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生殖道感染HPV的病毒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种乳头瘤空泡病毒,患者感染后会诱发皮肤黏膜出现鳞状上皮增殖形成寻常疣和生殖器疣。HR-HPV检测通常包括14种型别: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型。
持续感染HR-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90%的子宫颈癌与HR-HPV的持续感染相关,90%肛门癌、65%的阴道癌、50%的外阴癌、35%的阴茎癌和60%的口咽癌都与HR-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HR-HPV感染潜伏期3周到8个月,初期无不适感,并且会自行消失。
HPV检测主要的方法为病毒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检测,HPV疫苗接种的一级预防和宫颈癌筛查的二级预防是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策略。
历史
1974年zur Hausen首次提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宫颈肿瘤的关系。此后高危亚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得到越来越多的深入研究。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发布一致性声明,提出高危亚型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实验室研究及流行病学证据均证实这一观点。从CIN3发展为宫颈浸润癌大约需要10年时间。
分类
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将其分为高危型、疑似高危型和低危型三大类别。已知的人类乳头瘤病毒型别有200余种,涉及生殖道感染相关者仅40余种。常见的高危型HPV有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共12个型别,其中HPV 16和HPV 18导致了70%的宫颈癌,HPV 45和HPV 31则分别导致了5%和10%的宫颈癌。低危亚型HPV是导致生殖道及肛周疣的病原体,包括HPV 6,11,40,42,43,44,53,54,61和72型等,其中HPV 6、11型分别与90%的生殖道疣以及96%的尖锐湿疣有关;疑似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有26、53、66、67、68、70、73、82共8个型别。上述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癌及高级别女性外生殖器阴道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关。高危亚型HPV往往感染宫颈移行带上皮,这也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常见的发生部位。
病原体
形态结构
HPV为无包膜的球形病毒,直径为52~55nm,病毒核心为dsDNA,衣壳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由72个壳粒组成。
生物学特性
HPV基因组超螺旋双股环状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量约为5x106,按功能不同分为早期区(early region,E区)、晚期区(late region,L区)和长控制区(long control region,LCR)3个区域。E区含7个早期ORF,即E1~E7,主要编码与病毒复制、转录调控、翻译和细胞转化有关的蛋白。L区分L1和L2,编码主要衣壳蛋白L1和次要衣壳蛋白L2。基因工程体外表达的L1+L2蛋白有自我组装的特性,在真核细胞可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此颗粒不含核酸,空间构象以及抗原性与天然人类乳头瘤病毒颗粒相似,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LCR又称上游调控区(upstream regu-latory region,URR),为非编码区,位于E区与L区之间,含HPV 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起点和基因表达所必需的调控元件,与基因表达调控密切相关。
免疫学特征
HPV感染者中有些人能清除病毒,而有些人终身被持续感染,虽然造成该现象的关键因素仍未被破解,但普遍认为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特异性激活对HIPV感染的预防、控制和清除起关键作用。针对HPV结构蛋白的中和抗体能防止同型病毒的感染。HPV感染者体内一般很难检测到针对早期表达蛋白的抗体,但宫颈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人产生针对E6、E7蛋白的抗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可以清除被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细胞,对感染组织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在HPV16的感染者体内能检测到特异性针对E2、E6、E7蛋白的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而E6特异性T细胞的出现与病毒清除有一定相关性。
另一方面,作为与人类长期共存的一类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具有其独特的免疫逃逸策略。由于病毒只感染基底层细胞,且只在分化终端细胞中包装病毒颗粒,因此天然的感染过程很难激发有效的免疫反应;HPV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使患处的树突状细胞(Langerhans 细胞)数量下降,影响抗原递呈效果;HPV的E5蛋白可以下调宿主细胞MHCI类分子的表达,影响CTL细胞对感染细胞的识别;E6、E7蛋白抑制宿主细胞的干扰素信号通路;HPV血清型非常多,且各型之间没有明显的交叉保护作用,反映出变异也是其一项重要的免疫逃避策略。
