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土家族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简介
油茶汤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亦名土家油茶汤。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其中以重庆酉阳、
黔江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湖北省来凤县等地油茶汤最为著名。当地有话曰:家无油茶汤,顿顿都不香。正宗的土家人里户户都备有一个黑锅专用来打油茶汤,而且从来都不洗锅,而是让锅的表面时时都有一层油汤浸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打出来的汤才会越来越醇香。
武陵山
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物产丰富,土家苗汉人民和谐相处,在长期的捕鱼、狩猎、农耕、战争、迁徙的过程中,孕育出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
油茶汤对
土家族人来说一日三餐少不了。它是一种似茶饮汤之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
历史渊源
kang清末
两广总督张之洞巡视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时,就点名要喝土家油茶。川、黔、湘、鄂边邻一带的土家
苗族都特别喜欢喝这种土家
油茶,并将其作为款待佳宾的最上礼仪。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油茶汤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的。他们在山上
拾得一捧
山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
茶油,再摘来茶叶放入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越吃越有味。尝到了这种自制的美味,放牛娃们就常在山中做这种最原始的“油茶汤”;后来,此事传到大人中,大人们试着用
铁锅、茶油、茶叶等对这种做法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就做成了
土家族地区常喝的油茶汤,从此油茶汤便在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大约在明代,土家族人民经常遭受侵扰,被封建
统治阶级围攻。到了
除夕这天,人们家中只剩下了一些粗茶叶、
茶油、玉米、
蒜苗了,于是只好用这些东西烧一锅“油茶汤”过年,从此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油茶汤起源于汉代。因为相传汉将军
马援伏波当年驻扎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因当地多
瘴气,将军便用合茗叶、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盐制成汤,供士兵饮用。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早在清嘉庆二十三间(1819)修的《
龙山县志》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有所谓
油茶者,取黄豆、
玉蜀黍、芝麻、米花、腐干、干松茹、腊肉,以脂油炮炒之,撩起;下水,油锅内加茶叶,煎数沸,酌碗中,泡诸物饷客以示敬。”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油茶汤”味道鲜美。
土家族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土家儿女爱唱歌,只因烧了油茶汤喝……”
制法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
爆米花、
恋爱豆腐果、核桃仁、
花生仁、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土家人制作油茶汤叫打油茶汤,有专门的
铁锅,平时不用挂在火坑屋的木板壁上。
做油茶汤所需炊具也较简单。在农村则只需一口铁锅、一个三脚、一把
锅铲和一些火就行,而在城镇的仅需铁锅、锅铲、
窑炉就行。在
龙山县湾塘乡,不少人家还有专门装盛油茶汤的罐子,有陶的、铁的、铜的、瓷的。装油茶汤时就将罐放在火边煨着,在上山劳动时就装一大罐油茶汤以备午餐时用。专用的油茶汤铁锅和罐子,是长年累月不洗的,因为油糊糊的还不易
生锈。
用
旺火将铁锅加热,放入菜油,先把花生粒炸成金黄色后装盘。再将
豆腐干炸爆开后装盘,炸豆腐干时要掌握火候,不能炸糊。炸完豆腐干后,把
糍粑也可过油炸一下,核桃仁炸不炸都可以。接下来,把锅中油盛出,换
猪油(因为一般植物油不及猪油香)少许,待油温加热至六成时,把姜末放入油中,同时放入茶叶翻炒至刚好1~2秒时间,倒入适量水(以没茶叶为宜),水沸腾时用
锅铲煸炒略压,目的是茶叶爆开后加水挤压,这样不仅可以出茶汁,茶叶也不会焦角,还可以软贴汤中;等沸腾1至2分钟,再加入大量水烧开,放盐适合口味后,舀至碗中,再放入炸好的花生粒、
豆腐干,核桃仁、蒜末等,这样可以一边喝汤,一边食用汤中花生粒、豆腐干、核桃仁,如果这时再配上用
