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川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 qinlingensis),是
猴科仰鼻猴属川金丝猴下的一个
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
陕西省的
太白县、
周至县、佛坪县、
洋县、
宁陕县等五县;栖息于
秦岭的高海拔地区,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森林山地中。秦岭川金丝猴以鲜明的脸部特征而闻名,它们头体长48.3~77cm,尾长41~77.5cm;全身被毛金黄、鲜艳,头顶毛色深红而褐黑;具有天蓝色的面部、圆形的眼睛和小巧的耳朵;体重在7.4~19kg之间;尾巴长度与身体相当或更长。
秦岭川金丝猴食性繁杂,主食为植物,偶尔也
捕食鸟类或昆虫。它们营群居生活,并展现出独特的多层次社会结构,其社群主要由繁殖群和全雄群构成。秦岭川金丝猴的猴群通常由超过100只个体构成,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和温和特质,尽管社群内的不同繁殖群之间存在等级制度,但在同一繁殖群内部,成年个体间并没有明确或统一的等级顺序。秦岭川金丝猴的运动模式多样而灵活,交配行为通常由
雌性主动发起,幼猴的照顾责任也主要由雌性承担。
根据2023年数据,秦岭川金丝猴
种群数近5000只;
栖息地的破碎化和丧失是对其种群数量最重要的威胁因素。2021年,秦岭川金丝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濒危(EN);同时其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此外,秦岭川金丝猴在2023年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中,相关国际贸易被明确禁止。为保护秦岭川金丝猴的野生种群,中国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如在多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秦岭原始生态,小范围改造
栖息地,以及加大对种群扩繁技术的研究等。
命名与起源
命名
金丝猴属因身披金黄色的长毛而得名,是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动物的总称,又名
川金丝猴。
1870年,
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Milne- Edwards)根据法国神父大卫(David)在中国四川宝兴发现的川金丝猴物种标本,设立了“Semnopithecus”属,并将该物种标本命名为“Semnopithecus roxellana”,为该属模式种。1872年,米勒废弃了“Semnopithecus”属名,改为
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Rhino”意指鼻,表示仰鼻猴属的特征。英文名为“Snub-nosed Monkey”,模式种的学名也随之更改为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
川金丝猴其下有3个
种群,
四川省/
甘肃省种群(Rhinopithecus roxellana roxellana)、
秦岭种群(Rhinopithecus roxellana qinlingensis)和
神农架林区种群(Rhinopithecus roxellana hubeiensis),秦岭川金丝猴为川金丝猴的秦岭
亚种。
起源
大约在200万~600万年前,金丝猴之间发生了属种分离,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越南金丝猴(Rhinopithecus avunculus )和川金丝猴逐渐分化出来,根据化石记录,金丝猴在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曾遍布整个东亚。然而,在全新世期间,环境的变化导致了金丝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使得其种群数量显著减少。
关于
川金丝猴的起源和迁移,目前有两种主要假设:单起源假说和多起源假说。单起源假说认为
四川省/
甘肃省的
种群是原始种群,
秦岭和
神农架林区的种群则是其后代,源自四川/甘肃种群的迁移;历史
迁徙路线为从四川/甘肃种群迁徙到秦岭种群,再从秦岭种群迁徙到神农架种群,或者是秦岭种群和神农架种群独立从四川/甘肃种群迁徙而来。另一方面,多起源假说提出,现存的四川/甘肃种群实际上是秦岭和神农架种群混合而成的杂交种群,历史迁徙路线为从神农架种群和秦岭种群到四川/甘肃种群。
2021年的一项分子
