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江(1910年4月-1967年3月16日),原名孟可权,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活动家,出生于江苏常州。他于3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吕振羽范长江一起前往
西北采访,发表了大量通讯。抗战爆发后,孟秋江担任《
大公报》记者,报道了南口、
平型关大捷、
徐州市、
中条山等战役。他还以《大公报》记者名义访问了
延安市,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38年,孟秋江改任《
新华日报》记者,并参加了中国青年记者会的筹备工作。同年10月,他与范长江等人在
长沙市发起成立国际新闻社,并负责该社桂林总社、香港分社的日常工作。1941年,孟秋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履历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35年冬,和
范长江在
西北采访,发表大量旅行通讯。
1936年抗击
日本侵略军的百灵庙战役爆发,曾以
上海市《
新闻报》(中国)记者名义,奔赴
绥远省前线采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
大公报》记者,参加南口、平型关、
徐州市、中条山等战役的报道,所写《在南口迂回线上》《大战平型关》等战地通讯,提供了不少有关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第一手材料,给读者以很大激励。
1938年,改任《
新华日报》记者。同年10月,与
范长江等在
长沙市发起成立国际新闻社,并负责该社桂林总社、香港分社的日常工作。
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
上海市,任《
文汇报》采访主任,深入工厂、学校,进行反内战反迫害的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
天津市《
进步日报》经理、《
大公报》副社长、
中国新闻社理事、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
1967年3月16日不幸逝世。
人物故事
孟秋江是中国老一辈进步的新闻记者。从西北到香港,从天津《大公报》到上海《文汇报》到香港《文汇报》,孟秋江的一生和中国的新闻事业紧密相连。
出版书籍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孟秋江离开上海训练自治所欲投奔
十九路军抗日,因《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未成此行。之后到
甘肃省寻找生计,谋得
张掖市县城一个公务员的职位。
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
范长江,两人志同道合,相约做旅行记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讯,和范长江
合作出版《
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美国著名记者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埃德加·斯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走向民众调查访问。随着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进入
西北,宣传
中国工农红军,宣传
延安市,形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局面。
七七事变后,孟秋江作为《
大公报》记者,参加了南口、平型关、潼关、
徐州市、中条山等战役以及江西东战场的采访报道,发表了《南口迂回线上》《烽火潼关》《大战平型关》《晋东战记》等许多战地通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战局的发展。孟秋江在《大战平型关》的通讯中提出的“记者的道德,即尊重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就是根据事实说实话的一个原则”,赢得了广大抗日将士和读者的赞赏。孟秋江在家书中说自己“在中国社会第二个变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影响孟秋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接触。孟秋江在西北考察和在华北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
延安市的重视。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在
文水县,孟秋江聆听了周恩来同志的抗日形势报告。1937年冬天,孟秋江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访问毛泽东,把与毛泽东的谈话发了专电,向国内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对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和树立持久战的信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离开延安时,毛主席赠送孟秋江
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11月11日,
太原市弃守,孟秋江跟随周恩来、彭雪枫,和
中国国民党军官
卫立煌、
孙连仲、傅作义等同坐一辆军车向
汾河撤退。在渡过汾河的惊险场景中,孟秋江感受了周恩来、彭雪枫对他无微不至的照料。领袖的教导和人格魅力对孟秋江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较大影响。
发起活动
“青记”和“国新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闻工作者革命的摇篮。孟秋江作为“青记”的发起人之一和“国新社”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和领导“青记”和“国新社”的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
孟秋江担任“国新社”经理、负责桂林总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当时物质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孟秋江苦心筹集经费,置办办公设备,安排社员们的衣食住行,拿出自己的稿费等钱物和大家同甘共苦。“国新社”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争取民主力量的支持,坚持党的抗日民主的政治主张,一面组织吸收培养大批的青年通讯员,一面团结吸引进步的、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新闻工作者参加到队伍中来。为了尽快提高整个队伍的
新闻业务水平,孟秋江和
范长江、陈同生等组织举办“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
桂林市“暑期新闻研究班”,和
陆诒、
夏衍、
冯乃超、张铁生、杨冬等分别担任战时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编辑、国际形势讲话和对敌宣传等课程的讲师。孟秋江还和范长江、邵忠汉、陆诒、
黄药眠等合写了一本《怎样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小册子,作为“国新社”记者和通讯员的学习读本。
1939年5月,范长江离开桂林到
重庆市,孟秋江作为代社长主持桂林“国新社”的工作。1940年,孟秋江领导社员们宣传抗日、宣传团结、宣传民主。重点培养了以
陈子涛、
吴承德、唐海、任重、林珊等人为骨干的记者队伍,专门组织力量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击退日军、第四战区司令
张发奎率军收复
南宁市,宣传爱国人士
陈嘉庚抗日救国的先进事迹,注意和
中央军杜聿明建立统战关系。在抗日战争进入新的阶段时,及时把大批经过专门培养的优秀青年记者输送到前线去,到
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去开展新闻工作。
皖南事变后,孟秋江在特务的窥伺下,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李济深的帮助,坚守阵地,一面坚持对外发稿,一面暗中分批把“国新社”社员和文化界、新闻界爱国人士安全送达
重庆市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做好身份掩护,自己最后一个离开桂林到达香港。
工作单位
抗战胜利后,孟秋江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到
上海市办报办刊,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孟秋江组织恢复了“国新社”上海办事处,
任重等4人为骨干。孟秋江担任上海《
文汇报》采访部主任,引荐、安排了以“青记”、“国新社”成员为骨干的20多个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到《文汇报》开展工作,壮大了《文汇报》的力量。孟秋江担任《
文萃》总经理,和
黎澍、王坪、
黄立文、计惜英等五人组成理事会,联系了一批“国新社”的成员。《
文萃》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形成了强有力的作者队伍,经常撰稿的人有郭沫若、
茅盾、马叙伦、吴晗、
田汉、宦乡、
许广平、姚溱、胡绳、李南山等。
国共和谈破裂后,随着进步刊物《民主》《周刊》《
文汇报》《
联合晚报》和《
新民晚报》以及党的刊物《
群众》等被国民党政府一一停办和查封,孟秋江也上了“黑名单”。在受到
中国国民党特务监视、搜捕的情况下,孟秋江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继续承办《文萃》。7月19日,《文萃》遭国民党破坏,主编
陈子涛、印刷经理
骆何民、发行经理
吴承德被捕。孟秋江被通缉追捕,流浪街头,无处藏身。9月,经上海地下党组织营救,与温崇实同船到达
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负责“国新社”的工作(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在解放前夕被
蒋介石签令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和宁波薛家山,史称“文萃三烈士”)。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周总理指示孟秋江和
杨刚随部队进入
天津市,接管《
大公报》,改组为《
进步日报》,孟秋江任《进步日报》经理。1962年,孟秋江担任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同时接过原来由廖承志领导的香港《
循环日报》。在香港,孟秋江按党中央的指示,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开展国际新闻、统战工作,主动积极地团结香港各阶层的力量,争取各国和各地区认同和支持中国对香港的政策。
孟秋江不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民主同盟”的筹备、创立和发展,对
北平和平解放,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