孝义火烧好的
糍粑,吃起来那感觉是满口余香,回味悠长。
值得注意的是,油茶汤中不能放味精,因为味精会改变汤的原汁原味,同时汤中一般也不放辣子,因为喝汤时容易呛人。
喝法
油茶汤喝起来也有讲究,喝
茶叶汤也有学问。土家人有一句
白话文:“油茶汤不冒气,巴(注:即烫)坏傻女婿”。因为做油茶汤一般用
猪油,做好了之后猪油会浮在表面上,温度极高,但它不像开水会冒白气,看不出来烫。傻女婿们受丈母娘油茶汤款待,为表示捧场,一大口灌下去,轻者舌头烫掉一层皮,重者烫得满嘴水泡。虽然人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每每上当的人还是不少,其原因都是因为其制作的油茶汤太香了。
油茶汤可以单独喝,也可以配上各式辅料喝。据说最讲究的油茶汤辅料有好几十种。不过,一般人家常吃的也就几种:
炒米、
锅巴、
花生仁、核桃仁、葵花籽等等。传统的喝法是不用勺或筷子,端着碗转着圈喝,讲究把汤和辅料同时喝完,或是拿一根筷子插在碗里慢慢划圈,同时喝汤。要想同时把汤和辅汤都喝干净也需要一点技术,用土家人的话说就是“舌头上要长钩钩”。在土家山寨有些老人喝油茶汤时嘴还不用接触到碗,只在碗边上空用巧劲一吸,碗中之物便进入口中,其中趣味,妙不可言。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分为以下若干步程序:
备料
“会聚众香为美食”。主要原料包括
花生仁、核桃仁、黄豆、芝麻、
脆哨、茶叶、
菜籽油等。炒制或油炸好上述原料后放入
擂钵捣碎成沙粒或粉状,另将荞皮、
米胖、
黄椒等
茶点用油炸脆备用。
打茶糕
“融会
众香为一体”。用茶籽油将茶叶炸黄,加入适量的水,再放入备好的黄豆、花生等配料,用长柄木瓢在
铁锅内慢慢摁压,将煮熟的茶叶压烂与各种配料融为一体,成为糊状的茶糕备用。也可即做即用加水熬成
油茶。
熬油茶
“调配众香成佳肴”。将菜籽油放入锅内,再放入制好的茶糕轻炒,然后加水煮沸,放入适量的盐、花椒粉,撒上炒熟的芝麻,香喷喷的油茶就做好了。
敬客
“一碗油茶表敬意”。将油炸好的荞皮、
米胖等装入盘内摆放木桌中央,将土陶碗摆放桌子四面,按长辈、老人、客人依序献上油菜。
吃油茶
“茶香入心皆醉人”。为什么叫吃油茶呢,因为油茶中众多的配料及茶叶都是要吃进肚里的。油茶已经是一种食品了,所以要说吃油茶。到凤冈吃
油茶千万别客气,一般不得少于三碗,叫“三碗不见外”,否则就有看不起主人之嫌。吃完一碗后应大大方方地把空碗递给主人,主人会马上再为你添上,三碗以后你若吃饱了,则只要把筷子架在碗上或将筷子连同碗一起递给主人,主人就不再给斟茶了。吃油茶是一种生活的享受。闻闻芬香、品品芬味、尝尝美食。
谢茶
“再上层楼入佳境”。要边吃边啜,边赞美。吃完后更要向热忱好客的主人表示感谢。若是吃了新娘煮的油茶,吃完最后一碗时,应在碗中放些喜钱(也称为“针线钱”),双手递给新娘以示贺喜。
茶艺表演过程中常常还伴有欢快活泼、古朴自然、反应
土家族劳动和生活的
民族舞蹈,音乐清新流畅、节奏明快。
诗赋美颂
板楯夷蛮,巴人后裔,武陵土家;集天地之灵气,煮醇厚之
油茶;待宾客之妙品,汇山肴之精华;
揉捻清明节之春色,咀嚼民族之奇葩。清新一族,脆酥润滑。口齿留香,朵颐愉悦,神清气爽,乐煞“毕兹卡”。
吊脚楼里,曾放胆溢香迷住匆匆客;武陵山下,莫不惊叹娟婵拔火熬春茶。山寨遗风,饮食之魂,归真返璞忘却幽怨、困惑、惆怅不分你我他;酉水奔腾,轻桡渔箸,满怀情谊笑看嘉木、葱姜、绿豆、团撒、花生雪飞花。
荣誉
在
改革开放以后,油茶汤这—
土家族传统风味更是声名远播。
1991年4月在著名茶乡
杭州市举行的“
中原地区国际首届
茶文化”节上,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
茶道艺术家各显特长,异彩纷呈,而土家油茶汤却在此次茶文化节上独树—帜,倾倒了茶道艺术家和品茶专家。
来凤县土家族干部唐洪祥率领“中国鄂西自治州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赴杭州参加“中国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接待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宾客品饮,深受大家好评,称赞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大会组委会、
国家旅游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唐洪祥同志“中国茶道艺术表演家”光荣称号。
原本大会规定每个代表团只能表演—次,而油茶汤却被破格连烧六次,二百多名外宾在喝过油茶汤后连连赞叹:这是难得的饮料和佳肴,味道美极了!有的外宾十分羡慕地说:土家人有福气,祖先留下了这么好的
茶文化。
至今在
全州县,土家油茶汤特别是在
咸丰、
来凤县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
杭州市举办的
中原地区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
韩国代表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后来
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
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
富硒茶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
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