系统发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支持了一种新的起源假说。这项研究表明,
川金丝猴的祖先曾广泛分布,并在大约20.59万~17.79万年前经历了一个种群瓶颈,这也与化石记录相吻合。大约在2.45万年前,广泛分布的川金丝猴开始分化,形成了
神农架林区和非神农架两个遗传分支。
四川省/
甘肃省种群和
秦岭种群的祖先(即非神农架分支)在1.89万年前遭遇种群缩减。1.35万年前,秦岭种群迁徙出去并形成了小的种群,并在9300年前经历了种群扩张。
形态特征
川金丝猴体形粗壮,是
疣猴亚科(Colobinae)中最重的动物。该动物有明显的性二型性,
雄性头体长49~77cm,尾长41~77.5cm,体重在8.45~19kg之间;
雌性头体长48.3~57cm,尾长48.2~56cm,体重在7.4~9.5kg之间。此外,犬齿的性二型差异也会随着身体大小的增大而明显增加,成年雄性的犬齿长而尖。
秦岭川金丝猴以其鲜明的脸部特征而闻名,具有天蓝色的面部、圆形的眼睛和小巧的耳朵。它们的耳朵紧贴
颅骨并直立生长,鼻骨略显退化且向上翘起,使得
吻部显得膨大和突出。其尾巴长度与身体相当或更长。
成年
雄性肩背部覆盖着长而浓密的金黄色的毛发,有的个体发
栗色,面部和前肩处的毛呈猩红色。它们的颈部有着长而粗糙的针毛,唇边有大而饱满的嘴角瘤;成年
雌性的面部和颈部周围的毛发呈橙黄色或深黄色,背肩部为褐色或黄褐色,四肢内侧为浅黄色。雌性的颈部针毛较短,毛色与雄性相似,但在额头、颈部、颊部和胸部的颜色没有雄性那么鲜艳。雌性背部的金黄色长毛较短且稀疏,主要分布在两肩之间。雌性没有明显的嘴角瘤。
秦岭川金丝猴没有颊囊,而是拥有分割成多个囊状的复杂胃。它们的胃内富含能够发酵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使叶子中的大量丹宁失去毒性,从而适应其以叶子为主的饮食习惯。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秦岭川金丝猴是川金丝猴分布在陕西秦岭的
种群,主要分布于秦岭山脉主脊中段南北两侧的五个县当中,即
陕西省的
太白县、
周至县、
中国熊猫第一县、
洋县、
宁陕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07°24'~108°27',北纬33°32'~33°57'之间。除周至县境内分布于
秦岭主脊北侧,其余各县分布于秦岭主脊南侧,海拔范围约在1500~3000m之间。秦岭地区不仅是川金丝猴的重要
栖息地,也是中国金丝猴分布的最北界限。
栖息环境
秦岭川金丝猴主要栖息于秦岭的高海拔地区,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森林山地中,能适应秦岭冬季极端的严寒气候。营树栖生活的秦岭川金丝猴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不同的生境。它们主要栖息的植被类型包括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
以玉皇庙村的秦岭川金丝猴
种群为例,其栖息地的海拔范围在1500~2890m之间。这一地区受地形和
平均海拔的影响,夏季短暂而凉爽,冬季漫长且寒冷,低温伴随着多雨,整体光照不足,属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该区域的年平均气温为6.4℃,最高温度可达29.7℃,而最低温度可降至-19℃,年降水量约为1000mm。植被由不同海拔高度上的落叶阔叶林(1400~2200米)、针阔混交林(2200~2600米)和针叶林(2600米以上)组成。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秦岭川金丝猴是一种以叶子为主食的
灵长目,同时也表现出泛食性的特点。该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来自落叶阔叶林,【8】既采食多种木本、
藤本植物的
叶芽、枝皮和果实等,偶尔也
捕食鸟类如乌(Turdus merula)、
鸟卵、小型动物或昆虫。它们的活动范围和季节变化紧密相关,在春夏季节,秦岭川金丝猴以嫩芽和叶子为食,因此需要较广阔的活动空间以满足日常的食物需求;秋季时,由于果实和种子等食物资源丰富,秦岭川金丝猴的日活动范围相对减小。而到了冬季,由于食物资源的减少,主要依赖树皮、藤皮、
青苔等有限的食物来源,此时
地衣成为它们冬季的主要食物。
秦岭川金丝猴在吃树叶、芽、花时,会一手拉过枝条,另一手摘折芽、花、树叶塞进嘴里,或用手从上至下将树枝上的树叶都捋下来放入嘴里。在摄食行为中,它们会灵活协调地应用口、唇、牙、手,以获取并消费食物。
此外,秦岭川金丝猴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都有摄食黏土的行为。从取食比例来看,成年
