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audio dub),是为影片或
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是一种电影、电视表现手法,将未经现场录音的镜头配录上对白、解说音响效果和音乐。
1877年,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
留声机。此后,有声电影和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配音的出现。上世纪30年代,“配音译制(
Dubbing)”技术出现,使得
德国、
法国、
意大利等国家开始采用配音译制。20世纪30年代,
苏联、东欧电影开始输入中国。1948年,中国最早的专业
译制片生产基地长影译制片厂成立,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2018年1月22日,大型纪录片《
创新中国》开播,该片是世界首部采用
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近年来,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配音中的运用趋于完善。配音大致分为人物语言配音和叙述语言配音两大类。配音具有多种功能,能准确传达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具备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在传递信息、营造氛围和美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23年,配音市场正处于黄金时期,无论是纪录片、动漫、
有声书,还是导航等,都对配音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
基本概念
配音,是为影片或
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是指台词的配录,很多时候电影需要由专人配录台词,如译制的外语影片、动画片等等,有时由于表演者的语言问题也要由他人为其配音。
无论是新闻、专题、广告,还是人物、事件、景观,一切以画面为基础的“画外之音”,主要指配合画面的有声语言,就可以统称配音。但是,配音大都不是画面中人物自己说出的话、一般人的自然说话,而是由专业人员配上去的,符合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符合人物的身份、心态、语境、语气的鲜活话语。因此,这是一种艺术创作。配音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
同构的表演形式,其内核是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情绪色彩。
配音工作通过声音完善人物形象,要求配音演员钻研剧本,仔细观察演员的表演,寻找合适的语调和气息状态,让声音与口型相符合。
历史沿革
初期发展
1877年,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
留声机,使人类能够记录声音。1900年,
巴黎放映了第一部有声电影。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配上同步声音的技术逐渐成熟。这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配乐、音效、动效和配音的出现。配音是指为有声电影而产生的人声部分,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
1929年1月,在
法国放映的
美国有声电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是西方最早采用字幕翻译的电影。随后,
意大利、
丹麦等国也开始制作有声电影的字幕翻译。上世纪30年代,“配音译制(
Dubbing)”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使得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和中欧的一些小国,如
德国、法国、意大利、
西班牙、
匈牙利和
土耳其等,开始采用配音译制。与此同时,在
俄罗斯、
波兰以及一些
苏联国家如
立陶宛、
拉脱维亚和
白俄罗斯等地,“叠音译制(voice-over)”成为外国电影和电视的主要翻译方式。
中期成长
20世纪30年代,
苏联、东欧电影开始输入中国。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作品匮乏,为了满足广大百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政府引进了大量外国影片,其中以苏联影片和东欧国家影片为主。然而,引进的影片面临一个关键性问题:观众可以看懂画面内容,但却听不懂影片中人物对话。在这种形势下,1948年,长影
译制片厂成立,是中国最早的专业译制片生产基地。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还有《
罗马假日》《
变相怪杰》等经典影片。当时与长影译制片厂并驾齐驱的,还有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长影译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完成了许多影片的配音工作,如《复活》《
阴谋与爱情》《