传播机制
传染源
HR-人类乳头瘤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性伴侣数越多,交叉感染风险越大。HPV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不能感染动物。该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病毒进入后,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皮肤中,不产生病毒血症。
性传播
HR-HPV主要感染途径是性传播,以及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这些传播率较低的病原体相比,HPV的传染性很强。每次交配,从男性传染至女性的传播率高达40%~80%。每个男性性伴侣传播人类乳头瘤病毒 16给女性的可能性达60%~80%。任何与性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性生活开始时年龄较小、性伴侣数量、最近的性伴侣变化和性伴侣有其他性伴(同性或异性)等。
母婴传播
生殖道感染HPV的产妇如果在分娩前未经过抗病毒治疗,有可能在分娩时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造成新生儿的口咽部位感感染。
间接接触
少数患者也可通过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内裤、浴盆浴巾等生活用品而感染。
感染机制
不同型的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位置、症状各不相同。HPV使其感染部位的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细胞不能形成完整、正常的表皮或黏膜结构,患处往往生成疣体。HPV感染可引起皮肤疣、生殖器疣、宫颈癌、咽喉癌、直肠癌、阴茎癌等疾病。嗜皮肤型的HPV通过直接接触皮肤伤口,并在患处形成皮肤疣,根据感染位置和疣体性状不同分为普通疣(commonwarts,由HPV2、7、22等型引起)、甲周疣(subungualor periungual warts,指甲周围或内侧)、距疣(plantar warts,足部由HPV1,2,4,63等型引起)、扁平疣(flatwarts,常见于于臂或面部皮肤,由人类乳头瘤病毒3、8、10等等型引起)等。皮肤疣往往具有自限性疾病,发生癌变的病例很少。
嗜黏膜类的HPV病毒,常见的有HPV16、18、6、11、31、31、333、45、52等型,它们的感染与生殖器疣、生殖器癌、口咽乳头瘤状病变、口咽癌等疾病直接接相关。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在生殖器部位感染,是尖锐湿疣等生殖器损伤病变的病因。临床上还可见黏膜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口咽部位甚至是肺部感染的病例。生殖道感染HPV的产妇,如果在分娩前未经过抗病毒治疗,有可能在分娩时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造成新生儿的口咽部位感染。
人类乳头瘤病毒病毒的感染可能是一过性的,或属于亚临床感染(症状很轻),可以被人体控制或清除,也可能形成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易诱发恶性肿瘤,如90%以上宫颈癌由高危型HPV感染造成。高危型病毒的E6、E7蛋白分别与宿主细胞内的抑癌蛋白P53和Rb蛋白相互作用,促进这两种重要的抑癌蛋白的降解或失活,从而使细胞发生转化HPV病毒E2蛋白对E6、E7蛋白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细胞的癌变过程常常伴随着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在宿主染色体上非定点整合,在癌变细胞的基因组中,通常只保留病毒DNA的LCR和E6、E7、L1编码区,其他蛋白的编码区丢失,使得E6、E7蛋白的表达完全不受限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造成癌症需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感染,经历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I、II、II、II、 级病变成原位癌,癌症发生距高危型HPV初次感染往往大于10年。
低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诱发癌变的概率很低,主要是由于低危型HPV的E6、E7抑制P53和Rb蛋白功能的效率远低于高危型HPV,不易使细胞发生转化。不过,低危型感染造成的损伤增加了高危型病毒的感染概率。
研究还发现,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的失衡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以及宫颈癌的发生有较高的相关度,一方面阴道正常菌群在种类、比例、数量等方面的改变可能增加了HPV等病原菌感染和炎症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HPV的感染也可能会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研究发现约70%的CIN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也有研究发现CIN的发生与阴道乳酸杆菌(正常阴道微生态的一种优势菌)的减少密切相关。
潜伏期
HR-HPV感染潜伏期3周到8个月。
感染因素
HR-FPV感染的影响因素有初次性生活年龄、妊娠及流产次数、性伴侣数、避孕方式、泌尿生殖道感染情况等。
临床表现
