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锋,中国现代著名杂文家。四川自贡人,早年在
北平市求学,
七七事变后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历任
自贡市抗战歌咏话剧团团长、中共自贡中心市委机关报《正确日报》社长,经常往返于桂林、
重庆市、
成都市等地与
茅盾、巴金、郭沫若、
何其芳、
范长江等人一起,参加进步文艺活动。解放后,曾任川南文联创作部部长兼研究部长、专业作家等职。辑有《破风楼杂文集》四卷。
简介
李石锋(1916~1984),(注1)四川自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富贵人家,是当地富商兼律师
李敬修的独子,李敬修有一族兄,名叫
李宗吾,即当代人津津乐道的“厚黑教主”。李石锋早年在
自贡市求学,1930年他满14岁时孤身一人从自贡市来到
北平市求学,就读于北平私立文治中学。1932年春,李石锋与文治中学兼职教师
黄现璠(当时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并先后兼职任教于北平
文史政治学院、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北平私立平中中学,任语文和历史教员)和同学
刘盛亚,张天授一道创办“蓓蕾学社”,以出版进步书籍和创办进步刊物为媒介来达到弘扬新文化、新文艺、新史学、新教育的“四新”宗旨。黄现任社长,李石锋任总经理,全盘负责学社事务,先后出版了
日本史学家有高岩著、黄现璠译的《元代农民之生活——附奴隶考》;
法国作家
亚历山大·仲马著、陈聘之译的《金钱问题》;冲突著的《徊》;夏琪著的《星的名运》;法国作家
阿纳托尔·法朗士著、前人译的《白石上》;前人著的《法文读本文法合编》;吴秉之著的《温氏高中代数学题解》、《葛氏平面三角法题解》、《范氏大代数题解》等学术和文艺作品,时得好评。蓓蕾学社创立不久又相继创办了进步文艺旬刊《菡萏》和《蓓蕾》,李石锋任主编,
刘盛亚任主笔。旬刊重点放在新文艺创作和评论上,李石锋锐利激昂的杂文文笔由此开始练就。
1934年,李石锋考入北平国民学院文学系。翌年“一二·九”运动爆发,由北平中共地下党发起学生示威游行,他积极投入到了运动中。同时,以笔代枪,以杂文投入斗争,在北平著名的《
益世报》(
聂绀弩任主笔)、《北平新报》上发表了《罪恶》、《大学教授和文化走私》……等杂文。不久,李石锋被《益世报》主编看中,聘请他担任《益世报》副刊编辑。“
七七事变”后不久,他到
长沙市任《观察日报》副刊编辑,同时加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初,李石锋参加以
臧克家为团长、于丁为副团长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工作团”,赴河南横川作战地宣传工作。同时在
茅盾主编的《
文艺阵地》、巴金主编的《烽火》等进步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反映战地生活的文章。
1938年秋,李石锋回到
自贡市,受到中共自贡中心市委之命,接任党领导下的自贡市抗战歌咏话剧团团长,同时创办了中心市委的机关报《正确日报》,李石锋任社长兼副刊《火网》编辑。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经常往返于桂林、
重庆市、
成都市等地,与茅盾、巴金、郭沫若、
何其芳、
范长江等人一道参加进步文艺活动,尤与
老舍、聂弩交往密切,情谊深厚,同时他还陆续在中共南方局主办的重庆《
新华日报》,矛盾、巴金主编的《烽火》,矛盾主编的《
文艺阵地》,
夏衍、聂绀弩主编的《
野草》,老舍主编的《蜀道》、《
抗战文艺》,夏衍主编的《
救亡日报》,聂绀弩主编的《力报》、《笔阵》,
陈白尘主编的《华西晚报》,
毛一波主编的《川中晨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抨击时弊的杂文,辑为《软刀集》。抗战时期,郭沫若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期间曾筹办综合性月刊《中原》,郭沫若任主编,聘请李石锋,
柳倩为副主编,后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无理干预,郭沫若强硬抵制而夭折。
