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玉波
贺玉波
贺玉波原名贺家春,笔名白露、兰城,湖南津市人,一九二七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三十年代活跃在上海文坛上的翻译家、作家、评论家、学者。
人物生平
1896年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商人的家庭,先后就读于长沙兑泽中学和岳云中学,中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初到北京就读于私立法政大学,一年后又转进了师范大学。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共合作时期,曾任北京外城西区党部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1928年奉命隐蔽,与党失去联系。离京赴沪,又回津办报未果,再赴沪进入开明书店当校编,1930年7月返津,因“共党”嫌疑被关押,释放后,曾在军队呆了七天,便逃之夭夭,1931年进上海光华书局,任编辑主任,1935年书店大量出版的书籍被中国国民党查禁,经此打击,经济上山穷水尽,债台高筑,1935年5月,光华书局被法院查封。贺玉波过起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活,1939年他从上海市回到湖南省后,赴益阳市,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1940年在澧县学子及家长们的要求和帮助下,筹款办学。因益阳时局相对平稳,故选择离县城四十多华里的乡下,新市渡镇附近的岭口周家大院为校址,开办了资中学,自任校长,1945年,赴益阳式南中学(益阳市第十二中学)任教,1946年至1948年夏在益阳乡下的育才中学(现为“益阳县一中”)任教。1948年秋,贺玉波应聘到桃江县修山的湘山中学(后更名为桃江县一中)任教,1953年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多年里,贺玉波一直在益阳市三中任教,文革期间因作品长篇小说《洪炉》受到冲击,1979年平反,1982年1月23日逝世。
上海岁月
192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贺玉波奉命隐蔽,离京赴沪,又回津办报未果,再赴沪。幸得朋友的帮助,在纱厂找到了一个吃不饱饿不死的饭碗,他边工作,边创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不久就进入开明书店当校编。
1928年进章锡琛先生的“上海开明书店”当校编。整个编译所工作人员除了夏丏尊和章雪村先生之外,还有丰子恺顾均正、索非、贺玉波、章季衍、汪允安、杜仲甫、唐锡光、胡愈之、周建人孙伏园夏衍贾祖璋朱光潜等著名学者,夏丐尊曾在长沙一师执教过,贺玉波和夏丐尊先生有很多的话题。
1929年10月,贺玉波的小说集《她的消息》正式出版,收录了《同命鸟》、《她的消息》、《离婚后》、《营长太太》、《离京》、《破产》、《自沉》、《选举》等作品。开明书店的主编赵景深先生为之作序,他的作品发表得于开明书店,吴世灯先生曾说:“值得称赞的是,开明书店能不遗余力提携无名作家和年轻作者。30年代尚无名气的黎锦明罗黑芷、贺玉波等人的创作,首先是开明为他们出版的。丁玲的《在黑暗中》,胡也频的《鬼与人心》、戴望舒。的《少女之窗》、孙福熙的《北京乎》、秦牧的《秦牧杂文》、高士其的《细菌与人》等等都是先在开明出版的。”
1931年进入张静庐先生的上海光华书局,任编辑主任。光华书局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山东路口太和坊弄堂楼上,商报馆对门,光华书局经营出版不少进步期刊,其中有:郭沫若主编的《洪水》、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田汉主编的《南国》、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艺》、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黄源主编的《译文》、孟十还主编的《作家》、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丁玲主编的《战地》、胡风主编的《七月》等。这些期刊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谋生,他什么题材的文章都写,譬如《小朋友折纸工》。