HPV主要引起人皮肤、黏膜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良性疣或乳头状瘤,也是尖锐湿疣病原体。另外,某些型别的人类乳头瘤病毒可使组织发生癌变,引起宫颈癌、口腔鳞状细胞癌皮肤癌和肛门癌等。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鳞状上皮增生性疣状病变,以20~29岁年轻妇女多见。尖锐湿疣通常依据肉眼所观察到的典型病变做出诊断。病变多见于舟状窝附近、大小阴唇肛门周围、阴道前庭、尿道口,也可累及阴道和宫颈。病变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淡红色小丘疹,顶端尖锐,随病变进展,病灶逐渐增大增多;可呈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或团块状;疣体常呈粉红色、灰白色或棕褐色;柔软,质脆,表面可有破溃或感染。50%~70%女性外生殖器尖锐湿疣伴有阴道、宫颈尖锐湿疣
HPV感染人的皮肤黏膜,主要引起各种疣状损害,无病毒血症,人是其唯一宿主,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大多通过直接触感染者的病变部位或间接接触HPV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生殖器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性传播,少数可经污染的内裤、洁具等间接感染。胎儿出生时可经带病毒的产道感染发生喉乳头瘤。
人类乳头瘤病毒型别不同引起的病变不同,而同一型别也可引起不同疾病。跖疣寻常疣主要由HPV1、2、3型和4型引起,主要发生在手和足部,多见于少年和青春期;HPV3和10型主要引起皮肤扁平疣,病变常见于面部、手背和前臂等处。HPV16和18型主要感染可引起宫颈、女性外生殖器阴茎等生殖道上皮内瘤样变,长期发展可成为恶性肿瘤,是与恶性转化有关的高危型别;另外,HPV33、31、45、35、39、51、52型和56型也与宫颈癌相关。尖锐湿疣又名生殖器疣,主要由HPV6和11型引起,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与生殖器的增生性黏膜损害有关,表现为生殖器、会阴和肛门部位上皮乳头瘤样增生,多发生在温暖、湿润的部位,且易于复发。常见人类乳头瘤病毒型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诊断与检查
临床应用广泛的HPV检测方法主要为病毒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检测,该类检测方法很多,主要分为HPV分型检测及不分型检测。也有HPV不分型基础上的部分分型检测,主要检测12个高危型及2个疑似高危型66和68,其中16、18型为分型检测,而其他为不分型检测。分型检测的优点是可以鉴定感染的HPV具体型别,可以鉴定多型别的混合感染。分型检测在临床上可用于判断是否为同一型别HPV的持续感染或再感染。不分型的HPV检测可以鉴定是否为高危型HPV的感染,而不能鉴定具体的型别,临床上可以用于宫颈SIL及宫颈癌的筛查,不能判断某HPV型别的持续感染或再感染。
其他的HPV检测方法有细胞学检查挖空细胞、免疫组化检测HPV抗原、HPV抗体检测,但由于敏感性低、特异性差而临床较少应用。高危型HPVmRNA检测技术尤其是E6和E7mRNA的检测以及HPVDNA的定量检测技术已经出现,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HPV及细胞学联合检测
联合筛查的起始年龄为30岁,终止年龄为65岁。对于65岁及以上女性,如过去20年没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及以上病史,同时已充分接受筛查且结果阴性,则停止筛查。联合筛查可使用分型及不分型的HPV检测方法。(1)联合筛查结果均阴性:则每5年联合筛查1次。(1)HPV阳性且细胞学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直接行阴道镜检查。(3)HPV阳性且细胞学阴性:则12个月时重新联合筛查,或者进行HPV16和18的分型检测,若HPV16或18阳性,应行阴道镜检查,若HPV16和18阴性,则12个月时联合筛查。(3)人类乳头瘤病毒阴性、细胞学检查为ASC-US:每3年进行1次联合筛查。另外细胞学为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女性,无论HPV结果如何,均直接行阴道镜检查。
细胞学筛查
HPV检测在细胞学结果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ASC-US分流中的作用,国内多数地区仍将细胞学作为宫颈癌的主要初筛方案,细胞学筛查的起始年龄为21岁,终止年龄为65岁。对于细胞学为LSIL及HSIL的女性建议直接阴道镜检查;对于25岁及以上女性的ASC-US可采用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进行分流或者重复细胞学检测。由于细胞学的敏感性较差,可能存在宫颈管或转化区细胞取材不足,也影响细胞学的敏感性。因此,首选HPV分流,可使用分型及不分型的HPV检测方法。若高危型HPV检测阳性,建议行阴道镜检查,若高危型HPV检测阴性,3年时重复联合筛查方案。选择重复细胞学进行分流时,若1年时重复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回归常规筛查;若结果为ASC-US及以上,则建议阴道镜检查。21~24岁女性ASC-US的处理有所不同,因该年龄段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多为一过性感染,所以首选在12个月时重复细胞学检查。
HPV单独筛查
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初筛中的应用 随着大量临床试验数据的公布,宫颈癌的筛查策略有了新的变化。2008年欧洲生殖道感染和肿瘤研究组织(EuropeanResearch Organization on Genital Infection and Neoplasia,EUROGIN)推荐将高危型HPV检测作为欧洲宫颈癌的初筛手段。2015年来自美国妇科肿瘤协会(Societyof Gynecologic 肿瘤学,SGO)以及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协会(AmericanSociety of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病理学,ASCCP)等多个协会的13位专家提出了宫颈癌筛查的过渡期指南,在这个指南中将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初筛作为宫颈癌筛查的替代方案。高危型HPV用于宫颈癌初筛的起始年龄为25岁,终止年龄为65岁。高危型HPV检测结果阳性人群的分流管理如下:(1)行HPV16、18分型检测,若HPV16或18阳性,直接推荐阴道镜检查。(2)如果其他高危型别检查阳性,则应用细胞学进行分流,检测结果为ASC-US及其以上,直接行阴道镜检查;如果细胞学检测结果正常则在12个月时随访。高危型HPV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群再次筛查的间隔时间,推荐为3年。
