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原名陈向炜,陕西富平人。
陕西省、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绍兴市作家协会理事,
越城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打工诗歌》编委会成员。有诗作发表于《星星》《天涯》《
北京文学》《
解放军文艺》《江南诗》《
诗歌月刊》《
延安文学》《
知音》《打工文学》等刊物,绍兴市“首届十佳新绍兴人”荣誉称号,出版诗集《给我一个地址》《来去之间》,散文集《
从富平到绍兴》。曾参加
浙江省作协第三期“新荷作家训练营”研修班并入选“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有作品入选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和多省中考语文试卷,曾获第二十五届全国
鲁藜诗歌奖、绍兴艺术基金原创优秀文学作品奖,
大运河国际诗歌节十佳作品奖,作品被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品味书香”播出,曾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
浙江卫视、
陕西卫视等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站在
八字桥上向北望去,两岸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一直延伸至
广宁桥。临河一栋二层小楼门上挂着“诗画江南”木匾,这是诗人麦秸的工作室。麦秸原名陈向炜,陕西富平人,2006年来到绍兴,便爱上了这座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他在
绍兴市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获得“十佳新绍兴人”荣誉称号。10年之前,麦秸搬到八字桥边临水而
居,在河畔品茗会友、吟诗作文,时常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攀谈,倾听、记录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麦秸是一位从北方麦田里走出的诗人,从厚重的
黄土高原,走到灵秀的江南水乡,他用北方的雄风携裹起江南的柔雨,在来去之间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作接踵而来。——
陕西卫视起点新闻
坚守在
八字桥的,除了原住民,还有一位被
绍兴市的历史文脉吸引来的探访者,被称为绍兴“草根诗人”的麦秸。 八字桥的千年气韵,绍兴的人文胸怀,最终接纳了麦秸,而绍兴深厚的文化气息,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十年之间,麦秸见证了绍兴的发展,也留守在了八字桥畔。——
中国中央电视台《品戏读城》
10月22日晚,大运和鸣——2021
大运河国际诗歌节圆满收官。本届大赛共征集3298份作品。著名诗人
西川,
欧阳江河为获奖作者们颁奖
茱萸的《运河往事》、陈于晓《灯火里的拱宸桥》、麦 秸《十月的运河》等获得十佳作品奖;刘向阳《大运河断章》等获得
提名奖。 (
浙江之声记者汪婷)
人生经历
麦秸注定不会像父辈那样做一个只会耕田种地,只求吃饱喝足的农民。他把心里的疲惫、思乡的情节写在小本子上,厚厚的一本又一本。他整天钻在文字里异想天开。他的心却在诗歌里翩翩起舞,梦想和喜悦穿透黑夜,直达黎明。2006年麦秸从
深圳市到
绍兴市打工,行囊里全是书和写诗的草稿。2012年诗集《给我一个地址》出版后,他和全国优秀志愿者
宋林虎、无臂书法家陈伟强一起参与了爱心助学活动,将部分诗集义卖,资助
渭南市的10位贫困学子。麦秸表示,自己当年就是辍学而四处打工,现在不想看到优秀学子因为贫困而失学,所以尽一点微薄之力。麦秸也没有忘记曾经朝夕相处过的工友,2014年12月30日,麦秸带着他的诗集来到以前打工过的服装厂,将诗集赠给曾经的工友,鼓励有文学志向的人坚持梦想。麦秸对诗的痴迷一如既往,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和眼光,执着地写诗。他将打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感触倾泻于笔端,一笔一画写下的梦想像铁轨一样一行行爬向远方。
公益读书
“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4月6日晚,“和你畅谈”公益读书活动第八十期在和畅书吧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作为“作家进校园”系列之一,邀请了作家陈向炜老师与大家畅谈诗歌创作,分享“诗歌改变生活”。