1931年1月,《读书月刊》请贺玉波担任“现代作家评判”的工作,认为比“现代作家录”更有价值。而贺玉波以此为平台,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述文学创作规律,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表了《现代作家论》、《巴金论》、《郁达夫论》、《沈从文的作品批判》、《叶绍钧访问记》、《矛盾论》、《中国现代女作家》、《文学常识》等著作,集中表现了他的世界观与创作、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大众、创作与生活、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新进观点。成为三十年代左派文坛有名的文学评论家,仅评论文稿近三十万言。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和观点至今尚为我国文学研究工作者所肯定和引用
与此同时,他并与彭家煌、瞿然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文艺研究社,亲自撰写了章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他全力从事文艺理论的宣传,大声疾呼作家“到广大的社会里去,最好到那守尽压迫和剥削的下层社会里面去。”
1935年贺玉波开始做自由撰稿人,为《中国名人故事丛书》编写了《杨椒山》、《管仲传》。
文学评论与访问
贺玉波在《夏丐尊访问记》中说:“自从脱离开明书局编译所之后,我少和夏丐尊先生见面。他是位很和蔼的人,对于青年作家尤其是特别爱护,尽力地加以指导。以前他曾经替许多青年作家修改文章,使我们受益不浅。尤其他那种修改文章时所采用的商议态度,我们始终是非常赞成的。因此,我很想常去看看他,但为琐事所阻,不能如愿。”
贺玉波和丰子恺曾经接触较多,在他的文中说“丰子恺先生,我有一年不见了。他这次刚从嘉兴市的住所来到上海市。我吃过一阵酒后,离席去和他谈话。记得去年他刚刚留胡须,今年他的下巴和腮边欲满生着二三寸长的黑须了,但面色反比先前好些。他和我谈了一会他生活的状况后,便我转告光华书局老板,说他暂时不能作稿。”
见鲁迅,是1934年赵景深在大中华饭店举行婚礼时,当时出席宴会的有鲁迅、沈从文、叶圣陶、徐霞村、周予同、虞云等,贺玉波在《鲁迅的孤僻》中说鲁迅: “只见他老人家,穿着一件长衣,孤单单地闷坐在一张椅子上;他的前额的头发已脱落,一笔粗黑的东洋胡须,把他脸色衬得怪庄严而冷酷。”又说“他却仍然如前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只是痴看着,不说一句话。他不去找同堂的人攀谈;可是,人家也不敢走到他的身边去找他。一直到张宴时,他才一声不响地入座。”
虽然与冰心同为《读书月刊》主要撰稿人,但贺玉波在《歌颂母爱的冰心女士》文中,却毫不留情地批评冰心的作品是“不论诗歌、散文和小说,她所吟咏所描写的终不出于有闲阶级安逸生活的赞美;于是自然的美和父母家人的爱成了她每篇作品的要素。所描写的题材几乎完全取自于她安逸的家庭,而军人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和聪明的弟弟们便成了她屡描而不倦的人物。她对于社会太盲目了,感不到分毫的兴趣;以至所描写的事件大半是一些家庭日常生活的片断。她不明了社会的组织和历史,而且不曾经过现社会的痛苦,所以主张用由母爱而发展的博爱来解除社会上的罪恶,来拯救苦难的众生。在她的作品里只充满了耶教式的博爱和空虚的同情。”
1931年2月,贺玉波第一次拜访叶圣陶,他是为《读书月刊》约稿来的。他说:“从赵景深先生寓所出来,已经是下午八时三刻了;在这样晚的时候去访问叶绍钧先生恐怕不方便,但为着一腔热诚所驱使,我只好不顾一切,去扰乱他晚间家庭的幸福了。”他发表的《叶绍钧访问记》,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一位叫关露读者来信说:“我在《读书月刊》上读到你《叶绍钧访问记》,当时的心情很觉畅快;因为我是读过他的童话而又非常崇拜他的人。你的这篇文字增加了我对他的虔诚,并且造成了我给你初次通信的动机。”