因他的杂文痛陈时弊,揭露党国专制,触怒了当局,李石锋遂遭特务追杀,被迫离开
重庆市。1941年底,他秘密回到
自贡市,被特务发现被捕,关押于自贡市伪警察局内,他始终未暴露自己地下党员身份,几个月后取“连环保”释放。翌年在
成都市他第二次被捕,被关进成都特委会监狱,几经严刑拷打,吃尽铁窗苦头,但他经受了考验,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后经其
伯父、自封厚黑教主的
李宗吾出面,找邓锡侯托人保释出狱。1944年其父病逝,他独自继承遗产,结果在生意中“书生经商,输得精光”。虽然他长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依然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他到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教语文,暑期与作家刘石夷赴
泸州市,任川南文联创作部长兼研究部长,与文联副主席
陈之光一道,下乡参加泸县梨子乡土改。不久,因病离开川南文联回
自贡市。1952年执教于
自贡市蜀光中学,1953年离开学校去北京,找到
王亚平、
聂绀弩等昔日文友,希望留京工作,未果,回渝后被
安顿在西南文联,搞专业创作,成为专业作家。1954年因得罪上级,被“停职停薪”而失业。由于其妻子公私合营后在“五反”运动中被判“劳改”两年,他在巨大压力下被迫违心地与妻子离婚,五子三女离他而去,从此孤身1人生活。失业后投亲靠友,到处寄人篱下,整整流浪两年,过着衣不蔽体,吃饭赶斋的生活。两年的流浪生活中,他依然笔耕不辍,陆续写有评书《盐工张铁棒》、《万里长征》故事四则;
川剧《落花返枝》、《徐半城》;评书小说《一胆大》,发表在重庆《群众文艺》上。1955年他到重庆土桥友人李克强处,完成《红火坝上》初稿,并交与
邵子南。年底回
自贡市,意外地受到市委统战部送来30元慰问金。统战部还介绍他到广华中学代课教语文,接着邀请他任市人代会、政协会列席代表。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响应帮助党整风的号召,向党提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信任和关心知识分子,结果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清除教师队伍,发配到西昌
宁南县大同乡插队落户,接受劳动改造。劳改完后回到自贡,不久又遇“文革”,先后在市农科所、市农场、郊区(
沿滩区)农场蹲牛棚,后到红旗(郭家坳)盐厂劳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错划
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昭雪,任教于
自贡市第十中学,课余写诗词。不久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办理退休。退休后,他远出
陕西省、
甘肃省、
河南省、湖北、北京及
成都市、
重庆市等地,游名山大川,观人文古迹,省亲朋好友,吟诗词,录游记。同时奋笔耕耘,先后在《
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发表《向后人如何交待》、《丹顶鹤》;在《现代作家》上发表《所谓‘耳顺’之言》;在《
成都晚报》副刊《锦》和《周末》上发表《谈捧》、《谈混》、《谈怕》、《追名记》、《贪馋与兽性》、《‘需索人事’何时了》、《莫把‘酒壶捏扁’》;在《
重庆日报》副刊《山花》及其星期增刊上发表《创新、蠢才和胆子大》、《丑角》等文章。他写的回忆录和随笔,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价值,如《怀念郭老》、《忆刘盛亚》、《回忆范长江》、《一面之缘——忆何其芳》、《在桂林》、《回忆在重庆的一段日子》、《“成虚话”的时代》、《“耗费”引起的》、《从李筱亭的一首诗想起》、《李宗吾趣闻三则》等,大部分发表在《抗战文艺研究》、《龙门阵》、《自贡文艺》等刊物上。他将自己能搜集到的所有杂文,汇集成一、二、三、四辑,编为《破风楼杂文集》四卷,进而联系出版未能印行。他还编写完成了反映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电影文学剧本《水龙吟》,改写《李宗吾琐事》集为一本,并整理旧体诗词约八十首成册。1984年6月19日因患
