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十,女,1951年11月7日生,
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笔名高原、秦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工作者百佳奖。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有数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诗歌集出版。其中较有影响的是20世纪70年代与他人合作的长诗《理想之歌》。
1985年,调至北京《
法治日报》(后改名《法制日报》)任编辑、记者,后担任周末部主任,高级编辑;
1986年至198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学习,获文学
学士,获庄重文奖学金;
1991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任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中直工委委员;同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
(1)《只缘妖雾又重来——来自云南省禁毒一线的报告》,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
三十年前,有一首诗在中国青年中广为流传。上中学时,我在班上,在学校里都朗诵过它,照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样子,电台播送的诗朗诵里的
配乐非常好听,比如引子的配乐就是管弦乐《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一段竹笛引出熟悉的旋律和极富深情的朗诵;中间还有一些进行曲也很有激情,我们做学生的找不到配乐,就用人声伴唱,居然也搏得满堂喝彩。
这首诗就是我至今仍然十分喜爱的《理想之歌》。作者之一的高红十是作为知识青年被推荐上了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完成诗作以后毕业,又回到了原来插队的
延安市,她在毕业务农申请书上写道:“《理想之歌》不光写在纸上,也要落实在行动上”。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再来看这首诗作,当然会有与当年不同的感觉,文中的一些提法也已不为我们所接受,但心中激起的热情仍然不减当年。《理想之歌》1976年出版时有8万多字,可惜早已遗失,现在也无法找到全文,仅凭记忆和在网上搜罗的只言片语,凑成了下面的文字,发到博客上(如果打开音响,还可以听到这首诗的部分朗诵),以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8周年。希望比我年长的老知青重读这首诗能勾起对火红年代的回忆,也希望后来者能理解并喜欢。
人民日报编者按:《理想之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部分工农兵学员1974年集体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它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和教育革命中锻炼成长的精神风貌。在当前教育战线大辩论中,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同志一再朗诵、阅读这首朝气蓬勃、激情洋溢的诗。这说明,它符合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教育革命胜利成果这一斗争的需要。本报刊登这首诗,以供更多的同志阅读,并用以回击教育界右倾翻案风,批驳那种攻击工农兵学员“质量低”之类的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