雌性和青少年个体在摄食黏土的比例上最高;从取食月份来看,秦岭川金丝猴全年都会取食黏土,尤其是在4~6月间达到高峰,其中6月是摄食黏土最频繁的月份。秦岭川金丝猴通常会重复利用相同的取食黏土的地点,主要选择那些不易受雨水侵染、位置隐蔽的黏土。
秦岭川金丝猴除中午休息外,几乎整日忙于取食,早晨和黄昏还会出现两个取食高峰。
以树叶为主食的秦岭川金丝猴在冬季会面临长达数月的无叶期,为应对这一难题,该动物采取了特殊的营养补偿和能量平衡策略以适应
温带冬季低温和食物短缺双重压力的内稳态机制,即在食物充足的夏季和秋季摄入更多的
糖类和脂肪并以脂肪组织的形式存储,冬季时通过定量的燃烧储存脂肪以补偿这种能量赤字。除此之外,它们还通过减少移动时间和增加休息时间,以及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损失而使
皮肤温度平均降低3.2℃,来减少热散失。
社会行为
秦岭川金丝猴营群居生活,并展现出独特的多层次社会结构。它们的社群主要由两种群体构成:繁殖群(Breeding band)和全雄群(All
雄性 band)。
繁殖群
秦岭川金丝猴社群的基本单元是繁殖群,即一雄多雌单元(One Male Unit,OMU)。这样的单元通常由一只成年雄猴(主雄)领导,伴随着几只成年雌猴、亚成年雌猴及其后代,形成类似“小家庭”的结构。OMU的成员数量通常在6~19只之间,平均约为10.69只。在每个OMU中,成年雌猴的数量大约在2~7只之间,平均约为4.65只,成年雌猴是OMU结构的主体。
OMU内的个体通常紧密团结在一起,显示出高度的凝聚力。同时,它们与同群的其他OMU在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多数OMU的空间范围在1~5m之间,其中2~4m的距离最为常见。OMU的平均分布半径约为2.63m。而相邻OMU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主要集中在4~10m之间,平均距离大约为6.48m。
OMU结构的变化常常伴随着OMU主雄的更替。主雄的更替模式多样,其中包括OMU内的
雌性迁移到其他OMU,选择新的、较年轻的
雄性,这可能导致原OMU的解体。此外,全雄群内的个体可能通过争斗来替换OMU的主雄。然而,雌性个体并不总是直接选择争斗胜利的雄性作为新任主雄,OMU的替换更多是基于雌性对雄性的偏好选择。
全雄群
秦岭川金丝猴社群中的另一个重要单元是全雄单元(All Male Unit,AMU),它由离开家庭单元的未成年雄性和其他社群中的游离成年雄性组成。这些AMU成员对繁殖群中的成年雄性构成了一种潜在的生殖竞争威胁。
全雄群通常在繁殖群的周围活动,跟随繁殖群休息和移动。这些全雄群的
雄性个体不断寻找机会,以期取代繁殖群中的家庭单元主雄,从而获得接近
雌性个体的机会,或增加与雌性个体交配和繁殖的可能性。
等级关系
秦岭川金丝猴的猴群通常由超过100只个体构成,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和温和特质。在该动物中,社会等级较为松散,主要表现在社群层面。也就是说,尽管社群内的不同繁殖群(OMU)之间存在等级制度,但在同一繁殖群内部,成年个体间并没有明确或统一的等级顺序。
这种社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性竞争,尤其是对主雄的竞争。同时,雌性也可能因为等级的差异而在资源获取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这意味着食物、空间和交配权更多地集中在高等级的个体手中。然而,等级较高的个体并不会完全垄断所有资源,因此等级较低的个体仍有机会获取必要的资源。
交流行为
野生秦岭川金丝猴的
种群发声行为根据环境信息分为五类:惊叫声、警戒叫声、警告叫声、平和叫声以及呼叫声。惊叫声为非常短促而清晰,略带尖锐的“O-ga”声,是突然与人类或其他动物相遇时发出的声音,持续时间为36毫秒,最大强度为38分贝;警戒声是在遭遇威胁时,由群体中排名靠前或地位较高的
雄性发出的“Wuka, Wuka”的声音,其持续时间为132毫秒,强度达到52分贝;警告声是群体中地位较低的雄猴进入地位较高的雄猴的领域,地位较高的雄性会发出三次“Gugu, Gugu”的警告声来威胁地位较低的猴子,警告声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分别为184~144毫秒和32~39分贝;平和叫声是秦岭川金丝猴群体在移动、进食、嬉戏和休息时,几乎所有个体都会发出“Yiwu, Yiwu”的声音,持续时间在54~42毫秒之间,强度为22~35分贝;呼叫声是群体分散成小组后,小组中的成年猴子会发出爆炸性的叫声“Ge, Ge, Ge”,有时则是较长的叫声“Wua, Wua”,以便将小组重新聚集成一个群体,这种叫声的强度会达到46分贝,以便相隔较远的猴子也能听到。
在这些声音交流中,特别是在家庭群体(OMU)间,等级对声音交流的影响显著。高等级个体通常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主动发声以带领和维护家庭群的稳定,尤其在视觉线索受限的环境中。在OMU内部,声音交流与个体间的空间距离密切相关,当个体与群体成员相距较远时,他们更频繁地主动发声或响应呼叫。