陈向炜笔名麦秸,系
浙江省省作协会员,
越城区作协副主席,《打工诗歌》编委会成员,创作了大量诗歌并分别刊登在《星星》《
北京文学》《诗歌月刊》等,入选浙江“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曾获评
绍兴市“首届十佳新绍兴人”。
“想想指缝间,还藏有多少;任由挥霍的日子,青春;一去不归,还剩几许”。伴随着一首《青春不再》诗歌朗读,诗人麦秸向大家展开了对以前走过的路、经历过的生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8岁开始,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
西安市到北京,再到
东莞市、
深圳市,然后到浙江绍兴。麦秸说,那时似乎没有方向,却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远行。在艰苦的打工生涯中,他坚持不断阅读,创作,而诗歌在难忘深夜中与之为伍的日子,让自己做心灵的对视或者灵魂的剖析,在人生路上遇见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让自己的生活经历刻画在他创作的诗词之中。
诗人麦秸认为,记录所到过的每一座城市,记录那些奔波的身影,记录身后抛下的土地,记录落入眼前的景致,这一切都是自己源自对生活的热爱。曾对大学生活充满渴望的他,希望同学们抓住时光,珍惜时光,不断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时刻充满对人生的热爱和激情,从而在坚持和努力中获得自己最后的成功。
(文/图:图书馆 许坚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校社团联 方天慈 陈斌)
专题讲座
2017年12月15日,一场名为“诗歌改变生活”的在稽山中学念慈楼1楼会议室举行。旅居江南水乡的诗人麦秸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不平凡的课。学校壹步生涯社和学校文学社近80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中,麦秸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生活经历。他是一位来自陕西富平的进城打工者。他漂泊四方,客居各地。在四处奔波的旅途上,用带血的诗句疗伤,在漂泊的生活里,等待着某个人的来信,艰辛却快乐地享受着诗歌带给他的宁静和悠远。最终,他来到了这片古越大地,这里是他心之所向,神之所往。自此,他定居
绍兴市,创造出一行行江南水乡特有的诗行。不知是江南成就了麦秸,还是麦秸成就了江南?
近日,桐庐
旧县街道宁国寺路旁的富春诗院举行了揭牌仪式,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原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亲自为诗院揭牌。在绍打工诗人麦秸作为代表之一也参加了揭牌仪式。
“能够和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面对面交流,聆听,真的很幸运,也很难得。”麦秸一回到绍兴便分享了起来,“贺敬之先生的作品《
白毛女》、《回延安》、《雷锋之歌》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影响了好几代人,包括我们的父辈,《
南泥湾》等红色经典作品至今仍在耳畔萦绕。”
连续两天的活动麦秸都在场。揭牌仪式的那天早晨,是我第一次跟贺老相遇。
“16日早上7点多,我和另外一个文友在酒店大堂碰到贺老时,上前打了招呼,贺老问起我的名字,微笑着对秘书说,‘听王金虎同志讲起过他们的故事,打工之余坚持写诗,不容易’。”
贺老拄着拐杖,得知我从
陕西省老家在
绍兴市时,问待了几年了?还习惯吧?“当时给我的感觉,贺老就像一个慈祥平和的老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当天上午,富春诗院的揭牌仪式上,前
浙江省作协主席
黄亚洲先生说,贺老年事已高,现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从不参加,但能够亲临旧县这个小山村,实属当地之幸,所以更要感谢王金虎先生的热心联络……一位当地的村民更是拿着贺老的诗集《
放歌集》请求签名,激动地说,他是朗诵着贺老的诗歌长大的。
第二天,在杭州西子宾馆,贺老接见了一些在杭的老作家、老诗人,大家都很激动,围在一起面对面交流,“一看到你们,就难免想起一些往事……”,贺老感慨地说。当看到人民音乐家、《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女士时,动情地回想起他当年十五、六岁时奔赴
延安市的途中,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遇到冼星海同志,然后跟着学唱歌、一起在防空洞躲空袭的激荡岁月……