干预治疗
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初始处理流程
HPV16/18阳性
资料统计提示70%宫颈癌系因持续性HPV16/18感染所致。25岁以上HPV16/18阳性的非妊娠女性,无论有无细胞学结果以及细胞学结果如何均推荐转诊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醋酸试验无醋白上皮、无细胞化生或其他可见的异常表现,不推荐“随意性”的子宫颈活检;细胞学 HSIL或阴道镜印象为高级别病变,推荐诊断性切除或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均可,子宫颈活检无病变者12个月后复查HPV16/18有无转阴。12个月后重复检测HPV16/18阳性者,严格遵循并重复上述流程,当再次子宫颈活检证实无子宫颈病变者6个月后再进行复查。对于持续性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患者,随访时间间隔定为6个月,是基于Ebisch等的研究,该研究发现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12~24个月较持续3~12个月者HSIL发生率明显升高(19.5%vs. 3.1%),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超过12个月,子宫颈HSIL患病率明显升高,因而以6个月为节点似乎更为妥善和安全。
非HPV16/18高危型HPV阳性   
2015年SGO宫颈癌筛查过渡期指南提出,对于非16/18型的其他12种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亚型阳性女性,应根据子宫颈细胞学结果进行分流:(1)子宫颈细胞学提示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以上病变,需转诊阴道镜。(2)子宫颈细胞学正常,12个月后再进行检测。12个月后复查结果如显示其他12种高危型HPV亚型阳性,按照前述流程予以分流;如阴道镜检查阴性或子宫颈细胞学正常,可6个月后随访,时间间隔定为6个月亦是基于Ebisch等的研究。此外,对于同一型别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应提高警惕,Castle等发现间隔9~12个月连续2次检测高危型HPV阳性,结果为同一型别HPV者较不同型别阳性者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率高(21.3% vs. 17.0%)。Mittal等纳入650例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阳性但阴道镜或(及)组织学提示无病变或仅为CIN 1的女性,经过平均2年的随访,有25.6%女性呈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累计6.3%发展为CIN 2或更高级病变。因此,对于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2年但细胞学正常的患者,推荐阴道镜检查,尤其需要重视同一型别高危型HPV感染患者。
下生殖道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国际外阴阴道疾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Study of Vulvovaginal Diseases,ISVVD)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ASCCP推荐使用二级分类法替代原来沿用的三级分类法,即下生殖道鳞状上皮内病变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HSIL。下生殖道LSIL包括外阴上皮内瘤变1级(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s 1,VIN 1)、阴道上皮内瘤变1级(vagin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s 1,VaIN 1)和CIN 1。女性外生殖器及阴道LSIL,可仅随访观察,定期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仅仅就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而言,约50%的CIN 1可自然消退,10%进展为CIN 3,只有不足2%的患者进展为浸润癌。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组织病理学CIN 1持续2年者,继续随访或积极治疗均可选择,但积极治疗的前提需遵循以下原则:(1)满意的阴道镜检查,治疗方式可选择诊断性子宫颈锥形切除术或消融术。(2)如阴道镜检查不充分,子宫颈管搔刮样本发现CIN 2、CIN 3、CIN 2/3或未能分级的CIN,或有既往子宫颈病变治疗史,推荐子宫颈锥形切除术。(3)阴道镜检查不充分的前提下,不推荐子宫颈消融术。(4)子宫颈CIN 1初始治疗,不推荐子宫切除术。子宫颈管搔刮样本为CIN 1者,处理原则等同于子宫颈CIN 1。
