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是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中最早开设中文专业并设立中文系的高校,也是建国后最早向
综合性大学转型的理工科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在原华中工学院院长
朱九思等人的领导下,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开拓创新,率先在全国
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向综合性大学进行战略发展。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华中大文科整体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超过绝大多数文科强校在同类类院校中仅次于
清华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三所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理工类高校(另外两所,一所为清华大学、一所为
西南交通大学)。
办学历史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国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著名语言学家
严学宭先生),1985年正式建系。
中文系现设有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含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
比较文学等8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和
湖北省“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并建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余为讲师与助教;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32人。教师里有1人次担任全国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次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次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2人次先后分别担任了全国、省级相关学会的副会长、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在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学科排行中,本系2016-2017年研究生教育分学科排行榜——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排名33位,居全国前列,星级四星。所属二级学科文艺学全国排名18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全国排名19 。在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排名中,
华中地区科大中国语言文学得分72,位居全国第12位(依得分排名)。
学术研究
三十多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团结奋斗下,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声望、教学效果好、奉献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踏实与创新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现有在职教师中,
蒋济永教 授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研究、
程邦雄教授的文字学研究、
何洪峰教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黄仁教授的音韵学、
岳珍教授的词学研究、王乾坤教授的鲁迅研究、
何锡章教授的现代文学思潮与鲁迅研究、
李俊国教授的都市文学研究、王毅教授的新诗研究、
刘久明教授的郁达夫与外国作家关系研究,在学术界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办学条件
近年来,中文系教师先后承担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10余项,教育部重点项目与规划项目10余项,其它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8项成果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在国家级等重要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自建系以来,中文系就十分注重与海外学校、学术机关的学术交流,近五年来,先后由10余人次到美国、
日本、
德国、
韩国、
俄罗斯、
新加坡等国以及港、台等地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与美国伟恩州立大学、韩国
庆尚大学、安东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系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文系现主办有在海内外影响甚大的学术季刊《语言研究》(CSSCI来源)。中文系资料室藏书较丰富,有图书9万余册并订有大量国内外主要
学术期刊。
学生培养
自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0年获得第一个硕士点以来,已培养出各类学生千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生700余人,博士生60余人。毕业生大都在党政机关、各级新闻媒体和各类学校等单位工作,有数十人分别考取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以及本校等单位的硕士、博士。现在在校本科生400余人,硕士生160余人,博士生30余人
中文系现任领导
主 任:黄仁暄
副主任:王均江 骆 琳
支部书记:刘根辉
中文系部分师资
何锡章教授,1953年出生在四川云阳,1978年考入
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1982年入
四川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获文学硕士;1985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人文学院院长、中文系系主任;1997年被选为
湖北省省级学科带头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鲁迅学会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中心(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
尉迟治平教授,男,
汉族, 1944 年 4 月 25 日生,文学硕士,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语言学会、全国方言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兼任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
上海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
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大语言文化学报》评审委员,韩国庆尚大学校客座教授及语言信息处理协调中心召集人。
刘久明教授,1964年10月生,籍贯
桃源县,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
南开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现任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王乾坤教授,一九五二年生。一九八二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北省政府机关工作。一九八三年调入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学术研究。先后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担任哲学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等职。2001年调入
华中科技大学,现为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这些、文学本体研究。著作有《文学的承诺》等。
蒋济永,1966年生,广西全州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四川大学博士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现象学美学阅读理论》、《过程诗学》、《文本解读与意义的生成》,在《
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程邦雄教授:男,生于1957年。1984年,
