名女生。在高等学校,男女同班授课,当时在西方亦属罕见,开创了
东北地区教育史的先河。
英国马克雷勋爵为女生宿舍的建成捐资1万
英镑。
1925年,遵照司督阁“应将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逐渐转交给中国人”的嘱托,学校改组了校董事会,其中中国人超过半数,由高文翰任校长,荣威廉任院长,
张守义任副院长。教师队伍已达到32人,其中中国教师为17人。
1929年,中华民国将省名改为
辽宁省,意为“
辽河两岸永远安宁”。奉天医科专门学校于当年更名为辽宁医科专门学校。
1930年,学制改为7年,预科2年,本科4年,实习1年。实习生实行住院医生工作制,在临床各科轮转。此时,内科系包括普通内科、
小儿科、肺科、皮花科、精神病科;外科系包括普通外科、腹部外科、矫形外科,麻醉和外科手术学;还有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等,在第三学年还增加公共卫生学课程。学校还为省高等检察厅培训两期法医班。第二年首批3名女生毕业,被认为是“学校之光,女界之优”。当时有教师35人,包括中国教师22人;在校学生98人中女生23人,专职行政管理人员4人,兼职职员8人,工作认真、功效较高,成为该校组织管理的特点。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学生在学好课业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课外活动。1929年建立学生自治会,总部设主席团和智育、文书、庶务、服务、交际、音乐6股。各班设有班长,每周末有例会活动。在本校学生中保持着热爱体育的良好传统,有较高的体育水平,饮誉
沈阳市。
1920年5月华北运动会在小河沿南岸体育场举行,在100米、200米栏、400米接力、跳高、三级跳远、撑竿跳等项目,均获第一名,取得全胜。1922年曾获省网球联赛
三等奖;本校自1912年建校就组建了足球队,实为东北三省开展足球运动的先导,校内的“足球热”长盛不衰,曾荣获1923年全省
足球联赛的冠军,一直在省内享有盛名。校运动队获1923年省运动联赛会一等
优胜奖,并获网球优胜奖。1927、1929年在本校召开第一、第二届体育竞赛大会。1931年参加小河沿汉卿(张学良将军)教育基金滑冰化装表演会,第九期学生杨名时、十期学生李广宜分别获得冠亚军。与此同时,组建了30余人的歌咏队和乐队,经常参加社会上的重要游艺娱乐活动。每逢新生入学、年终节假召开“迎新会”或“师生联谊会”,文娱气氛十分活跃。
由英文教授毛国栋夫人热心提倡,于1927年组建了“学生英文会”,分文法、作文、会话、翻译和话剧等组。最初仅几人参加,到1931年已发展到40余人,每周聚会1次,每两周到校外参加英语讲演比赛,每学期末召开1次“英文游艺会”,并聘请5位顾问随时指导。多数学生英语水平较高,与上述活动密切相关。
为广泛获得社会知识,谋求救国之道,1926年学生组织“环读会”6年间共发展会员40余人,主要是学习、研究社会科学。会员每年交会费两元,用于购买新书,供同学阅读。每周末集合1次,进行读书报告、评论等活动。1929年创办了墙报,开辟研究、评论、文艺、新闻、常识、通讯等栏目。1930年6月15日,在学生会组织下,参加教育厅主办的“辽宁学生语言竟进会”,即“大学生辩论会”。辽宁医专为正方,
东北大学为反方,双方进行激烈的舌战,正方以较大优势压倒反方,获得“高挹群言”团体优胜旗帜1面,每人获
银质奖章1枚,第九期学生
吴执中获个人优胜杯。反方与东北大学正方辩论时,第十期学生杨宜又获个人优胜杯。
基于上述组织的建立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的思想变得极为活跃。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学生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反满抗日的思想。
校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思想,深深印记于学生的脑际,并付诸实践。当时住院病人多为没有文化的穷苦人,学生的“代写家书小组”深入病房床头服务,女生还到监狱为女犯代写书信。校内工友多无文化,学生们为他们开办夜校,讲授“千字文”和算术;还利用假期举办夏令贫儿学校。当时东北三省西医人数甚少,西医人数仅为总人口的10万之一,农村就医就更为困难。1929年同学会与青年会共同组织同学下乡施医治病;于冬春两季深入农村为村民接种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经常到工厂、学校、监狱和公共场所进行预防
霍乱、消灭
苍蝇、防治
沙眼、妇儿卫生等方面的卫生宣传,印发宣传品和传单达100余种,也曾放映过由英国人拍摄的卫生宣传的影片。
学校学术空气甚浓,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和开展临床研究工作,重视校友的回校培训工作。至1931年底,校友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98篇,翻译医学专著5本,颇受
东北地区科学界的赞誉和人们的青睐。