下生殖道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女性外生殖器HSIL包括VIN 2和VIN 3,是外阴疣状/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常见于年轻女性。首选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病变距离切缘5 mm以上,深度达到4 mm。其他可选择的方法包括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该项技术可以保持外阴完整外观,缺点是无法获得组织学依据,无法评估有无隐匿性浸润灶;5%咪喹莫特可避免痕形成和性功能受损,适于小病灶患者。不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以及切缘状态如何,外阴HSIL复发风险均高达 30%~40%,因此即使是经历治疗,也推荐至少2~3年内密切随访。阴道HSIL包括VaIN 2和VaIN 3,治疗方法应基于病灶数量和位置,浸润癌的可疑程度,可依据现有的治疗手段、医师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个体化选择,治疗手段包括激光消融、手术切除以及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包括咪莫特、氟尿嘧啶(5-FU)。无论是激光消融、手术切除以及局部用药,单一治疗的复发率都很高,多需综合2种或2种以上治疗手段,治疗后推荐长期密切随访。子宫颈HSIL包括CIN 2和CIN 3,25岁及以上非妊娠患者如阴道镜检查充分,诊断性子宫颈锥切和消融治疗均可;如阴道镜检查不充分,子宫颈管搔刮样本发现HSIL或未分级的CIN,推荐诊断性子宫颈锥切而非消融治疗;除外年轻及合并妊娠患者,均不推荐期待观察和直接子宫切除术治疗。2014年WHO推荐诊断有争议的CIN2,需进行p16基因免疫组化检测,p16表达阳性者升级按照CIN 3处理,p16表达阴性可暂观察,VIN2与VaIN 2的处理原则等同于CIN 2。
HPV感染性疾病之特殊情况的处理   
ASCCP指南推荐年龄<21岁女性无论有无性生活,均无需常规进行宫颈癌筛查。但临床实际诊疗中,对具有高危因素(性生活早、性伴侣多、既往多次流产史、不良生活习惯等)、伴有临床症状者(接触性阴道流血等),即使年龄<21岁也应进行常规筛查。21~24岁女性如持续存在下生殖道LSIL,处理要相对保守,即使组织学证实为HSIL,亦不推荐即刻处理。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的妊娠期女性,处理方式同非妊娠期,不同之处在于禁忌子宫颈管搔刮取样妊娠合并持续性子宫颈CIN 1,仅需随访不用治疗;妊娠合并HSIL,应每12周进行1次阴道镜和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只有随访中高度提示子宫颈浸润癌时,推荐子宫颈活检或诊断性子宫颈锥形切除术,以排除妊娠期宫颈癌
子宫颈HSIL治疗后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   
子宫颈HSIL治疗后病变复发和病灶残留的发生率为5%~25%。ASCCP指南建议CIN 2、 CIN 3和CIN 2/3的患者在治疗后第12、24个月进行子宫颈细胞学和HPV的联合检测。李宁等随访238例子宫颈HSIL锥形切除术患者,术后第6、12、18个月分别进行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分型检测,结果发现HPV多重感染(HR8.6,95% CI 1.8~41.7,P=0.008)和同一型别HPV持续感染(HR 5.1,95 %CI 1.0~24.8,P=0.042) 是病变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与Strander等的结论一致。经过严格的随访,子宫颈HSIL治疗后单纯性持续性人类乳头瘤病毒阳性,ASCCP不推荐重复治疗或子宫切除术;当组织学诊断为复发性或持续性CIN 2、 CIN 3和CIN 2/3时,方可选择诊断性子宫颈锥形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
单一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   
对于细胞学结果正常而仅仅是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者,是否进行医疗干预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是医患共同面临的困惑。Stensen等研究发现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与生殖器尖锐湿疣病史、长期应用避孕药或糖皮质激素有关,这直接或间接提示全身及局部免疫因素在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免疫学说,增强局部和全身免疫力以求达到清除人类乳头瘤病毒病毒的药物层出不穷,这些药物包括阴道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等。甚至还有研究者提出活性己糖相关化合物(active hexose correlated 化合物,AHCC)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力可清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上述众多药物增强免疫力疗法理论上似乎可行,但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获取循证医学证据,方可做出客观评价。
预防
接种HPV疫苗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即接种HPV疫苗。自2006年,全球范围内已批准3种HPV疫苗以有效预防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变,包括二价疫苗、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WHO数据显示HPV疫苗并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并推荐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重点针对开始性活动之前的女性,尤其是10~14岁女孩。全球已有90多个国家或地区响应WHO号召。2008年苏格兰王国即将二价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能够有效预防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进而降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子宫颈癌的发生率。2020年11月,WHO正式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正式启动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概为"90/70/90",到2030年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之前接受宫颈癌筛查,90%确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妇女得到治疗。
