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
配音混录后的影片
译制片直接把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又称”翻译片“”翻版片“。
译制片是在原版影片基础上针对声音剪辑的一次二次创作,可以使不懂原版片语言的观众听懂和了解影片的内容。译制片制作的一般方法是:先将原版片的对白译成所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按照原版片画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近似的语调、口型录成一条翻译的对白声带,然后和原版片中的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合录制,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译制片拷贝。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一种民族语言译成另一种民族语言的影片。
在对电影作品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译制片的翻译与配音更加注重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要保证在文本内容意义的基本传达基础上,力求内容简洁易懂,减轻观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难度。在配音环节中,要求配音演员与剧中角色在话语节奏上保持一致,与角色融于一身,情感的投入通过声音达到完美的释放。无论是内容的翻译与解说,还是演员的配音都要求达到和谐统一。译制片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译制片强调影片艺术思想的无国界表达,要求翻译与配音在不同民族文化语境下实现最佳融合,其最终的艺术追求是文化意向的有效传达。
发展历程
根据中原地区近现代电影发展和电影历史事件 ,中国译制片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译制片制作 比较简单,由外语电影爱好者译制逐步向专业电影公司译制过渡,译制技术逐步发展 ,译制片专业制作人员出现,字幕翻译质量得到提升。1922年,上海孔雀电影公司首创外片译配中文字幕的先例,此做法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此后,引进片又流行 “译意 风”,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观众听到配音人员的同步讲解。严格来说 ,上述这些译配方法 ,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译制片。历史上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译制片是1948年在大上海电影院公映的意大利影片《一舞难忘 》。同年7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由专业队伍组成的译制片机构,并完成了《Рядовой Александр Матросов》(译制片中文名《一个普通的战士》)的翻译配音工作 。此后,他们又连续译制了 《俄国问题》和 《K伟大的转折》。上海电影译制厂(1957年成立)翻译并制作的《团的儿子》的上映,对当时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提高建设新中国的觉悟与热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缓慢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中原地区内外形势和国内政治生活的需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译制片大量被引进、制作出来。译制片专业制作厂成立 ,专业译制片制作人员得到补充,制作技术不断改进,译作质量得到提高,大量脍炙人口的译制经典作品不断推向市场。但相比电影市场不断成长和成熟的欧美国家,中国译制片市场发展仍然迟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引进外来电影的数量有所减少。译制片的引进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为主。这个阶段,各电影公司纷纷成立电影译制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 (1955年成立)制作了新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54年开始有针对性地为军队翻译引进 电影 ,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部门也于1973年开始创作译制国外电影 ,优秀的译 制片不断推向影院。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了《卖花姑娘》(朝鲜,1972年)等感人至深的译制片。北京电影制片厂引 进译制 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王国,1972年 ),上海电影译制厂 (1957年成立 )先后引进译制了《基督山伯爵》 (法国,7954年 )、《巴黎圣母院 》(法国,1956年 )、《战争与和平》(苏联 1966-1967年)、《多瑙河三角洲》(罗马尼亚,1975年) 等影片。在大量引进的同时,影片的制作技术也得到逐步提高 ,译制片字幕翻译和配音水平不断提升,制作人员开始 由翻译专业人员担任 ,涌现出了如袁乃晨胡庆汉等第一代译制人员。中国开始重视译制片的引进,并设立专门奖项来鼓励优秀译制片的制作 ,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全面发展阶段
中原地区改革开放之后 ,欧美国家优秀电影进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冲击了比较脆弱的中影股份制作市场,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译制片制作 、放映技术的引进和换代,使得电影引进片源与规格大大丰富,技术革新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译制片的引进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片源,欧美日韩等国的电影也被大量引进 ,其中上海电影译制厂引进数量最多 ,缔造了20世纪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 。《追捕》《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远山的呼唤》《苔丝》《黑色郁金香》等多部影片获得 1979年至1985年7年间文化部颁发的 “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这个阶段发生了两个改变电影一枝独秀的事件,一是电视技术的引进、革新和推广 ,二是电子数码技术的发明引进和流行。电视技术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看到电视电影节目,从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 电视剧译制片 《巧入敌后》开始,电视剧译制片就受到观众的追捧。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译制片,如 《加里森敢死队》《亚瑟王:斗兽争霸》《血疑》等深受观众喜爱。