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刘雪庵词,黄自曲,尤克里里谱
吉他谱该歌谱演奏者为
丁可,歌曲名称为踏雪寻梅,歌谱类型为吉他谱。《踏雪寻梅 电影原声带》是同名电影的原声配乐专辑。该专辑由丁可创作及演绎,2016年3月30日由偏北音乐正式发行。
《踏雪寻梅》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梅花傲雪凌霜,千百年来人们赞颂其精神。歌曲描绘了青少年骑驴踏雪赏梅的画面,曲调轻快,抒发了人们兴奋愉快的心情。
这首简短高雅的艺术歌曲,洋溢着悠然赏梅的情绪。“响铃铛”用断音表现,生动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铃声。歌曲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充满童趣且朗朗上口。演唱歌曲能揭示主题,启发学生想象,使其饱含感情,并让他们受到艺术感染,体会到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
歌曲歌词
响叮当 响叮当 响叮当 响叮当
好花采得瓶供养 伴我书声琴韵
共度好时光
创作者资料及背景
黄自
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
教育家黄自,字今吾,于1904年3月23日生于江苏川沙(今属
上海市)。父母是教育家,其父黄洪培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之堂兄。黄自周岁即能背诵
民俗音乐,3岁便会唱
沈心工的歌曲。读小学时成绩优异,为全班之冠。12岁时入
清华大学学校(留美预备学校)学习,并参加学校鼓笛队演奏
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
男高音声部。其后,向何林一女士学习钢琴,向
王文显女士(清华教师)学
和声学与作曲。1923年,黄自在学校音乐会上担任
钢琴独奏,演奏了帕德列夫斯基的《古代风格的小步舞曲》和夏米纳德的《林中仙女》。1924年,
黄自以公费赴美深造。因出国进修无音乐名额,黄自只好入
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两年后毕业于该院,并获得文
学士。因黄自品德兼优,而被选为于1776年成立的
美国优秀大学生的全国性荣誉组织——法·培德·嘉派学会(Phi Beta Kappa)的会员,并入欧柏林音乐学院攻读
乐理作曲。两年后,转入
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于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黄自的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于同年5月31日,由黄自的导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指挥家大卫·斯坦利·史密斯(David Stanley Smith,1877~1949)指挥该院学生乐队与新港交响乐队,在康州新港坞西音乐厅联合首演。《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
交响乐作品,也是外国乐团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新港晚报》刊文称赞《怀旧》是音乐会中“唯一能自始至终给人以享受的乐曲。是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最佳配器的手法”。
黄自因此获得一笔
英国奖金,赴欧洲英、法、荷、德、意等国考察后回国。
1929年6月,黄自回到
上海市。先在沪江大学任教。翌年,应上海音专校长
萧友梅博士之聘请,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除教授理论作曲的全部专业课程——
和声学、曲式、对位、
赋格、
乐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外,还要教授音乐史及“领略法”(即音乐欣赏)两门共同必修课。黄自在担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之余,从事
音乐创作和
乐理的著述。
1930年11月23日晚,在上海
大光明电影院,由
意大利音乐家马利奥·帕契(Mario Paci,1878—1946)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一支全部由外国人组成的乐队)演奏了
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此举令中国音乐家深感自豪,并大大地激励了中国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热情。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赴
浦东新区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
抗敌歌》(后由
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音乐雄壮有力,充满“大众合力将国保”的爱国主义激情。同年11月9日,《抗敌歌》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袭击上海闸北,爱国将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率全体将士奋勇反击。同年4月24日黄自为何香凝词《赠前敌将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不久,
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
旗正飘飘》(韦瀚章词),于10月8日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录制成唱片(胜利54594—B),还被当年大长城影片公司的有声故事片《
还我山河》采用为插曲。《旗正飘飘》成为抗战前后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1933年3月底,黄自率领音专师生在
杭州市举行了两场“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并亲自主持报幕,音乐会以《
抗敌歌》《旗正飘飘》为压轴曲目。