他的《巴金论》篇首就说:巴金“处女作《灭亡》经他的友人介绍于《小说月报》发表,当时颇获得许多读者的赞美。于是,有许多人向该杂志的编者探听他的真姓名,结果呢,连编者自己也无从知道。因为巴金是从来不大出面见人的缘故。几月前,我在宝山路他的好友某君的寓所会见了他,大家在一块共过晚餐。他是个很和气的青年,谈起话来也很诚恳。那时期他正为《时报》写《激流》,打算筹点旅费行到欧洲去游历。我们的谈话大都属于各人私自的情况,所以没有记述之必要。”他评价巴金:“与其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是个浪漫主义的革命家,倒不如说他是个含有小资产阶级的意识的革命家来得真切。”
彭小花在《巴金的知与真》一书中说:“有一天,巴金在索非家里认识了一位文学评论家贺玉波。巴金的温和态度和诚恳的谈话给贺玉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贺玉波后来写了一篇篇幅很大的《巴金论》,对巴金已经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是当时出现的最有分量的关于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
贺玉波在《写在‘郁达夫论’的后面》中叙述了当时他的工作情况,他说:“不知怎地从今年春季我做《矛盾创作的考察》的时候,我对于作家论一类的文字有了特别的兴致,一时竟随口答应给几个书店写两本这类的书。记得是光华书局先要我写《现代中国作家论》,还没有完稿的时候,现代书局又要我写《现代中国女作家》,到了后者已经完竣而前者尚未继续动笔的时候,我却又分心来编《郁达夫论》这本书了。”他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时常为作者的文字所感动得流泪,但又不得不站在普罗文学的高度,提出作者的不足,他经常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
贺玉波在《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中说:“在我的故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有许多不安分的流氓地痞,不是拿钱去买个军官做,便是成群结党来“拖队伍”;简直和土匪没有什么分别,占据一块地盘好刮地皮。或是奖励农民种烟勒取重税,并包运军饷。他们渐渐变成富有,而一般上中阶级的人民却个个破了产。这是我故乡人民受大小军阀剥削的情形。沈从文的这篇《入伍后》便是描写一部分的那种情形。”
他对这位湘西老乡的作品在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作者虽然把那种土匪军队筹饷的政策说明了,但说话的语气却是偏重于军队方面的,而对于那些被剥削的人民一点不曾加以同情。”并说“他在作品的开始,只写些无聊的消闲的情形,接着就随便骂人起来。
对幼时的同学丁铃,贺玉波在《丁铃女士论评》中说:“记得我在长沙岳云中学二年级的时候,她便和三个女学生求得学校当局允许男女同学,与男生受着同等的教育,这在十年前的湖南还是创举呢。我在同学的时候,并不曾和她交谈过。我只知道她和我的籍贯同是澧县(在前清临澧县原名安福,与澧县同属澧州),现在留在我的脑海里的她的印象只是身材适中不肥不瘦的约二十岁的女生。”他称赞:“丁玲女士的作品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她善于分析女子的心理状态,并且来得精确而细腻,又能采用新的结构和大胆的描写。”
作品目录
贺玉波先生在三十年代出版和发表了许多作品,这是其中一部分,后面部分科普文章,是他和夫人共同翻译的。
1. 纪念刘和珍烈士(1926年)
2. 离京(《文学周报》第五辑1929年第301- 325期)
3. 同命鸟(《一般》1930年第1-4期)
4. 文学作品中的地方色彩(1929年)
5. 儿童的文学教育(《教育杂志》1930年第12期)
6. 《她的消息》(1930年出版)收有:《同命鸟》、《她的消息》、《离婚后》、《营长太太》、《离京》、《破产》、《自沉》、《选举》八篇小说。
7. 营长太太(《新女性》1929年第7期)
8. 论强迫卫生(《时事》1930年)
9. 《避难者》(1931年出版),收有《软禁》、《恐怖》、《逃》、《避难者》
10. 长篇小说《残缺的爱》(1931年)
11. 看守(《文艺大路》1935年第2期)
12. DAISY(《学友》1931年第2期)
13. 妹归
14. 破产(《新文艺》1929年第5期)
15. 妻
16. 妻子的报酬(《新女性》1929年第12期)
17. 1933年7月《郁达夫论》由北新书局出版。收有《郁达夫与“迷羊”》、《关于寒灰集》、《“过去集”的三种作品》、《对于“奇寒集”的杂感》、《论郁达夫作风的转变》、《写在“郁达夫论”的后面》等。
18. 三个女学生(《青年界》1936年第2~5期)
19. 离婚后(《新女性》1929年第9期)