“年龄是一个分母,分母越大,平均起来,一生做了多少事,再平均起来,就感觉亏欠的太多了。”贺老对着大家一边说一边回顾着过去。
针对当下的诗歌现状,贺老说,“
浙江省是个诗歌大省,诗人很多,诗歌的发展还要以新诗为主。要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一定要俯下身去感受和体验。还有老一代艺术家对文学青年如何去引导,怎么去影响,支持和鼓励他们很重要……”
麦秸说,“贺老的讲话就像拉家常似的,但大家都在现场静静的聆听、笔记,感受着老一代艺术家的长者风范。”记者随后也了解到,富春诗院的前身麦秸曾经住过,并以《宁国寺路227号》为题发表过文章。
当书法家邂逅诗人
春意萌动的三月,注定是要被抒写的季节。3月24日,
喻革良、阮继良再次与被誉为“打工诗人”的麦秸相聚在
兰亭书法博物馆。第33届兰亭书法节分会场——“书法之用”专场,他们将携20多幅麦秸当代诗歌的书法作品亮相。
“当代一些书法家的字很见功夫,但老是写‘两个黄鹂’‘朝辞白帝’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喻革良喜爱写诗,却也发现较少人以现当代诗歌写书法。
在喻革良心里,如果把书法当艺术就需多读书、勤思考,要解决好“怎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写”是技法层面的,而“写什么”就是学问涵养的体现。现在很多书家已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但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常常显得尴尬。用书法书写当代诗歌,旨在探索出一条弘扬书法艺术与传播现当代诗歌、
绍兴市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路子。
“我曾经也尝试过书写现当代诗歌,发现旧体诗词规矩整齐布局容易,而自由烂漫的现当代诗歌布局就不易了。”
喻革良说。
喻革良和阮继良为这次展览书写了《夜访云门》《十里荷塘》《八字桥》《十碗头》《鉴湖》《在三味书屋前》等20多首麦秸的诗。好在他们有自己的书写办法:标题是用行书或行草写的,很醒目。顺其自然,遵循现当代诗歌的折行断句和内在节奏,由右至左竖着来写,长句长写,短句短写,尽量呈现当代诗句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建筑美,使其内在的信息得以在书写中充分释放。
麦秸写诗的灵感主要来源于
绍兴市本土,他的诗歌蕴含着大量绍兴元素,其中的
鉴湖、
广宁桥、
八字桥、三味书屋以及曲水流觞等这些大家熟悉的风物和景致,尽在其中。
当书法家邂逅诗人,以各种探索诗与书法都是心灵深处的吟唱。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说“诗只对心灵负责”,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认为“书为心画”,诗与书同出一源。在人们的印象中,书法艺术总是与唐诗宋词密不可分,以饱蘸中华千年文化的笔墨,书写同样是历史沉淀的诗章瑰宝,总是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3月31日~4月9日,第33届兰亭书法节分会场——“书法之用”专场将在绍兴金德隆文化创意园举行。
绍兴市书法家
喻革良和阮继良,在贯通众家书体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用笔墨诠释诗人麦秸的当代诗歌,为本地书法创作注入新风。记者 童波 文 樊蕾 摄
诗歌印象
印象中的麦秸,怀里总是揣着车票,背上总是扛着行囊,眼里又总是露着逡巡的目光,生活在来去之间。脚下,是疾驰的火车;身旁,是陌生的人群。乡愁与漂泊,注定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渭北,他渴望着江南,渴望江南的水乡能给予他灵性的滋养;在江南,他牵挂着渭北,半夜里常被父亲的咳嗽震醒,难以成眠。
麦秸,即来自
陕西省的陈向炜,以一首《一个没有地址的人》而为大家熟悉的打工诗人。经常写一些有关
绍兴市风土人情的文章,文笔很流畅,很漂亮。他的诗反映了打工一族的漂泊生涯、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诗中有对故乡的眷恋,对第二故乡的赞美,表达对社会底层和草根人物的极大关注。他的语言既有渭北汉子的淳朴宽厚,也不乏江南才子的秀丽儒雅,而且还在不断进步中。
月亮,乡愁,有风来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槐树长,岁月长》),在陈向炜的发呆里,树,就是回家的方向,槐树生长,岁月悠长,他更关注下一代的童年里是否还会有这般乡愁。2014年9月5日《
浙江日报》“记得住乡愁”
文人墨客,途经于此,流连忘返,不禁为石川河留下文墨。家乡的人更是对这