中国自2016年以来,3种疫苗陆续在中国得到批准上市。202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部门印发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推动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和为患者提供规范治疗管理等阶段性目标,加快中国宫颈癌消除进程。《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完善宫颈癌乳腺癌综合防治体系和救助政策,提高妇女的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意识和能力,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推进适龄妇女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试点工作。有效防止宫颈癌,从源头上应普及HPV疫苗,女孩年满9岁后,越早接种HPV疫苗效果越好。国家常规疫苗报表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HPV疫苗接种数量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341.7万上升至2020年的1227.9万剂次。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接种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价疫苗
防范范围:针对HPV16、18
适用人群:9~45 周岁女性,满 9 周岁可以开始接种第一剂;满 46 周岁后不再接种。
保护效力:双价HPV吸附疫苗对HPV 16/18相关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3级或原位腺癌(AIS)的保护效力为87.3%。国产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对18~45岁中国女性的HPV 16/18相关CIN 2~3级、AIS或子宫颈癌的保护效力为100%
四价疫苗
防范范围:针对HPV16、18、6、11
适用人群:9~45 周岁女性,满 9 周岁可以开始接种第一剂,满 46 周岁后不再接种。
保护效力:四价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对18~25岁女性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一项针对20~45岁中国女性的临床研究随访78个月的结果显示,四价HPV疫苗对HPV 16/18相关CIN 2~3级、AIS和子宫颈癌的保护效力为100%
九价疫苗
防范范围:针对HPV6、11、16、18、31、33、45、52、58
适用人群:16~26 周岁女性,满16周岁可以开始接种第一剂,满 27 周岁后不能再接种。
保护效力:九价HPV疫苗对16~26岁东亚女性亚组的HPV 31/33/45/52/58相关CIN 1+的保护效力为100%,对HPV 31/33/45/52/58相关的6个月及以上子宫颈、阴道女性外生殖器肛门持续性感染的保护效力为95.8%。全球尚无关于26~45岁女性的九价HPV疫苗相关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的数据。
二级预防
子宫颈癌筛查
子宫颈癌筛查的目标人群是有性生活史的适龄女性,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颈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人类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筛查、肉眼筛查方法、其他子宫颈癌筛查方法
筛查起始年龄:25 岁女性。主要基于<25 岁女性HPV 感染率较高,但多为一过性感染;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低 [21],如果过早干预可能对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年轻女性 HPV 疫苗接种率的逐渐升高,HPV 相关癌前病变和癌的发生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25 ~ 64 岁女性:采用每 5 年一次的 人类乳头瘤病毒 核酸单独检测,或联合筛查;或每 3 年一次细胞学检查。
筛查终止年龄:65 岁以上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即 10 年内有连续 3 次细胞学筛查,或连续 2次的 HPV 筛查或联合筛查,且最近一次筛查在 5 年内,筛查结果均正常 ),并且无 CIN、HPV 持续感染,以及无因HPV 相关疾病治疗史等高危因素,可终止筛查。对 65 岁以上,如从未接受过筛查、或 65 岁前 10 年无充分阴性筛查记录、或有临床指征者,仍应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三级预防
子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宫颈病变的可靠办法。对于宫颈低度病变(LSIL/CIN 1),特别是年轻女性(有较高的逆转率),可以随访观察;对于高度病变(HSIL/CIN 2、3),推荐采取宫颈锥形切除术(包括宫颈环形电切和冷刀锥切)。宫颈腺癌(AC)中大部分与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但约5%~10%为非HPV相关肿瘤,且多为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如浆液性癌、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等[8]。对于这些肿瘤,细胞学筛查可能会更有意义。现有的筛查方法对子宫颈原位腺癌(AIS)不敏感,阴道镜下的改变缺乏特异性,病灶又多位于子宫颈管内,不在阴道镜检查范围内;AIS病变部分呈多中心或跳跃性特征,即使切除的标本边缘无病变存在,也不能完全排除病变残存的可能性[16]。在ASCCP2019指南中,强调对于AIS,即使计划行全子宫切除,也应先行锥切,以除外浸润腺癌。而且要求切除宫颈标本的完整性,以便病理做出准确的诊断。