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文学
学士。1996年,
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出席“98国际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香港)”,2003年赴
韩国讲学一年。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语言研究》编委。主要从事文字学、语用学、修辞学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李俊国,男,1956.。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协理事,湖北省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先后涉及“京派”与“海派”文学比较研究,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当代文学个案及流变研究,湖北文学研究。撰写专著:《在绝望中涅——方方创作论》,《
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都市文学:艺术形态与审美方式》等。
在《
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丛刊》 发表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150余篇,当代
文化研究论文和湖北文学评论50余篇。承担课题: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研究(教育部)。
湖北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湖北省教委)。湖北文学研究(湖北省教委)。近期研究方向; 都市话语与中国都市文学研究。中国现代话语形态的生成与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讲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原地区现代都市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20世纪中国文学类型与文学叙事研究。
岳珍教授,女,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1971年生 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词学,
语文学。在研项目:《词体起源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与大学生人格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王毅教授,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讲授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国现代诗歌;中国语文。1994-97
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1990-93西南
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文学硕士;1983-87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
科研成果:《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著作)、《
艾芜传》(著作)、《
艾芜画传》(著作)、《西方现代文学名著选读》(著作)、《
文本的秘密》(著作)、《细读穆旦\u003c诗八首\u003e》(论文)、《细读伊沙\u003c张常氏,你的保姆\u003e》(论文)、《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命名与言说》(论文)、《“山峡”内外:一个
左派作家的行走、书写与笔名》(论文)
中国当代写作中心
“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3月。由
华中科技大学和
湖北省作家协会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省作协主席
方方出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久明、
蒋济永、省作协副主席高晓晖出任副主任(华科大中文系教授
李俊国曾于2012-2013年担任副主任,后因身体缘故退出。)。中心现有成员十余位,主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省作家协会。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美学、中外
比较文学、语言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心特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先霈教授、
王又平教授,
武汉大学文学院陈美兰教授、
于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何锡章教授为中心顾问,负责学术指导。
中心宗旨在于搭建高水平的文学活动与学术交流、研究的平台;聘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进驻高校,与高校师生、湖北学术界研讨文学创作前沿话题,构建文学与当代
社会互动交流的新型文化模式;聚集高水平的国内外文学研究资源,开展“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中心的核心活动为“春秋讲学”,每年两季,即“春讲”与“秋讲”。具体内容有:作家和评论家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在
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其他高校做专题演讲;举办“喻家山文学论坛”;与中文系教师面对面就文学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参与
湖北省图书馆“
长江讲坛”或
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讲座,参与省作协“我们爱读书会”主办的文学作品朗诵与无主题对话会等社会团体的公益活动。
中心还在同步建立知名作家和评论家演讲音像资料库,出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丛书”,目前已经出版有:《经验与原创·2012春讲卷》(张炜、
张新颖)、《革命与游戏·2012秋讲卷》(
韩少功、
格非)、《边缘与颓废·2013春讲卷》(
苏童、
谢有顺)、《故事与经典·2013秋讲卷》(
毕飞宇、
吴义勤)、《日常与荒诞·2014春讲卷》(刘震云、李敬泽)、《纪实与虚构·2014年秋讲卷》(王安忆、陈思和)、《秘闻与想象·2015年春讲卷》(阿来、陈晓明)、《存在与发现·2015秋讲卷》(勒克莱齐奥、许钧)、《浮躁与虚无·2016年春讲卷》(贾平凹、
丁帆)。
中心已运作5年,按既定的发展规划,中心文学交流范围已逐步扩展到海外。2015年秋讲活动,我们荣幸地邀请了
法国作家、2008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和
南京大学著名翻译家
许钧教授驻校讲学,国内著名作家
韩少功、张炜、
毕飞宇等也应邀共襄对话与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中心还联合
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省图书馆、
长江文艺出版社等机构成功举办“法国文学周”活动。
2015年秋讲活动的成功经验,拓展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的视野,为我们继续邀请海外著名作家或海外华文作家驻校讲学,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共同搭建世界文学的交流平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对本研究中心予以关注与支持!
校园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
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
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
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97个本科专业,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
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3个一级学科国内排名第一,5个一级学科国内排名前三,8个一级学科国内排名前五,17个一级学科国内排名前十。
学校拥有一流的工科和一流的医科,正在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文科、理科和管理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3000人(其中
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
长江学者4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
参考资料
机构设置.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