母亲河深情有加,麦秸的《石川河》、卢晓圣的《青清石川河》更是寄情于诗文,对其眷恋的情愫显现得淋漓尽致。在荆山之侧,石川河就这样静静地流向远方,养育了富平千年,泽被了两岸世人。石川河以她宽阔的胸襟包容了清河、温泉河、赵氏河和顺阳河,滋润着万物生长。
故乡是扎在麦秸身上的刺
这是麦秸(陈向炜)的第一本诗集。我不愿给他贴上“打工诗人”的标签,但当你读了收录在这本诗集中的110多首诗后,你一定会对打工者的独特体验感同身受,并被扑面而来的故乡——包括他的打工的第二故乡——的乡景、乡土、乡音、乡味、乡情、乡思、乡愁……陶醉得一塌糊涂。
麦秸是一个行吟的歌者。诗歌是他的音符。他会一直吟唱下去。在这些吟唱中,故乡是不可或缺的音律;因为故乡是扎入他身上的刺,什么时候碰触到它,就一定有刻骨的痛感;就一定流出质朴、真切、缠绵、温情的醇——而这本《给我一个地址》的诗集,不过是他吟唱时的交响……
媒体评论人雷钟哲 《浙江作家网》
在来与去之间辗转
【摘要】:麦秸,原名陈向炜,1978年生,陕西富平人。
浙江省作协会员。有诗作发表于《星星诗刊》《
天涯》《
工人日报》等报刊。曾获新工人杯文化艺术大奖赛诗歌
优秀奖,诗集《给我一个地址》获第二届益民文学奖。最近读到了他的诗集《给我一个地址》,于是在网络上有了交流。每个个体的生命史都能映照一个大时代的变迁。城市更像一个寄居地,即便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十年之久,漂泊的身心依然难以安放,依然无法将城市作为自己的生命依托。带着乡愁行走远方,但终归又回不去故乡,总在来与去之间辗转。于是麦秸选择了倾诉,选择了呐喊。依然怀揣梦想,踏着坚实的步子向前……《中国工人》2015年第11期 作者胡宏梅
行吟苦旅---诗人麦秸及其诗歌
诗人的麦秸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他的诗歌还久久徘徊在生他养他的渭北高原,在漂泊的日子,故乡是他心中隐隐的痛,在他的很多诗篇就可以看出。譬如:《纸上的村庄》、《麦茬地》、《村庄在上》、《故乡的根,他乡的情》、《三千里外的乡愁》等等,把对故乡的思恋凝结成一首首悲凉的诗歌,敞开生命的情怀,用尽身心去吟唱。在冷抒情方式中,夹带着叙事性、非意象、非修辞的元素,成为他诗歌成功的最大的风向标。作为“打工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麦秸把多年漂泊的经历,诠释在他“新绍兴人”的视觉中,一路前行,一路歌唱。
陕西作家网》作者官华
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亟待重视
《一个没有地址的人》——这是陕西富平进城打工者陈向炜(笔名麦秸)的诗歌,谁能说它不能带来有如
旭日阳刚演唱《春天里》那样的震撼和感动,而他的“给我一个地址,然后一个猛子扎根下去”(麦秸《给我一个地址》),更让人听到了一代农民工的呐喊与渴求,其中就有文化审美的渴求。
媒体评论人雷钟哲
读一读他们的诗,思念与犹疑 还有江南的雪夜,来时的路途
“从江南的雪夜望到售票大厅/再到来时的路途,所有的行囊/都在打滑,凌乱的脚步越叠越厚/一张车票碾过两地的疼”。身居
绍兴市的诗人麦秸,用诗写出异乡务工的人,在往返两地之间的情与景,让人颇有共鸣。这样的诗歌,也只能出自那些劳作着的诗人。他们思乡、念及亲人,旁观着城市的细节,又在去与来之间犹疑。这些文字恰好反映一个群体的情绪和一个时代的共性。
绍兴:文学之城正在构筑“于桨橹欸乃中,一叶乌篷/划过一座城池的腰封/从一个叫稽山镜水的封面/取一段水写的章节”——麦秸《诗画江南》。麦秸从陕西富平的农民到为
绍兴市有名的诗人,而且在
越城区八字桥畔有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绍兴的河、绍兴的桥、绍兴的人物风流都被编织进他的诗里,满满都是感性、感悟、感恩。《
绍兴晚报》记者 王敏霞
“打工诗人”的坚守和乡愁:要遵循内心而活
“庄稼伏地后的心绪,是农人一茬茬的希冀。麦秸的茎杆上,蹿长的梦,却一寸寸爬起。在城市的丛林里,万千个人怀揣万千个梦,万千个梦在钢筋水泥里彷徨不定,还有万千个身影正在揖别乡村的风……”
这是
浙江省绍兴市的“打工诗人”麦秸的诗歌之一《给我一个地址》,诗中所描写的是打工者漂泊在外的一种乡愁思绪。记者 王晓婕
8月11日上午,来自
陕西省的草根诗人麦秸,在他位于八字桥的住处,接待了来自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摄制组一行。几天前,央视纪录片《品戏·读城》第一季正式开拍,全国6座城市被列为首批入镜城市,绍兴成为其中之一。
《品戏·读城》是一部以“行走一座城、触摸一段历史、感知一种文化、解读一座城,寻找城市寓言,聆听城市故事”为宗旨的戏曲文化纪录片,第一季选取了绍兴、
成都市、
佛山市、
泉州市、
苏州市、
西安市6座城市。在
绍兴市的拍摄单元中,摄制组选取了6位人物进行拍摄,从他们的生活、言行和感触中,展现绍兴的城市文化、城市风俗和城市性格。绍兴日报记者 王薇
写作成就