预后
宫颈HR-HPV感染若不尽快进行有效治疗,则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发生病变,转变为宫颈癌。口服药物或手术治疗具有费用高、易反复等缺点,临床应将中西医结合、内服与外治结合,为该病的治疗拓宽思路。中医外治法是妇科学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若操作不当,反而会导致感染加重,延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详细告知患者各类药物使用方法,或设立专门的中医外治诊室,让患者进行系统学习,以加强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再感染的发生。
流行病学
80%的女性一生中会感染HR-人类乳头瘤病毒,但感染HR-HPV的患者中约90%可以在2年内通过自身免疫清除该病毒;但若病毒持续感染,则有7%的染者在5~10年进展为宫颈癌。HR-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但感染HR-HPV并不等于宫颈病变,HR-HPV为宫颈癌病变的前置条件,实际发病需要其他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再经过癌前病变最终形成癌症,患者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会增加罹患癌症的概率,这也是诱发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位居全球女性肿瘤死亡榜第4位,患者预后一般较差,呈全球性分布。全球每年约有570000个病例发生,每年有310,000名女性因宫颈癌死亡。2020年全球子宫颈癌新发病例约604000例,死亡病例约342000例,2020年中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达109741例,死亡病例达59060例,位列全球第2位。,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率则仅次于乳腺癌,在30~44岁女性中居第2位。
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健康女性人群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一般在13.5%左右,性活跃女性HPV感染率最高,感染高峰年龄在20岁左右,在40~45岁左右出现第2个HPV感染高峰。而在妇科学门诊人群中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一般20%以上,普遍高于健康女性。正常女性感染的HPV型别主要是HPV16、58、52、18、39和33型,感染率在0.9%~3.27%之间,其中HPV16型在所有子宫颈疾病中都是最普遍的感染类型。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风险高达80%,但约90%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为一过性感染。同一型HR-人类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时易发展为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甚至浸润性宫颈癌(invasive cervical cancer,ICC)。下生殖道感染在人类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下生殖道感染主要包括阴道炎和子宫颈炎,其致病微生物为:厌氧菌需氧菌念珠菌病、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病毒,HSV)、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支原体等感染,这些病原菌会增加下生殖道对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易感性。有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状况的改变及下生殖道感染是HR-人类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及子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2023-12-16
..2023-12-18
..2023-12-18
..2023-12-16
..2023-12-16
关于HPV疫苗接种的答疑来了!.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8
..2023-12-18
目录
概述
历史
分类
病原体
形态结构
生物学特性
免疫学特征
传播机制
传染源
性传播
母婴传播
间接接触
感染机制
潜伏期
感染因素
临床表现
诊断与检查
HPV及细胞学联合检测
细胞学筛查
HPV单独筛查
干预治疗
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初始处理流程
HPV16/18阳性
非HPV16/18高危型HPV阳性   
下生殖道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下生殖道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HPV感染性疾病之特殊情况的处理   
子宫颈HSIL治疗后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   
单一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   
预防
接种HPV疫苗
二价疫苗
四价疫苗
九价疫苗
二级预防
子宫颈癌筛查
三级预防
预后
流行病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