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赞(923年-977年),本名赵美,后改名赵匡赞,字元辅。幽州县(今天津市)人。
五代十国至
北宋初年将领,
后唐卢龙县节度使
赵德钧之孙,
辽朝丞相赵延寿之子。
赵赞自幼聪慧,被后
李嗣源特赐童子科及第。历仕后唐、
后晋两朝,亦曾受南侵的契丹任命。
刘知远在
太原市举义时,赵赞奉表劝进,授
护国军,移任
晋昌节度使,因心怀忧惧,曾联系
后蜀出兵反汉。随后听从
师爷建议入朝请罪,
刘承祐时拜左骁卫
上将军。
后周建立后,赵赞历官左右
羽林军、左龙武三统军。
后周攻南唐之战时,他屡有战功,以功获授保信节度使。北宋初年,移为忠正节度使。镇延州时恩威并施,使外族敬服。
干德六年(968年),移建雄军节度,后随
赵匡胤出击
北汉,包围太原。
赵光义即位后,进封卫国公。官终
敷州节度使。
赵赞本名赵美,改名赵匡赞,后为避宋太祖之讳,遂去“匡”字,改称赵赞,生于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其祖父
赵德钧,
后唐卢龙县节度使,封
北平市郡王。父
赵延寿,尚后
李嗣源女
兴平公主,官至
枢密使、忠武军节度使。
赵赞自幼聪慧,后唐明宗甚爱之,与诸孙、外孙石氏并育于六宅。暇日,因遍阅诸孙数十人,目赞曰:“是儿令器也。”赵赞七岁诵书二十七卷,应神童举。明宗诏曰:“
都尉之子,
太尉之孙,幼能诵书,弱不好弄,克彰庭训,宜锡科名,可特赐童子及弟。仍附
长兴县三年
礼部春榜。”久之,延寿出镇宣武军,因奏署牙内都校。
清泰末,
石敬瑭起并门,命延寿以枢密使将兵屯
上党郡,
赵德钧将本军自
幽州来会。时晋祖以
辽朝之援,引兵南下,德钧父子降晋,契丹主尽之北去,赞独与母公主留西洛。
天福三年,晋祖命赞奉母归蓟门,契丹署为金吾将军。数年,契丹以延寿为
涿州市节度,又署赞为牙内都校。开运末,契丹主将谋南侵,委政延寿。及平原陷,赞复受契丹署为河中节度。
延寿县从契丹北归,赞得留镇河中。
未几,汉祖(
刘知远)起
太原市,赞奉表劝进,汉祖加检校
太尉,仍镇河中。改
京兆尹、晋昌军节度。赞惧汉疑已,潜遣亲吏赵仙奉表归蜀。判官李恕者,本延寿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赞出镇,从为上介。至是,恕语赞曰:“燕王入辽,非所愿也,
汉方建国,必务
怀柔区,公若泥首归朝,必保富贵,狠狈入蜀,理难万全。傥复不容。后悔无及。公能听纳,请先入朝,为公申理。”赞即遣恕诣阙。汉祖见恕,问赞何以附蜀,恕曰:“赞家在燕蓟,身受
辽朝之命,自怀忧恐,谓
皇帝终不能容,招引西军,盖图苟免。臣意国家甫定,务安臣民,所以令臣乞哀求觐。”汉祖曰:“赞之父子亦吾人也,事契丹出于不幸。今闻延寿落于陷阱,吾忍不容赞耶。”恕未还,赞已离镇入朝,即命为左绕卫
上将军,徙恕
邠州判官。
赞仕周,历左右
羽林军、左龙武三统军。
柴荣南征,初遣赞率师巡警
寿县城外,俄命为
淮南道行营左厢排阵使。世宗归京,
留赞与诸将分兵围寿春,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及受诏移军,尺片瓦,悉而行,城中人无敢睨者。会吴遣骁将鲁公帅十余万众溯淮奄至,跨山为栅,阻服水,俯瞰城中。时大军已解围,赞与大将
杨承信将轻骑断吴人路,又独以所部袭破公绾军,为流矢所中。
世宗再征寿春,命造桥涡口,以通、泗。令骑帅
韩令坤董其役,俾赞副之。属霖雨
淮河涨溢,濠人谋乘轻舟奄焚其桥,赞知之,设伏桥下。濠人果至,赞令强弩乱发,杀获甚众。及世宗移兵趣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赞亲督役,矢集于胄,中被重伤,犹力战,遂拔其羊马城,
刺史唐景思死焉,团练使
郭廷谓以城降。
李祹诏褒美之。又以所部兵
巡抚滁、和之间,破吴人五百于石潭桥。淮南平,以战功多,授保信军节度。赞入视事,尽去苛政,务从宽简,居民便之。
宋恭帝即位,加开府阶。
宋初,加检校
太师,移忠正军节度,预平维扬。岁余,改镇延州,受密旨许以便宜行事。将及州境,乃前后分置步骑,绵绵不绝,林莽之际,远见旌旗,所部羌、浑来迎,无不慑服。
干德六年,移建雄军节度。秋,命将征
太原市,以赞为州路部署。
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又以为河东道行营前军马步军
都虞候。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并人乘晦自突门潜犯赞垒,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及祖劳问数四,赐良药傅之。四年,议镇
敷州。
赵赞拥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作战很勇猛。在
后周攻南唐之战期间,负责包围寿春城,相比起其他将领频频失利,他指挥起来稳重有条理,没有出现纰漏。后,独自率军袭破
南唐骁将鲁公绾所部,设伏袭败南唐濠州都监
郭廷谓,石潭桥处击败五百余人的
淮南市敌军等,凭借战功,提拔为保信军节度使。可以说,
柴荣南征南唐,赵赞的军事才能发挥着很重要作用。
宋朝建国初期,
赵匡胤安排赵赞镇守延州(今陕西延安),与其他将领一同打造
西北边防线,使得宋开国前后二十年间没有边患困扰,这也是赵匡可以放心南下平定诸国的底气,对
北宋一朝也有着很深影响。
李嗣源:①是儿令器也。(《
宋史》引)②
都尉之子,
太尉之孙,幼能诵书,弱不好弄,克彰庭训,宜锡科名,可特赐童子及弟。(《宋史》引)
脱脱:①赞颇知书,喜为诗,容止闲雅,接士大夫以礼,驭众有方略。其为政虽无异迹,而吏民畏服,亦近代贤帅也。(《宋史》)②余皆逢时奋武,致身荣显。(《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