秦岭川金丝猴还能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头部和眼睛转动来判断其视线方向,从而引导注视行为。面部表情在传递友好或攻击信号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张嘴露牙的表情可能是危险的预兆,而闭口不露牙则可能表达交流和和解的意愿。
攻击行为
秦岭川金丝猴展现出多种攻击行为,其中包括咬(个体间以嘴部撕咬,是一种高强度伤害行为,涉及直接的身体接触)、抓打(中等强度的攻击,涉及使用手部抓打对方,同样有身体接触)、追赶(较低强度的攻击,追逐对方但不涉及身体接触)、威吓(表现为瞪视对方,虽有攻击意图但不涉及身体接触)和取代(高等级个体靠近,迫使低等级个体离开并占据其位置)。而服从行为则包括回避(低等级个体在高等级个体靠近时转身离开)、蜷缩(低等级个体通过蜷缩身体表现出示弱)和逃跑(在受到攻击时迅速离开)。
在成年
雌性秦岭川金丝猴中,高强度的攻击行为如咬、抓打和追赶较为少见。相对而言,它们更倾向于通过声音警告和取代行为来表达不满或施加影响。
和解行为
在
灵长目中,解决冲突后的行为通常包括显性和隐性的方式。秦岭川金丝猴在雌雄性冲突后的主要行为类型包括六种:显性的社会行为(如拥抱、抱腰、抱手)和隐性行为(如梳理毛发、挨坐、趋近)。拥抱行为在和解以及第三者介入的友好行为中尤为常见。
在秦岭川金丝猴的单元内,每只
雌性都有繁殖的机会,因此雌性间的交配竞争相对较小。这些雌性经常形成联盟。不论是交配季节还是非交配季节,当主雄与雌性发生冲突时,单元内的其他雌性常常会通过非攻击性的干预行为(如报背、理毛和拥抱)来阻止进一步的攻击,这可能是为什么交配与非交配季节冲突后的行为差异不大的原因。与雌性不同,
雄性很少尝试建立长期友好的联盟关系。
秦岭川金丝猴是一种具有较强容忍性、低攻击频率和高冲突后行为频率的动物,特别是在雄性间的冲突结束后,常有单元内的
雌性主动安慰被攻击的雄性。这种由第三方参与的友好行为,如抱背,有助于维护群体凝聚力和改善成年个体间的社会关系。
自我导向行为
秦岭川金丝猴展现的自我导向行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抓挠(利用手或脚在毛发或皮肤上剐蹭)、自我理毛(使用一只或两只手慢慢梳理毛发)、身体抖动(全身颤抖动作)和打哈欠(张开嘴巴的动作)。这些行为通常是在紧张情绪高涨、面对未知威胁或危险时的应激反应。
漫游行为
秦岭川金丝猴的迁移行为因周围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山林中迁移时,它们通常呈现出较为松散的队形,各家庭单元和小分队独立移动,边觅食边行进,常常沿着相同的树线移动。而在越过山间公路或开阔地带时,秦岭川金丝猴会表现得更加小心谨慎,展现出更严密的组织结构。在迁移过程中,全雄单元通常位于整个群体的前后或边缘位置。每天漫游游程一般为1~1.5km,少数情况出现1.5~2km;若遇敌害惊扰逃遁时,一天最多可行30~40km。
运动行为
秦岭川金丝猴的运动模式多样而灵活,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生长繁殖
在秦岭川金丝猴中,
雌性不仅与所属单元的主雄交配,而且也会与其他繁殖群的主雄或全雄群的
雄性进行交配,形成了一种混交制的交配体系。虽然秦岭川金丝猴全年都可能发生交配行为,但它实际上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其繁殖高峰期通常在每年的秋季。
交配
秦岭川金丝猴的交配高峰期通常在每年的9月到11月。在这段时间里,雌性表现出发情同步性,即多个雌性可能会在同一天进入发情期。虽然这些雌性没有明显的发情特征,但它们会展示邀配行为,通常是雌性主动发起。在交配时,
雌性会采取特定的姿势,如前肢匍匐,臀部邀配。雄性看到后,会接受邀配,进行一系列交配行为,包括爬跨、生殖器插入、盆骨推进和
射精。交配完成后,常伴随有理毛现象。有时,交配行为并不伴随射精,而是作为维系雌雄关系的社会性行为。
虽然雌性主动发起交配,但
雄性并非总是接受,因此雌性需要通过竞争来争取有限的交配机会。秦岭川金丝猴的性打搅行为相对温和,主要通过非接触性的手段如玩耍、接近、瞪眼或威吓来干扰其他个体的交配行为。这种行为通常由成年或亚成年
雌性发起,有时甚至由未成年个体为了接近母亲而导致交配中断。研究表明,雌性的性打搅行为与怀孕几率呈正相关,这些两性行为关系的复杂性造就了
金丝猴属雌雄两性潜在的复杂婚配关系。此外,与低等级的雌性相比,高等级的雌性更频繁地采取非攻击性的性打搅行为,以争夺交配机会。
妊娠
在秦岭川金丝猴中,由于性激素水平的影响,雌性只有在每年的9月至12月期间,卵泡完全发育成熟并成功排卵受孕,随后在次年的3月至6月间分娩。妊娠期大约为200天。这些