上海市《中华日报》的评论写道:“悲壮激抑,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可谓名副其实矣。”
黄自创作的爱国歌曲还有《民谣》《切记分明》《九一八》《军歌》《学生国货年歌》《睡狮》和《北望》等。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黄自作《热血歌》(吴宗海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拼着你的热血去争光荣”的呼声。黄自曾满怀激情地说:“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不幸的是,《热血歌》竟成其绝唱。翌年,爱国抗战歌咏活动的倡导者黄自英年早逝,未能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而从《
抗敌歌》到《热血歌》却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音乐家
黄自的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1933年11月,在音专学生音乐会上首演了黄自于1932-1933年间创作的
清唱剧《长恨歌》(
韦瀚章词)中的七个乐章:一、《仙乐飘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长生殿》,三、《渔阳鼓动地来》、五、《
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婉转蛾眉马前死》,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十、《此恨绵绵无绝期》。尽管其余三个乐章尚未谱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个乐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诗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长恨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作品既讽刺了
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主义,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残。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亦将宫闱艳史美化为爱情悲剧。该作品的部分乐章在
黄自生前曾出版过乐谱及唱片。1943年5月,
重庆市的中国音乐研究会为纪念黄自逝世五周年,在《音乐月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黄自遗作——《
长恨歌》专号”。1957年,
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黄自的《长恨歌》。
1972年,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定居的
韦瀚章为纪念《长恨歌》创作40周年,应黄自的弟子
林声翕之约,重写了其余三章的歌词:四、《惊破霓裳羽衣曲》(男声朗诵),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混声合唱),九、《西宫南内多秋草》(男声朗诵),并由林氏谱曲。同年5月,《长恨歌》全曲十章由台湾四海出版社出版,并在
台北市纪念
黄自逝世34周年的音乐会上首演。由作曲家
罗伟伦改编的
民俗音乐配器版本和作曲家
黄安伦改编的管弦乐配器版本,分别在香港和
加拿大先后上演。
1935年10月,黄自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由帕契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
上海交响乐团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演出《都市风光幻想曲》片头音乐的海报。这是
中原地区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
黄自从事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社会活动提倡普及与提高并重。
1933年,黄自在《拟初中音乐教科书纲要》中提倡采用
五线谱教学视唱、
乐理与初级
和声学。同年6月,
黄自与
应尚能、
韦瀚章、
张玉珍合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至1935年10月共出版六册。黄自共撰文54篇;还创作了全书69首歌曲中的28首。其中包括《
花非花》《踏雪寻梅》等佳作。
黄自既创作了如《思乡》《
玫瑰三愿》等风格清新的艺术歌曲外,还谱写了不少优秀的儿歌和校歌。
1934年,黄自与
萧友梅、韦瀚章以“音乐艺文社”名义合编《
音乐杂志》。每周五在电台播放的《音乐欣赏》特别节目中担任主讲,并将其所撰之讲稿于前一天在《
新夜报》的《音乐专刊》(后改为《音乐周刊》)上发表。为此,
黄自与
贺绿汀、
向隅、
刘雪庵等成立了“音乐教育播音委员会”。此外,1935年4月,黄自还为汉口电台撰写过音乐常识广播稿。
1935年11月1日,黄自发起创办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由黄自、
谭小麟任正副团长,
吴伯超、
李惟宁任正副指挥。此乃中国
交响乐表演艺术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页。
黄自当年发表的论著诸如《中国音乐之起源》《尧、舜、夏、商时之音乐》《周朝音乐发达概况》《汉代音乐之变化》《六朝时音乐之没落与转变》《唐朝音乐之盛况》《宋元时代之剧乐》《明清两朝音乐概况》、《近世音乐之趋向》和《西洋音乐史分期法》《古代音乐》《中古音乐》《近代音乐》《主调音乐》《复调音乐》等文章,生动地体现了音乐理论家黄自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旁征博引,见解精辟。
黄自在《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1934)一文中提倡创作“民族化的新音乐”。
黄自身体力行,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改变其早期作品音乐语言较欧化的倾向,创作了如《山在虚无缥缈间》以及为电影《天论》(1935)谱写的主题歌《天伦歌》(乐队使用了笛、笙、