20. 避难者
21. 逃亡(《读书月刊》1931年第5期)
22. 叶绍钧访问记(1931年)
23. 一天(《青年界》1935年第1期)
24. 天孙之女(《读书月刊》1931年第3-4期)
25. 回忆戈斯的童年 贺玉波译(《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第3期)
26. 旗女(1934年)
27. 选举
28. 莹光(《青年界》1935年第5期)
29. 杨继盛(1935年)
30. 春夜(《新女性》1929年第11期)
31. 流水(《新女性》1929年第11期)
32. 老虎皮
33. 残缺的爱
34. 生活的痕迹(1937年)
35. 青年群像(1946年)
36. 贪心的孩子(1934年)
37. 病中小品(《青年界》1934年第1期)
38. 新年风景(《十日杂志》1935年第9- 10期)
39. 故乡的新年
40. 冬天的影子
41. 北国的春天
42. 湘行留影(《青年界》1935年第4期)
43. 故乡(贺玉波诗选)(《新女性》1929年第11期)
44. 吻 屠格涅作贺玉波译(《青年界》1931年第3期)
45. 丹谷闲话(1931年译)
46. 吉诃德先生(1931年译)
47. 龙齿(1931年译)
48. 野兽世界(1946年译)
49. 夏丏尊访问记(《读书月刊》1931年第3期)
50. 叶绍钧访问记(《读书月刊》1931年第3期)
51. 新文艺运动鸟瞰(读者月刊)1933年第2~3期)
52. 我所知道的雪村先生
53. 忆画家陶元庆先生(《一般》1929年第1- 4期)
54. 悼彭家煌(《读者月刊》1933年第1期)
55. 文人在上海(《大晚报·火炬》1934年3月2日)
56. 我所认识的老舍
57. 叶绍钧的童话
58. 电影漫谈(《读者月刊》1933年第2期)
59. 丁玲女士论评
60. 女性的魔力(《新女性》1929年第2期)
61. 独身主义的女子(《新女性》1929年第2期)
62. 歌颂母爱的冰心女士
63. 生之厌倦(1934年)
64. 小品作文法
65. 两个不同的时期(《读书月刊》1931年第1期)
66. 丁铃评传 矛盾、赵景深、贺玉波著 1934年10月出版。
67. 刘大杰论
68. 黄庐隐女士及其作品
69. 鲁迅的孤僻
70. 矛盾创作的考察(《读书月刊》1931年第1期)
71. 矛盾的《路》
72. 女性的魅力
73. 《中国现代作家》(1932年)收有《沈从文的作品批评》、《巴金论》等文章。
74. 《中国现代女作家》(1932年)收有《沉樱女士的恋爱小说》、
75. 《郁达夫论》(1933年)收有《郁达夫论》、《郁达夫与“迷羊”》、《论郁达夫作风的转变》等文章。
77. 小说的图解(《读书月刊》1931年第4-5期)
78. 再给文学青年
79. 沉樱论(《青年界》1936年第5期)
80. 儿童书信范本
81. 小朋友自习法
82. 冬风春风
83. 文学常识
84. 文学与科学的交流(1947年)
85. 小说的研究
86. 致文学青年
87. 谈写作问题的书
88. 中国艺术教育概况及其发展计划
89. 中原地区新文艺及其统治政策
90. 小说新技巧概论(1931年)
91. 怎样读文学作品(《读书月刊》1931年第1-2期)
92. 日记文作法
93. 书信文作法
94. 1934年《青年界》请贺玉波翻译欧美科学方面的新发明。
95. 怎样研究图画(《青年界》1934年第4期)
96. 怎样读文学作品
97. 事业谋职及其他(《青年界》1936年第1期)
98. 新年风景
99. 苏联妇女生活 贺玉波译(《女子月刊》1936年第10期)
100. 新发明的军器与军备(《青年界》1937年第5期)
101. 世界最强的陆军(《青年界》1937年第3期)
102. 新式军舰(《青年界》1937年第2期)
103. 约瑟夫·吉卜林的“野兽世界”(《大光图书月报》1936年第1期)
105. 探险的故事(《读书青年》1936年第12期)
106. 临产(《读者月刊》1933年第2期)蕊珠著
107. “永久的女性”读后感(《大光图书月报》1936年第1期)蕊珠著
108. 透明的笛子 蕊珠
109. 汽车顶上的幕帐
110. 飞机式的雪橇
111. 电力摩托椅
112. 双丝电灯泡
113. 练习角力的假人
114. 法国军队的飞机探听器
115. 修理油池的机座
116. 铁路模型
117. 无尾的飞机
118. 飞机场的运油车
119. 肥皂雕成的熊像
120. 放热的浴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上海岁月
文学评论与访问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