雌性大多遵循两年生一胎的模式,即隔年生育。在同一单元内的成年雌性为了最大化繁殖机会并减少相互竞争,会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使邀配高峰和受孕时间错开,以便共享主雄。
尽管大部分雌性遵循隔年生育,但在野外也观察到少数雌性连年生育的情况。这通常发生在春季出生的幼猴因疾病、环境或其他原因在六个月内死亡,导致雌性在停止哺乳后迅速恢复生育能力,并在当年秋季再次参与交配,次年再次生育。
生长发育
在秦岭川金丝猴的社群中,主雄很少参与幼猴的照顾,这一责任主要由雌性承担。初生的婴猴几乎总是被成年雌猴抱在怀中。它们全身被毛呈灰黑色,头顶和背部颜色略深,腹部和四肢内侧较浅。手脚的皮肤呈肉红色,面部灰蓝,鼻孔虽不如成年时那样显著上翘,但仍然较大。大约一个月后,毛色逐渐变黄,到三个月时几乎全身变为黄色。
婴猴的断乳时间为11~25月龄,平均约为16.7月龄,其中0~6个月龄为生理性哺乳期,哺乳作为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为婴猴的存活提供必不可少的保证;7~11月龄为过渡性哺乳期,哺乳已不能保证婴猴正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要求,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补充;11月龄以后为心理性哺乳期,哺乳仅仅是自然离乳前幼仔为谋求母猴保护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依赖过程。
秦岭川金丝猴的个体从幼年到成年,毛色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而且不断增厚。愈是年长者背毛越长,及至两肋。
雌性在大约5岁左右性成熟,而
雄性则在大约7岁左右性成熟。雄性个体4岁开始出现交配行为,6.5岁开始出现明显的
射精行为,并可使雌性受孕。雌性首次月经3.6岁,每月出现月经。雌性首次
生育年龄为4~6岁。秦岭川金丝猴有孕后交配行为,但很不主动。亚成体及其他成员会帮助母亲照顾婴猴。
川金丝猴的寿命为20~25年。
人工养殖
野外引种
引种秦岭川金丝猴通常选择在深秋或初冬进行。被引种的秦岭川金丝猴在运送到饲养场后,需要进行为期90天的隔离饲养。隔离区应位于其他动物饲养区的远处,至少保持500米以上的距离,并且要完全封闭。在隔离期间,需由专职的饲养员和兽医负责看护和管理。
秦岭川金丝猴在刚进入隔离时,可能因为捕捉、运输和不熟悉的环境等因素感到极度不安,表现出躲避工作人员、
腹泻等症状。工作人员需要保持耐心,逐渐缩短与动物的距离。在隔离期间,宜采用单笼隔离及群居一室相结合的方式,即既有群体感,又是单个饲喂,便于工作人员观察每只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状况,并保证每一只动物的营养需求。一般来说,大约一周左右,秦岭川金丝猴就能适应新环境,状态趋于稳定。
饲养稳定后,还需要对秦岭川金丝猴进行驱虫处理,通常使用阿苯达唑作为驱虫药物,以确保它们的健康。
笼舍环境
秦岭川金丝猴天性胆怯且对应激反应敏感。在进行笼养时,应选择一个人为干扰较少且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建立专用的猴舍。这些猴舍最好
坐北朝南,以便于采光,面积宜在30~50m²之间,高度应在4~6m,分为内外两部分。地面和墙面使用水泥材质,以方便清洗和消毒。内外猴舍均需使用栏杆或格网加固隔离。此外,在笼舍外围设立绿化隔离带,有助于进行消毒操作和隔离游客。也可以设置带有取暖设施的内笼舍和模拟野外环境的较大的
外部活动场,这对于该动物的饲养繁殖非常有利。
饲喂管理
秦岭川金丝猴食物种类主要以青饲料为主,精料为辅。青饲料主要指冬青、
黄杨等树叶类,以及
苹果、
胡萝卜等瓜果类。精料包括窝头(熟玉米)、
干果、
鸡蛋、奶粉、黄豆、鱼肝油、
维生素等。饲喂时瓜果类饲料需浸泡清洗,腐烂变质者及时丢弃。树叶最好当天采集当天饲喂,纤维韧性强的树皮应剪成小段投喂,以避免婴幼猴
消化不良。树叶类应多次投喂,确保足量。瓜果和精料应手递饲喂,避免动物抢食和消化道疾病。树叶类和瓜果类每天至少投喂2次,同时每天供应足够清洁的饮水,夏季适当增多。最好提供流动水饮用点,使用结实材质的饮水槽或水盆。
日常管理
干净的笼舍和整洁的周边环境是饲养秦岭川金丝猴的首要条件,应每天清洗和打扫笼舍以保持环境卫生,特别注意清理网笼和栖架上的粪便和毛发以防婴幼猴误食;每周还需对笼舍和周边环境进行两次消毒,设置消毒垫或消毒水槽,并对外露的排水沟渠每天进行清洗和消毒,使用两种以上的消毒液并定期轮换。
在夏季预先做好遮阴和防暑工作,使用喷雾、喷水、加冰块等方法降温,必要时在内舍设置空调。冬季则应建立遮风挡雪设施,并通过增加食量和抱团等方式帮助秦岭川金丝猴安全过冬。
圈养条件下,秦岭川金丝猴配对一般采用1:1或1:2的模式。在孕猴饲料中增加动植物蛋白和适量的