麦秸的诗歌《年关》曾入选《2009-2010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后来《语文素养读本》主编张焕利看到后,选取了陈向炜的这首诗。在这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素养读本》的目录中,入选该书的有很多名家的作品,比如
老舍的散文《
落花生》,
顾城的诗歌《一代人》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
杀手》等。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卷上,有一道积累与运用题,题中引用的《
绍兴市,一座浸泡在文学中的城》一诗作者正是麦秸,作品出自绍兴晚报9月26日刊发的“2018绍兴文学周特刊”的封面稿件。
“麦秸”,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是陈向炜给自己取的笔名。北京、
深圳市,一路走南闯北,2006年,陈向炜的一首《在离开深圳的火车上》发表在了《打工族》杂志上。从此,他把自己多年来埋藏在内心的话、在异乡的冷暖故事都化做了一首首诗。
他曾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地址的人,每天,他就安静地坐在电脑前敲字,更新一天的心情。身在都市,心系乡村,他的诗歌语言有农民的质朴,带着土地的气息,一如他的笔名。2010年12月10日 《
浙江日报》记者 刘慧
“像一把碎银,随手一撒/在越州,便落成了一幅妆镜/这蜿蜒八百里的湖面,还没有镶边/所有的镜像泛起,天地间/光可鉴人。在烟波浩中闪了出来……”这是《来去之间》的开篇之诗。
《来去之间》诗集共汇集了麦秸近两年来创作的诗歌,共108首,这些诗歌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绍兴本土。麦秸2006年4月来绍兴,正好近10年。10年之间,麦秸见证了绍兴的“长高”,这些诗既是一位诗人眼里的绍兴,也是一位外乡人真实的内心独白。
麦秸原名陈向炜,陕西人。2006年从当初打工的深圳辗转来到
绍兴市。他说,绍兴是我停留时间最长、对我来说最深刻的一座城市,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是绍兴给了我飞翔的羽翼,我的梦想从这里起飞。诗集的第一辑“走笔江南”,主要取材绍兴水乡江南元素,
鉴湖、
广宁桥、八字桥、三味书屋以及曲水流觞、寻英台不遇,这些熟悉的景致和典故,都在他来去之间,且行且吟。绍兴很美好,给了他很多的灵感,但作为一名诗人,那种乡愁乡绪隐隐约约贯穿始终,他写道:“一个北人梭巡到此/从妆镜里走来/在西跨湖桥畔放眼远眺/或者小住几日/洗濯身心/与鉴水不邻/借看门前不变的
波痕/再找一处留白,把新赋续写。”
也许正是这些自我经历的真实记录,以及掠于他眼里别样景致,这些诗歌才能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拨动读者的心弦。“诗歌使人内心清澈,心地向善,温暖人们生命的底色,照彻心扉。”麦秸说,无论在外打工或者寻梦,不管有没有所谓的打工文学标签,只要拿得动笔,他会一直写下去。
诗与远方,再一次流行
初入绍兴时,他写下这样的彷徨:“在城市的丛林里/万千个人怀揣万千个梦/万千个梦在钢筋水泥里彷徨不定/还有万千个身影正在揖别乡村的风……”十年浸淫。今天,他的新诗有了更多光亮:“像一把碎银,随手一撒/在越州,便落成了一幅妆镜/这蜿蜒八百里的湖面,还没有镶边/所有的镜像泛起,天地间/光可鉴人……”
他是已在绍兴定居的“打工诗人”麦秸。新诗出自刚出版的诗集《来去之间》的开篇之作。诗集汇集了麦秸近两年来创作的诗歌,共108首,这些诗歌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绍兴本土。作为劳务输入大省,“打工诗歌”是近年来浙江民间诗歌热的一个重要群体。
一边打工一边吟唱:民工诗人的诗意人生
有这么一群诗人,叫打工诗人,他们有梦想、像古代的行吟诗人,边走边唱。他们边打工边创作,写生活的艰辛、对亲人的思念,或者只是失眠时的感叹……无论现实多么骨感,有诗相伴,生活瞬间就可以变得温暖。
诗意的人生,如春花灿烂。陈向炜:
浮萍的麦秸,这是麦秸博客的名字,内心的漂泊和孤独感一眼望穿。离乡背井、漂泊在外,故乡永远是突然涌上心头的思念和忧愁。
《牧野》杂志主编这样评价麦秸的诗:“麦秸的诗充满着生活的味道与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来自于心灵深处,来自于难以企及的内心,对父母,对故土,对旧物,太多的时候,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犹如在春天的时候你不再青春一样。”如今,麦秸在《绍兴消费》做编辑,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终于为他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