应“
九一八事变”,原拟于1931年将本校并入
东北大学成为该大学的医学院的计划未能实现。早在事变发生前,已完成“辽宁医专概况”一书,该书由张学良将军题写书名,现成为记录施医院和医学院建立和早期发展的重要史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伪政权对于
英国人创办的医学院校,在初期采取所谓的不干预态度,学校一切只能依靠英国资助,招生和授课得以继续维持。校名改为“盛京医科专门学校”,学制仍为7年。此期间选送优秀毕业生至
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扩大院际交流。1932年
爱丁堡大学发表声明,承认本校毕业生的医学士学位,可选派人才赴该校进修,经费由英国资助,从而增加出国深造的机会。
1932年,“国际联盟调查团”来
东北地区调查
日本入侵东北建立伪政权的情况。学校中爱国师生采取各种办法,向国联代表团反映有关
日寇侵华的种种情况,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刘同伦院长从一个英国人那里得到不少日军残杀中国人民的照片,他们注明时间、地点。刘同伦等人同有关爱国人士和社团紧密结合,完成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冲破层层障碍,递交给国联调查团。刘同伦等还代表东三省人民,到国联调查团驻地“奉天烟草公司”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尽管国联与日本侵略者狼狈为奸,但在他们的“报告书”中也不得不反映出一些
中原地区人民的正义呼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审判
日本战犯的“白皮书(英文版)”内均明确提到刘同伦等提供国联调查团的有关日本侵占
东北地区资料的内容。
抗日胜利后,学校改名为“
锦州医科大学”。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学校和医院倍加关照,相继调拨了医疗设备、药品、被服等,一些英籍教授先后返校任教。在1946年至1948年先后招收29、30和31期新生。
三年间由于政局多变,学校处于恢复阶段,能坚持办学办院亦属不易,故而突出的改革进展不多。至1947年底,校园占地164亩,楼房34栋,图书万余册,各种标本3000余件,各种仪器200多台,
显微镜80多台;全校教职员工35人,在校学生191人,其中女生39人。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曾改名为辽宁医科大学,教职员工主要参加政治学习和恢复建校工作,至1949年6月并入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十八期学员并入于中国医大39期,于1950年毕业;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期并入40期,于1951年6月毕业。盛京施医院则为中国医大第二临床学院。从此,学校和医院成为中国医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待续)
人物简介
司督阁(Dugald Christie) (1855—1936)英国籍
苏格兰人。1881年毕业于
爱丁堡大学,1882年奉苏格兰基督教会派遣来华施医布道,1883年到达
沈阳市(当时称
辽宁省),单枪匹马创立了盛京施医院,1885年被清政府授予皇家双龙勋章。曾任教会医学委员会主席(1907),也是中国博医会创建人之一。
赵尔巽(1844~1927),清末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奉天(今沈阳)铁岭。1867年(
同治六年)中
举人;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
进士;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11月,奉命护理
山西省巡抚;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抚;1904年(光绪三十年)4月,内调署
户部尚书;1905年4月,出任盛京将军;1907年3月,任四川总督;1907年7月,任湖广
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1908年2月,任四川总督;1911年(
宣统三年)3月,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辛亥革命后息影
青岛市;1914年,任清史馆馆长,主编《
清史稿》;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刘同伦 医大一期毕业(1917年)曾两次留学
英国、
丹麦、
瑞士等国专修肺结核科,是我国结核病科奠基人之一,任医院院长兼肺科教授,为我国较早采用气胸气腹等萎陷疗法治疗肺结核病的先驱,著有《肺结核病学》,1917年至1949年一直任职。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斋。直隶(今