维生素、钙片。孕猴需隔离饲养并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每年3月进行分笼以保证孕猴得到更好的管护。此外,在人工圈养条件下,母猴产后常需人工剪断脐带,防止幼猴受伤或死亡。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旗舰物种,常常被誉为“中国第二大
永巴”(保护地位仅次于大熊猫)。根据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秦岭川金丝猴共有约4400只,隶属于39个猴群。其中大约一半是成年个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种群数量已趋于稳定。而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秦岭川金丝猴有近5000只,相较于30年前的3500多只,种群恢复了1000多只。
威胁因素
人类为了获取金丝猴的皮(裘皮制品)、肉(药用、食用)的滥捕乱杀,使得秦岭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这一年,被猎杀的秦岭川金丝猴就有数百只,1979年,秦岭川金丝猴一次性被捕捉49只,其中死亡13只,逃掉8只,造成重大损失。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对金丝猴立法以加强保护,盗猎捕杀的情况已经消除。除此之外,
秦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秦岭川金丝猴的
栖息地破碎化以及丧失,是对秦岭川金丝猴
种群数量最重要的威胁因素。
保护级别
2021年,秦岭川金丝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秦岭川金丝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被评估为濒危(EN)等级。
2023年,秦岭川金丝猴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中,相关国际贸易被明确禁止。
保护措施
中国多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秦岭川金丝猴的野生种群,1965年,在太白县、周至县、眉县建立了太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在
中国熊猫第一县建立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在周至县建立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在周至县建立了老县城自然保护区;1993年,在洋县建立了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秦岭川金丝猴分布的五个县面积的12.9%。
此外,还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秦岭川金丝猴进行保护,如:建设
大秦岭国家公园,保护其原始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和修复;对秦岭川金丝猴
栖息地作小范围改造,在人工修建的道路上分段种植一些树木,作为这些树栖动物的“通道”,为其活动提供便捷;处理好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同体关系,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对秦岭川金丝猴致濒机理及其
种群扩繁技术的研究等。
主要价值
秦岭川金丝猴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特别是在研究人类家庭结构和行为起源方面,由于它们与人类的近亲关系,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秦岭川金丝猴的金黄色毛发和丰富多样的行为使其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动物,其生动有趣的特性也使其被誉为“猴中之王”,拥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相关文化
《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是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法国第三视角制片公司联合拍摄的自然生态纪录片。该纪录片采用了回忆的形式,以一只成年公猴为主角,回忆它从出生,成为家庭的团宠,到与小伙伴嬉戏打闹,再到性成熟后离家出走,打败邻居猴群,取代成年公猴的地位并建立自己的家庭繁殖后代,直到自己也面临体力衰败和随时被打败被取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