卡桑德拉大桥》《
尼罗河上的惨案》《
远山的呼唤》《
追捕》《
简爱电影》《加里森敢死队》《
佐罗》等备受喜爱的经典。同时,也培养了向隽珠、
邱岳峰、
肖南、
陈汝斌、
毕克、
刘广宁、
乔榛、
童自荣、
丁建华等一批杰出的配音艺术家。
创新发展
2018年1月22日,大型纪录片《
创新中国》开播,该片在制作中创新性地使用了
语音合成技术,是世界首部采用
人工智慧配音的大型纪录片。2018年
湖南卫视自制综艺《
声临其境》第一季开播,这档节目定位为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掀起了一阵国民的“配音热潮”。
2021年10月2日,湖南卫视数字主持人
小漾与广大观众首次见面,这项成熟技术的运用,宣告了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人工智能配音中的营运已经趋于完善。
要素与特点
配音要素
配音艺术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具体形式。在创作中,需要遵循表达规律,利用声音的多种样式展现语言内容。关键在于尽可能完美地与稿件和节目的体裁风格相匹配,以满足受众的认知和审美需求。
合理表达台词蕴含的情感
好的声音能赋予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引发共鸣和同情。在纪录片《
中国》中,
周涛的配音为
杜甫的片段赋予了温暖的女中音,传递了历史的厚重感,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并为影片注入温情。随着
影视技术的进步,配音解说在纪录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解释画面,还能丰富叙事,渲染气氛,引发思考,创造意境。
创造性表达审美意义
每位配音演员都是独特的创作者,用个人风格赋予文本价值和审美意义。在纪录片配音时,他们运用想象力进行
二次创作。比如,
李立宏在《
舌尖上的新年》中为
兰州牛肉拉面配音,用简短的描述创造了饱满的形象,赋予影片独特魅力和多层次感受。这种创作赋予了文本与画面新的价值,展现了配音演员的创作力和思考。
慎重表达主观性语言
声音不仅是客观文字,也承载着思想和感情色彩。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因情境、情绪不同而有差异。声音表达是内在思想的外化,具有导向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感受。语气和语调展现主观性,失去主观性则失去灵魂。因此,在表达主观语言时需慎重选择语气,微小变化影响意义。配音前需调动思想感情,配音演员需理解、感受、想象,并思考角色性格特点,转化为细腻情感共鸣。
将影视作品风格作为基础
首先,研读原著,深入了解影片风格和特点,制定适合的配音策略。例如,《
霸王别姬》的
京剧唱腔要准确呈现电影风格。其次,理解台词和角色情感,突出电影文化、背景细节。比如,在《
无人区》中强调生存压力和
文化冲突。再者,不断提升技能水平,适应行业变化,保证配音与电影契合。最后,善用音频技术提高录音质量,清晰传达电影风格和意图。
将人物风格作为依托
影视配音的核心在于演员通过表达来打造角色形象。首先,深入了解电影人物,把握其性格、行为和语言风格,以更精准地传达情感。其次,选用与角色匹配的配音演员,确保自然表达情感。再者,优化声音质地和音效,突出人物性格和氛围,比如《
激战》中营造的紧张氛围。最后,精心挑选配乐,强调角色情感和性格,与配音演员协同提升表现力。
从文化背景差异入手
影视作品在不同国家播放,影视配音需考虑文化背景,实现“本土化”和“时代化”。首先,了解作品文化背景,深入了解电影主题和情感氛围。例如,《
康熙微服私访记1》的配音需对当时社会、人物和言语风格有深入了解。其次,精细翻译解决文化差异,准确表达情感和内涵。比如,《
让子弹飞》配音需精确传达当地文化特色。最后,调整语气和语调,准确传达情感和氛围。如《
鬼子来了》的配音需根据文化差异调整语气和语调,更好传达人物性格和情感。以文化差异为出发点,提高影视配音质量,让观众更深刻了解角色和情节。
配音特点
人物形象的再现性
影视表演是演员在银幕上的创作,而影视剧配音是语言和声音的创作,二次再现了影视人物的表演和情感,是表演的“三度创作”。影视编剧、导演和演员进行一度和二度创作,提供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创造性表现,构成影视剧的创作。配音则是对影片原生表演的再次创作,根据剧本和对人物细节的理解,以声音、表演和音乐再现角色,是基于一度和二度创作的深度再现艺术,区别于一般表演和语言创作,是“三度创作”的再现性表演艺术。
多方配合的技术性
配音的技术性体现在口型的精准匹配上。保持配音台词与影片中人物的口型完全吻合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要求。这包括配音语言和人物在片中说话的口型、表情、气息等保持一致,使观众感受不到配音的存在,认为声音来自同一角色。特别是在
译制片中,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对口型匹配的挑战更大。口型的精准匹配是影片获得还原和完美呈现的基础,也是保证影片质量的重要保障。
配音角色的多向性
配音涉及多角度的角色特征。通常,演员只需理解角色本身,在对戏中扮演着一个角色,但在配音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对象,需要处理多方面的刺激。演员形塑了角色的第一个形象,配音演员代表着原片中的人物形象,即演员的形象,构成第二个“我”。配音师则进行第三度创作,是第三种“我”。配音演员需要整合这三种“我”,分辨情感区别,从而在表现中创造更丰富的感觉。