电子数码技术尤其是播放技术的革命,使人们的观影方式多元化,越来越 多的观众走出电影院,在家就可以看电影。本阶段后期 ,各大城市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电影院 ,并引进 3D技术,越来越多的 观众又回到影院感受新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 ,一批优秀译制片 取得票房巨大成功,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取得 3.6 亿元票房。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革命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预示着译制片市场必将经变革。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的影视资源,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爱好者将国外片源引进 制作 ,并在互联网上进行流传观看 。正规译制厂开始走精品路线,字幕翻译制作和配音更加接地气,译制片的票房收不断攀升,中国国内影视市场更加繁荣。 数字技术的革新使得电影院观影感受比家庭影院更强烈,画面、 色彩、场景及音效等是家庭普通设备无法企及的。欧美影视剧作品,如《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变形金刚》《疯狂动物城》等译制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此外,电视剧译制片引进的电视剧题材多样化, 片源进一步扩大收视率提升,尤其是动画和故事类译制片更受观众喜爱。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丰富的内容和片源使在线观影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观影形式。
分类
广义的译制片包括原声本国语言字幕、原声本国语言解说、原声本国语言配音、无原声轨本国语言配音四种形式。狭义的译制片单纯指的是后两种形式,即配音混录后的影片。
代表作品
《一舞难忘》
意大利电影《一舞难忘》是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中国第一部外语译制影片。1948年1月8日,在上海 大戏院公映,在当时中国国内翻译人才紧缺 情况下,译制这部电影的华侨王文涛通过周详的计算,记录对白时间长度和口型对应,并由20多个华侨青年历时10个月的时间和数百次的反复试验完成了译制。
《普通一兵》
1949年5月,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普通一兵》(苏联电影)上映,讲述了新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的故事。这部苏联影片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译制导演是被称为“中国译制片之父”的袁乃晨,电影翻译是孟广钧吴静担任女主角娜塔莎配音。如今网上还能找到这部影片,由于配音演员都来自东北地区,片中的“战斗民族”一开口,一股“大碴子味儿”扑面而来,东北话台词受到了网友热评,有网友调侃说:“好怕说着说着突然来段二人转。”接地气的东北口音也与片中苏联红军战士的工农身份意外贴合。《普通一兵》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翻译片一等奖
《简·爱》
经典文学名著《简•爱》曾在世界电影史上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1970年版《简爱》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版《简•爱》被引入中国,由上海电影译制厂第一任厂长陈叙一翻译并担任译制导演,配音演员邱岳为美国著名男演员乔 治•安德鲁·斯科特扮演的男主角罗切斯特配音, 也由此塑造了中国配音史上堪称经典的银幕形象。被誉为“上译厂当家花旦”的李梓,为这部影片女主角配立。邱岳峰的声音深沉、有些沙哑。李梓的声音浑厚、可塑性强。译制片《简•爱》成为了当年那个时期不可磨灭的经典之声。
《追捕》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和中日关系逐渐升温,文化事业也力图百花齐放,日本电影《追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引进,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中国播映的首部日本电影,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乔榛担任译制导演,当时超过9 亿国人观看。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观众而言,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娱乐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里拥有的共同回忆,这部电影成为了当时译制片配音的巅峰之作。《追捕》获中国文化部1979年优秀译制片奖。
代表人物
袁乃晨
袁乃晨(1919年12月—2015年10月5日),被誉为新中国电影译制片之父。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新中国成立后,袁乃晨组建译制机构,组织领导并亲任导演译制了中国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普通一兵》的成功,奠定了翻版片这一片种的基础。在译制过程中,袁乃晨开创性地运用了翻译影片“对口型”的译配方法,将“乌拉”(俄语皇帝之意)翻译成“冲啊”,使影片更具戏剧张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袁乃晨所开创的翻译影片“对口型”的译配方法,至今仍在中国译制片业所应用。
邱岳峰
邱岳峰(1922年5月10日~1980年3月30日),中国译制片演员。曾用名邱呼生、欧阳月枫。1950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译制片演员。他在30年的译制片创作生涯中,为约200部外国影片的主要角色配音,运用语言声音创造性地再现了原来的银幕形象,所配角色上至总统、下及平民,甚至有小偷、奸商、神甫、幻想者、杀人谋财的“英雄”、风度潇洒的白军中尉、忧郁怪癖的英国绅士等。他给每个角色的配音均独具神韵、特色各异,与原片中的人物水乳交融、相映生辉,如《警察与小偷》(1957)中的小偷、《红菱艳》(1972)中的莱蒙托夫、《简爱电影》(1979)中的罗切斯特、《大独裁者》(1980)中的阿道夫·希特勒和理发师、《凡尔杜先生》(1980)中的凡尔杜、《悲惨世界》(1981)中的小店主德纳第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译制片配音艺术作出了贡献。同时在数十部中国美术片和故事片中担任配音,如《西游记之大闹天宫》(1964)中的孙悟空太上老君,《阿凡提之奇缘历险》(1979)中的巴依老爷等。
李梓