喉癌病逝,终年68岁。
生平逸事
重名“李石锋”
抗战时期,李石锋在报刊上发表了杂文三百多篇,逾百万字,直陈时弊。因杂文内容锋利的战斗性触怒了当局。在重庆时,
蒋介石对《
中央日报》、《
扫荡报》一类报刊一般只看大标题,而对于《
新华日报》却看得十分仔细。当时李石锋是《新华日报》杂文栏的主要撰稿人,从而被蒋介石看熟记住。一天,
陈布雷拿了五个“经济专员”的任命名单呈蒋介石亲批。蒋介石一看其中有个李石锋,便把陈布雷叫来斥问:这个李石锋,经常在报上写文章骂我们,怎么可以任命为“经济专员”?这是怎么回事啊?经陈布雷一查,原来呈报作经济专员之李石锋乃湖南人,写杂文的李石锋乃四川人。于是,
蒋介石下令消灭这个写杂文的“李石锋”,李石锋便遭特务追杀,不久逃离
重庆市。
老舍改诗
1941年,李石锋和老舍住在重庆白象街。时值
冯玉祥将军
花甲之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特意在枇杷山曾子唯的“异撰山庄”为冯玉祥举办祝寿会。冯玉祥不喝酒,加之祝寿会经费不宽裕,便不设酒宴,以茶代酒。然而此祝寿会却又别出心裁。会上发给了与会者每人一张斗方雪白宣纸。与会者都是爱国抗战的文艺界人士,对于这位爱国抗战将军多有敬仰。因此请每位无论以诗、以画来为冯玉祥花甲之寿表示祝贺。李石锋和老舍同坐一桌,各人都写了一首七律,李石锋的诗是:“贺冯玉祥将军花甲之寿:甲子重开不老翁/将军塞上扫
胡风/悲戈起自亲人怨/叹剑无由贯日穷/千章草木青犹在/万里山河不尽同/铁板铜琶歌易也/大家同唱满江红”。写完后两人都把自己的诗相互交换。
老舍看了李石锋的诗后轻声说道:“有一字可以推敲。”李石锋知道老舍古诗词功底深厚,且为人直率。便轻声诚恳地说道:“舒兄赐教。”老舍用手指头蘸了一点水,在桌子上写了一个“水”字。李石锋说:“太好了,老兄这一改,生色不少,”于是把诗中“铁板铜琶歌易也”一句中的“也”字圈掉,改为“水”字,末句成了“铁板铜琶歌易水”。这一字之差,使得
荆轲、
岳飞……等忠贞、豪迈、悲壮之情跃然诗间。
冯玉祥以后把这次会上为他祝寿的诗和画,裱糊装订成册,视为珍品珍藏起来。
棒糖论
“蓓蕾学社四杰”
黄现璠、李石锋、
刘盛亚、张天授在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多坎坷曲折。新中国成立前他们皆为思想进步的
左派学者和作家,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们皆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历经人生苦难。1957年大鸣大放之际,李石锋在
自贡市蜀光中学任教,积极参加大鸣大放,提出了一些帮助党“整风”的意见。这些意见于反右运动中被归结为“反党八论”,包括“棒糖论”、“桥板论”……,无非是批评一些党员不学无术而善于钻营投机奉承巴结领导的畅所欲言,为此被打成“
极右分子”,清除教师队伍,充军西昌
宁南县,发配到该县大同乡插队落户,接受劳动改造。劳改完后回到
自贡市,每个月由市委统战部发给15元生活费。
李擘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石锋先后在市农科所、市农场、郊区(沿滩)农场蹲牛棚,后到红旗(郭家坳)盐厂劳动。由于劳累过度,犯病咳嗽不止,他怕咳嗽影响别人(十余人同住一室)休息,便搬进空猪舍内长住。“文革”期间,累遭游、斗、打、吊等身心迫害,被打断左腿筋骨(从此人称“李擘子”)。由于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结核病加重,导致他先后三次吐血趟床,多次休克,数次吐血不止,被人抬往医院,奄奄一息,最终大难不死,重见天日。
川中文侠
李石锋出身绅商之家,华居广厦,父辈经济比较宽裕,加之他为人豪爽、热情和风趣,使人乐于和他亲近。解放前不少文艺界生活拮据的穷朋友,包括
宋之的、
聂绀弩、萧蔓若等人都在经济上接受过他的帮助,时人称誉为“川中文侠”。
注释
(1)网络上简介李石锋生平时大多将他的出生年写为“1920年”,当属错误。结合李石锋生前的旧友萧菱若、
曾国一等人的回忆文章以及李石锋创办的“蓓蕾学社”出版物最早印刷时间上推定:他的出生年应为“1916年”。
参考资料
1.萧菱若:《悼李石锋》,载《沱江文艺》1985年第1期。
2.《擘子李石锋》,载曾国一著《末代贵族追思录》系列之三――《我的右派生涯》〔海外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