分类性质
配音大致分为人物语言配音和叙述语言配音两大类。
人物语言配音
人物语言配音是以人物形象为基础,精确匹配人物的性格、动作、口型和
音质。它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
广播剧、游戏等不同类型的人物配音。
叙述语言配音
叙述语言配音是以影片或其他媒体的主题叙述为核心的配音形式,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它涵盖专题片、纪录片、广告、企业宣传片、媒体形象片、节目预告片、栏目片花以及舞台戏剧旁白等不同形式的配音。
发展现状
截止2023年,配音市场正处于黄金时期,无论是纪录片、动漫、
有声书,还是导航等,都对配音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人们希望追求更有品质的声音。并且随着
中原地区影视作品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影视配音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这种势头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影视剧产量大增,对人物配音需求旺盛。国产影视剧数量迅速攀升,2017年超过300部,集数超1.5万集。随着IP改编和原创剧本不断涌现,配音需求持续扩大。2、国漫崛起、游戏风靡,配音前景广阔。国产动漫蓬勃发展,同时,随着网游和手游的流行,对
游戏音效的关注度也提高。国漫和游戏领域的增长将为配音提供更广阔的舞台。3、配音工作室增多,人才队伍壮大。中配音工作室不断发展,形成南北两大配音圈,如
北斗企鹅工作室、光合
积木、领声、音熊、胜利之音等。这些工作室吸引了大批粉丝,配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4、网络配音势头良好,大众化、娱乐化。各种配音网站和平台如淮秀帮、胥渡吧等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配音普及化、娱乐化的形式吸引了更多人参与,扩大了受众基础。5、原创声音类综艺节目增加,配音比赛多了起来。各地和高校设立了多种配音比赛,如《
声临其境》等,不仅引流,也发现了大量人才。6、粉丝经济崛起,专业配音演员商业化。新媒体平台让配音作品和演员有了更多曝光,他们在
bilibili、快手、
抖音、
新浪微博等平台积攒了粉丝群体,为影视配音商业化开辟了新路径。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后,电影业开始探索声音技术的新领域。经过时间推演,智能语音技术已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创作者们尝试新的
表达方式,甚至着手探索完全
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湖南卫视的节目变革,尤其数字主持人
小漾的加入,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中的新尝试。数字主持人成为视听完美结合、动静有机交融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配音技术已突破传统,达到了千人千声的阶段。
影响及意义
影响
在当前时代,配音有着市场需求。有些人通过“听书”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而一些地方设立的“声音图书馆”甚至帮助不识字的人享受“读书”的乐趣。随着多元阅读场景的增加,对配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声音作为传播形式,具有较低的接收门槛,能够通过语调、节奏和声线直击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有魅力的声音付费,这种发展趋势也带动了配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意义
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能通过声音模仿原有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自身创作,使声音和形态相得益彰。它具有多种功能,能准确传达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具备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在传递信息、营造氛围和美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配音是影视作品中为人物或主题叙述赋予声音的艺术。它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诠释和塑造形象的艺术表达形式,与有声影视艺术同时诞生、并随之共同发展。配音在影视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
长春电影制片厂和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精彩配音,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角色形象,并向观众展示了异域文化风貌。这些经典的
译制片配音作品至今仍深入人心。各类配音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