李梓(1930年12月23日~2014年1月5日)中国译制片配音演员。1952年,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后转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1954年,为《不可分离的朋友》中的阳光少年配音,开始从事译制片配音工作。1977年,为《叶塞尼亚》中奔放热烈的吉普赛女郎叶塞尼亚配音,获上海文联表演艺术奖。李梓音质优美、纯净,韵味十足。她有着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嗓音多变,配音不太受影片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所限,能为多年龄层的角色配音。从名门贵胄到卑微阶层,从少女、少妇到村妇,从女游击队长到科学家,各种年龄、气质、身份、秉性的女性形象,都被李梓处理得贴切传神,各具风采。李梓一生共为300多部译制片配音,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公认的“当家花旦”,也是上海电影译制厂为内参片配音最多的演员。代表作品有《红与黑》(1957)中的木尔小姐、《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1958)中的丽茜、《阴谋与爱情》(1960)中的路易莎、《白夜》(1961)中的纳斯金卡、《红色宣传员》(1963)中的李善子、《红菱艳》(1970)中的伊莲·佩姬、《简·爱》(1972)中的简·爱、《巴黎圣母院》(1972)中的艾丝美拉达、《基督山伯爵》等。
陈叙一
陈叙一(1918年12月~1992年4月24日),中国电影译制片翻译、导演。1943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曾根据美国剧作家E.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改写成中国话剧《田园恨》。1949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翻译组组长。在他的主持领导下,完成了上海电影第一部苏联译制片《团的儿子》。195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他先后任副厂长、厂长,担任译制片的翻译、创作和生产的领导工作。1953年翻译了第一部波兰电影剧本《肖邦的青年时代》,之后相继翻译了《匹克威克外传》《偷自行车的人》《王子复仇记》《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简爱电影》等数十部外国电影剧本,导演了《华沙一条街》《王子复仇记》《白痴》《白夜》《恭顺的妓女》(又译《可尊敬的妓女》)等40多部译制片。在译制片的艺术实践中,陈叙一创造出片段配音法,培养了一大批翻译、导演和配音演员,为中国译制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任第4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第5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
毕克
毕克(1931年7月21日~2001年3月23日)中国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原名毕德泉。1950年开始,先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广西宜山地委文工团话剧队、苏州新苏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和译制片导演,后担任演员室主任、艺委会副主任。1978年,为《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男主角赫尔克里·波洛侦探配音,影片中的大段精彩独白令人印象尤深。1981年,与苏秀联合译制并担任配音的《远山的呼唤》,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优秀译制片奖。1988年,译制并担任配音的《谜中之谜》,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优秀译制片奖。1978年起,在《追捕》(1978)、《远山的呼唤》(1981)、《海峡》(1983)、《兆治酒馆》(1984)、《幸福的黄手帕》(1985)等多部影片中为高仓健饰演的角色配音,较好地体现了高仓健硬朗冷峻又外冷内热的气质及表演风格。《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赫尔克里·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被公认为其配音生涯的巅峰之作。毕克的声音醇厚细腻,音质饱满,语调根据角色性格而多变,先后为500多部译制片、美术片和科教片配音,尤其擅长为稳重成熟的男性和银幕硬汉配音。
刘广宁
刘广宁(1939年1月27日-2020年6月25日),中国配音演员。1960年成为上海电影译制厂见习配音演员。同年,参与保加利亚电影《第一课》的配音。1963年,为《罪恶之家》中的伯尔林小姐配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78年,为《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杀人凶手杰姬配音,突出了集热情浪漫、凶狠狡、杀伐决断于一身的人物多面性,展现了驾驭性格复杂多变的角色的能力。1987年,为《天使的愤怒》中的詹妮弗配音,获第5届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
刘广宁音质清脆甜美、晶莹清亮,无论为美丽善良、天真无邪的清纯少女,还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年轻女性配音都游刃有余。她通过丰富的语调和气息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处境中的女性形象,声情并茂,被观众誉为“银幕后的公主”。曾为300多部译制片、国产片配音,还参加过电视剧配音和广播剧演播等工作。此外,还出演了影片《建国大业》(2009)、《十月围城》(2009)等。2017年,出版《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从不曾忘记的往事》一书。
丁建华
丁建华出生于1953年,中国影视配音演员、译制导演。1970年,进入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任话剧演员。1976年,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成为配音演员。1978年,在乔榛担任译制导演的《追捕》中为真由美配音,成为观众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形象。1988年,为《昏迷》中的女主角配音,获第3届金凤凰奖。1993年,与乔榛联合译制《国际女郎》,获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93年优秀译制片奖。1994年,担任《亡命天涯》的译制导演,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第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2002年,担任《哈利·波特与密室》的译制导演,获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2005年,担任《翻译风波》的译制导演,获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丁建华音色明亮活泼,兼具妩媚和泼辣的特质。她的声音可塑性强,除了为很多天真烂漫、自由奔放的少女型角色配音,也为一些孩童角色甚至襁褓中的婴儿配音。曾为倍赏千惠子主演的多部电影和L.施耐德主演的“茜茜公主”配音。2002年后,为多部《哈利.波特系列》系列影片中M.史密斯饰演的老年角色米勒娃·麦格配音。
童自荣