二胡、
琵琶和锣)等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黄自教导培养出众多的
中原地区杰出音乐人才,如
贺绿汀、
刘雪庵、
陈田鹤、
丁善德、
谭小麟、
江定仙、
夏之秋、
钱仁康、
张定和、
向隅、
邓尔敬、
林声翕、张昊、
戴粹伦等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批代表人物,均出自黄自的门下。
黄自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是当之无愧的。而贺绿汀比黄自年长一岁,刘雪庵仅比黄自年幼一岁,可见黄自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号召力感人至深。正如人民音乐家贺绿汀所言:“黄自比我小一岁,可是他是我的老师。他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
作曲技术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
教育家。没有黄自先生教导,我在
音乐创作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这一点是所有受过他的教导老一辈音乐工作者都有深切体会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黄自辞去教务主任之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编写《音乐史》及《和声学》两部论著。
1938年5月9日,黄自因患
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临终前,他对夫人汪颐年女士说:“你快去请医生,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师然谢世。
在哀悼黄自的追思会中,由张昊作词、
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合唱与管弦乐)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不由令人想起诗人格里尔帕泽为
弗朗茨·舒伯特写的
墓志铭:“这里埋葬了丰富的宝藏,还有更美好的希望。”
艺术成就
历史上有些名人像
流星的光芒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而黄自大师则不然。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却越来越为世人所推崇。
1992年,
黄自的歌曲《
思乡》(
韦瀚章词)、合唱《
抗敌歌》、《长恨歌》(
清唱剧)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5年6月17日,在
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黄自
塑像揭幕式。1997年9月,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凡三卷:
器乐作品分册、
声乐作品分册及文论分册。2004年3月23日,
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包括黄自塑像的揭幕典礼,黄自作品音乐会和研讨会。在首都北京和海内外,也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
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黄自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杰出贡献,正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并获得普遍的承认。
今年9月24日,
厦门爱乐乐团举办“纪念黄自诞辰——
安东·德沃夏克逝世100周年音乐会”,由笔者指挥演出了黄自的《都市风光幻想曲》和交响序曲《怀旧》;9月30日,在兰州金城大剧院举行“缅怀音乐大师黄自诞辰100周年、格林卡诞辰200周年纪念音乐会”,由笔者指挥
兰州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出了黄自的《
抗敌歌》《
旗正飘飘》《山在虚无缥缈间》等合唱作品和上述两首管弦乐曲,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音乐会前还举办了座谈会,
黄自的女儿黄祖庚教授和女婿涂祖孝教授出席了座谈会和音乐会。纪念活动在
甘肃省音乐界、文艺界及广大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我国近现代著名爱国主义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
教育家黄自的杰出贡献深为敬佩。
音乐家刘雪庵
刘雪庵,1905年出生在铜梁巴川镇东门盐店一个绅士家庭。他自幼失去父母,在同父异母兄长的
私塾中,接受
中华文化的教育,兼习
昆曲。他聪明好学,先后考入
铜梁中学校、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刘雪庵去
上海市,求学于
陈望道创办的
中华艺术大学,受教于
欧阳予倩、
洪深等文艺名流。次年考入上海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肖友梅、黄自学理论作曲,从俄籍教师吕维钿夫人学
钢琴,从朱英学
琵琶,从
吴伯超学指挥,从
龙榆生学中国韵文及诗词,从李维宁学赋律和自由作曲。真可谓“学贯中西,习通古今”,一颗音乐巨星冉冉升起。
音乐创作
在校求艺期间,
刘雪庵便开始了音乐创作。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为抒情乐曲,其中《踏雪寻梅》《飘零的落花》《菊花黄》《
枫桥再泊》《
红豆词》等乐曲典雅高洁,温柔敦厚,艺术韵味浓郁,深为当时的文化人所喜爱。另一类抒情乐曲则借鉴古乐府的通俗易懂,如《早行乐》《采莲谣》《布谷》《淮南民谣》等乐曲婉转动听,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民间广为传唱,并飘洋过海,惊动异城,当时的
东京、
巴黎、
纽约等大都市的出版界和音乐界也为刘雪庵作品的出版的演唱繁忙过,兴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