河北省)天津人。1907年
东北地区改设行省,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任协理大臣;1914年5月
袁世凯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晚年,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20余种。
高文翰 医大一期毕业(1917年),两次留英、奥等国专修眼科,眼科教授,曾任医大校长多年,1917年至1949年一直在职。医术精湛,驰名东北,也是我国眼科奠基人之一,著有《眼科学》。
安乐克:
丹麦籍,
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1912年来华,成为司督阁的主要助手之一。内科教授,1923年后继司督阁任医大校长,直至1939年退休返国。安教授对病人和善,教学认真,一直任女医院内科主任,对医治当时流行的
黑热病做出了贡献。
荣威廉:盛京施医院院长,在医学院曾任公共卫生学教授并兼医院放射科主任,1913—1933年在
沈阳市。
张守义:医大第二期毕业,任施医院副院长多年。
(公共关系部摘自《奉天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简史》)
文物保护
“不可移动文物”盛京施医院旧址不可异地重建
坐落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内的原盛京施医院、
奉天医科大学旧址有近130年历史,是沈阳文物局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为解决医院用地拥挤的难题,该院决定将该文物的部分建筑扒掉异地重建。**党校教授
张一波就此提出,异地仿建的建筑物不是文物,而这样做也违反了
沈阳市文物局有关“不可移动文物”的规定。他呼吁,盛京医科大学开辟了我国
东北地区西医学及西医学教育、医疗的先河;这里也是东北地区中国我爱19团的发祥地。所以,后人一定要把这个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破坏。
据张一波介绍,盛京施医院、
奉天医科大学由
英国司督阁医学博士建于1883年,当年此举曾轰动全国。清政府历届东北总督、奉军
张作霖大帅、东北军张学良少帅都非常重视盛京施医院、盛京医科大学的建设,均为其捐款。之所以叫“施医院”,就是穷人治病不花钱、富人治病花大钱,该医院与大学就是靠有钱人的捐赠所建。当时,盛京医科大学学制为6年,在中国学4年,然后到英国爱伦堡大学等国外大学学2年,英语、医学科目都合格才发给毕业证书允许就业。这所大学培养的学生后来大都成了
东北地区西医学各学科奠基人、牵头人,如著名眼科专家高文翰1917年毕业于
奉天医科大学,曾到英国、
奥地利等国专修眼科,是我国眼科学奠基人,著有《眼科学》;司督阁的学生刘同伦曾留学英国、
丹麦、
瑞士等国专修结核科,是我国结核病学奠基人之一,著有《结核病学》;司督阁的学生
白希清留学英国专修病理学,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任
沈阳市市长,1946年随
东北大学撤到
佳木斯市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兼东北大学医学院院长,建国后是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后期,原盛京施医院、盛京医科大学旧址挂上了“辽宁省肿瘤医院”的牌子,历经改革与发展,该院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肿瘤专科医院,是集防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级肿瘤防治中心。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
奉天医科大学旧址已经被扒掉一部分,现存的盛京施医院如果再部分被扒掉异地重建,这一建筑文物的历史价值将不复存在.
张一波说,他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简史》
辽宁省编写小组副组长,历史研究表明,盛京施医院在上世纪20年代末对
东北地区中国我爱19团的创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东北地区中国我爱19团最早发起人之一
苏子元、东北地区第一个女我爱19团员张光奇曾认定,他们当年经常在盛京医科大学的楼上开会,学习、宣传
马克思列宁主义、举行入党仪式,那里是重要的地下活动场所。
开发重要,保护文物更重要,否则就没有
沈阳市的历史文化。不可移动文物,异地重建还算文物吗?张一波等有关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坚决制止这种违法行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