童自荣生于1944年1月11日,中国影视配音演员。1962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表演系,痴迷于孙道临邱岳峰毕克尚华配音的译制片,其中孙道临的发声和重音处理,对他日后的配音影响深远。1973年,到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开始从事配音事业。1978年,为《未来世界》中的记者查克配音,开始崭露头角。1979年,为《佐罗》中A.德龙饰演的佐罗配音,独具特色,不同于《佐罗》原片中德龙沙哑的烟酒嗓,得到了德龙的肯定,并被誉为“声音世界的王子”。1985年,为《黑郁金香》中德龙饰演的居里安配音,影片获198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译制片奖。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为《警官的诺言》《孤胆警探》中德龙饰演的角色配音。2004年退休后主要为动画片配音。童自荣的声音华丽清亮、优美飘逸,擅长赋予角色格外的美感,为形象增色。
孟广钧
孟广钧 生于927年5月15日,中影股份翻译家。1948年去兴山区,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翻译,与鸣、刘迟袁乃晨等人一起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华语对白的苏联译制片《普通一兵》。影片《普通一兵》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翻译片一等奖。此后担任该厂翻译片处组长,相继翻译了《阴谋》《苏沃洛夫》《波罗的海代表》等影片,以及《侦察员的功勋》《愤怒的火焰》《罗马十一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二十六天》等近30部苏联和其他国家的电影剧本。1954年,担任文化部电影局专家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调中国电影出版社任外国电影书籍编辑室副主任,负责主编《国际电影》。1958年任外国电影书籍编辑室主任。1960年中影股份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任对外联络部部委兼中国电影出版社编审。曾任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社长,第4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书记处常务书记,第5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
乔榛
乔榛生于1942年11月17日,中国影视配音演员、译制导演、电影演员。1970年,借调至上海电影译制厂为影片《红菱艳》中的教练格里沙配音。1975年,正式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1984~1986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1998年,再次出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直至退休。1978年,担任日本影片《追捕》的译制导演,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译制片奖。1982年,担任法国影片《苔丝》的译制导演,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译制片奖。1983年,担任法国影片《国家利益》的译制导演,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译制片奖。1989年,为《战争与和平》中的沃伦斯基配音,获第2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1993年,与丁建华联合担任影片《国际女郎》的译制导演,获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93年优秀译制片奖。1995年,担任美国影片《真实的谎言》的译制导演,获第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1999年,担任英美合拍影片《诺丁山》的译制导演,获第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2003年,担任韩国影片《假如爱有天意》的译制导演,获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
制作单位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北电影制片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进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月由长春迁往黑龙江省兴山区(今属鹤岗市),并于10月1日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完成了第一部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上海电影译制厂
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49年筹建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1950年译制出第一部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1957年,以译制片组为基础,正式建成上海电影译制厂。陈叙一任厂长。该厂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配音演员,如邱岳峰毕克尚华李梓刘广宁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等。在他们配音的影片中,朝鲜的《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日本的《啊,野麦岭》和《远山的呼唤》、英国的《苔丝》、法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胜利大逃亡》、苏联的《国际女郎》等获文化部或广电总局颁发的优秀译制片奖。该厂还配音复制过不少中国少数民族语片和粤语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把中国影片《孔雀公主》《武当》《城南旧事》等译制成英、法、西班牙语等外语片。1996年,与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组建上海电影。进入21世纪,上海电影译制厂为《木乃伊归来》《古墓丽影》《侏罗纪公园3D》《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怪物史瑞克》《暴风雪》《暗流》《外星人》《蜘蛛侠:英雄归来》《精灵鼠小弟2》《风语者》《无声的舞者》《印度往事》《情归亚拉巴马州》《爱有天意》《钢琴家》《后天》《加菲猫》《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敢死队》《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了不起的盖茨比》《侏罗纪世界》等外国影片配音。作为中国第一家译制外国影片的专业电影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中影股份事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配音演员,创造出了众多经典的银幕形象,为中外电影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片部门
身为北平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是在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的原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的基础上,抽调延安市及各革命根据地从事电影和文艺工作的干部而建立的。1949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
内蒙古电影集团
1958年8月10日正式建厂,1962年改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专门译制蒙古语影片。1979年恢复原名,重新拍摄故事片,兼制新闻纪录片和蒙古语译制片,厂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95年译制片室从电影厂分离出去,组建内蒙古民族语译制中心,同年,洗印车间撤销。2009年12月10日,为整合影视资源、拓宽产业链,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为核心组建内蒙古电影集团,保留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牌子。建厂以来,译制蒙古语影片近2000部,其中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成立后译制影片近800部,生产、制作、发行、拷贝16毫米蒙古语电影3500多部,多部数字蒙古语译制电影已进入农牧区公益院线。多部译制影片荣获国家四部委颁发的第1、2、3届少数民族语优秀译制影片骏马奖和综合技术骏马奖,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娜奖等。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因此先后获国家“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中国电影公司、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共8家单位组成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简称中影集团)。中影集团译制中心自2003年成立后,所译制的影片《亚瑟王》荣获了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金刚》、《黑客帝国:矩阵革命》荣获“华表奖优秀译制片提名奖”,《帝企鹅日记》荣获“法国陈氏传媒优秀译制片奖”。
其他
电影频道为纪念中国电影译制片65周年,于2014年12月31日晚22:00播出讲述中国电影译制之路的专题片《永恒的魅力》。
瓶颈
缺乏监管,译制片市场混乱
如今的译制片与以往相比已大不如从前,那些上海译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经典译制作品如今更是很难超越。当译制片进入市场化运作之后,前景并没有最初设想的那么完美。目前译制片质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制作周期短、制作费用不足、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作一部译制片的时间在一个月到两个月左右;而现在,制作一部译制片可能只有一周的时间,这种追求效率的制作必然会影响到质量。其次,制作费用不足打击了配音演员和翻译人员的信心。过去,很多电影、话剧著名演员都愿意在业余时间参与译制片的配音工作。第三,对已经播出的译制片的质量缺少一个评价体系,由于缺乏行业评价标准,导致译制水平良莠不齐。
译制片需要高门槛
译制片的制作须具备规范的流程,适当提高制作经费。其次,应给译制片设置更高的“门槛”,树立艺术标准,对译制片的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并建立译制片的评价体系,不仅用量化的标准衡量译制片行业的情况,还要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的评价译制片质量及译制片市场。
译制片酬底
片酬方面,译制人员很无奈。译制片应该是跟原片分成的,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制作公司给一部译制片多少预算经费,就只能用这些经费来进行制作。而在真正参与整部影片经营的时候,译制片译制配音部分的片酬会被压得很低。缺乏行业艺术标准、制作资金短缺、译制人才流失等问题成为译制片发展中的“顽疾”。
参考资料
译制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1
..2023-12-02
..2023-12-01
我们还需要译制片吗?.光明网.2023-12-06
孟广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7
吴静.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7
佳片有约 | 译制片经典——《简·爱》.电影频道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7
乔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7
邱岳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6
李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6
陈叙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7
毕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6
刘广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6
丁建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6
童自荣.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6
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3
上海电影译制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2
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3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2
中国电影译制片65周年.中新网.2014-12-3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分类
代表作品
《一舞难忘》
《普通一兵》
《简·爱》
《追捕》
代表人物
袁乃晨
邱岳峰
李梓
陈叙一
毕克
刘广宁
丁建华
童自荣
孟广钧
乔榛
制作单位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译制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片部门
内蒙古电影集团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
瓶颈
缺乏监管,译制片市场混乱
译制片需要高门槛
译制片酬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